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方案
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平台搭建方案

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平台搭建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污染物监测与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1.1 监测功能 (3)2.1.2 数据管理功能 (4)2.1.3 预警与应急响应功能 (4)2.2 技术需求 (4)2.2.1 硬件设施 (4)2.2.2 软件系统 (4)2.3 用户需求 (4)2.3.1 部门 (5)2.3.2 企业 (5)2.3.3 公众 (5)第三章平台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1.1 设计原则 (5)3.1.2 架构设计 (5)3.2 数据库设计 (6)3.2.1 设计原则 (6)3.2.2 数据库表结构 (6)3.3 界面设计 (6)3.3.1 设计原则 (6)3.3.2 界面布局 (6)第四章污染物监测技术 (7)4.1 监测设备选型 (7)4.2 数据采集与传输 (7)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8)第五章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管理政策 (8)5.1 国内外污染物排放标准 (8)5.1.1 国际污染物排放标准概述 (8)5.1.2 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 (8)5.2 我国环保政策概述 (9)5.2.1 环保政策体系 (9)5.2.2 主要环保政策内容 (9)5.3 政策在平台中的应用 (9)5.3.1 政策信息的整合与发布 (9)5.3.2 政策解读与应用指导 (9)5.3.3 政策效果评估与分析 (9)第六章平台开发与实现 (9)6.1 开发环境搭建 (10)6.2 关键技术研发 (10)6.3 系统集成与测试 (11)第七章平台运维与管理 (11)7.1 平台运维策略 (11)7.2 安全防护措施 (12)7.3 平台升级与维护 (12)第八章平台应用案例 (13)8.1 案例一:某地区大气污染监测 (13)8.1.1 监测目标 (13)8.1.2 实施方案 (13)8.2 案例二:某企业废水排放监测 (13)8.2.1 监测目标 (13)8.2.2 实施方案 (13)8.3 案例三:某城市噪声污染监测 (14)8.3.1 监测目标 (14)8.3.2 实施方案 (14)第九章平台推广与培训 (14)9.1 推广策略 (14)9.1.1 政策宣传与引导 (14)9.1.2 合作与交流 (14)9.1.3 试点示范 (14)9.1.4 培训与支持 (14)9.2 培训内容与方法 (15)9.2.1 培训内容 (15)9.2.2 培训方法 (15)9.3 培训效果评估 (15)9.3.1 评估指标 (15)9.3.2 评估方法 (15)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10.1 项目总结 (15)10.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6)10.3 未来发展展望 (16)第一章绪论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威胁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
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水资源管理对于保障水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水文水资源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发出预警提示,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二、系统需求分析1. 数据采集需求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需要搜集水文水资源的各类数据,包括水文数据(如水位、流量、降雨量等)和水资源数据(如水库蓄水量、河流水质等)。
系统需具备数据采集的能力,能够自动、准确地获取这些数据。
2. 数据存储和管理需求系统需要提供可靠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功能,能够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同时,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数据进行清洗、校正和分析。
3. 数据分析和预测需求系统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功能,能够基于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模型建立和预测。
系统应当能够根据预设的指标和标准,自动判断水文水资源的状态,及时发出预警提示。
4. 预警和报告需求系统需要具备预警和报告的功能,能够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或人员,并生成相应的报告。
预警信息应包括预警级别、预警原因和建议措施等内容,报告应该直观、清晰地展示预警信息和分析结果。
5. 系统安全和可靠性需求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过程应具备安全性,能够有效防止数据丢失、泄露或遭到非法篡改。
系统应具备完善的备份和恢复机制,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系统设计方案1. 硬件设备根据数据采集需求,系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传感器和仪器设备,用于实时监测各类水文水资源数据。
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高效处理,系统需要配置一台或多台服务器,并具备相应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2. 软件平台为了实现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功能,系统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平台。
水资源可视化监管平台建设方案

02
数据传输协议
采用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将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至监管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监测内容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水资源实时监测的内容,如水位、流量、水质等,满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需求。
水资源实时监测
监测点布设
根据监测内容,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实时监测系统
空间数据分析
采用地图可视化技术,将水资源数据呈现在地图上,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和掌握水资源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
地图可视化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监管平台中的应用
监管平台应用效果评估
04
总结词
01
完善评估机制
应用效果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评估内容
02
评估水资源监管平台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监管效果、用户满意度等方面。
优势:水资源监管平台具有数据可视化、操作便捷、安全可靠等优势,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不足:虽然水资源监管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数据更新速度慢、用户反馈不及时等。
01
02
03
总结与展望
05
本文主要介绍了水资源监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基础和实现方法,并重点阐述了可视化监管平台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架构。
实现智能化监控:通过智能化监控技术,对取水口、排水口、水厂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制定管理策略:根据采集的数据和监控信息,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优化水资源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目标与任务
01
02
03
04
05
数据采集与传输
能够实时采集和传输取水口、排水口、水厂等关键环节的水资源数据。
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方案(20201220122246)

