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PPT课件

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PPT课件
改善葡萄糖刺激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 高血糖素,减缓胃排空
双胍类 (二甲双胍)
增加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 减少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磺脲类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 素增加
格列奈类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 加
噻唑烷二酮
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 少脂肪组织分解
-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
19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
➢头痛、乏力、腹泻; ➢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 ➢部分患者的体重增加; ➢可加重水肿; ➢可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2024/8/3
20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要点:
1、可使HbA1c下降1-1.5% 2、噻唑烷二酮类可能增加骨折和心衰的发生风险、膀 胱癌风险增加。
1-2 9
作用持续 时间(小时)
6-10 24-72
16-24 16-24
24 8 16
最大剂量 (mg)
代谢产物
3000 500
30 15 320 180
8
弱活性 强活性
无活性 中度活性
无活性 无活性 无活性
2024/8/3
10
临床应用要点:
1、第一代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已很少应用。 2、降糖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残存的胰岛β细胞。 3、可使HbAlc降低1%-2%。 4、大部分磺脲类经肝代谢后肾排泄,仅格列喹酮主要经
——减少肥胖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及降低死亡率,为一线药物。
2024/8/3
16
双胍类药物副作用:
常见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乳酸性酸中毒: ——多发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造影等相关检查治疗 时应停用1周。 ——服用苯乙双胍的患者相对多见,目前已很少使用。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课件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课件

VS
禁忌症
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肝 肾功能不全、妊娠期妇女等人群禁用。
常用药物与剂量
常用药物
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齐特等。
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剂量,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口服,饭前或饭后服用,根据药物种类和医 生指导确定。
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注意药物副作用 ,如胃肠道不适、低血糖等。同时注意饮食
强化患者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 高患者对糖尿病和口服降糖药 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和控制 能力。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 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 而降低血糖水平。常见的双胍类口服 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总结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详细描述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延迟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常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要点二
内容
包括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自我监测和管理的技巧等。
提高患者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应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供
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简化治疗方案
尽可能选择简便、易操作的口 服降糖药,减少服药次数和剂 量,提高患者的便利性和依从 性。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课件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课件

