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的正常菌群概要

合集下载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生物拮抗作用
将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喂给小鼠,如果要使小鼠 发病死亡,需要10万个细菌;如果先给小鼠口服链 霉素,把小鼠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都杀死,则只要10 个活菌就可置试验鼠于死地.两者菌量竟相差1万 倍,表明正常菌群有拮抗病原菌作用.这种现象在人 类中也可以见到,例如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 肠球菌等正常菌,可以抵抗引起痢疾和伤寒的志贺 菌和伤寒沙门菌等病原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 物拮抗.
1克干粪含菌总数在4千亿个左右,约占粪重 的40%,其中99%以上是厌氧菌.肠道菌群受饮 食、年龄等因素影响很大.多食蛋白质的人,大 肠埃希氏菌生长旺盛;以吃淀粉为主的人,乳 杆菌较多.哺乳期婴儿的肠道菌群主要是双歧 杆菌,占总菌数的90%左右;随着成长,双歧杆 菌下降,类杆菌、乳杆菌、梭菌等逐渐 口腔细 菌增多.
阴道内菌群随内分泌变化而波动.阴道分泌 物中常含有无害的微球菌.初生女婴阴道的酸 碱度在5左右,主要为乳杆菌;出生后1个月至 青春期,酸碱度升至7左右,主要菌群转为表皮 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青春期 后,阴道酸碱度又下降,乳杆菌等重占优势,直至 绝经期为止.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有益作用
当正常菌群与人体处于生态平衡时,菌群 在它们寄居的人体部位获取营养进行生长 繁殖,而宿主也能从这些寄生在他们身上的 细菌中得到多种好处.
抗衰老作用
现在一般认为,衰老是由于体内积累了过 多的有毒的化学物质——自由基.双歧杆菌、 乳杆菌、肠球菌等肠道正常菌群产生的超 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催化宿主体内自由 基的歧化反应,消除自由基毒性,保护细胞免 受活性氧的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 用.
其它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原 因是这些正常菌群能产生多种酶,降解肠道 内致癌物或可以转变成致癌物的物质成为 无害物质;它们还可以激发免疫功能,调动 处于待命状态的巨噬细胞等人体卫士围歼 病原菌.

正常菌群的名词解释是

正常菌群的名词解释是

正常菌群的名词解释是正常菌群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组成。

人体表面和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如皮肤、口腔、肠道等都是正常菌群的生活场所。

正常菌群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们能够与人体共生共存,与人体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正常菌群在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维持身体内部的微生态平衡。

在肠道中,正常菌群起着关键的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丰富多样,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

它们通过参与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等过程,对于人体的营养吸收和毒素清除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正常肠道菌群还可产生维生素、调节免疫应答、修复肠道黏膜等功能。

然而,在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下,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容易受到破坏。

长期过度使用抗生素、不良饮食习惯、压力过大等都可以对正常菌群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导致了许多人体健康问题的出现,如肠道不适、免疫力下降、肥胖等。

为了维持人体正常菌群的健康,一些人选择使用益生菌产品来调节肠道菌群。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菌群。

通过摄入益生菌,可以增加肠道内的有益菌群,提高其数量和活性,从而改善肠道健康。

常见的益生菌产品包括酸奶、发酵食品、益生菌保健品等。

除了益生菌,预生物也是维护正常菌群的重要方式。

预生物是指不被肠道直接消化吸收的物质,但可以促进益生菌生长和活性的成分。

常见的预生物有乳低聚糖、果寡糖等。

通过增加预生物的摄入量,可以为益生菌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改善正常菌群的平衡。

除了通过益生菌和预生物来维持正常菌群以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正常菌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都能为正常菌群创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减少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消毒等也有助于减少对正常菌群的破坏。

