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立春意识形态分析

合集下载

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

立春之殇——浅析影片《立春》《立春》是编剧李樯与导演顾长卫合作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它通过对主角王彩铃(蒋雯丽饰)命运的讲述,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梦者的逐梦、梦碎、梦醒的故事。

应该说在《立春》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影片,在近乎于对于生活白描式的叙述中,用淡然的心态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夹在这二者之间的无奈与心酸表现表现的淋漓酣畅。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每一位《立春》的观众心中也有一个不同的王彩玲,一个不同的现实与梦想交织错落的人生。

敢问谁的人生没有奢望的梦想?谁的人生又没有尴尬的遗憾?谁的人生又没有一次次无奈的妥协?——命运之前,现实当中,我们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结合影片的主题,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这部影片的片名是难得的点睛之笔,它是对于全片主题的一种诗性的解析。

立春,春天虽然来临,但依然很冷,没有任何春的气息。

这就如同导演在影片中对于的梦想的表达,梦想虽然尽在咫尺,虽然你的指尖曾经轻轻地将它的触摸,但现实依旧是冰冷的,依旧是冬天的气息。

这就是一种对于春的无奈,是一种温暖的梦想被冰冷现实划破的无奈。

——“立春”,当一只脚踏入春天的时候,我们的全身还要忍受冬的寒冷。

其次,在画面的色彩使用上,大多使用偏清冷的色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寒意。

这是与影片整体的主题相吻合的,是在色彩上对主题的一种强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胡金全向王彩铃要求假结婚被拒绝之后推车走在雪地里的那个场景,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是映在蓝色当中,外加积雪反射出的煞人的寒光,把冷色用到极致。

这种冷,是与胡金全内心的悲凉相对应的,是他脸上伤痛的泪水外化的写照。

再次,在画面的构图上,曾经被称为“中国第一摄像师”的顾长卫更是可圈可点,在严守着长镜头美学理念的同时,《立春》的用冷静的动态构图,打破常规,塑造了一个个寓意丰富的电影镜头。

例如,王彩铃酒吧醉酒吹牛后在车站的那场戏,连用了连个不符合构图常规的镜头,分别为一个远景和中景,王彩铃处于画面的右边,而视线也朝向右边。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第1篇:立春观后感“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自己是被自己感动了。

”我感动着你的感动。

下面是立春,欢迎阅读!立春观后感今天是周末,淅淅沥沥的小雨从早上就一直在下,在寝室里待了一天,不过,在细雨连绵的日子里,泡一杯热茶,看一部电影,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立春》,是由顾长卫导演,蒋雯丽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庄,一个长相普通却有着歌唱天赋的老师,热爱着唱歌,然而在小小的村庄却每人能够去欣赏,去理解。

她不甘于平庸,一心想要去北京发展,却屡次受到打击,终于,有一天以为遇到了一个可以去沟通的人,并且是自己喜欢的人,一个热衷于画画的人,曾经试图考过五次北京的美院,可是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然而,到头来竟然全部都是自作多情,自己爱的人却不爱自己,还为此几乎结束自己的生命……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心情很复杂,但是,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整个氛围给人的感觉是阴郁的,但是,最后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感觉感触很深,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有无数这样的人,虽然外形并不出众,却并不甘于平庸,渴望摆脱闭塞,渴望摆脱现实的生存状况,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渴望容入到一个群体当中,一个社会当中,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的力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脆弱无力,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无奈,压抑,矛盾……同时,社会是一个群体,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更好的融入这个群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如鱼得水的生活,然而,有时候一些东西是自己无法选择的,纵使一些人有着不凡的才华,却始终与这个社会水火不容,不被世人所认同,那结局也将是可悲的,就像剧中的舞蹈老师,选择用那样的一种方式让自己得到的解脱,虽然那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或许,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吧……故事发展到最后,虽然没有看到最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希望,犹如早春的第一缕阳光,暖洋洋的洒在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或许,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的去追求了,虽然并没有达到自己所想,春天也不会距离我们太远吧……立春观后感那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文艺青年。