双胍类降糖药
双胍类降糖药通过抑制肝葡萄 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 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
摄取和利用而降低血糖。
常用的双胍类药物有:二甲双 胍、苯乙双胍等。
双胍类降糖药主要用于2型糖尿 病,尤其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的患者。
双胍类降糖药的副作用包括胃 肠道不适、乳酸酸中毒等。
胰岛素增敏剂
01
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而 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血糖。
调整方案
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增加药量、更换药物或联合使用不同 种类的降糖药。若血糖控制过于严格,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减小药量或更换温 和的降糖药。
停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停药原则
一般来说,除非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或患者情况发生变化,否 则不建议突然停药。若需要停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 少药量,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
总结词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包括空腹 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 标。评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综合评估。
详细描述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包括空腹 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
标。其中,空腹血糖正常值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在 4.4-7.8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 在4%-6%之间。如果以上指标超过正常范 围,结合临床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为了 评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情况,需要 进行相关检查和综合评估,如肾功能检查、
04
口服降糖药的用法与用量
用药时间与频率
餐时血糖调节剂
每日多次药物
应在餐前或餐中服用,以降低餐后高 血糖。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ppt课件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ppt课件
–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 – 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 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3
口服降糖药适应症 – 经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
• 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某些情况时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 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4
口服降糖药服用时间
• 第3代磺脲类:格列美脲,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 • 双胍类:在餐前、餐中、餐后服用都可以,在餐中 服对胃肠道刺激小,不影响药物吸收。 • 噻唑烷二酮类 (胰岛素增敏剂):空腹服用,每 日一次。 • 诺和龙: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22
• 原发性失效 • 继发性失效 口服药失效的分类
23
原发口服药失效的诊断标准
• 当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不足以控制血糖,开始 使用口服药治疗,并已连续治疗4-6周,而空腹 血糖仍然大于14mmol/L(250mg/dl)
24
• 口服药治疗一年以上,血糖控制尚可 • 最近2-3个月内,口服药使用量已达到日最大剂量 继发口服药失效的诊断标准 • 在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治疗下 • 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 • 体重没有明显增加 • 没有感染等应激因素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 疗
1
• 口服降糖药 – 分类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 – 适应症 – 调整 • 诺和龙 • 磺脲类药物 • 双胍类药物 • 胰岛素增敏剂 – 服用时间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2
• 促胰岛素分泌剂
口服降糖药分类
– 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 – 非磺脲类药物:如诺和龙
•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19
• 1型糖尿病患者
不宜应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 • 需要接受大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 处于严重创伤或者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PPT课件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PPT课件
吡格列酮(艾汀、瑞彤):是作用最强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以 明显改善肥胖患者及糖耐量减低患者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 性,延缓或防止其向2型糖尿病转变。
第14页/共19页
DPP-4抑制剂
作用机制: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内源性肠促胰岛激素降解以增加胰岛 素水平。
磷酸西格列汀(捷诺维) 适应症:2型糖尿病(单独用药或联合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使用)。 • 规格:100mg/片、50mg/片、25mg/片 •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每次100mg。 • 不良反应:鼻塞或流涕,咽喉痛、上呼吸道感染和头痛。
α-糖苷酶抑制剂
• 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糖苷酶,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 适应症:治疗空腹、餐后血糖均较高的患者,空腹血糖在6.1-7.8mmol/L、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糖尿病患
者,是单独使用的最佳适应证 。 • 副作用:腹胀、腹泻、腹痛、排气增多。
第11页/共19页
常用制剂
• 阿卡波糖(拜糖苹、卡博平):改善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 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要注意的是,使用拜糖苹的病人发 生低血糖时必须用葡萄糖口服,而不能用蔗糖或其他含糖量高 的碳水化合物。
第16页/共19页
联合用药1
• 1、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一般原则:肥胖者首 选双胍类药物,非肥胖者可选用磺脲类药物。 举例:二甲双胍+优降糖,二甲双胍+达美康, 最常用,但容易低血糖,要控制好磺脲类用量。
• 2、磺脲类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当用 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满意或仅餐后血糖高时, 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使餐后血糖下降, 两者联用可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举例:拜糖 平+优降糖
第1页/共19页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PPT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PPT
详细描述
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是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降糖药。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总结词
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 血糖。
详细描述
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主要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的2 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增敏剂
总结词
通过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不同药物之间的比较
磺脲类与双胍类
磺脲类与噻唑烷二酮类
磺脲类刺激胰岛素分泌,双胍类抑制肝葡 萄糖输出,两者作用机制不同,可联合使 用。
两者均可刺激胰岛素分泌,但噻唑烷二酮 类更侧重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联合使用 。
双胍类与噻唑烷二酮类
两者均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作用机制不 同,可联合使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其他药 物
导致昏迷。
胃肠道不适
部分降糖药可能导致胃 肠道不适,如恶心、呕
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
肝肾损伤
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降 糖药产生过敏反应,如
皮疹、瘙痒等症状。
长期服用某些降糖药可 能对肝肾造成一定损伤, 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遵医嘱用药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 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
详细描述
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主要用于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02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当饮食和运动无法控制 血糖时。
1型糖尿病
在某些情况下,如妊娠期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口服降糖药也可作 为辅助治疗。

最新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PPT课件

最新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PPT课件
快进快出的特点 可以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有效的降低了血糖波动 低血糖更少发生
50
40
30
20
10
0
0
1
2
3
4
5
6
给药后时间(h)
那格列奈120 mg tid
安慰剂组
钳夹
给药
瑞格列奈2 mg tid
P < 0.05
血浆胰岛素浓度(uU/ml)
*
*
*
*
n=8
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
机制不明
直接血管活性效应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激活肾小管的醛固酮敏感 性钠运转通道
“Gut-derived factors that increase 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 In ● cre ● tin Intestine Secretion Insulin
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
用药频率: 第二代一般qd-tid 格列美脲 qd
1
2
3
4
5
格列本脲老年人及肝、肾、心、脑功能不好者慎用。
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较适用于老年人;轻度肾功能减退时仍可使用。
中度肾功能减退时宜使用格列喹酮,重度肾功能减退也不宜用。
应强调不宜同时使用两种SUs,也不宜与其他胰岛素促分泌剂(如格列奈类)合用。
2型糖尿病患者中,仅有15%-30%的患者发病开始时单纯饮食运动疗法可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标准。 但是,1年后,这部分中多半的患者血糖逐渐升高,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加上口服降糖药才能使血糖控制满意。 因此,这意味着在2型糖尿病发病1年后,90%以上的患者必须使用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之重点口服降糖药ppt课件