总结起来,正常菌群是人体内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正常菌群对于营养吸收、毒素清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因素,正常菌群易受破坏,影响人体健康。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见细菌的分类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见细菌的分类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有细菌的分类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部位主要微生物皮肤不动杆菌产芽胞杆菌念珠菌棒状杆菌分枝杆菌消化球菌消浑身化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足部链球菌念珠菌絮状表皮癣菌发癣菌放线菌丙酸蛛网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卡他布兰汉氏菌痰曲折菌口腔念珠菌棒状杆菌真杆菌梭杆菌嗜血杆菌乳杆菌微球菌口腔微毛菌支原体奈瑟氏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葡萄球菌链杆菌韦荣氏球菌密螺旋体不动杆菌拟杆菌痰曲折菌嗜血杆菌莫拉氏菌奈瑟氏菌葡萄鼻咽腔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韦荣氏球菌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放线菌拟杆菌曲折菌念珠菌梭杆菌棒状杆菌支原体嗜血咽喉杆菌奈瑟氏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齿垢密螺旋体韦荣氏球菌眼结膜不动杆菌棒状杆菌埃及嗜血杆菌流感杆菌莫拉氏菌奈瑟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外耳道念珠菌棒状杆菌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假单胞菌外生殖器拟杆菌念珠菌梭菌棒状杆菌梭杆菌分枝杆菌支原体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前尿道不动杆菌拟杆菌棒状杆菌分枝杆菌支原体奈瑟氏菌链球菌不动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念珠菌芽胞梭菌棒状杆菌大肠杆阴道菌乳杆菌莫拉氏菌支原体奈瑟氏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无色杆菌发酵氨基酸球菌产碱杆菌芽胞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卡他球菌念珠菌梭菌棒状杆菌肠细菌属大肠杆菌梭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真杆菌乳杆菌支原体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韦荣氏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G-杆菌)肠杆菌科弧菌科非发酵菌群稀有发酵型其余一、肠杆菌科:1、埃希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大肠埃希菌弗格森氏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伤口埃希菌蟑螂埃希菌2、志贺菌属: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氏志贺菌3、爱德华氏菌属:愚钝爱德华氏菌保科爱德华氏菌鲶鱼爱德华氏菌4、沙门氏菌属: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5、枸橼酸杆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异型枸橼酸杆菌无丙二酸盐枸橼酸杆菌丙二酸盐阴性枸橼酸杆菌生物Ⅰ群6、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中间肠杆菌坂崎肠杆菌聚团肠杆菌日勾肠杆菌河生肠杆菌溶解肠杆菌超压肠杆菌泰洛肠杆菌阿氏肠杆菌何氏肠杆菌致癌肠杆菌7、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臭鼻克雷伯菌鼻硬结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解乌氨酸克雷伯菌植生克雷伯菌土生克雷伯菌8、变形杆菌属:一般变形杆菌奇怪变形杆菌产粘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9、普罗威登斯菌属:产碱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海氏普罗威登斯菌拉氏普罗威登斯菌10、摩根菌属:摩氏摩根菌摩氏摩根菌生物Ⅰ群11、沙雷菌属:粘质沙雷菌液化沙雷菌深红沙雷菌普城沙雷菌芬芳沙雷菌无花果沙雷菌居泉沙雷菌嗜昆虫沙雷菌12、耶尔森菌属: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弗氏耶氏菌中间型耶氏菌克氏耶氏菌假结膜耶氏菌鼠疫耶氏菌拉氏耶氏菌毛氏耶氏菌白氏耶氏菌罗氏耶氏菌奥氏耶氏菌13、其余:哈夫尼亚菌属西地西菌属爱文氏菌属勒克氏菌属勒米诺氏菌属兰恩