口服热淋清颗粒引起大面积皮疹1例分析

合集下载

重复用药导致严重皮疹一例

重复用药导致严重皮疹一例

重复用药导致严重皮疹一例陈丽;赵志刚【摘要】@@ 1 病例资料rn患者,女,20岁.既往体健,无过敏史,无其他病史.患者主因发热(体温38.5 ℃),无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自行服用下列药物:①日夜百服咛日片1片;②泰诺片1片;③泰诺林1片.几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约48 h后,下巴、眼睛周边出现红色皮疹,疹子似蚊虫叮咬,随后皮疹发展到全身并伴有瘙痒,以大腿、上臂内侧和腹部最为严重,红色皮疹融合成片状,几乎看不到正常皮肤.患者自行购买抗过敏药--氯雷他定片,口服5 mg(1片),1次/d.用3 d后皮疹未得到明显好转,随即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开具西药炉甘石洗剂外擦,中成药皮肤病血毒丸、龙血竭胶囊、四妙丸等药物口服,大约1周后皮疹全部消退.【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1(014)001【总页数】1页(P82)【作者】陈丽;赵志刚【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1 病例资料患者,女,20岁。

既往体健,无过敏史,无其他病史。

患者主因发热(体温38.5℃),无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自行服用下列药物:①日夜百服咛日片1片;②泰诺片1片;③泰诺林1片。

几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

约48 h后,下巴、眼睛周边出现红色皮疹,疹子似蚊虫叮咬,随后皮疹发展到全身并伴有瘙痒,以大腿、上臂内侧和腹部最为严重,红色皮疹融合成片状,几乎看不到正常皮肤。

患者自行购买抗过敏药——氯雷他定片,口服5 mg(1片),1次/d。

用3 d后皮疹未得到明显好转,随即到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药物引起的荨麻疹。

开具西药炉甘石洗剂外擦,中成药皮肤病血毒丸、龙血竭胶囊、四妙丸等药物口服,大约1周后皮疹全部消退。

2 讨论本例患者无药物过敏史,无慢性病史。

由于发热服用上述含同一成分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过大,造成严重皮疹,且以往文献中有类似报道[1-2]。

一例重度药物性皮疹的案例分享_值班护士懵了:突发大疱缘何来?

一例重度药物性皮疹的案例分享_值班护士懵了:突发大疱缘何来?

值班护士懵了:突发大疱缘何来?一例重度药物性皮疹的案例分享病例简述:患者杨某,青年男性,5.20日因工作时不慎跌落摔伤头部,以“重度颅脑损伤、右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颈椎横突骨折、肋骨骨折”急诊入院。

入院后急行“开颅右侧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脑挫裂伤灶清除+右侧部分额叶、颞叶脑组织切除内减压+去骨瓣减压+右侧急性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

术后转入ICU,转入后给予对症治疗,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亚低温治疗,6.1日行气管切开术,6.7日暂停亚低温治疗,体温升至38.5℃,17:30应用布洛芬混悬液15ml胃管入,退烧效果不佳,遂继续应用冰毯,6.8日间断试脱呼吸机,19:00翻身时发现右髋一30*11cm2水疱伴皮损,皮损处可见皮肤发白,如烧伤样改变,肛周发红,散在小水疱。

护士初步鉴别:1.压力性损伤:患者因颈椎骨折,基本处于平卧位,此处非受压部位;压力性损伤多为受压部位发红,皮温增高,此处皮肤发白,皮温不高;2.高温伤/烧伤:患者未接触高温物品,病床周围无明火;3.冻伤:冰毯温度设置为35.0-36.0℃,髋部未长时间接触冰毯;4.过敏反应:多为红斑或荨麻疹,多程对称性。

护士通知医师并上报护士长,医师联系皮肤科会诊,皮肤科医师会诊后确认为较为严重的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

检查患者用药,均已应用10天左右,只有6.7日临时应用了布洛芬降温,查看说明书,不良反应中,有偶见的皮疹。

治疗与转归:1.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0ml湿敷、蓝克肤宁交替外敷。

2. 6.10-25日给予高压氧治疗qd。

护理要点:1.加强消毒隔离预防感染患者皮肤完整性受损、应用激素后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应对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加强手卫生。

2 皮肤黏膜的护理患者肛周有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对于小水疱或松弛、渗液少的水疱让其自然吸收,水疱疱壁尽量保持完整,勿使其破溃。

