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方向)

(共 48 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电气设备的绝缘及其问题的学科。作为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及其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会遇到属于高电压的问题,因此需专修本门课程,也是从事电力系统的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技能都有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气体、液体及固体绝缘主要电气特性(特别是击穿过程)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气设备绝缘结构的基本特性和试验方法,掌握电力系统中雷电过电压和主要内部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护措施等基本知识,正确理解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和处理原则,以及使学生了解高电压试验及绝缘预防性试验中常用的高压试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的原理与用法,以及高电压试验的特点、基本程序和安全措施等。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作用下绝缘电气性能的基本知识和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了解和掌握过电压的基本理论和过电压的保护方法;能针对各种不同的过电压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能根据系统电路及元器件的性质,设计保护的类型,为今后从事高电压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质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一)课堂讲授

第一章气体的绝缘强度

【目的和要求】:重点学习和掌握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空气间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以及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气体放电的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不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放电的极性效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一、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

二、汤逊理论和巴申定理

三、流注理论

四、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五、冲击电压下气体间隙的击穿特性

第二节影响气体放电电压的因素

一、电场形式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二、电压波形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三、气体的性质和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第三节沿面放电

一、沿面放电

二、影响沿面放电电压的因素

三、提高沿面放电电压的措施

第二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强度

【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液体介质的击穿、固体介质的击穿。

【重点和难点】: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第二节液体介质的击穿

一、液体介质的击穿机理

二、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的因素和改进措施

第三节固体介质的击穿

一、固体介质的击穿机理

二、影响固体介质击穿的因素和改进措施

第四节绝缘介质的其他性能

第三章电气设备绝缘试验

【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绝缘电阻的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量、局部放电的测量;电压分布的测量。

【重点和难点】:绝缘电阻的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量、局部放电的测量;工频交流耐压试验、直流耐压试验、冲击高压试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绝缘电阻及吸收比的测量;

第二节、泄漏电流的测量;

第三节、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量;

第四节、局部放电的测量;

第五节、工频交流耐压试验

第六节、直流耐压试验

第七章、冲击高压试验

第四章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

【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单导线波过程;波的折射与反射;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与绕组中的波过程。

【重点和难点】:多导线系统的波过程和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与绕组中的波过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无损耗单导线中的波过程

第二节、行波的折射和反射

第三节、行波通过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

第四节、行波的多次折、反射

第五节、无损耗平行多导线系统中的波过程

第六节、冲击电晕对线路波过程的影响

第七节、变压器绕组中的波过程

第五章雷电及防雷设备

【目的和要求】:掌握雷电参数,避雷针、线、避雷器的作用、性能及保护范围。【重点和难点】:防雷设备的保护作用原理及保护范围。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雷电放电及其电气参数

第二节防雷的基本装置(避雷针、器、线)

第六章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和避雷线避雷原理。

【重点和难点】: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的产生及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输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

二、输电线路直击雷过电压和耐雷水平

三、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

四、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第七章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发电厂、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重点和难点】:发电厂和变电所直击雷保护和雷电波沿输电线路入侵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防止直击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发电厂和变电所的直击雷保护;

二、变电所内避雷器的保护作用;

三、变电所进线段保护;

四、变压器防雷保护;

五、旋转电机的防雷保护

第八、九章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及保护

【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空载线路的电容效应及谐振过电压。

【重点和难点】:空载线路的电容效应及谐振过电压

【教学内容】

一、谐振过电压

二、切、合空载线路过电压

三、切除空载变压器过电压

四、弧光接地过电压

第十章电力系统绝缘配合

【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原则和电气设备、线路绝缘水平的确定。【重点和难点】: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原则;中性点运行方式对绝缘影响。

【教学内容】

一、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其对绝缘水平的影响;

二、绝缘配合的原则和方法;

三、变电所电气设备绝缘水平的确定;

四、架空输电线路绝缘水平的确定。

(二)课内实验

实验一直流电场中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

【目的和要求】

1、熟悉高压试验设备及使用方法;

2、测量球间隙、棒—板间隙、有极间障时棒—板间隙在不同间隙距离下的击穿电压,并画成曲线;