电影《立春》的社会学分析

电影《立春》的社会学分析

第3卷第22期一线视点电影《立春》的社会学分析潘洪爽(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88)摘要: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彩受到观众的喜爱,而电影社会学现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不难发现,不管是经典老电影还是现如今大火的电影都是会反映出很多社会现实问题,这也让很多人由此电影产生很多社会问题的思考,电影社会学分析更加成为大家探究的领域。

电影《立春》中有很多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社会现实问题。

关键词:电影社会学;表演;社会现实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20)22-0166-02—、引言电影《立春》是由顾长卫执导,蒋雯丽、李光洁、焦刚主演的一部纪实性电影。

影片讲述了北方某小城市的大龄青年女教师王彩玲(蒋雯丽)相貌丑陋却因为天生有一副唱歌剧的嗓音,相当清高。

不甘平庸的她一心想扎根在北京,但现实的残酷却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着她,让她最终不得不从追梦的道路上向世俗的生活“握手言和”。

在影片中,蒋雯丽以她精湛的演技,真挚饱满的情感诠释了王彩玲这个角色,将那种追梦路上的执着,不在乎世俗对她的看法,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演绎岀来,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电影《立春》的社会学分析从电影中也反映出很多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很多外地的年轻人都想有一天可以“扎根”留在北京,都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个“北京市户口”。

土彩玲因为自己有唱歌的天赋,一直梦想可以去北京发展,这对于出生在小城市的她,无疑不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即使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她还是在坚持着,这又一次体现了很现实的问题,无数年轻人追逐自己的梦想,王彩玲只是这万千人中的一个。

对于梦想的坚持是艰难的,许多人最终都选择了向现实屈服,选择回归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电影的最后,王彩玲放弃了自己的唱歌梦,选择了另一种和她预想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其实不止王彩玲,电影中她最开始崇拜和爱慕的黄四宝,也是这万千年轻人的代表,他也放弃了自己的“中央美院”,走向了开婚介所的道路;教大家芭蕾舞的胡老师,在那个年代,那个小城市,这样的人是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的,所以胡老师无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乃至于诋毁……在电影中,王彩玲的内心是执着的但同时又是煎熬的,她一面不甘平庸渴望唱歌但在追梦路上的煎熬痛苦也只有自己知道。

《立春》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立春》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电影《立春》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于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

而在意识形态上分类,文学又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着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这种属性又分别表现为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现在分析一下电影《立春》是如何体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

于目的上来看,文学是直接无功利性的。

在电影《立春》中,这种文学的无功利性就体现在于只是简单讲述一个平凡女子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人与事,并没有过多跌宕起伏或者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地像一个故事讲述者那样平和地叙述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

但是,在文学的功利性中却潜伏着某种功利性。

而这种功利性在《立春》中则表现为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女子的生活点滴,但是实际上却在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反映出社会生活现实——很多像王彩玲那样平凡却负有某种才华的人因社会上的权势等其他因素而怀才不遇,很多像王彩玲那样怀揣真情的人却没有得到同样的真心回报等现实情况。

从方式上看,文学是处处以形象感人。

在电影《立春》中,导演塑造了王彩玲、黄四宝等下层群体的形象,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纠缠、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等实际存在的个例,以此来让观看者印象深刻。

在《立春》中的人物王彩玲这个形象留人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唤起了观看者从对人物形象的思考到对社会的思考,这就是文学中所蕴含的理性。

王彩玲这个人物形象是普通大众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正是以这个典型形象来表达出这部影片的主题——一个人在生活的错乱节奏中迷茫度过,最终会在生活的洪流中悟出幸福与快乐的真义,这也是所谓的形象中蕴含着某种理性。