氏菌属塔特姆氏菌属致病杆菌属克卢瓦氏菌属克泽氏菌属二、弧菌科:1、弧菌属:霍氏弧菌海鱼弧菌河弧菌弗氏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麦氏弧菌拟态弧菌溶藻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2、气单胞菌属:嗜水气单胞菌温随和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柔弱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3、邻单胞菌:类志贺单胞菌4、发光杆菌属:对人无致病性三、非发酵菌群:指不发酵糖类、专性需氧、不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假单胞菌属:Ⅰ群: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假产碱假单胞菌斯氏假单胞菌曼多辛假假单胞菌Ⅱ群:洋葱假单胞菌鼻疽假单胞菌假鼻疽假单胞菌皮氏假单胞菌Ⅲ群:食酸假单胞菌睾丸酮假单胞菌Ⅳ群:细小假单胞菌泡囊假单胞菌Ⅴ群:嗜麦芽假单胞菌不决:嗜中温假单胞菌少动假单胞菌腐败假单胞菌Ve群假单胞菌2、不动杆菌属:醋酸钙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约翰逊氏不动杆菌3、产碱杆菌属:粪产碱杆菌脱硝产碱杆菌芬芳产碱杆菌4、无色杆菌属: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无色杆菌 Vd 群5、黄杆菌及有关菌: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黄杆菌Ⅱ b 群短小黄杆菌芬芳黄杆菌多食黄杆菌类黄杆菌6、莫拉菌属及有关菌:腔隙莫拉菌非液化莫拉菌奥斯陆莫拉菌苯丙酮酸莫拉菌亚特兰大莫拉菌尿道莫拉菌7、金氏杆菌属:金氏金氏杆菌脱硝金氏杆菌产吲哚金氏杆菌8、未命名的非发酵菌:IVe -群IVc -2 群EF-4b 群EO-2 群9、侵害艾肯氏菌:10、土壤杆菌属:四、其余革兰氏阴性杆菌1、嗜血杆菌属:流感杆菌副流感杆菌埃及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胸膜肺炎嗜血杆菌溶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嗜沫嗜血杆菌副嗜沫嗜血杆菌副嗜沫溶血嗜血杆菌2、鲍特氏菌属: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支气管败血杆菌3.布鲁氏菌属:4、曲折菌属:胎儿曲折菌幽门曲折菌空肠曲折菌同性恋曲折菌大肠曲折菌耐氧曲折菌痰液曲折菌芬奈尔曲折粪曲折菌简短曲折菌菌猪曲折菌5、军团菌属:6、阴道加德纳尔氏菌7、链杆菌属8、士拉热弗朗西氏菌五、稀有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放线杆菌属碳酸噬胞菌属心杆菌属紫色色杆菌巴斯德氏菌属EF-4 群和 HB- 5 群革兰氏阳性杆菌(G+杆菌)棒状杆菌李斯特菌属红斑丹毒丝菌炭疽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白喉棒状杆菌溃疡棒状杆菌假结核棒状杆菌干燥棒状杆菌化脓棒状杆菌溶血棒状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其余其余厌氧菌G+厌氧球菌G-厌氧球菌G-厌氧杆菌G+无芽胞厌氧杆菌梭菌属消化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拟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困难梭菌消化链球菌属氨基酸球菌属梭杆菌属真杆菌属肉毒梭菌瘤胃球菌属巨大球菌属纤毛菌属丙酸杆菌属破伤风梭菌八叠球菌属放线菌属其余粪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G+球菌)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凝结酶藤黄微球菌莱拉微球菌+-易变微球菌玫瑰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动微球菌中间葡萄球菌克氏微球菌西宫微球菌西氏葡萄球菌不动微球菌产色葡萄球菌盐生微球菌模拟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孔氏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肺炎球菌肠球菌属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屎肠球菌无乳链球菌鸟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坚韧肠球菌恶臭肠球菌鸡肠球菌黄色肠球菌孟德肠球菌肠肠球菌阿米塔葡萄球菌马葡萄球菌柯氏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迟缓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人型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华纳氏葡萄球菌解酪葡萄球菌解糖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G-球菌)奈瑟菌属布兰汉菌属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其余。

