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由于该部位血液供应不足,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等因素,常常引起骨折患者的困扰。

近年来,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逐渐被广泛应用,逐步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微创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针刺固定、经皮股骨头定位外固定以及微创手术治疗等几种方法,下面将依次介绍各项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针刺固定治疗:针刺固定是一种最早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和粗隆间骨折的微创治疗方式之一,该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迅速,是种无需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针刺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其仅仅在患处钻孔,不损害骨髓腔,有利于骨折愈合,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针道疼痛、短暂性肌无力或压迫神经等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经皮股骨头定位外固定:经皮股骨头定位外固定是一种透皮穿刺,在股骨头上放置外固定钉,利用外固定架的力量对骨折进行固定治疗,创伤小,恢复快。

该技术是一种非创伤性治疗方法,不需要硬件支持,比传统手术方法更加安全、有效,并且不会影响下肢血行,可避免手术创口及创口感染等困扰。

但经皮股骨头定位外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固定位置不精确、固定力不足等因素,容易引起骨折不稳定,影响骨折愈合。

微创手术治疗:近年来,微创手术治疗正在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通过大幅剖开肌肉组织,将钢板螺钉等硬件器械植入患处进行固定,大大增加了手术创伤,治疗难度大。

而微创手术治疗则可通过小切口或穿刺操作,进行内固定或骨折复位手术,即简单又安全。

目前,钢板组织修复、关节镜技术、植入外部固定器等多种微创手术治疗方式被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研究表明,微创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骨折复发率。

但也需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对受损骨髓腔进行进一步的损伤。

总体来讲,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比传统治疗方法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帮助骨折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粗隆和大转子之间的骨折。

这种类型的骨折比较少见,占股骨骨折的2%-9%,但在老年人中的比例有所提高。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高能量的外伤导致,如跌倒、交通事故等。

除此之外,骨质疏松、年龄、性别、体重以及平衡力也是导致此类骨折的因素。

股骨粗隆间骨折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不能负重行走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一般为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假体置换或联合骨折修复术等。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主要包括早期关节活动、康复训练和肌肉锻炼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完善。

以下是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一些进展:1.手术方案的改进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内固定,但是近年来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复位难度大,手术风险也大,容易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内固定并非最佳选择。

目前,联合骨折修复术和假体置换成为更为常用的手术方式,骨折部位由支吊带直接修复,同时增加假体成分,效果更加稳定、安全。

2.新型假体材料传统假体材料采用金属假体,但这种材料容易磨损,患者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更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可吸收材料的使用效果更佳。

可吸收材料不仅不会磨损,而且可以促进骨生长和间质细胞的形成,进而减少手术次数和患者的痛苦。

3.康复锻炼的改进随着康复学在骨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康复锻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传统的肌肉锻炼、关节活动以外,应用电刺激、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有效地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

4.药物干预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常伴随着骨质疏松的问题,因此药物干预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目前最为常用的药物是骨形成类药物和钙剂。

骨形成类药物能够促进骨细胞的增生和活跃,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而钙剂则是保证骨折部位的钙质的供应,有助于加速骨折的愈合和稳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在骨科临床中比较常见。

这种骨折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主要是由于髋部摔倒或者是髋关节强力撞击引起的。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较为复杂,且复发率较高,病人的康复过程较长。

近年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方案。

本文将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1. 骨折类型分类: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两种。

其中不稳定型骨折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稳定型骨折则可采用保守疗法。

2. 手术治疗方法: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是首选。

近年来,骨科医生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术、骨折复位固定术、髋臼替换术等,以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3. 保守疗法:对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常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石膏固定脚部,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4. 术后康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康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早期主动和被动运动,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对于老年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和步态恢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康复时间。

5. 并发症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创伤性关节炎、肺部感染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并发症的治疗,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提高康复效果。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骨折分类、手术治疗方法、保守疗法、术后康复和并发症治疗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骨科医生的不断努力,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技术也将不断进步和完善。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在股骨粗隆的近端和远端之间。

由于骨折发生部位是股骨的重要关节部位,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度较高,因此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手术治疗技术的改进。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采用开放复位和骨融合的方法,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愈合缓慢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手术方法被引入,如锁定板内固定和锁定螺钉内固定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小手术创伤,促进骨折的早期固定和愈合,提高患者康复的效果。

第二,关节表面修复的研究。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伴随着软骨和关节面的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上,而忽略了关节表面的修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关节表面修复可以提高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关节镜技术在关节表面修复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

康复治疗的改进。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关节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和关节牵引等康复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采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等方法,可以增加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预后评估的研究。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功能恢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近年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评估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功能改善评定(FIM)量表、医院特殊手术风险(HS-ROC)评分和关节功能评估标准(JOA)等。