在态度上看,文学是有情感性与认识性的。

在电影《立春》中,导演虚造了王彩玲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用她的生活故事来引起观看者对影片人物的各种情感,例如同情、厌恶、嘲笑,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带着制片者对故事人物存在着一定的情感,例如对下层人民群众的怜悯。

制片者能编制出这么一个具有广发代表性的故事影片,这也说明了制片者对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状况都具有一定的认识程度,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也就是认识性。

_立春_的文化意蕴分析_评_立春_多维意象元素的运用

_立春_的文化意蕴分析_评_立春_多维意象元素的运用

大 众 文 艺大62蒋雯丽凭借《立春》中的出色表演,征服业界专家评委,在第二届罗马电影节上脱颖而出,获得“影后”的殊荣,并且国内公映后,更是好评如潮。

走“摄而优则导”路线的顾长卫在《立春》中,用自己独特的意象元素叙事,在影片中呈现出多维的意象分析视角。

在当今影视追求视听冲击震撼下,用丰富而平缓的镜头语言传达出当下小人物面对人生存困境中多重冲突表现出的困惑、无奈与抉择。

影片中塑造了独特人物,丰富了中国电影画廊中的艺术形象。

摄影师出身的顾长卫很讲究影片意象元素的运用,使影片形成多维意象元素。

一 空间意象元素交叉重叠运用。

现代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生活最能呈现当代人的精神内核,是电影挖掘人性的重要场域。

“现代城市最深刻的问题根源在于,个体要求保持其内在的独特性和个性,而疏离社会历史习惯的制约、生命的外在文化和技术的干预,葆有无可改变的人最为内在的存在依据。

因此,人与他人、个性自由与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无尽冲突,个人性与社会性的双向扭曲,成为当代社会根本性问题”(1),众所周知,顾导正是善于此道的高手,在影片《立春》中,他跳出当下符号化、平面化表现模式的窠臼,“ 不仅体现在影像和声音层面,也体现在影片的意旨当中,总是反复呈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便是顾长卫电影的核心。

”(2)而是把人物置入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来把握,并在其城乡空间的不断交叉重叠变化中折射出来人生存困境的冲突。

其影片本着贯彻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的原则,使人物既没有离开由于城市发展流变进程赖以生成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又尽量避免人物对生存思考淹没在大量城市元素的堆砌和述说当中,在历史主义精神和现代人眼光的张力平衡中寻找在中国历史巨变中,表现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痛苦迷茫的“阿基米德定点”。

影片把故事设定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相对落后闭塞的城镇中。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对高耸于小城中具有象征性标志的建筑物——亭子的仰拍特写,交代亭子斑驳陆离,象征了整个小镇的保守与落后;然后用大全景俯拍小城的平静、稳定而安逸的生活。

《立春》:现实题材中的理想主义表达

《立春》:现实题材中的理想主义表达
影片细致 生动的刻 画 了每 一 个人物 心 中理 想 和 现 实的 冲 突。用王 彩 玲 这一角色串联 起 整 部电 影,通 过 王 彩 玲与其他 人物
【作者简介】王 伟,女,河北临漳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
4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近反而是埋没。这体 现出了小县 城 人们 封 闭 保 守的思 想,但也 暗 含了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向往。
整 部 影 片 中,胡 金 泉 是 最 具悲 剧 色 彩 的人物,他 不像 王 彩 玲、黄四宝那般 恃才傲物、目中 无人,他 始终带着谦卑的笑,只 希望能 在小 县 城 好 好 跳 舞。他可 以 跳 大 众喜 欢 的舞 蹈,可是 对 于 芭 蕾 他 有一种 执 念。起 初,胡 金 泉可怜巴巴的希望这个城市习惯 他,尽力地表现出自己和这个城 市 的人一样。当他 发 现偏 见 永 远 没 法 消 除 时,他 选 择了一种自杀 式的方式证明自己。最终他也没 有 变 成 人们 接 受的 样子,但他也 得到了解脱。
Chinese Film Review 中国电影评论
之 间的关 系,王 彩 玲自身的 变化 以 及 其他 人 主动 或 被 迫的妥协表达了影片的主旨。比起《北京爱情故 事》,《奔 爱》这 样 拼 接 式的爱 情故事,这 样的 叙事 方 式使得 影片的 情 节更 加紧凑,表 达的主 题 更 为完 整,人物 形 象 的 塑 造 也更 为立体 。整 部 电 影 的 节 奏 是 缓 慢的,它 非常细 致 地 刻 画 了主 人公王 彩 玲从 坚 持自我到 顺 应世 俗的 整 个变化 过 程。其他 辅助人物 也 展 示了较 为完 整 的人 生轨 迹。通 过多种 类 型 人物 的塑造,完成了对社会人性的揭示。

