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猪咬尾症
猪群咬架、咬耳、咬尾的防治

猪群咬架、咬耳、咬尾的防治
作者:暂无
来源:《乡村科技》 2014年第11期
在猪群饲养管理中,时常会出现咬架、咬耳、咬尾等现象,造成商品猪残次品增多,给养
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猪群一旦发生这些现象,应及时查找原因,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
施予以防治。
1.常见原因。
猪群合圈、合群后,互相争夺群序位置是发生咬架的主要原因。
猪有群居特性,嗅觉又非常灵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产生的异味或因玩耍而致受伤出血的腥味,都会引
起其他猪只的攻击,从而发生咬架。
群体内密度过大时,猪群常因争食槽、水槽和睡觉的位置
而发生争斗咬架。
个别猪将其他猪的耳朵或尾巴误当乳头吸咬出血时,其他猪会群起攻击伤猪,且这些个别猪的行为会持续循环。
日粮中缺乏某些营养成分时,猪易形成异食癖,相互啃咬,
出血后咬架更加激烈。
2.防治。
先将咬架群内的伤猪挑出,单圈护理,对症治疗;然后将行凶猪挑出,单圈或隔
离另圈饲喂,性情凶狠的要注射安眠镇静剂,如盐酸氯丙嗪等;最后在咬架群内喷洒来苏儿等
刺激性消毒药品,让猪群相互分辨不出其他猪的异味。
养殖过程中,应根据猪只大小适当调整
密度,避免密度过大。
猪群内可适当放置一些木棒、石块、铁器等玩物,供其玩耍。
日粮应采
用全价饲料,保证营养供应,防止猪只发生异食癖。
初生仔猪应及时进行断尾处理。
处于咬耳、咬尾较多的猪群,可用黄苦剂(工业黄油1千克+中药苦参300克)涂抹于猪的耳部和尾部,连续涂抹1周,猪只会改变习惯,不再发生咬耳、咬尾现象。
欧阳照华河南省清丰县韩村农技推广区域站457300。
猪咬尾症的病因与对策

3 . 2 确保猪舍保 温
对猪舍 的门窗进行仔细的检查 , 避免猪舍存在透风和漏风情
好 草帘。经 常检查并且维修 圈舍设备 , 修整猪栏 , 勤换 垫草 。
避免冷 风和贼风侵袭 。 在冬季到来之前就要提前给种 猪群做
况 。可 以适 当的将一些塑料布覆盖在猪舍外部 , 也可 以通过 搭建火 炉等取暖措施 保证舍 内的温度 ,如 果猪场 的条件允 许 ,可 以在猪舍 内装锅炉或者暖气 以供舍 内的猪 只取 暖 , 确 保猪舍 内的温度 。此外还应做好舍 内的通风 , 空气流通和卫
而舍内潮湿进而引发猪 只患病 。 保持舍 内地面干燥可 以经常
采用石灰发挥除潮和消毒功效 , 同时也 能确保猪 只健康 。
3 秋 季 注 意 防 疫保 温
秋季一般都是气温高躁且具有 比较大 的昼夜温差。 如此 变动较大的温度环境猪只易感 冒,或者是患染呼 吸道疾病 。 此外还会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功能 , 所以秋季对于猪
猪咬尾是猪的一种非特异 l 生 应激反应 , 是异食癖 中的一种 。
生, 给猪只创造 良好 的生活环境 。
好免疫 工作 , 如 口蹄疫 、 流行性腹泻 、 传染性 胃肠炎 , 猪瘟 、 伪
狂犬 、 蓝耳病等 的预防接种。
4 . 3 增加能量保证营养 日 常饲养管理工作中,大多比较
注重将 高能量 的饲料量提 高 , 以确猪 只体 内的热量维持 而增 加其御寒 能力 。与此 同时 , 还要在适 当的范 围内提高猪 只的 饲养密度 , 这样猪 只会集 体趴 、 卧、 睡在一起 , 能 够互相取 暖
DOI : 1 0. 3 9 6 9 / J . I SSN. 1 6 71 — 6 0 2 7 . 2 0 1 7 . 0 5 . 0 7 9
猪咬尾巴什么绝招--能解决?治疗猪咬尾巴的偏方

猪咬尾巴什么绝招能解决?治疗猪咬尾巴的偏方猪咬尾巴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猪尾巴被咬烂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发炎高烧,或者感染其他的病毒引发其他疾病。
那么猪咬尾巴什么绝招能解决?猪咬尾巴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猪尾巴被咬烂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发炎高烧,或者感染其他的病毒引发其他疾病。
那么猪咬尾巴什么绝招能解决?发生咬尾的原因如下:1猪群密度过高,饲料营养不平衡。
2体外寄生虫刺激皮肤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出现外伤。
3体内寄生虫如蛔虫在体内作用,也可出现咬尾现象,要及时驱虫。
4猪贫血、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除此之外还可见咬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颈和跗关节。
猪咬尾巴什么绝招能解决?据悉可以在尾巴上涂抹一些苦味但无毒的药水,当猪互相撕咬时会闻到或尝到苦味,从而放弃啃交尾巴。
但这只能治标不治本,应适量给药,并调整饲喂方案,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物质。
根据猪咬尾巴的症状轻重,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咬尾现象较轻的猪群,用白酒或汽油稀释后对猪群实施1-2次喷雾,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圈舍内放置褥草、轮胎等玩具,可以帮助转移猪的注意力,也可以在猪尾巴的尾部抹油,能够防止再次咬伤。
猪咬尾巴的预防措施针对猪咬尾巴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改善饲料管理,进行投放全价料,并在饲料中加入富含钠、钴、钙、铜等矿物质,适当加入一些维生素B的添加剂。