人体正常菌群及其作用

人体正常菌群及其作用

人体正常菌群及其作用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一、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指在人体体表和体内寄居的微生物菌落。

正常菌群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般而言,他们对宿主有益无害,属生理性微生物群落。

二、正常菌群的来源与分布人机体中正常菌群的来源当人出生后第一次与世界接触时就获得了正常菌群。

某些微生物通过与人接触而获得(如婴儿与母亲接触),而其他则从食物获得(如配制的婴儿食物)或从接触的各种物体(如玩具)获得。

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有助于上皮细胞表面获得正常菌群。

经过多年延续,正常菌群就不断发展和精炼了.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部位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器官:心脏、肝脏、脑、肌肉和生殖器官;机体内无正常菌群的组织和其他部位:血液、脑脊液、受检测的精液或在肾脏中的尿.机体内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与外界相通的表面或部位都具有正常菌群存在。

这些部位包括:皮肤、黏膜、胃肠道、呼吸道、眼和耳的外部、与空气接触或空气进入的生殖器官等。

人体常见正常菌群表中的正常菌群分布揭示几个问题①人体正常菌群均为异养型微生物,尚未发现自养型微生物;②人体正常菌群包括了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绿脓杆菌厌氧菌:破伤风杆菌、丙酸菌、双歧杆菌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③人体正常菌群既有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致病菌:绿脓杆菌、破伤风杆菌、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非致病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人体正常菌群包括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乳杆菌等1、皮肤正常菌群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完整无损的皮肤;合理的正常菌群分布内层菌群分布相对稳定(丙酸菌)正常菌群的动态分布过渡菌群(transient population )数量、种类动态变化,以腐生菌居多;停留菌群(resident population )数量、种类相对稳定,如丙酸菌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维持皮肤的酸性环境(pH3-5),造成抑菌效应生物拮抗作用2、口腔正常菌群口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正常菌群。

《人体中的正常菌群》课件

《人体中的正常菌群》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疾病可能导致正 常菌群种类改变
疾病可能导致正 常菌群功能减弱
疾病与正常菌群的相互作用
正常菌群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降低感染风险 正常菌群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正常菌群可以促进肠道健康,预防肠道疾病 正常菌群可以影响药物代谢,影响药物疗效
正常菌群的未来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正常菌群的作用机制
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耐药性增加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感染风险
增强免疫力: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避免 偏食和挑食
适量运动: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 强体质和免疫力
生殖道:生殖道中也存在正常菌群,如 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等
其他部位:如眼睛、耳朵、鼻腔等部位也 存在正常菌群,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正常菌群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
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正常菌群可以帮 助人体消化和吸 收食物中的营养 物质
正常菌群可以分 解食物中的纤维 素,产生短链脂 肪酸,为人体提 供能量
正常菌群可以合 成维生素,如维 生素K、维生素 B12等,为人体 提供必需的维生 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 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 澡、刷牙,避免接触有害细菌和病 毒
正常菌群与疾病 的关系
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
皮肤疾病:如痤疮、湿疹等
呼吸道疾病:如感冒、肺炎 等
肠道疾病:如肠炎、腹泻等
口腔疾病:如牙周炎、口腔 溃疡等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
正常菌群是指在人体内正常生活的微生物群集,包括细菌、真菌、古菌等多种微生物。

它与人体形成共生关系,对人体健康代谢和免疫功能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包括:
1. 消化:正常菌群在肠道内发挥着重要的消化作用,帮助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 免疫:正常菌群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3. 抗菌:正常菌群可以竞争性地占据人体内的营养位点,降低病原菌感染的机会。

4. 生长发育:正常菌群可以影响机体内激素的分泌和代谢,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总之,正常菌群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与我们的身体密不可分。

保持正常菌群的平衡,对于预防疾病和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正常菌群

人体的正常菌群

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草绿色链球菌
外耳道: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真菌,曲霉菌、青霉菌
中耳和鼻窦
通常无菌
外耳道
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真菌,曲霉菌、青霉菌
气管、支气管和肺
通常无菌