肛周部位的水疱容易受到挤压,可以夹垫纱布,防止粘连,采取俯卧位或半侧卧位,防止受压。

口服三九感冒灵冲剂致皮疹1例

口服三九感冒灵冲剂致皮疹1例

口服三九感冒灵冲剂致皮疹1例
沈叶芳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 1 病例介绍rn病人,女,27岁.因受凉后感头痛、鼻塞而自服三九感冒灵冲剂一包.服药后3 h感觉全身瘙痒,大片红色针尖样皮疹突出皮肤,部分融合成片,伴有皮下出血,无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心悸、大汗等情况,血压15/10kPa,心率98/min.血常规:白细胞4.3×109/L,出血时间1min,凝血时间1.5min,凝血酶原时间11min.入院后给予琥珀酰氢化可的松、西咪替丁、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 等治疗,3d后皮疹基本消退,1 周后痊愈出院.
【总页数】1页(P126)
【作者】沈叶芳
【作者单位】313200,浙江省德清县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
【相关文献】
1.1例口服多吉美致重度皮疹病人的护理
2.三九感冒灵冲剂致皮疹二例
3.鞣酸蛋白酵母散口服致婴幼儿皮疹、瘙痒1例
4.临床药师参与非小细胞肺腺癌口服厄洛替尼致皮疹的药学监护
5.1例婴幼儿口服水合氯醛致过敏皮疹临床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淋清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热淋清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热淋清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热淋清颗粒是一种中药颗粒剂,由多种中草药制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尿路感染和炎症相关症状,具有以下功效和作用:
1. 清热利湿:热淋清颗粒中的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有效消除体内的热邪,帮助体内湿邪排出。

2. 利尿通淋:热淋清颗粒可刺激尿液分泌,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有助于排除体内湿热和毒素,减轻尿路不适症状。

3. 抗菌消炎:热淋清颗粒中的中草药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轻尿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4. 缓解尿路刺激症状:热淋清颗粒能够减轻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保护尿路黏膜,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5. 改善尿液颜色:热淋清颗粒能够改善尿液颜色,使其趋于清晰透明,减少尿液的浑浊和深黄色,体现了药物对尿液的排毒和调理作用。

总体来说,热淋清颗粒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抗菌消炎、缓解尿路刺激症状以及改善尿液颜色的作用,对治疗尿路感染和炎症相关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前,还应遵医嘱使用,并注意避免过量使用和长期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1例甲泼尼龙引起皮疹和腹胀腹痛的病例分析

1例甲泼尼龙引起皮疹和腹胀腹痛的病例分析
击 治疗 时 , 应该控制饮 食 , 每 日主副食 总量 控制在 2 5 0 — 3 0 0 g , 如果有饥饿及 胃部不适 , 可 以加 用多种抑 酸药对 症处 理。③
华山医院门诊就诊 , 考虑“ 中枢 神经 系统脱 髓鞘 脑病 ” , 未予 药物治疗。入院当天 中午 患者说话 中突 然不能正 常发音 , 持 续1 mi n后恢复正常 , 事 后患者 不能 回忆 当时所发 生事情 , 无
持续药学监 护 , 应做到 : ①治疗前评估有关 的合并症 和危 险因 素, 包括高血压 、 糖尿病 、 消化性溃疡 、 近期骨折 、 白内障 、 青 光
眼、 慢性 感染、 血 脂 异 常 以 及 合 用 非 甾 体 类 抗 炎 药 ( N S A I D s ) 。② 因为激素大多数不 良反应与饮食有 关 , 包 括
( . ) , 余正常 。既往病毒性脑炎病史 2年 , 继 发癫痫 , 平素 口服
卡马西平片 2 0 0 m g b i d 。否认 “ 高血压病 、 糖尿病 、 心脏病 、 脑
针对使用糖皮质 激素治疗 的患者 , 临床 药师在 患者整 个
Hale Waihona Puke 卒 中” 病史, 否认传 染病 史 、 外伤及 手术 史 、 输 血史 。否认药
恶心呕吐 、 四肢麻 木乏 力 、 四肢抽 搐等 。精神 、 饮食、 睡 眠一 般, 大小便正 常。门诊 拟 “ 继 发性 癫 痫 ” 收 住入 院。入 院查 体: T : 3 6 . 5 ℃P : 8 9次/ 分 R: 2 0次/ 分 B P : 1 2 6 / 7 5 m m Hg , 神 志
作性失语 1天” 为主诉入 院。缘于 1 月 余前 被家人发 现醒来
后 坐位呈低头不语 , 呼叫无应答 , l O 余 秒后恢复 正常对答 , 不