糖尿病之重点口服降糖药ppt课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阿卡波糖(拜糖平) ➢ 伏格列波糖(倍欣) ➢ 米格列醇(维奥)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葡萄糖淀粉酶
-
-
寡糖或双糖
-
多糖
阿卡波糖 -
双 -- 伏

格酶Biblioteka 列波单糖糖
α-糖苷酶抑制剂
特点:
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很少吸收入血,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不增加体重 餐前即刻服用或随第一口主食同服。
朱禧星. 现代糖尿病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192.
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位点

-糖苷酶抑制剂
肠 碳水化合物
胰岛素促泌剂
葡萄糖 I I
胰岛素 胰腺
脂肪组织
肝脏
I 肌肉
噻唑烷二酮类
药物
双胍类
Diabetes Obes Metab 1999; 1 (Suppl 1):S32–S40.
胰岛素促泌剂
格列喹酮:95%从肠道中排出,可用于轻度肾功能 不全患者
格列美脲:作用时间长,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受 体后效应,但不能用作增敏剂
缓控释制剂:通过缓控释技术,达到长效降糖作用, 格列吡嗪控释片不能掰开服用,达美康缓释片可以 掰开
磺脲类降糖药服用特点
品种 格列苯脲 格列吡嗪 格列齐特 格列喹酮 格列美脲
朱禧星. 现代糖尿病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192-193
磺脲类药物的种类
格列本脲(优降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 格列吡嗪(美吡哒、瑞易宁) 格列喹酮(糖适平) 格列美脲(亚莫力、万苏平)
磺脲类特点
格列苯脲:降糖作用最强,半衰期最长,唯一一个 代谢产物仍有降糖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 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是糖尿病防治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实践证明:
单纯饮食和运动疗法仅对少部分 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初期有效。大 部分(约占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 者是需用药物治疗的。
口服降糖药
1 磺脲类药物。 2双胍类药物。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 餐时血糖调节剂(列奈类药物)。 5 胰岛素增敏剂。 6 中药。
1978年:苯乙双胍因为与乳酸酸中毒有 关而在美国被撤离市场。
1995年:经重新评价后,二甲双胍在美 国批准上市。
1998年: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肯定了二甲双胍是唯一可以 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降糖药物,并能降 低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死亡率。
双胍类药物的历史
2004年: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 上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 。
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模式Βιβλιοθήκη 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
正常人 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0 进食
60
120
180
时间 (分)
适应症
主要应用于有一定胰岛功 能的2型糖尿病。
磺脲类禁忌症 1 1型糖尿病。 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DKA 等。
3 肝肾功能衰竭者。 4 妊娠期糖尿病及糖尿病合 并妊娠。
5 磺脲类药物过敏者。
3 抑制糖异生和肝糖输出。 4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5具有降血脂作用。
适应症
1 2型糖尿病,特别适用于 超重和肥胖者。
2 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 辅助治疗。
禁忌症
1 肝肾功能不全。 2 全身缺氧状况,如呼吸衰竭,心 衰等。 3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4 妊娠和哺乳。 5 严重的创伤和大手术。
副作用 1 胃肠道反应。 2 乳酸酸中毒。
剂量与用法:80mg/片,最大量 320mg/d,分2-3次服用。
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主要是格列美脲,2mg/片,最 大量8mg/片。
与第二代相比有以下特点:
1 除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外, 胰外降糖作用明显增强,如增 强胰岛素敏感性。
2 降糖作用强,长效,每日一 次口服即可,方便。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1 一般不同时应用2种以上磺脲类药物。 2 当一种药物达最大量时,不应再增加剂 量。