对于把尾巴被咬破的猪,需要单独隔离开来,根据咬伤情况进行适当处理:1、伤势不严重的猪,在清洗伤口后,涂紫汞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2、对伤口出血的猪,则需要压迫止血,有局部炎症的擦红霉素软膏。
3、对于已引起全身感染的猪,可以肌注青霉素等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综合版技科S HO U Y I K EJI2018年(第39卷)第6期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曲永原(唐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唐河473400)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090(2018)06-0026-02猪咬尾症又称为猪的“反不适综合征”或“反应激综合征”,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猪患咬尾症后,轻者把尾巴咬半截,重者把尾全部咬掉。
是许多猪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饲养密度的增大,这种恶癖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随着咬尾的发生,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都明显降低。
猪被咬后体表的创伤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机会,尤其会引起腿跛、瘫痪。
另外,猪被咬过的尾巴及全身通常留有伤痕和脓肿,进而影响胴体品质。
有时咬尾还和咬耳、咬身并发,这时所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
1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咬尾多与环境单调、通风不良、温度不合适、饲养面积小、猪只拥挤、营养缺乏、疫病等因素有关。
能诱发或促使咬尾行为发生的因素主要有品种和个体差异、环境、管理、营养和疾病等。
1.1品种和个体差异一个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但体质量差异大的猪,常出现互咬现象。
如长白猪和本地杂交猪圈在一起,大猪和小猪圈在一起,因品种及生活特点差异,相互矛盾,相互争雄而发生撕咬。
个体之间差异大,在抢占睡觉面积和抢食中,常出现以大欺小的现象。
1.2环境因素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会影响猪群休息,使得猪群烦躁不安,往往会诱发咬尾。
咬尾现象在秋冬交替(10月底至12月初)和冬春交替(2月至4月初)有多发趋势,气候变化使猪群感觉不适、烦躁咬斗。
在南方,夏季高温闷热会加剧猪群的热应激,引起猪群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频繁打斗。
畜牧场周围较大的噪音、猪舍内较强的光线会影响猪群的休息,畜舍中NH 3、H 2S 、CO 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这些应激因素也会刺激咬尾的发生。
仔猪为什么喜欢咬尾巴该怎么防治这种情况

仔猪为什么喜欢咬尾巴该怎么防治这种情况仔猪咬尾巴是养殖仔猪某种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很容易产业发展成一种癖好,对养殖遭受不利影响,导致其不仅会导致仔猪的生长速度变快,还可能引起感染发脓等情况,对仔猪的健康也造成阻碍,所以在养殖仔猪时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的发生,那么导致仔猪咬尾的原因有哪些,该如何需要进行预防呢?上面就为大家带来介绍。
雏鸟为什么喜欢咬尾巴?该怎么植物检疫这种情况仔猪咬尾的原因一、饲料营养方面当优于饲料植物性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缺失蛋白质或氨基酸、饲料的能量过高、粗纤维过低,日粮中才不是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平衡(如矿物质,微量元素)、各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他命不足及比例不协调,均可引起咬尾症。
1、蛋白质。
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能比不平衡时,猪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会发生癌变,并表现兴奋互咬。
2、矿物质。
日粮中矿物质的含量高低与猪群咬尾症密切相关。
3、维生素。
B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酶和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B族维生素缺乏,则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其代谢紊乱,引起味觉异常,导致异食癖和内分泌失调,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这些行为,增加动物的威胁性。
二、环境卫生方面1、首先,当环境单调时,猪很容易被其他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