3、观察沿面放电过程;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重点和难点】:测量球间隙、棒—板间隙、有极间障时棒—板间隙在不同间隙距离下的击穿电压

【实验内容】

一、均匀、不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的击穿电压;

二、极间障对极不均匀电场击穿电压的影响;

三、沿面放电过程。

实验二沿固体介质表面的放电和液体、固体介质的绝缘强度试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液、固体电介质绝缘强度的测量方法;

2、测量试油杯中变压器油的1分钟击穿电压并分析影响因素;

3、测量不同厚度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并分析影响因素。

【重点和难点】:测量液、固体电介质绝缘强度

【实验内容】

一、测液体电介质的绝缘强度;

二、测固体电介质的绝缘强度。

实验三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

【目的和要求】

1、熟悉测电缆的波阻抗和波速的方法;

2、测量被试电缆的波阻抗和波速;

3、测接点上的折射、反射电压波并进行分析。

【重点和难点】测电缆的波阻抗和波速

【实验内容】

一、测电缆的波阻抗和波速;

二、研究行波在电缆接点上的折射、反射规律和波形。

实验四电气设备的介质损失角正切tgδ测量

【目的和要求】

1、学习高电压测量高压设备绝缘介质正切tgδ与其电容量

2、掌握西林电桥实验接线和测试方法

【重点和难点】西林电桥实验接线和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

1、自拟实验接线图,并按图接线;

2、用两种不同的接线方法测量电气设备绝缘的tgδ及CX的值。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实验合计备注

1 第一章气体的绝缘强度 6 2

2 第二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强度 4

3 第三章电气设备绝缘试验8 2

4 第四章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8

5 第五章雷电及防雷设备 3

6 第六章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4

7 第七章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2

8 第八、九章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及保护 6

9 第十章电力系统绝缘配合 1

10 考试 2

合计44 4 48

五、本课程教学方法建议及考核方式

联系实际,采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运用举例、启发、提问等并结合工程实例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考核方式为闭卷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六、选用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说明