2005年:IDF指南明确了二甲双胍是2型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
2007年:ADA指南:生活方式干预的同 时应用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二甲双 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并贯穿治疗全程。
经过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后,二甲双胍作 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及全程用药的卓越 地位已为世人所瞩目。
作用机理 1 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2 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 用。
常用双胍类药物 1 二甲双胍 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广泛应用的双胍 类药物。
0.25/片,最大量1.5/日,分三次服用。 2 苯乙双胍(降糖灵)
胃肠道反应重,乳酸酸中毒发生率 高,国外已淘汰。25mg/片,最大量 150mg/d,分三次服用。
2 胰外降糖作用如减少肝糖输出,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受体
和(或)受体后缺陷,增强靶组织(肝、 骨骼肌、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 SUR与ß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促进胰岛素释放。 改善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
胰岛素
第 一 时 相
0
进食
第 二 时 相
时间
60
120
180
剂量与用法: 2.5mg*100,最大 量15mg/d。
2 格列吡嗪 商品名迪沙片、美吡达 等。
特点:
(1)降糖作用强,仅次于优降糖。 (2)吸收迅速,起效快。 (3)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4)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 脂作用。
剂量与用法:最大量30mg/d,2-3次服 用
3 糖适平 格列喹酮
降糖药物的发展史
20世纪 20年代 5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
胰岛素 磺脲类 双胍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DPPⅣ抑制剂 GLP-1类似物
磺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药物的历史
1942年法国人Jambon发现伤寒患者在 接受磺胺类药物治疗时发生严重的低血 糖反应。
3一般选药原则 (1)糖尿病肾病首选糖适平。 (2)老年人最好选用作用缓和的药物。 (3)经济条件差,年龄<60岁,且肝肾 功能正常者,可应用优降糖,效强价廉。
(4)其他情况选用任意一种均可。
双胍类降糖药
双胍类药物的历史
1918年:科学家从French Lilac中提取了 胍类物质,但因为肝毒性太大而无法在 临床使用。
特点:
(1) 降糖作用弱,半衰期短,低 血糖发生率低。
(2)95%从肝脏代谢,5%从肾 脏代谢,是糖尿病肾病的首选口 服降糖药。
剂量与用法:30mg/片,最大量 180mg/d,分三次服用。
4 达美康 格列奇特 特点:
(1)降糖作用缓和,低血糖发生率 低,适用于老年人。
(2)半衰期较长,属中长效。 (3)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 粘度,降血脂作用。
1955年,Fanke和Fuchs报导一种磺胺 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既有抗菌作用, 又有降糖作用。
1956年,改变化学结构,甲基代替苯 环上的氨基,制成了第一代磺脲类药物, 甲磺丁脲(D860)。
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
1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
与胰岛β细胞膜上磺脲类受体(SUR)结合, 关闭KATP,细胞膜去极化,从而促使胰岛素 分泌。故降糖作用有赖于上存在相当数量 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
磺脲类药物副作用
1 低血糖反应 特别是优降糖。
2 其他 (1)过敏反应。(2) 血液系统表现如白细胞减少。 (3)肝功损害。(4) 胃肠道反 应。
常用磺脲类药物及特点
第一代 甲磺丙脲(D860)与氯磺丙 脲,降糖作用弱且副作用多, 已基本淘汰。
第二代磺脲类
1 优降糖 格列本脲
特点:(1)降糖作用强大 持久。(2)易引起低血糖。 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慎用。
1920~1950:许多的胍类衍生物相继被 合成出来,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 胍和二甲双胍,但因恰逢胰岛素的出现, 影响了双胍类制剂的应用。
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在临床上使用, 人类与糖尿病抗争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 一页。
双胍类药物的历史
1968年:美国大学联合糖尿病研究计划 (UGDP) :双胍类中的苯乙双胍可增 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