各种厌氧菌;G+细菌,微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G-细菌,肠杆菌科细菌、弯曲菌、螺杆菌;真菌,念珠菌;寄生虫,人类酵母(原虫)
前列腺(老年人):各种厌氧菌、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肠球菌等
口腔与咽喉
G+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各种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微球菌、各种棒状杆菌;G-细菌,各种嗜血杆菌、奈瑟菌、肠杆菌科细菌与各种非发酵菌(量少氏菌、螺旋体、支原体、非致病性阿米巴、脑膜炎奈瑟菌等
鼻腔
G+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各种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微球菌、各种棒状杆菌;G-细菌,各种嗜血杆菌、奈瑟菌、肠杆菌科细菌与各种非发酵菌(量少)、卡他莫拉菌;各种厌氧菌;呼吸道病毒;真菌(念珠菌、青霉菌、曲霉菌)
小肠与大肠
各种厌氧菌;G-细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弯曲菌、嗜血杆菌;G+细菌,肠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真菌,念珠菌;寄生虫,人类酵母、各种阿米巴、鞭毛虫、滴虫
胆道
总胆管,各种厌氧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肠球菌
尿道前1/3
G+细菌,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微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加德纳尔菌;G-细菌,嗜血杆菌、非致病性奈瑟菌、支原体/脲原体、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各种厌氧菌;腺病毒;真菌:念珠菌
女性生殖道
外阴:以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肠杆菌、链球菌和肠球菌为主
阴道、宫颈:以乳杆菌为主的各种厌氧菌;G+细菌,肠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加德纳尔菌;G-细菌(少),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支原体/脲原体;真菌,念珠菌;寄生虫,滴虫

简述正常菌群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简述正常菌群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简述正常菌群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内常驻的、无病原性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共同生存,构成了人体微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主要定居于肠道、皮肤、口腔、阴道等部位。

正常菌群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
1.保护宿主:正常菌群可以占据人体内环境,阻止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群落的入侵,从而保护宿主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2.促进营养吸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以分解、发酵食物残渣,产生有益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和K,帮助人体吸收营养。

3.参与消化过程:正常菌群可以分解纤维素、蛋白质等难以消化的物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保持肠道良好的运动功能。

4.调节免疫系统:正常菌群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的产生和调节,增强机体抵御外界病原菌的能力。