教材:杨保初等编,《高电压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书:吴广宁等编,《高电压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周泽存等编 ,《高电压技术》,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张纬钹等编,《过电压防护及绝缘配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整理)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用性强,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学习有关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培养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了解现代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学习并了解有关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基本的密码知识和密码应用;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身份认证技术、网防火墙技术、病毒与黑客攻击的防御技术,通用系统的安全增强技术;了解信息安全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信息安全概述 4学时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现状、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掌握信息安全基本概念、信息安全主要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了解信息安全发展方向。 重点: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难点:信息安全主要技术。 (二)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 4学时了解信息安全总体框架、ISO/OSI安全体系结构、PDRR动态网络安全模型,掌握分层网络安全体系、ESP企业安全计划及其模型。 重点:信息安全总体框架。 难点:ESP企业安全计划及其模型。 (三)计算机系统安全 4学时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掌握系统安全评估标准、身份认证技术、授权与访问控制、Windows系统安全。 重点:掌握系统安全评估标准、身份认证技术、授权与访问控制、Windows系统安全。 难点:授权与访问控制。 (四)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 4学时了解关于黑客的知识,掌握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网络攻击防范。 重点:网络攻击防范技术。 难点: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 (五)病毒分析与防范 4学时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原理、蠕虫、特洛伊木马、恶意代码,掌握病毒防范的知识。 重点:病毒防范的知识。 难点:病毒工作原理的知识。 (六)密码技术基础与公钥基础设施 4学时掌握密码学基本概念、传统密码技术、公钥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 重点:密码学基本概念 难点:密码学的数学知识。 (七)防火墙技术与VPN 4学时了解防火墙的基本概念、防火墙的类型、防火墙的基本技术、防火墙的体系结构、防火墙产品、VPN技术、网络边界设计与实现。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罗玉雄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0808000415 英文名称:High Voltage Techniques 学分:2.5 总学时:40。其中,讲授34 学时,实验 6 适用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先修课程:电路理论,电机学,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磁场,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电气设备的 绝缘及其问题的学科。是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及其运行的工程技术人 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技能都有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力设备绝缘性能、试验方法和电力系统过电压及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获得解决上述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试验技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类电介质在高电场下的特性、电气设备绝缘试验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难点内容:气体、液体、固体电介质的基本电气特性及电介质理论,波过程理论。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生产实际与案例教学(本课程配有6学时的试验)。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见表1。 表1 课程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六、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条件及内容 实验内容 1气体放电实验 学时:2学时。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电极情况下极间距离为0.5 , 1 , 1.5, 2 cm时放电电压的变化规律。 实验要求:熟悉安全规则和高压设备的接线和操作规则;了解极间间隙的变化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主要仪器:单相高压试验变压器及其套件。 2 绝缘预防实验 学时:2学时。 实验内容:用兆欧表测量电容器的绝缘电阻R和吸收比K;利用直流高压测量阀型避雷器的泄漏电流。 实验要求:了解测量吸收比和绝缘电阻、泄漏电流的意义和方法。 主要仪器:单相高压试验变压器及其套件;兆欧表;阀型避雷器;整流二极管。 3 绝缘子链实验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地位:掌握实验室常用电工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目的: 本课程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即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技木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在实验实月训基础上,能根据机电设备的运行要求,完成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本课程任务: 1.掌握电工技术领域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一般电路和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 2.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作用和功能,并能正确使用 3.受到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能使用最常用的电工电子仪表,能独立完成不太复杂的电工电子实验,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4.了解电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一 后修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要求: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二章电路的稳态分析 教学要求: 通过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南 定理、诺顿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正弦电压与电流;正 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电容、电感、兀件的交流电 路;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复杂交流电路 的分析与计算;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源;负载星形 联接的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三相电 路的功率。 一 重点:戴维南定理;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 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三相电源;三相电路的功 率。、 、亠、 亠 难点: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复杂交 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负载星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教学内容: 模型通过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和电的作用与號部分姆路 律;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电路 律;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 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等 重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 念及计算 难点:电路的基本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概念 第一节电路的基本 (四) 路元件 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电路模型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 第二节基本理想电 (四) (五 ) 电阻元件 电容元件 电感兀件 电压源 电流源 第三节基尔霍夫定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学时: 88 学分: 4.5 适用专业:机械类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含线代)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电路 (1)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 (2)了解电路主要物理量的定义。 (3)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路的基本元件 (1)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2)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外特性。 3、电路的基本定律 (1)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4、电路的分析方法 (1)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2)学会运用电压源、电流源的互换方法。 5、正弦交流电路基础 (1)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3)掌握分析单一参数元件的交流电路。 6、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1)了解谐振的基本概念以及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和特点。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3)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1)了解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三相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掌握负载两种连接形式的相、线电压,相、线电流的关系。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时数:46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32∕14 学分数:3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计算机上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 后续课程:无 教学参考书: 段云所等编,《信息安全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09-01。 步山岳等编,《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9-1。 考试方式: 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整体考核,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个人能力。多环节成绩评定包括作业、讨论、实习、测验、论文和笔试成绩等。综合定量评价: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开课部门:计算机系专业基础教研室 课程简介:(200~500字) 本课程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加强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熟悉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理论;了解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培养学生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积累初步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经验。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知识实用、丰富,新颖为原则。教学的主导目标是通过学习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信息安全实用技能,为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学习、研究信息安全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从理论、技术和应用等全方面认识信息网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基础;掌握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VPN、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常用计算机安全防御技术;掌握安全协议基本原理及IPSec、SSL、SSH,X.509等常见安全协议;掌握Windows和UNIX的常用安全防御技术;掌握端口扫描、窃听等系统与网络攻击及防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计算机安全防御的技能,并能够依据实际需求,设计