发热伴皮疹病例分享、皮疹特点、诊断思路,辨别特征及多形性红斑药疹、紫癜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等临床表现

发热伴皮疹病例分享、皮疹特点、诊断思路,辨别特征及多形性红斑药疹、紫癜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等临床表现

临床发热伴皮疹病例分享、皮疹特点、诊断思路,辨别各类特征及多形性红斑药疹、紫癜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等临床表现发热后出现多处皮疹患儿,女,7 岁,主因发热1天,伴躯干椭圆形红斑半天入院。

患儿于1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8.9℃,无寒战及抽搐,无喘息、呼吸困难,无恶心及呕吐,家人自行喂服「布洛芬混悬液」(具体量不详),效果欠佳,口服退热药半天后(约 4 小时),当天下午躯干部多处出现圆形、椭圆形红斑,伴有瘙痒,为进一步诊治,遂入我院。

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饮食一般,大小便未见异常。

查体:T 37.5℃,神清,精神欠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躯干部可见多个散在圆形、椭圆形约2~3 cm、最大5~7 cm 红斑,伴有瘙痒,压之不褪色,皮疹边界清楚,皮疹中央可见散在大、小水疱,无破溃,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未触及明显包块,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史:据家属描述,患儿在3 月前因发热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也有过同样的皮疹,并且皮疹的位置与此次的位置大致相同,因瘙痒,自行涂抹激素药膏(具体名量不详),未及时就诊,约3~5d 左右皮疹消失。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1.4x10⁹/L,L 21%,N 61%,PLT 294x10⁹/L;CRP:8 mg/L,电解质大致正常,凝血四项正常,尿常规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皮疹原因待查上呼吸道感染查房诊疗时切记皮疹特点根据现有的症状、体征及皮疹特点,考虑患儿为固定型药疹。

1、患儿,女,7 岁,主因发热1 天,伴躯干椭圆形皮疹半天入院;2、患儿既往因口服同种药物后,在同一部位发生同一形式的皮疹;3、体征:主要表现为瘙痒的界限清楚的红斑,可表现为大疱、斑疹和斑块,多为单发,偶有多个皮疹同时存在,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

更正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固定型药疹查房分析明确诊断思路,辨别各类特征1、药疹诊断思路(1)有明确用药史;(2)特异性药物相关临床反应;(3)停用可疑药物后症状改善;(4)药物激发试验阳性。

清淋颗粒辅助左氧氟沙星对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细菌的清除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清淋颗粒辅助左氧氟沙星对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细菌的清除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DOI:10.13493/j.issn.1672-7878.2020.03-031清淋颗粒辅助左氧氟沙星对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细菌的清除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杜才伟*,倪金花,张亮峡江县人民医院,江西峡江331409【摘要】目的:探究清淋颗粒辅助左氧氟沙星对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细菌的清除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7月间医院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62例病历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左氧氟沙星组和清淋颗粒联用组,每组31例;左氧氟沙星组患者给予单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清淋颗粒联用组患者则给予左氧氟沙星和清淋颗粒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尿液中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清淋颗粒联用组患者治疗后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左氧氟沙星组(96.77%vs 74.19%,P <0.05);治疗后白介素-8(IL-8)、降钙素原(PCT )及红细胞加氧酶(HO-1)测得值分别为(19.35±2.92)pg/mL 、(51.33±4.81)pg/mL 和(465.85±32.48)mg/L 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组分别为(23.83±4.01)pg/mL 、(63.54±8.34)pg/mL 和(545.21±33.52)mg/L (P <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清淋颗粒辅助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尿路感染患者,有效改善了其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了尿液中细菌的清除能力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尿路感染;清淋颗粒;左氧氟沙星;炎症因子【中图分类号】R 96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878(2020)03-403-003尿路感染又称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以下简称UTI )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占院内感染的40%左右。

莫西沙星致药物性皮疹1例分析

莫西沙星致药物性皮疹1例分析

莫西沙星致药物性皮疹1例分析标签:莫西沙星;不良反应;药物性皮疹莫西沙星是具有广谱活性和杀菌作用的8-甲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第四代喹诺酮的代表药物。

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非典型致病菌和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由于其在肺、肾及皮肤组织的血药浓度高,所以在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该药还不需要做皮试;给药次数少、1 d仅需给药1次;安全性高,对肾功能受损和(或)轻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均不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所以,深受临床医生欢迎。