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方案目录第1 章概述 ............................................................... 1...1.1. 建设背景.......................................................... 1...1.2. 指导思想.......................................................... 2...1.3. 建设目标..........................................................2...1.4. 建设依据.......................................................... 3...第2 章总体设计 ........................................................... 6...2.1. 水环境监测预警管理平台总体框架.................................... 6.2.2. 水质自动站组成.................................................... 6..2.3. 安全体系.......................................................... 8...2.4. 运维体系.......................................................... 9...第3 章监测能力建设 ..................................................... 1..0.3.1. 地表水常规自动站................................................ 1..03.1.1. 分参数预处理................................................ 1..03.1.2. 模块化设计.................................................. 1..13.1.3. 自动质控 .................................................... 1..2.3.1.4. 多模式采样.................................................. 1..23.1.5. 水质留样 .................................................... 1..2.3.1.6. 门禁系统 .................................................... 1..3.3.1.7. 视频监控 .................................................... 1..3.3.1.8. 分析仪工况检测.............................................. 1..33.1.9. 数据交互 .................................................... 1..3.3.2. 小型箱柜式水质在线监测站......................................... 1..33.2.2. 技术优势 .................................................. 1..4.3.2.3. 整体机柜结构组成........................................... 1..43.2.4. 检测模块技术特点........................................... 1..53.2.5. 智能控制 .................................................. 1..5.3.3. 微型水质在线监测站............................................... 1..63.3.1. 技术参数 .................................................. 1..8.3.3.2. 产品特点 .................................................. 1..8.3.4. 水环境移动监测站................................................. 1..93.4.1. 移动监测车................................................. 1..93.4.2. 船载/浮标站 ............................................... 2..1 第4 章应用层建设 ........................................................ 3..0.4.1. 水环境监管统一门户............................................... 3..04.2. 水环境智能监控................................................... 3..04.2.1. 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系统..................................... 3..04.2.2.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3..24.3. 水环境智预警 ..................................................... 3..2.4.4. 水环境应急信息管理子系统......................................... 3..24.5. 信息发布管理子系统............................................... 3..3 第5 章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3..45.1. 项目管理体系..................................................... 3..4.5.2. 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措施........................................... 3..55.3. 项目培训 ......................................................... 3..6.5.3.1. 培训目标................................................... 3..6.5.3.3. 培训方式................................................... 3..7.5.3.4. 培训的主要内容............................................. 3..8 5.4. 运维保障 ......................................................... 3..8.5.4.1. 运维管理的主要工作.......................................... 3..85.4.2. 运行管理流程............................................... 3..95.4.3. 运维服务内容............................................... 3..95.4.4. 运维服务与管理的系统支持................................... 3.9第1章概述1.1. 建设背景水是生命之源,是战略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每一个人性命攸关。
水质监测综合管理平台设计方案

权限管理: 设置不同级 别的用户权 限,确保数 据访问安全
安全审计: 记录系统操 作日志,便 于追踪和审
计
系统性能保障措施
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 处理能力和稳定性
采用缓存技术,提高数据读 取速度
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均衡系 统负载,提高系统吞吐量
采用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 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感谢观看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仪 表盘等形式展示给用户
数据应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水质管 理策略和改进措施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实时监测水质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
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和噪音,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标准化等处理,便于后续 分析
数据挖掘: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挖掘数据背后 的规律和趋势
系统接口设计
接口类型:RESTful API、WebSocket、MQTT等 接口规范:JSON、XML等 接口安全:认证、授权、加密等 接口性能:负载均衡、缓存、异步处理等
系统安全设计
数据加密: 采用
SSL/TLS协 议,确保数 据传输安全
身份验证: 用户登录时 进行身份验 证,确保用 户身份合法
预警触发条件
水质指标超过预设阈值设备故障Leabharlann 异常运行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
环境因素变化可能导致水 质问题
报警方式与响应机制
报警方式:短信、邮件、电话、APP推送等 响应机制:根据报警级别和紧急程度,制定相应的响应流程和措施 报警处理:及时处理报警信息,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报警记录:记录报警信息、处理过程和结果,便于追溯和分析
安全性:保障数据安全, 防止信息泄露
可扩展性:易于升级和扩 展,适应未来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环境监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然而,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存在着监测范围有限、数据采集不及时、监测精度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监测需求。
因此,建设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意义。
1. 目标,建设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多个方面的实时监测。
2. 意义,通过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源,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三、建设方案。
1. 硬件设施建设。
在各地建设一定数量的环境监测站点,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土壤监测站等。
每个监测站点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站配备PM2.5、PM10、SO2、NO2等监测仪器,水质监测站配备PH值、溶解氧、氨氮等监测仪器,土壤监测站配备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监测仪器。
2. 数据采集与传输。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手段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
同时,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安全机制,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生成监测报告并形成数据可视化展示。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环境异常情况并及时预警。
4. 系统集成与管理。