高电压技术教学大纲2017版201711240学时

《高电压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高电压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High V oltage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C1036 学分:2.5 学时:40(其中: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0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位课(如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使用教材:沈其工. 高电压技术(4版).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开课单位: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一、课程性质 《高电压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学位课。高电压技术是为解决高压输电的绝缘问题而形成的电气工程学科分支,主要介绍高电压下的绝缘问题、高电压的产生及测试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的成因及其限制措施以及电力系统的绝缘水平与绝缘配合等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又具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本课程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验性、理论性和学科交叉性。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大学物理、电磁场和绝缘放电的基本原理解释典型的气体绝缘放电现象、液体和固体绝缘的老化劣化现象,支撑指标点1.3、2.1、2.5; 2、能结合电力设备绝缘系统工程问题,运用绝缘放电的基本原理,解释典型的绝缘结构并能改进绝缘结构,支撑指标点1. 3、1. 4、2.2、2.5; 3、掌握电气设备绝缘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能选择现代实验设备和工具,设计绝缘实验方案,支撑指标点4.2; 4、能结合工程问题,运用电路原理、波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过电压计算软件对电力系统过电压进行计算和分析,支撑指标点1.3、2.1 、2.5; 5、能结合电力系统过电压的形成机理,选择、设计过电压防护方法和设备,并能应用于电力系统过电压防护和电力设备绝缘配合设计,支撑指标点1.4、2.2、2.5、3.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Foundamentals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类各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对象是半导体器件及其组成的各种基本单元电路和由基本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装置。单元电路包括分立元件单元电路和集成单元电路。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由集成电路或(和)分立元件构成的基本电路单元进行分析和设计,并能够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模拟电子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先进,及时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使学生逐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学会和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 方法和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器件方面: ①掌握常用的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并能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 ②了解模拟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主要性能和使用方法。 2、电路方面: ①掌握共射与共集放大器、差动放大器、基本运算放大器等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 ②熟悉功率放大器、振荡器、整流器、稳压器以及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某些功能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和应用; ③熟悉放大器中的负反馈,振荡电路中的正反馈,掌握负反馈的基本形式及其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④了解阻容耦合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3、分析方法方面 ①掌握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能确定放大电路的工作点,掌握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能求放大 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 ②能对放大电路单元进行近似估算。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方向) (共 48 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电气设备的绝缘及其问题的学科。作为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及其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会遇到属于高电压的问题,因此需专修本门课程,也是从事电力系统的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技能都有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气体、液体及固体绝缘主要电气特性(特别是击穿过程)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气设备绝缘结构的基本特性和试验方法,掌握电力系统中雷电过电压和主要内部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护措施等基本知识,正确理解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和处理原则,以及使学生了解高电压试验及绝缘预防性试验中常用的高压试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的原理与用法,以及高电压试验的特点、基本程序和安全措施等。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作用下绝缘电气性能的基本知识和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了解和掌握过电压的基本理论和过电压的保护方法;能针对各种不同的过电压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能根据系统电路及元器件的性质,设计保护的类型,为今后从事高电压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质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适用专业:高职高专电子、电信、电气、自动化 修课方式:必修 总学时数:40 考核方式:考查 教材:《电子技术实践与训练》廖先芸(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叶致诚《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孙梅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陈有卿《新颖电子制作138例》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8 钟长华《电子技术选修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陈大钦《电子技术选修实验》(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卢庆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综合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电子类专业的技术实践课之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智力技能的重要媒介。本课程的任务是:进行比较系统的电子技术实验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电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 1.实验技能方面 (1)正确和熟练使用以下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 (2)掌握以下基本电量的测量和测试方法: 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峰值 正弦交流电压信号的峰值、频率 多谐振荡信号的峰值、频率和占空比 2.在工程应用能力方面 (1)对基本和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选择应用:

能熟练地识别色环电阻的阻值、精度、功率; 能熟练地根据标识判别电容的容量、极性、耐压;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好坏、极性等; 能根据管脚图正确应用线性集成电路、常用数字集成电路; 能正确使用逻辑功能相同的TTL电路和CMOS电路。 (2)对基本电路的结构和应用: 熟悉三极管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结构,掌握静态工作点是调试方法、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熟悉开关电路的结构,掌握开关状态的调试方法; 掌握普通及发光二极管的限流电阻、三极管基极电阻的计算和选择方法; 熟悉几种常用多谐振荡器的电路形式。 (3)查阅电子器件手册并根据技术要求选用合适元件的能力。 (4)借助辅助资料,读懂一般的电子线路原理图的能力。 (5)独立组装中、小电子系统的能力;分析、寻找和排除应用电路中常见故障的初步能力。 (6)独立写出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实验报告。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方法和技能 4 仪器及元器件基本知识2 电子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排除2 验证性实验 8 基本放大电路 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2 三端集成稳压器 2 集成门电路特性2 应用性实验选题参考* 26 课题一电平指示电路2 课题二光控开关和报警电路2 课题三红外线光电开关电路2 课题四有线对讲机电路2