2、其次,环境突然变化,如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燥平衡态不安,均会引发猪咬尾症。
3、基因突变干扰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遗传因素,都杜洛克的杂交一代以及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如较为严重。
三、其他原因同一圈内养殖不同品种的猪,因习性不同也易发生撕咬。
另外,猪有争斗和领域行为,在领地受到侵占或威胁此时,群内咬斗次数、强度和攻击行为不断增加。
争斗形式有两种:一是抓伤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争斗。
此外,猪患体外寄生虫后才,由于骚痒鸭在磨擦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引起皮肤破溃,也可已引起其他猪只啃咬。
猪患狂犬病、贫血、佝偻病、严重腹泻、胃肠炎、气喘时,由于营养缺乏,也易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猪咬尾咬耳表现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咬尾咬耳表现症状及防治措施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加,特别在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的比较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该现象在育肥猪群很少见。
根据资料报导,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综合其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提出以下看法:一、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
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这种感染可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胴体质量。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二、猪群咬尾、咬耳发生的原因:原因很多,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1、营养因素:在舍饲条件下,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依靠饲料的供应,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而咬尾咬耳。
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维生素、铁、铜、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即可导致咬尾咬耳症的发生。
2、环境因素:猪舍内环境卫生条件差,有害气体如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速度降低使猪群产生不适或休息不好均能导致猪群发生啃咬。
在恶劣的环境中,光线过强也是一种应激,促使猪群发生恶癖症。
3、管理因素:(1)饲养密度过大,猪只之间相互接触发生冲突,为争夺采食和饮水的位置互相咬斗。
(2)一栏猪体重大小悬殊太大,体重小、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就会引起所有猪都去咬。
(3)饲槽不够或饮水量不足,往往会引起咬尾的暴发。
4、疾病因素:(1)外寄生虫可成为附加应激而起作用。
外寄生虫对皮肤刺激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出现外伤,引起其他猪只啃咬。
(2)体内寄生虫:如蛔虫在体内作用,也可出现咬尾现象,要及驱虫。
(3)猪贫血、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除此之外还可见咬肋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颈和跗关节。
浅谈猪咬耳症、咬尾症的防治

l 改善饲养管理
猪舍建筑 工艺( 址选 择、场 区布局 、猪舍类 型) 场 和环
境工程设计( 通风类型、粪污 处理方式等) 以及舍 内设施选
择 f 槽 、 饮 水 方 式选 择 等) 饲 都要 符 合猪 正常 生理 要 求 ,尽
6 仔猪断尾
在仔猪生下当天,在离尾根大约 1m处,用钝 口剪钳 e
亡,从而 降低养猪 的经济效益 。笔者综 合多年 的兽 医诊
疗 经 验 及 多位 养 殖 户 的 实 践 ,现 将 防 治 本 病 症 的经 验 作 如下 介 绍 :
肥 育 猪 所 需要 圈 栏 面 积 以O6 / 为 宜 ,4- 龄 为 . 头 m2 - 6月
08 2 - 月 龄 和 9 1月 龄 则 分 别 为 l 和 1 m .m ,7 8  ̄O m . 为宜 。但 2 因我 国南 北气 温 相 差 较 大 ,圈 养 密度 也 应 因地 制 宜 。
水或 其它途径给予抗应 激药物 。这些药 物一般 分为三类: 即应激 预防剂 、促适应 剂、和应激缓解 剂。 应激预 防剂 能减弱应激对 机体 的作用 ,通 常有安定止痛剂( 氯丙 嗪、
嘧 哌 嗪 、 三 氟 拉 嗪 、 氟 哌 啶 醇 ) 安 定 剂( 二 氢 甲基 苯 基 、 氯
如选 择杜 洛 克 、大 自猪 、约 克夏 、汉 普 夏与 本地 猪 杂
的饲养 管理条件 下,每群 以1- 0 0 2 头为宜 ;在工厂化养猪
条 件 下 ,每 群 也 不 宜 超 过 5 头 。 同 一 群 猪 个 体 的 体 重 相 O