影片分析《立春、》

影片分析《立春、》

影片分析《立春》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欧洲电影的那种色调,他们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夏季,那时干燥的地中海气候使那些地方明亮耀眼,不用调色镜头中就呈现一种偏黄的调子。

我们的天空显然没有那么明亮,我们的城市也没有那么古老而优雅。

《立春》开场,一个偏蓝色调下的小城远景,工厂的废气、早晨的薄雾还有做饭的炊烟笼罩着它,这是我们的家园。

用这样的视角来看,似乎多了一些浪漫的意味,即真实又虚幻。

整部电影都是这样的色调,有一种说不出的凉,这是不是也可以说就是中国的色调?不管是《立春》的包头还是《孔雀》的安阳,这些地方都很普通,普通的让我们觉得这就在我们居住地的附近。

这些电影中的人也都是那么的普通,姐姐、弟弟、女老师、艺术青年……这一切都像是真实的,却好像又隔了一层时间的纱,让你悄悄的回忆,或微笑,或伤感,也可能让你难受。

《立春》可以说是《孔雀》的姊妹篇。

《孔雀》中的故事可能更多的发生在主人公们的家庭,而《立春》的主人公则是一些成年的离开了家的人。

“别处”仍然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他们为此等待、为此焦虑,甚至还为此欺骗。

与此同时,自卑和孤独更让他们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每个人的彼岸都因无法到达而显得愈发具有诱惑性。

王彩铃是个相貌不扬的女人。

其实她的这个相貌已经注定了她这辈子就是个悲剧。

人们常说,人的相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

这是个多么脆弱的谎言。

王彩铃歌唱的确实好,也被人认可了,当地电台整天放她的歌。

那个小城的人们也对她充满了幻想。

但是有什么用呢,因为长得丑,她唱的再好也不可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

她有着梦想,或者说是幻想,这都是没有错误的。

错就错在她要把她的梦想让所有人承认。

这注定是失败的。

王彩铃是影片的线索人物,她的遭遇很极端,但是并不是特例。

影片其他的人物虽然都因为王彩铃而出现,但是都不是作为陪衬,他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梦想和沮丧。

她喜欢上了黄四宝,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但是哪个男的愿意取一个这样的女人?黄四宝只不过把她当作一个倾诉的对象,并没有认为她是一个女人。

电影《立春》的意识形态分析

电影《立春》的意识形态分析

电影《立春》的意识形态分析姓名龚胜平班级 09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 200942302206 沉下心来看了3遍,如同《孔雀》一样,顾长卫的电影非常注重细节把握和环境的渲染。

但是在《立春》这部电影中,导演更加突出了社会和时代因素。

种种无形的社会舆论压力充斥着整部电影,我时时感受到慢镜头画面中有一种令人心酸的情趣,可能这也正是顾长卫想要带给我们的体会。

王彩玲长的丑,所谓的丑便来自于我们的价值判断,这必然是由比较产生的。

在我看来,普遍相通的价值判断就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我认为,王彩玲的外貌是为受众所不认可的,而这竟然也导致了王彩玲这个人物本体也不为社会所接受,从形象到本体的焦点转换凸显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残酷性。