(完整版)《网络安全》教学大纲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学时:72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学分: 适用对象: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Internet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网络信息的安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能够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已成为网络管理中的一种必须技能。 同时随着服务器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国内的各行各业的网络大多只是处于组建内部网或接入公网,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网络管理,要想管理好网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所以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人员将大量需要,网络信息安全将会成为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将介绍一定的网络安全中常用黑客攻击技术和搭建一个企业网络安全体系,同时使学习者能够熟练的使用常用的黑客攻击和系统防御工具,了解信息安全的整个过程,以适应现代网络管理的需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满足一下要求为基本理念 (1)、体系性要求:所设计的模块课程,要求能够既能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所谓自成体系是指单个模块课程要涵盖该模块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所谓能够独立使用,是指该模块课程的设计,要以每一任务为单位,对每一节课甚至每个知识点,要设计出适合教学需要的任务课程,它可以独立用于教学。 (2)、功能性要求:所设计模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起重要作用:一是用于辅助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向学生演示和表达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辅助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二是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三是提供资料参考,重点在于提供教师备课以及学生学习时的相关参考资料;四是用于学生的兴趣扩展,重点用于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增长见识、形成个性。五是能即时测评,重点在于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即时反馈。 (3)技能性要求:模块教学设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改课程所传授的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应用的以后的工作中。 三、课程目标 通过项目引领的软件开发活动,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管理技能,对windows系统的安全配置和

电力系统教学大纲

新疆大学“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语名称:Power System Analysis 课程编号:C125704-05(120064)课程类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 总学时:128 学时学分:8 学分 适用对象:适合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民族本科生 先修课程:电路,电磁场,电机学 使用教材: 《电力系统》华智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教材: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二版),陈珩,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年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第二版),李光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年 《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电力系统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等,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组成、运行特点、分析方法有全面的了解;熟悉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点、数学模型和相互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分析的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在工程分析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为高低压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和高电压技术以及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全面介绍电力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情况,电力系统故障的概念、各元件参数标幺值的计算和同步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的物理过程。 2.深入的说明本课程中的重要物理概念和电力系统各主要元件的特性、数学模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掌握和研究电力系统分析和运行问题提供良好的基础。 3.详细介绍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对有关内容、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并给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的组成和生产过程 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电力系统负荷的构成和变化规律 电力系统结线方式 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181

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子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备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了解电子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简单电路印制板和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掌握电子技能实训,安全操作规范。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子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电子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子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子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84学时。 2. 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选定后即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12学时。 3. 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96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第一部分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建议 二极管及其应用二极管的特性、结构与分类通过实验或演示,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了解二极管的结构、电路符号、引脚、伏安特性、主要参数,能在实践中合理使用二极管;了解硅稳压管、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等特殊二极管的外形特征、功能和实际应用; 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质量优劣 整流电路及应用通过示波器观察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的波形,了解整流电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能从实际电路图中识读整流电路,通过估算,会合理选用整流电路元件的参数; 通过查阅资料,能列举整流电路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 搭接由整流桥组成的应用电路,会使用整流桥 滤波电路的类型和应用能识读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复式滤波电路图;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滤波电路的应用实例; 通过示波器观察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了解滤波电路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