整合各类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监测设备和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监控。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运维体系,保障监测网络的稳定运行。
四、实施步骤。
1. 确定监测站点布局和设备配置方案,进行硬件设施建设。
2. 部署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
3. 建立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开展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工作。
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设方案

汇报人:XX 2024-03-03
目录
• 项目背景与目标 • 总体架构设计 •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 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 平台功能模块划分 • 平台实施与运维保障 •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01
项目背景与目标
生态环境现状及挑战
1 2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 愈发突出,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受到严 重威胁。
应急事件评估
对应急事件的处置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今后 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公共服务模块
环境信息公开
提供环境信息公开服务,及时发布环境监测数据、环境质 量报告等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环保知识宣传
通过平台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政策法规等,提高公众的 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环保互动交流
支持公众与环保部门进行互动交流,收集公众意见和建议 ,促进环保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风险预警机制构建
风险识别与评估
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生态环境潜在风险点,并进行定量和定性 评估。
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构建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预警信息发布与处置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降低风险影 响。
辅助决策功能实现
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风险预警结果,构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生 态环境监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数据质量控制策略
数据清洗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去除异常值、重复值等无效数据 ,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校验
采用多种数据校验方法,如逻辑校验、范围校验等,确保数据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追溯与审计
水资源可视化监管平台建设方案

提高水资源预警和应对突发事 件的能力,保障水资源安全。
推动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和 创新,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和 高效利用。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 ,共同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
02
水资源监管现状及问题
监管现状
01
传统的水资源监管方式主要依 赖人工巡查和上报数据,无法 实现实时、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
02
水资源数据收集、整理、分析 工作量大,效率低下,难以满 足现代化水资源管理需求。
03
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惩罚措 施。
存在问题
缺乏智能化、自动化的水资源监控手 段,无法实时掌握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不足,无法为 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水资源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 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能力有限。
数据可视化
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实现数据的实时 展示和交互。
应用服务
根据业务需求,开发相应的应用服务,如 水资源调度、水环境监测等。
关键技术
数据可视化技术
01
利用先进的图形图像技术,将水资源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
动画,便于分析和决策。
物联网技术
02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资源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数据采集
利用GIS技术,可以更好地掌握水 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为 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平台建设符合国家水资源管理的 要求,有助于推进水资源管理的 现代化和科学化。
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时间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本研究 仅构建了一个基本的平台框架,还需 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还需要加强 技术研发,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 性。
应用服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方案目录第1章概述 (1)1.1. 建设背景 (1)1.2. 指导思想 (1)1.3. 建设目标 (2)1.4. 建设依据 (2)第2章总体设计 (5)2.1. 水环境监测预警管理平台总体框架 (5)2.2. 水质自动站组成 (5)2.3. 安全体系 (6)2.4. 运维体系 (7)第3章监测能力建设 (9)3.1. 地表水常规自动站 (9)3.1.1. 分参数预处理 (9)3.1.2. 模块化设计 (10)3.1.3. 自动质控 (11)3.1.4. 多模式采样 (11)3.1.5. 水质留样 (11)3.1.6. 门禁系统 (11)3.1.7. 视频监控 (11)3.1.8. 分析仪工况检测 (11)3.1.9. 数据交互 (12)3.2. 小型箱柜式水质在线监测站 (12)3.2.1. 系统流程图 (12)3.2.2. 技术优势 (12)3.2.3. 整体机柜结构组成 (13)3.2.4. 检测模块技术特点 (13)3.2.5. 智能控制 (13)3.3. 微型水质在线监测站 (13)3.3.1. 技术参数 (15)3.3.2. 产品特点 (15)3.4. 水环境移动监测站 (15)3.4.1. 移动监测车 (16)3.4.2. 船载/浮标站 (17)第4章应用层建设 (24)4.1. 水环境监管统一门户 (24)4.2. 水环境智能监控 (24)4.2.1. 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系统 (24)4.2.2.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25)4.3. 水环境智预警 (25)4.4. 水环境应急信息管理子系统 (25)4.5. 信息发布管理子系统 (26)第5章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27)5.1. 项目管理体系 (27)5.2. 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措施 (28)5.3. 项目培训 (29)5.3.1. 培训目标 (29)5.3.2. 培训原则 (29)5.3.3. 培训方式 (29)5.3.4. 培训的主要内容 (29)5.4. 运维保障 (30)5.4.1. 运维管理的主要工作 (30)5.4.2. 运行管理流程 (30)5.4.3. 运维服务内容 (30)5.4.4. 运维服务与管理的系统支持 (30)第1章概述1.1.建设背景水是生命之源,是战略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每一个人性命攸关。
水是广西的根本,保护水资源,是政府的重大责任。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保护的难度也更大了。
为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域河流责任断面及交接断面水质监测与管理,严格实行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全面实现水质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控,拟建立覆盖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结合现代通讯技术,实时的将仪器的测量结果,系统运行状况,各台仪器的运行状况,系统故障,仪器故障等信息自动传送到中心管理单元。
并可接受中心站所发来的各种指令,实时的对整个系统进行远程设置,远程校准、远程清洗,远程紧急监测等控制。
水质自动监测基站管理系统,可以使授权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监测子站各种参数进行设置,如仪器监测频次,气洗滤芯频次,气洗管路频次,水洗管路频次,多参数清洗频次,除藻频次,故障报警号码设置,故障报警类型选择等,完成这些操作只须在现场工控机上的监控软件上按提示进行相应的选择与输入,即使没有看过说明书,也能完成操作。
同时,这些设置也完全可以由远程操作来完成。
监控中心管理软件是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上层管理软件,它利用现有的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准确、实时、快速的与远程基站进行通讯,是整个系统实现管理、控制、分析、远程维护等的指挥中心。