差 不 能 过 大 ,在 小 猪 阶 段 群 内体 重 不 宜超 过 4 5g - k ,在 架
58
子猪 阶段 ,不超过7 1 为宜 。分群后要保 持猪群 的稳 ~0
猪咬尾最有效治疗方法

猪咬尾最有效治疗方法
猪咬尾是一种猪舍管理不当造成的问题,常见于密集养殖环境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预防措施: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并确保养殖环境干燥、清洁,避免过度拥挤,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物,如玩具、木材等,以减少猪之间的争斗和压力。
2. 剪断猪尾:将猪尾的末端剪掉一部分,降低猪咬尾的伤害程度,但这只是一种临时的治疗方法,不解决根本问题。
3. 环境改善:改善猪舍的空间布局,增加猪的活动空间,减少猪之间的争斗,提供充足的栖息物和环境刺激物,如垫木、玩具等,以降低猪咬尾的发生。
4. 使用苦味剂:将苦味剂涂在猪尾上,使猪不愿意接近和咬尾,但苦味剂并不是长期有效的解决办法。
5. 饲料添加剂:添加一些特殊的饲料添加剂,如纤维素、饲料中抗氧化物质等,可改善猪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少肠道问题,从而降低猪咬尾的发生。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为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兽医的建议来决定。
此外,改善养殖环境和规范管理也是预防和控制猪咬尾的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咬尾症,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
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目前正处在季节交替、气温剧变期,猪咬尾现象会更加突显。
特别在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的比较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根据资料报导,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
1、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或腹部。
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造成关节红肿、跛行,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胴体品质降低,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2、引起猪咬尾症的因素(1)营养因素:尽管在Ewbank(1973)做的实验中,单纯的营养缺乏并未引起咬尾,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咬尾和其它不良因素已经存在,日粮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当就会加剧咬尾程度,甚至促使咬尾的爆发。
例如,当饲料营养不平衡、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尤其是维生素、铁、铜、钙、镁、锌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即可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具体来说,①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白/能量比不平衡时,猪体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并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
②日粮中矿物元素的含量与猪群咬尾也密切相关。
Fraser (1987)发现,日粮中不补充磷酸二钙、石灰石、食盐、铁、锌、镁、铜、碘、硒时,猪舔咬粘血棉棒的次数明显增多;而饲料中只缺少食盐而补充其它矿物质时效果相似,表明食盐缺乏会加剧猪嗜血和咬尾。
Hales等(1987)试验发现,动物如果在生长早期缺乏锰、铁、锌、铜、钴、碘、硒等营养元素,会产生惊厥、敌意增加、不耐应激等异常表现,这些往往会促进互咬和打架;要是这些元素在断奶以后缺乏,动物也会表现出异常行为,但这些异常行为可以通过在食物中补充这些营养物质来消除。
Krider等(1975)的试验表明,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镁制剂,能够减少或控制咬尾和其它异嗜癖,因为缺乏镁时,会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打斗。
日粮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与咬尾也有一定的关系。
Gadd(1967)在调查咬尾猪群时,发现有的是由日粮中钙缺乏引起,同时他也发现钙在日粮中水平过高也会诱发咬尾。
而当猪群严重缺磷时,猪会经常拱地、啃泥、互相舔咬。
③B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的酶和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当它们缺乏时,机体就会发生代谢机能紊乱,常导致味觉异常,从而引起异嗜癖。