(完整word版)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大纲2018版

黄淮学院《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课程教案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321201814 课程名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技术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课程编号:2414262 开课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学分/周学时:3学分/3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任选课) 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 《安全技术》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学生选修课之一,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软件知识的课程。对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安全方面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的攻、防、测、控、管、评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技术;重点学习目前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应用较多的技术,主要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IDS)技术和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信息安全技术。使学生能对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有所认识,从而解决一些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问题。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该具有《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知识。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袁津生,齐建东,曹佳编著.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三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贾铁军编著.网络安全实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贺思德.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2.2 4. 袁家政.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4 5. 王雷.高等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实践环节 四成绩考核办法 1、考核方法:闭卷笔试 2、考核要求:按各章知识点要求,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知识点内容 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各阶段成绩所占比例按教务处的规定执行。 五教学内容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选修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面向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大纲执笔人:赵法起大纲审定人:李有安 课程编号: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高电压技术》是电气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作用下绝缘电气性能的基本知识和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了解和掌握过电压的基本理论和过电压的保护方法,为今后从事高电压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子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气设备》、《电力系统分析》等。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联系生产实践中具体设备讲解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少而精”为原则,重点介绍高电压技术中的基本物理过程、现象和试验方法,不过多地介绍烦琐的公式推导和试验步骤。开展电子课件的研制,演示放电过程、波过程、内过电压和外过电压的形成过程。适当介绍利用计算机进行过电压计算的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等。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 3.课程教学改革 总体设想:为解决授课学时少授课内容多的矛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较好的完成授课任务,必须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多练,尽量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在增加信息量的前提下也能保证教学质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增加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讲课6学时) §1-1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及其迁移率和扩散,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产生和消失。 §1-2 电子崩 电子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 §1-3 自持放电条件 推倒自持放电的条件:γ(e(ad)-1)=1,及放电特性 §1-4 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 空间电荷,空间光电离对气体放电的影响,解释高电压下的放电现象。

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模拟部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电子技术(模拟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78学时,其中理论70学时,实验8学时 (四)学分:6 (五)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3学期,周6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及信号的产生处理,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的能力。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各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主要参数。掌握常用模拟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阅读和应用常见模拟电路的能力,测试常用模拟电路功能,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基础模块 课题一半导体基本知识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内容 a)半导体基本知识 b)PN结及其特性 c)半导体二极管结构、特性及其基本应用 d)特殊半导体二极管 教学要求 1.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作用、正偏和反偏,稳压管的稳压作用,整流滤波等基本概念 2.掌握普通二极管和稳压管的外特性 3.掌握单向桥式整流滤波电路输出直流电压和输入交流电压有效值的关系 4.熟悉普通二极管和稳压管的主要参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选用原则;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性能、使用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专科层次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从使用的角度能够掌握电路基础知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使用方法,为本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路中的相关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的基本知识及分析方法。具体内容有: 1、熟练掌握电路中的基础概念; 2、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相关计算; 3、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实际运用; 4、电工仪表的运用; 5、电子电路的原理及分析方法。 三、教学条件 1、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 2、实践教学在电工实验室进行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说明 本课程要实现教、学、做相结合,采用电路实例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和出发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讲多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让学生针对上课使用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强学习效果。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六、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测验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后作业提交和课堂提问三个部分,平时考核着重于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通过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本课程采用闭卷形式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电工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电路分析方法相关知识的考核,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七、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电工电子技术》林平勇髙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2、主要参考书: (1)《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操作》齐向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2)《计算机应用基础》管会生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3)《计算机应用基础》彭宣戈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课程性质:学科教育(必修) 总学时:41(授课学时32,实验学时9)学分:2 适用专业: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信息安全概论”是学科教育平台必修课,适用所有理工科专业。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及知识体系,掌握加密、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虚拟专用网、网络攻击等信息安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培养学生用信息安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信息化密码保障工作做准备。 二、教学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述、网络与系统攻击技术、密码与加密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与虚拟专用网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应用联系密切以及知识更新较快等特点,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慕课等学习方式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使用案例分析与讨论、项目研究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应用下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网络攻击技术以及常见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计算机网络”。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 (一)教学内容 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2.OSI安全体系结构; 3.信息安全保障; 4.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内容。 (二)教学要求 了解信息技术与产业繁荣与信息安全威胁的挑战;了解产生信息安全问题的技术原因;掌握信息安全及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掌握OSI安全体系结构;掌握信息安全保障思想;了解我国信息安全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密码与加密技术 (一)教学内容 1.密码学概述; 2.对称密码技术及应用; 3.公钥密码技术及应用; 4.散列函数技术及应用;