这些评估方法的应用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技术、关节表面修复、康复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

这些研究进展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科学依据,使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粗隆上部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折类型。

这种骨折多发生于中高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也是一种严重的骨折,一旦出现,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治疗方法研究以及预后评估研究。

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中,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非常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质疏松、骨折相关(如低能量骨折、跌倒等)以及外伤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断与鉴别诊断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期诊断和正确鉴别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临床检查、X线检查、CT扫描以及MRI等。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诊断方法也被引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中,如超声检查和骨密度测量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与此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石膏固定或牵引等方法,适用于一部分患者。

而手术治疗则常常需要通过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式来恢复骨折的形态和功能。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手术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应用,如螺钉固定、钢板固定和髋关节置换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预后评估研究也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情况对于指导治疗和制定康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预后评估指标已经被引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中,如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折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位于大腿骨中下段的粗隆间发生的骨折,通常由外力作用或者骨质疾病引起。

股骨粗隆间骨折会对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其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机制与骨质疾病、摔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者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了细致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骨科病人护理、骨折复位、骨折固定等措施,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放复位、内固定等方法。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经皮植骨和骨折支架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创新技术和手术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康复和预后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康复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患者的功能。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康复治疗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如功能训练、物理治疗和运动康复等。

这些康复训练方法通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肌肉力量,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防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预防是最佳的治疗方法,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和危害。

研究者通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原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骨密度等。

这些预防措施通过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骨骼的健康和抵抗力,降低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风险。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其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和治疗、康复和预后以及预防等方面。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在人体股骨远端髁突之间的骨折。

它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特点是骨折处于低位,难以固定和愈合。

近年来,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逐渐增多,不断有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得到应用和改进。

本文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和分型,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X线片进行,但在一些复杂的骨折中,X线片往往无法准确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程度。

目前有学者提出了基于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高分辨率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以辅助骨折的诊断和分型。

还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骨折分型方法,通过重建患者的髋关节模型和骨折片的形态来判断骨折的类型和稳定性。

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即使用石膏固定和休养,但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如固定效果不稳定、骨折不易愈合等。

现在,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包括开放复位内固定、锁定钢板和螺钉等在内的各种手术治疗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

这些手术技术能够更精确地复位和固定骨折,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使用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材料来促进骨折的愈合,以及通过物理力学方法来加速骨折的修复过程。

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和预后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手术治疗后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和关节僵硬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和肢体功能的恢复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通过临床随访和评估,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诊断和分型的改进、治疗方法的创新和并发症预防的研究等。

这些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摘要】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但治疗困难的骨折类型,传统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挑战。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逐渐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方法。

本文通过对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势、应用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了微创手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重要作用。

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微创手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创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治疗、手术技术、优势、应用、临床疗效、并发症、发展趋势、重要方法、应用前景1. 引言1.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困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由于高能外伤或老年人自发性跌倒等原因引起。

这种骨折一旦发生,治疗难度较大,主要困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骨折部位特殊:股骨粗隆间骨折位于股骨近端部位,受力复杂,周围软组织丰富,治疗难度大。

2. 骨折类型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嵴外型、嵴内型等,不同类型骨折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增加了治疗难度。

3. 并发症风险高: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并发症,如感染、骨不连、关节僵硬等,治疗过程复杂。

4. 传统手术创伤大:传统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困难性主要体现在骨折部位特殊、骨折类型复杂、并发症风险高以及传统手术创伤大等方面,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且创伤更小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今临床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微创治疗的重要性微创治疗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传统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创伤和并发症,造成患者痛苦和恢复时间延长。

而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微创手术不仅可以减少创伤和出血,还可以保留周围软组织的完整性,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4-08-25T15:57:44.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韦彩云
[导读] 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oral fracture,IFF)。

韦彩云
(广西平果县中医医院外科 531400)
【摘要】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人多发,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

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手术治疗可达到牢靠、固定、早期功能锻练,尽快恢复功能,减少病发症,降低死亡率。

因此,手术治疗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股骨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378-02 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oral fracture,IFF)。

有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占IFF发病率的90%左右[1]。

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因此,目前治疗IFF的基本原则为手术治疗[2]。

本文对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护理工作繁重。

长期卧床,易导致肌肉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肢体短缩、髋内翻等。

由于长期卧床,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褥疮、肺部感染等,严重威胁生命。

有研究报道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35%左右,发生髋内翻的发生率为40.50%[3]。

目前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存在术前并发症或严重伴随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一般情况太差的患者,不得已而采用保守治疗。

在李亚东等的研究中,32例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均存在术前并发症或较严重的伴随疾病[4]。