营养不足引起咬尾现象的发生可能是通过三条途径:第一,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与动物行为和应激反应有关的许多酶和神经递质是由来源于日粮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合成。
这些营养元素的缺乏、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递质变化会改变动物的行为,可能增加动物的兴奋性和攻击性。
第二,由营养因素引起的味觉异常会导致异嗜癖。
猪嗅觉非常灵敏,当日粮中缺乏机体所需要的某种营养元素时,猪会通过嗅觉途径来寻觅。
被咬伤的猪尾巴及血液中这些营养物质的浓度含量较高,往往成为猪继续攻击的目标。
第三,日粮营养浓度过低会影响体内代谢,尤其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行为,增加动物的攻击性和活动力。
(2)环境因素:①环境卫生条件差。
舍内空气污浊,湿气大,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速度降低使猪群产生不适或休息不好均能导致猪群发生啃咬。
在恶劣的环境中,昼夜光线过强也是一种应激,它将加剧猪群恶癖症的发生。
②环境不适。
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会影响猪群休息,使得猪群烦躁不安,往往会诱发咬尾。
在我国北方,咬尾现象在秋冬交替(10月底至12月初)和冬春交替(2月至4月初)有多发趋势,表明气候的较大变化会使得猪群感觉不适、烦躁咬斗。
在南方,夏季高温闷热会加剧猪群热应激,引起猪群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频繁打斗。
研究表明,寒冷、闷热、噪音、强光等应激因素会增加动物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这会增加动物对销的嗜好。
如果这时日粮中钠(食盐)再缺乏,则会加剧猪的异嗜癖。
③环境单调。
猪有探究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
试验表明,添加秸秆的圈内猪只用于探咬同伴的时间明显小于未添加组,添加木块、轮胎、粗饲料的猪群,咬尾、咬耳率明显低于圈内无这些物体的猪群。
生产人员在咬尾的猪圈挂链锁、绳子或在圈内放置废纸箱、塑料等供猪拱咬、玩耍,都能有效减轻咬尾现象。
Beattie等(2000)认为,单调环境中的相关应激长期刺激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增大,从而分泌过多的皮质醇,促进动物应激反应,增加打斗。
④地面类型。
一般来讲,猪舍采用漏粪地板时比用普通水泥地面时咬尾率高。
这可能是因为,采用漏粪池板时粪沟中的污浊气体容易上升到地面上,从而使畜舍环境恶化。
(3)管理因素:①饲养密度过大,每栏猪数过多,猪只之间相互接触机会就会增多,这样增加了咬尾引发的可能性。
而且,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咬尾,猪相互模仿、学习会加快,易引起大群的暴发而很难制止。
尤其料槽、水槽(饮水器)槽位不够时,猪只为因争夺采食和饮水的位置而加剧互相咬斗的程度;②喂料量不足、饲喂时间间隔过长,猪会由于饥饿而互咬。
另外,如果料槽长度不够,喂料时群居位次低(通常体重较小)的猪竞争不到料槽位置,就会因饥饿和急躁而寻找东西去咬来满足食欲,这时其它猪的尾巴常常也就成了牺牲品。
一栏猪体重大小悬殊太大,体重小、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就会引起所有猪都去咬;③在每一次转群后,猪群都要熟悉料槽、水槽以及圈内各种设施,并建立群居次序。
这时猪群通常表现十分活泼,常常发生打斗。
转群、并栏过于频繁或方法不当会加剧猪打斗,而且会引起咬尾。
当猪群内品种与体重、年龄参差不齐时,这种咬斗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都会增加;④猪群最初发生咬尾时,如果未及时发现并控制,其它猪便会模仿学习,从而导致这种恶癖在猪群中蔓延,严重时会导致个别猪养成攻击性恶癖。
由于猪喜欢舔食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更易吸引别的猪来咬,从而促进咬尾情况的恶化。
此外,很多管理上的应激,如注射、称重、抓猪和猪窜圈等因素也会引起猪群骚动互咬。
(4)疾病因素:①外寄生虫(如虱子、疥癣等)可成为附加应激而起作用。
外寄生虫对皮肤刺激(刺痒)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杆上磨擦,会导致耳后、肋部等出现渗出物或出血,引起其他猪只啃咬。
②体内寄生虫的影响。
如蛔虫在体内作用,也可出现咬尾现象。
③猪贫血、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除此之外还可见咬肋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颈和跗关节。
胃肠炎、佝偻病、气喘病、伪狂犬病等可促进咬尾行为的延续。
长期在日粮中添加药物特别是喹乙醇、痢特灵也会促进咬尾。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咬尾咬耳的恶癖与应激密切相关。
而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或者说应激是机体对向它提出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应答。
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影响猪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源日趋增多,动物受应激源作用后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降低,性机能紊乱,严重时可引起一系列应激综合症,猪咬尾症就是其中之一。