《电气设备的绝缘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电气设备的绝缘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F0310108 课程名称(中/英文):电气设备的绝缘检测与故障诊断Insulation Diagnostics and Trouble-Shooting for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3、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4、先修课程:电气工程基础 5、面向对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6、开课院(系)、教研室:电气工程系 7、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名称、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电气绝缘在线检测技术》,严璋,中国电力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电力设备的绝缘检测与故障诊断,涉及到电气绝缘、高电压技术、传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诸多领域。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是实现设备预知性维修的前提,是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也是对传统的离线预防性试验的重大补充和新的发展。近年来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本课程在内容上以监测技术为主,考虑到监测和诊断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也论述了一些常用的诊断技术和寿命预测。对相关的一些绝缘结构、绝缘劣化的基本知识也作了简单介绍,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监测的依据和目的。监测技术又以绝缘性能的监测为主,因为故障监测是电力设备的主要故障模式,同时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论述了其它重要性能的监测,例如电机的振动监测,断路器的机械特性监测等。通过教学使同学们对绝缘检测与故障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发展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概论 电力设备的绝缘故障及其危害性。 使同学了解在线监测和技术维修的必要性和意义,掌握在线监测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及趋势及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 需课时:3 课时 第二部分监测系统的组成 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使同学了解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监控系统中传感器的分类和原理, 了解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和原理,了解抗干扰技术中的平均技术、逻辑判断、开窗、滤波技术、数字滤波技术、差动平衡系统、电子鉴别系统的原理。 了解数据诊断中的阈值诊断、模糊诊断、时域波形诊断、频率特性诊断、指纹诊断、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诊断的原理。 需课时:3 课时 第三部分电容型设备的在线监测 了解不“平衡-补偿法”测量的工作原理和监测线路,掌握介质损耗的监测方法,包括电桥法、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负责人 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 教研室电气自动化 二0一四年四月一日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A Course Design on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类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设计周数:1周 学分:1分 二、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之后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设计性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和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电子工程素质和科学实验能力非常重要,是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将其熟练应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学会查寻资料、方案比较,以及设计计算及制作调试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根据技术指标进行理论设计,并制作调试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对本次课程设计,原则上指导老师只给出大致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思路上不框定和约束同学们的思维,所以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并力求设计方案凝练可行、思路独特、效果良好。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以《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电阻、电容、电感元件、无源滤波电路、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及

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直流电源、门电路及触发器、小规模集成电路SSI、中规模集成电路MSI为基础,两人一组分工协作、独立设计具有可靠性高及功能明确的实际应用价值的电子电路,最后编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设计内容可参考设计题目,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己拟定。 参考题目如下: 1.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设计:设计一个多功能数字钟,要求能准确计时并以数字形式显示时、分、秒的时间,能校正时间;(如准点报时、定时闹钟等)2.智力竞赛抢答器逻辑电路设计:设计一个可供四组参赛的数字式竞赛抢答器,每组设置一个抢答按钮,要求具有第一抢答信号的鉴别和锁存功能,具有计分及计时功能,设置犯规报警电路。(电路具有鉴别和锁存功能,用数码管显示第一抢答组别且该组别对应指示灯亮,电路的自锁功能,使其余抢答开关不起作用;有主持人开关、有复位功能;增加部分扩展功能(如抢答计时及加分、减分电路等) 3.交通信号灯控制器逻辑电路设计:满足绿灯30秒,黄灯5秒,红灯35秒的时序。采用两位数码显示器显示南北方向时间。 4.汽车尾灯控制电路设计:转向侧的3灯应按全灭、1灯亮、2灯亮、3灯亮得顺序动作,周期性明亮与暗,一周约需一秒;当紧急闪烁起作用时,六个尾灯大约以1Hz的频率一致地闪烁着亮与暗;制动时,若转弯开关未合上(或错误地将两个开关均合上的情况)所有六个尾灯均连续燃亮。 5.数字温度计逻辑电路设计:设计一个可以测量温度范围0-800C的数字式温度计,精度± 10C。 6.多路防盗报警电路设计:采用多路输入、同一报警输出方式实现,输入端带延时触发功能,具有显示报警地点功能。 7.电梯控制电路设计:设计一个简易4层电梯控制电路,能记忆电梯内、外的所有请求信号,并按照电梯运行规则按顺序响应,每个信号保留至执行后消失。 8.倒计时计时器的设计:最长记时时间为999秒,有三位数码管显示记数状态。 9.洗衣机控制电路设计: 设计一个洗衣机控制器,具有如下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