2. 手术治疗
有研究表明,早期手术治疗的IFF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者[5],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2.1人工关节置换术
对于合并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的高龄患者常发生粉碎性IFF,可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早期下地活动[6]。

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费用高,风险大,围手术期出血多,创伤大[7],而且有许多并发症如需二次翻修手术、假体座位骨折、人工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发生,因此,术前应慎重考虑。

2.2外固定架固定
外固定架适用于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年老体弱多病及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患者[8],主要目的是便于护理,稳定骨折[9]。

该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不破坏骨折端血运,无需暴露骨折断端,但缺点是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局部疼痛;针道易感染;钢针易退出、松动,携带不方便;易发生固定期骨质疏松;抗内翻应力差,欠牢靠等。

2.3髓内固定系统
随内固定系统主要由:PFN-A,股骨近端髓内钉(PFN),Gamma钉等,其优点有:(1)内固定物发生断裂几率降低;(2)骨折端干扰减少,可提高骨折愈合率;(3)可有效防止旋转畸形;(4)能很好地恢复颈干角。

目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方法为髓内固定[10]。

2.3.1 Gamma钉
主要由锁钉、拉力螺钉和髓内主钉构成。

Gamma钉具有允许术后早期负重,可用于转子下骨折及逆转子下骨折,有效防止髋内翻等优点。

主要缺点包括手术操作要求高,手术人员受辐射损伤,拉力螺钉从股骨头退钉或切出发生率高,抗旋转能力差,可造成股骨干爆裂骨折等。

2.3.2 PFN
PFN克服了Gamma钉的缺点,保留其优点:(1)远端直径小,有效防止股骨干骨折的发生[11];(2)远端交锁钉孔可以静态交锁及动态交锁;(3)近端可将拉力螺钉置入股骨头,减少断钉和拉力螺钉切割的发生率[12];(4)髓内主钉外翻角为6°,使髓内钉插入更顺利;(5)缩短了操作时间,不必扩髓,减少了Gamma钉植入时可能发生的脂肪栓塞、出血、股骨干骨折等的发生[13]。

目前PFN公认为较好的治疗IFF的方式。

2.3.3 PFN-A
PFN-A避免身材矮小患者难以放置2枚螺钉的问题,缩短了手术时间,取代了PFN的2枚螺钉,但抗内翻畸形能力,抗旋转稳定性,抗切出稳定性提高。

其主要缺点为要求一次成功,对手术者的技巧要求较高,且打入螺旋刀片前需临时固定和良好的复位,否则易导致骨折断续分离。

2.4钉板系统
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或解剖型钢板用于IFF,效果良好。

该手术基本适用于任何IFF,尤其是其他手术失败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其创伤小,操作简单。

但术后早期活动易导致髋内翻的发生[14]。

综上所述,选择IFF治疗方法应综合考虑骨质疏松、健康状况、患者年龄、骨折类型等因素,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尽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

参考文献
[1]Liporace FA,Egol KA,Tejwani N,et a1.What,s new in hip fracture?Current concepts [J].Am J Orhop,2005,34(2):66-74.
[2] Cole PA,Bhandari M.What’s new in orthopaedic trauma[J].J Bone Joint Surg (Am),2005,87(12):2823-2838.
[3]Lin PC.Chang SY.Functional recovery among elderly people one year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J].J Nurs Res,2004,12(1):72-82.
[4]李亚东,刘长贵,王宝军,等.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骨牵引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5):30-32.
[5]Doruk H,Mas MR,Yildiz C,et a1.The effect ofthe timing of hip fracture surgery on the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nd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J].Arch Gerontol and Geriatrics, 2004,39(2):179-185.
[6]6高雁卿,左立明,王艳萍,等.高龄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相关问题[J].临床骨科杂志,2004,7(1):21-22.
[7]宋雄英,王小刚,朱云龙.大粗隆型人工髋关节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26-127.
[8]Tomak Y,Kocaoglu M,Piskin A,et a1.Treatment of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a modified external fixator[J].Injury,2005,36(5):635-643.
[9]蒋电明,杨友刚.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性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J].重庆医学,2008,37(10):1021-1025.
[10]Banan H,AI-Sabti A,Jimulia T,et a1.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extracapsular hip Fracture with the AO/ASIF proximal femoral nail(PFN):our first 60 cases[J].Injury,2002,33(5):401-405.
[11]Simmermacher RK,Bosch AM,Van der Werken C.The AO/ASIF 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a new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J].Injury,1 999,30(5):327-332.
[12]谭家昌,徐鸿育,杨有猛,等.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9):773-774
[13]李云峰,刘百伟,陆坚,等.应用ALHP固定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1):59-62.
[14]项东,吕建华,乐军.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选择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1):2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