这也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的黑手抹去了有才情人的所有光辉,王彩玲的光辉在哪里?那就是她天生的好嗓子和一颗善良的心。

王彩玲是爱面子的,她不停的重复着“调去北京”,这种外在表现体现出她极强的自尊心。

她知道自身条件有缺陷,她不希望被社会抛弃、冷落和孤立,她有着梦想,有着激情,甚至有着引以为傲的本钱——那副好嗓子,因此她采取了欺瞒的手段来满足她的虚荣心。

这的确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想的宽广点,就会发现这正是意识形态的现实表现。

恰如阿·布罗夫所说,“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其实王彩玲在极力掩饰自卑,她的方式便是转移注意力,从而让周围的人认可她,让社会认可她。

她的悲剧爱情是电影进展的一条明线,王彩玲和小县城里的几个男人都有瓜葛,她恋上了黄四宝,周瑜迷上了她。

在这中间,夹杂着王彩玲的痴情、黄四宝的绝情和周瑜的怨情。

三角关系的结局是凄惨的,彩铃试过自杀;四宝远走深圳;周瑜情何以堪。

这里面其实已经涉及到社会层面了,它可以影射出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和取向,爱与不爱是个人的选择,即使被抛弃了,也宁缺毋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立春》的意识形态分析
梁永心09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6122 曾经听说过《立春》这部片,却没有真正去触碰它。

在老师没有说这部片有意识形态的时候,我从来也没有想到它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

看完之后,应该用理想、执着、疯狂、现实去定义这部片。

片中的王彩玲、黄四宝、胡金泉,一个是追求歌剧,一个是追求美术、一个是追求舞蹈。

同样是艺术,可是他们却有着不同的人生。

立春,每年春天的到来,总是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让我有所期待,可是春天过去了,却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就像如今的荣誉,随着老去的那天也会跟着烟消云散。

片中30岁高龄的王彩玲是可怜的,当矮小肥胖的周瑜倾慕自己的时候,她却一厢情愿地认为美术小伙子黄四宝是爱自己的,到头来换来的只是“苦闷精神世界的知音”这九个字,可悲吧。

应了当下最流行的那句话“爱你的人你不爱,你爱的人不爱你”。

终于王彩玲以一种极端的手法得到了黄四宝的身体,她得意洋洋的同时,黄四宝认为那是屈辱,那是她对自己的非艺术地侵犯,一种玷污。

从此他就消失在王彩玲的世界里。

我也觉得黄四宝在事业和爱情上都是失败的,不然他怎么连考五年的美院,都屡次初试失败,而他也轻易地蔑视了王彩玲对他的感情,孤傲地认为自己的年轻可以寻找一个更漂亮的女人当老婆,而不是丑陋的王彩玲,然后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惜,他最终是沦为一个可怜的小偷。

是不是留着长头发的文艺男青年都会有这种思想呢?以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吸引一个特别的女人。

我最喜欢的人是胡老师,虽然他一直生活在一个不接受同性恋的社会中,影片虽然没有正面说他是同性恋,只是他是那个小地方的一根鱼刺,卡在所有人喉咙里面的一根鱼刺,他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

他知道自己和王彩玲一样不是正常人,所以才提出了貌似荒谬的建议,和王彩玲假结婚。

但他一直都坚持着自我,坚持着自己热爱的舞蹈,可他最终还是以一种极男人的方式证明了自己。

忘不了他在监狱中看着王彩玲踮起脚尖说:“监牢里发的新鞋还可以跳芭蕾呢!”忘不了他那释怀的笑容,最忘不了的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从一而终地纯粹地热爱着舞蹈。