可见猪咬尾症为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病理表现,出现这种症状不可简单的定论就是“饲料有问题”。
(5)其他因素:①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咬尾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
体重低于30kg的猪发生咬尾的几率相对较少一些,而体重超过30kg的猪咬尾发生率急剧上升。
②据Penny等(1981)报道,猪咬尾的发作频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阉后的小公猪差不多是小母猪的两倍,而且,从咬伤程度来看,公猪更为严重。
也有报道随着春天日照增加,小母猪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而会引起咬尾现象增加。
③咬尾在大群中表现出明显的品种和个体差异。
例如,杜洛克的杂交一代、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趋于严重。
另有些异常行为的个体,容易与其它猪发生咬斗。
3、防治对策:引起猪咬尾症的应激原不同,应激反应又是非特异的,因此这种异常行为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且发生于不同的饲养阶段。
故防制猪咬尾症的措施应是综合性的,并应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始终。
①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饲喂全价饲料。
当发现有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败饲料,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
为防止应激诱发猪咬尾症的发生,可通过饲粮和饮水或其它途径给予抗应激药物或添加剂,如酸化剂、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维生素C和E等)或电解多维等。
②合理组群。
要将品种、体重、体质、采食量和性情等相近似的猪放在同圈饲养。
如有因运输中碰破皮等外伤的猪,应及时分开饲养,以防因血腥味引起相互咬尾。
③饲养密度要适当。
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
一般以每群饲养10-12头为宜。
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2-3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平方米,4-6月龄的占地为-平方米较好。
④育肥猪应早去势。
育肥仔猪提早去势不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公母在一起相互爬跨而引发咬尾症。
⑤良好的环境条件。
猪对卫生环境很敏感,尤其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养猪场。
环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及适当的光照设施,以保证舍内卫生干燥、通风。
⑥仔猪断尾。
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仔猪出生当天,在离尾根大约1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仔猪生下1-2天内结合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两钳距离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10天尾的下1/3即可脱掉。
该法简便、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好。
⑦被咬的猪只要及时处理。
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在饲料中增加%食盐,也可采用白酒或汽油稀释后对猪群进行1-2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
⑧要定期驱虫。
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种类及发育规律,对所养猪要定期驱虫,以防止寄生虫诱发的咬尾症。
在猪的一生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即分别在猪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月龄时各驱虫1次。
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
⑨猪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故应单独饲养有恶癖/行为异常的猪。
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每头用氯丙嗪80-100毫克、20%硫酸镁20毫升进行肌注或者灌喂安眠药3-4片,以保持安静。
⑩饲养人员要固定,禁止无关人员参观,避免噪音,不允许其它动物进入畜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