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腹泻、静脉刺激、心脏QT间期延长等,除恶心、腹泻外,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3%[1]。

笔者在近日的临床药学工作中,发现了1例莫西沙星的不良反应,为了引起临床应用的重视,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已婚,于2011年5月17日起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7℃,伴畏寒,于当天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静脉滴注克林霉素。

2011年5月18日血常规示:WBC 14.4×109/L,N 84.4%,PLT 128×109/L。

2011年5月20日血常规示:WBC 7.6×109/L,N 85.7%,PLT 16×109/L,予以头孢西丁钠输液。

2011年5月21日以来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咳痰、痰呈咖啡色,偶呈血性,平卧时症状加重,我院胸科CT和X线片示双肺多处高密度阴影,予以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2011年5月22日血常规示:WBC 9.9×109/L,N 75.02%,PLT 12×109/L,且在本次疾病過程中,患者自述在家曾服过安乃近、感冒退热颗粒、双黄连等药物,体温未能下降至正常,最低达到38.5℃,当天以“血小板减少”入住我院血液科,予以升血小板、抗感染治疗,病情逐渐有所好转。

2011年5月27日血常规示:WBC 17.94×109/L,PLT 194×109/L;6月4日血常规示:WBC 9.0×109/L,PLT 339×109/L,由于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6月5日则以“双肺感染:细菌、真菌混合性感染”转呼吸科进一步治疗,呼吸科予以莫西沙星、伊曲康唑抗感染治疗,病情逐渐有所好转;6月19日起患者双上肢及腹部出现片状皮疹,不痒,遂停用莫西沙星、伊曲康唑,并对其皮肤出现皮疹的原因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热淋清颗粒引起大面积皮疹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3-12-11T09:31:26.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路安惠周硕景婕[导读] 查阅文献资料未发现有报道该药的不良反应。

在该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表述为:临床应用未发现不良反应[1]。

路安惠周硕景婕(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药学科青海西宁 810001)
【中图分类号】R3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198-02 【关键词】热淋清颗粒口服不良反应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因体检发现右肾结石3年余,于2013年03月27日以“右肾结石并积水”收住,期间4月7日行右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2013年04月14日患者于18:00左右首次口服“热淋清颗粒”(国药准字Z52020383、批号:121203、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无糖型) 4g*8)一次2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和“头孢克肟分散片”半小时后出现不适,感发热,测体温38℃,四肢、躯干皮肤逐渐出现大面积融合成团状的红色丘疹,询问患者既往无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过敏史,查看患者:神志清,无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不适,立即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肌注。

夜间12点患者皮疹渐褪,体温恢复正常。

医师判断可能是“头孢克肟分散片”导致皮疹,嘱停用抗生素。


者可继续口服“热淋清颗粒”后续治疗。

2013年04月15日,9:00患者口服“热淋清颗粒”半小时后又出现不适,感发热,测体温38℃,全身皮肤逐渐出现大面积融合成团状的红色丘疹,立即又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注,患者2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面积渐缩小,嘱患者停用热淋清颗粒。

2013年04月16日,患者未再出现发热症状。

全身皮疹渐消褪。

2 讨论
此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在时间上存在合理的用药相关性,说明此确为热淋清颗粒的不良反应。

查阅文献资料未发现有报道该药的不良反应。

在该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表述为:临床应用未发现不良反应[1]。

但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其他不良反应,只是未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重视。

热淋清颗粒其主要成分为药用植物“头花蓼”,头花蓼,又名四季红,石莽草等,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生长于我国贵州、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

头花蓼是苗族民间常用药材,目前,对头花蓼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贵州威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头花蓼单方制剂———热淋清胶囊和热淋清颗粒,临床上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急慢性肾盂肾炎等疾病,为《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收载品种。

头花蓼及其制剂的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槲皮素和槲皮苷[2],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及镇痛和利尿等作用[3-6]。

产品与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植物药头花蓼提取分离有效成分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是成药减少不良反应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热淋清颗粒药品说明书.
[2]赵焕新,白虹,李巍,王元书,刘拥军等.头花蓼化学成分研究,2011, 23: 262-266. [3]汪长中,程惠娟,官妍.中国中药杂志, 2009,34: 1137-1140.
[4]王艳芳,王新华,朱宇同.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 15: 171-173.
[5]李钦,郑晓亮,陈爱君.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9, 26: 180-183.
[6]卢艳花,张臻,施国新.植物学报,2002, 44: 743-7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