这一点不像王彩玲。

她仗着自己会唱几首意大利歌而觉得自己不平凡,与众不同。

不该和这个
北方简朴小镇上的其他“庸庸碌碌”之辈混为一谈,如直言“我不想过庸俗的生活,不打算在这儿发生爱情。

”什么是庸俗?什么是高尚?有艺术的生活就是高尚了吗?她的欲望,很明显,就是要唱到巴黎去,感受千万人热烈的掌声,她对艺术的追求已经和艺术本身无关,而变成了一种极其功利性的行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庸俗之辈”,是架在庸俗生活之上的高尚,是高尚的主人。

可是她错了,她连北京中央歌剧院都进不了,自主献唱,却被一小小办公室文员轻易地否定了,从这可以看出一个现实:即使你有才能,如果你没有关系没有靠山没有样貌,你还是和普通人一个样,和“去年来过这里献唱的人”一个样……
小城的风并不是永远都有着初春淳朴的温暖,在那些中等大小、没有名气,只有一个公园叫人民公园的小城里,出门买块豆腐都可以打一路招呼,某单位中层的搞破鞋暴露,第二天满城的企事业单位职员都会津津有味地咀嚼捉奸细节……在这样的环境里想要做一个只追求艺术的人,注定会是被当做异类的,而王彩玲、黄四宝、胡老师,绝非是文艺青年们的随便,他们热爱着自己的理想,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怀才不遇,而不是其他原因;他们只会认真地说出些傻话,绝对不用“傻逼”来形容自己;他们对周遭的不解不会感到尴尬,认为那只不过是孤标傲世必然代价。

外面的世界又他们追求的光明,周遭的一切便都是愚昧和低级。

他们在赌,这是一个以人生做筹码的赌博;赢了是众人追捧的草根传奇,在金色大厅里锦衣接受万众瞩目的欢呼;输了就只能放弃一切,灰头土脸地在旁边眯着眼,郁闷着。

可惜他们都输了,王彩玲的笑话有了让旁观者满意的结尾。

王彩玲的结局,她改行了。

有一幕是这样的:王彩玲回到农村父母家过春节,她清早起床,披着一件碎花罩衣走到门口站在门槛前看年迈的老母亲放炮竹,她是疲惫而苍老的,但她的神情中有种自然的活泼与欣喜,她独自站在破旧的门框中,仿佛早春的明信片一样动人;随后镜头转到王彩玲母亲身上,老太太双手高举着竹竿,竹竿一头的炮竹劈劈啪啪直响,背景是灰扑扑的旧砖墙,土地上满是爆竹崩下的碎红纸屑。

老太太扭回头来看女儿,一个逆光的镜头,满脸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

从这个片段开始,影片的基调正式进入“立春”,王彩玲终于放下了多年不变要迈向云端的固执挣扎,开始接受现实,努力融入平凡而琐碎的社会生活。

领养了一个小女孩,为其取名“小凡”,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像自己那样的不平凡而导致了自己一生的悲剧,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步上自己的
后尘。

一个不被认可的天才是悲哀的,一个不能认可自己的庸才更是悲哀的。

王彩玲的才华,客观地说,也只是有限的,是她对自我的绝对认同感,哪种毫无置疑的自信。

令她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所以她才能用全部的力量唱出一支生命之歌。

我宁愿相信,王彩玲的自我肯定,让她的才华升为天才。

《立春》的丰富、诚恳、善良、从容与这个时代的贫瘠、虚伪、凶恶、浮躁恰成对比,这个时代有多坏,就反衬出《立春》有多好多难得。

混世于此时此地,灰头土脸似乎成了大多数国人精神面貌的写照。

同时,当祟高一再被证明虚伪,王朔式的真诚的犬儒也大概可概括这类人的基本诉求。

享受艺术和成为艺术家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这应该是年轻人必上的一堂课,否则就很容易行差踏错,特别是在中国,特别是在这个时代,面临结婚、房子等等生活问题,盲目地搞艺术,如果没天分和机遇,会死得很难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