其主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将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环境管理服务。
作为全自动的水质监测系统,系统本身运行情况记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整合现有各类水环境信息资源(包括环保、水利等各部门),建立水环境信息资源目录和水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交换平台,形成数据整合与共享机制,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建立和完善二三维一体化水环境预警系统、以提高水环境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1.2.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信息强环保”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环境保护业务工作相融合,以信息网络设施和软件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数据中心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和应用效能。
以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利用水环境信息资源,提升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以推动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发展为突破点,进一步创新信息机制和管理模式,实现水环境管理平台的系统化、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使之成为共享信息的资源平台、集成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平台和支持环境管理业务的服务平台,为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推进水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
1.3.建设目标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是一个服务于各级环保部门、软硬件一体化的网络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实现环境质量数据的在线查看、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风险的评估与展示、污染问题成因、污染治理管控与监管等功能,推进水环境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项目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以在线自动智能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量和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地表水水质状况、大型引调水工程、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水库、湖泊的实时自动在线监测和预警,将大大提升地表水监测和管理自动化、科学化水平。
2、提升水环境管理决策科技支撑能力建立水环境数据管理中心,整合所有环境数据,有利于实时收集大量准确数据,突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最大程度保障水环境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建立水环境监控(污染源、水环境质量)、水环境监管、水环境应急、饮用水源地安全管控等各类信息系统,构建综合分析模块,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水环境污染事件,为水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综合技术支撑。
通过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水环境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提升水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使水环境管理工作具有科学依据和一定程度的规范性。
3、发挥环境管理机关的综合能效水环境管理需要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的合作。
通过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的建设,集成水环境相关各业务数据和系统,统筹发改、财政、水利、农业、住建等跨部门之间的数据与资源,整合环保系统内部污染源、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排污许可证等信息资源,关联各类有价值数据,强化信息共享与协作联动能力,提高水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环境管理机关的综合能效。
4、满足环境信息公开需求通过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的建设,构建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将公众关心的水环境质量、水污染排放以及水污染治理项目实施进度与资金使用等信息公开,允许公众对水环境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监督和评价,使得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更符合民心、民意和实际情况,增强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保障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调动和发挥公众参与环保公共事业的积极性,提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实现政府和公众的“零距离”沟通,满足公众的信息公开需求。
1.4.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热工仪表及控制篇》SDG279-90《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3101-86《工业控制设备及系统的端子板》NEMA—ICS4《工业控制设备及系统的外壳》NEMA—ICS6《工业自动化仪表盘、柜、台、箱标准》GB/T7353-1999《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01-2003《水质化学耗氧量测定重铬酸钾法》GB11914-89《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89《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0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GB/T 1526-1989)《水质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规定》(SL325-2005)《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52-1999)《pH 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96-2003)《电导率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97-2003)《浊度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98-2003)《溶解氧(DO)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99-2003)《高锰酸盐指数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0-2003)《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1-2003)《总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2-2003)《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3-2003)《建筑设计负载规范》GB 50009-2001《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199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357-94《通用用电设备设计规范》(GB 50055-93)《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5058-2010)《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 52-1999)《水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372-2007)《环境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环境信息交换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应用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污染源编码规则》(试行)《环境信息数据字典规范》(征求意见稿)《环境信息术语》(HJ/T416-2007)《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HJT417-2007)《环境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规范》(HJ/T418-2007)《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HJ/T419-2007)《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460-2009)《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维护规范》(HJ461-2009)《环境信息化标准指南》(HJ511-2009)第2章总体设计2.1.水环境监测预警管理平台总体框架根据水环境业务需求,结合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提出平台设计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