总的来说,正常菌群是人体内重要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有着广泛而且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皮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类杆菌、梭杆菌 等
鼻咽腔 眼结膜
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 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等
皮表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等
胃 肠道
阴道
正常一般无菌
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 球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 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大肠杆菌
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 要且数量最多的细菌。 主要寄生在大肠内。除某 些菌型能引起婴儿腹泻外, 一般不致病。但当它侵入 人体其他部位时,可引起 感染,如腹膜炎、膀胱炎 等。
人类认识最早的益生菌: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
1899年法国学者Tissier从 母乳营养儿的粪便中分 离出的专性厌氧菌。其 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新生儿肠道中双歧杆菌 占细菌总数的92%,其 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胃内酸度高,含消化酶,细菌数量少。人体 中共生菌最多的部位是大肠。以厌氧菌为主 (人的粪便中,约有60%的干重是细菌。)
2010年3月4日《自然》一项研究:抽取l24名 丹麦人和西班牙人的肠道细菌进行了宏基因 组测序。结果表明,肠内细菌群中共有330万 个基因,而人类的基因只有2.2万个左右, 是肠内细菌群的1/150倍。
寄生在人体内的细菌等微生物俗称“共生 菌。
人体由约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体内的共 生菌数量却高达100万亿,重达1千克。
这些微生物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所以又被称 为是人的“第二遗传基因” 。
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菌群组成相同吗?
2007年(《DNA Research))杂志): 服部教授对肠内细菌种类和基因进行调查。 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肠内细菌群并不相似。 “65亿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肠内细菌 群,即使是同卵的双胞胎,肠内细菌群也不 相同。”
2、口腔
口腔是一个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生境:(1)温度稳定; (2)水分充足;(3)口腔内高低不平的表面为微生物 提供多样的微生境;(4)营养丰富。
龋齿与微生物(变异链球菌)有关
龋齿为一种牙质的进 行性崩溃,开始于牙 齿表面釉质脱矿质, 然后向内部扩展。这 是由于细菌分解糖类 产酸的缘故。
3、胃肠道微生物
乳酸杆菌、白色念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尿道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液、皮脂、角质(皮屑)为营 养来源,容易在潮湿的部位滋生。另外皮肤面 积大,暴露在外,正常菌群数量多。
《科学》(2009年5月29日)一项研究表明: 采集了l0名研究对象全身20处不同部位皮肤上 的细菌样本,对细菌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细 菌种类最多的部位是手腕(44种),最少的部位 是耳后(15种)。
饮食结构的影响
新几内亚人食物的96.4%是白薯,他们的肠道 中有固氮菌,且是肠道菌群的恒定成员。使得 足够的氮素被固定下来,通过肠壁进入血液。 因此,新几内亚人就能依赖营养成分不全的食 物为生。
日本人的大肠里存在消化海藻的细菌。原因日 本人日常饮食中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海藻。这 使得肠道细菌具有了消化海藻的能力。
皮肤,表面正常栖居的微生物对外来微生 物具有排斥作用,可以防止外来微生物和 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有保护作用
痤疮丙酸杆菌、粉刺棒状杆菌、白色葡萄 球菌暂居在皮脂腺分泌较活跃的皮肤上, 给步入青春期的男女面部和胸背部留下痤 疮。
痤疮丙酸杆菌:专性厌氧菌
内分泌失调 →皮脂腺分 泌旺盛 → 油脂过多 → 毛孔粗大/堵塞→角质层 增厚→ 细菌在毛孔里和 油脂搅和在一起 → 痤疮 丙酸杆菌在缺氧情况下 大量繁殖 → 导致炎症细 菌侵入,整个毛囊变红、 发炎 → 细菌扩散到附近 的皮肤组织,变得更大, 进而形成痤疮。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正确认识人体中的正常菌群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正常菌群
2
正常菌群在人体中的分布
3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4
菌群失调及产生的原因
5
菌群失调如何调整
一、什么是正常菌群
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 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微生 物群之间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形成的这种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称为正常菌 群。
影响正常菌群组成的因素
饮食结构
年龄 环境(卫生条件) 药物(抗菌药物) 疾病(消化道疾病) 气侯 生活习惯 精神状态
饮食结构的影响
饮食结构是决定肠道菌群组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多食蛋白质的人,大肠埃希氏菌生长旺盛;以
吃淀粉为主的人,乳杆菌较多。 吃什么饭,养什么菌。
动物实验表明:长期食用大量高脂饲料,动物 肠道中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数量会下降,一些 病菌如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会增加。
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出生2小 时内,在胎便内就可找到双歧杆菌,约4 天后成为优势菌。中年,有益菌双歧杆菌 与有害菌在正常情况下保持一个衡定水平。 老年,肠道中双歧杆菌明显减少,有害菌 梭状芽孢杆菌相对增加。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健康中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眼结膜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二、正常菌群在人体中的分布
部位 皮肤
口腔
常见菌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痤疮丙酸杆 菌、 白色念珠菌、粉刺棒状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
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对促进人体的发育、维持和提高 免疫力、延缓机体衰老。
母乳喂养的婴儿较比牛奶喂养的婴儿健康, 因为前者体内的双歧杆菌比后者高出10倍。 健康人体内的双歧杆菌数量比病人高出50 倍;百岁健康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数量要 比普通老人约高出10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