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行业分析报告案例
国内港口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国内港口火灾事故案例分析1. 事故概况2015年8月14日,在中国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港区域,一处集装箱堆放区发生火灾事故。
据初步统计,这起火灾事故导致大约1000个集装箱受损,其中一部分集装箱发生燃烧、破碎和浸泡腐蚀,严重损坏货物,并且由于火灾,现场厂房、机械设备也严重损坏。
大连港区域的海关、海事、口岸办等多个管理部门迅速调集力量,组织救援。
火灾发生后,消防部门立即出动数十辆消防车,近两百名消防人员投入救援,消防部门针对高发生火灾点展开了全面拉网式排查,及时疏散了大约2000名工人和船员,并对受损的集装箱区进行了隔离。
救援人员最终在48小时内将火势完全扑灭。
2. 原因分析据初步调查,该火灾事故的原因是集装箱内装运的化工品发生了燃烧。
而导致这起火灾的直接原因是货物不符合规定安全储存的条件,以及监管不严格。
这些互为因果的因素使得该港口的货物储存和管理出现了很大的隐患,在火灾发生后,港口管理部门也被指责其对货物的安全监管不力。
3. 教训与启示这起火灾事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教训。
首先,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
特别是港口这样的特殊行业,其生产活动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其次,港口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货物安全储存的监管力度,确保货物符合规定的安全存储条件,同时加强对集装箱堆放区的日常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货物的安全储存。
最后,港口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加员工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技能,让他们在遇到突发安全事故时能够冷静应对,并有效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对策建议为了避免类似的火灾事故再次发生,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安全管理。
对于港口企业来说,安全永远是优先考虑的问题。
企业应该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增加安全投入,创造安全文化,鼓励员工对安全问题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案例) ()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一、港口行业生产综述港口经过 10 几年的建设,我国港口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形成为了由主枢纽港为骨干、区域性中型港口为辅助、小型港口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体系。
二是建成为了一批10 万至 20 万吨级铁矿石、原油和具有国际水平的集装箱码头。
船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时由 1985 年的 4.4 天下降到 2002 年的 1.2 天,基本消除了“瓶颈”状况。
三是长江口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完成,天津、秦皇岛、广州和湛江等一批港口深水航道交付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计算机、 EDI 等一些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运用,使港口发展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五是大部份港口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老港区的改造、功能转换、资源重组以及新港区规划和开辟建设,港口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港口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沿海港口大型深水泊位短缺,特别是专业化集装箱泊位、矿石泊位、原油码头泊位不足;二是码头吞吐能力不足导致大型枢纽港码头超负荷运转;老三是码头泊位等级低,设备落后,老港区改造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长江口、珠江口出海航道及沿海主枢纽港进出港航道能力仍然不足,适应不了我国外贸吞吐量的变化。
为了缓解以上压力,2002 年沿海港口完成投资 130 亿元(基础设施总共投资 3150 亿元) ,建成中级以上泊位 24 个,其中深水泊位 19 个,新增码头吞吐能力 6500 万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 196 万 TEU ,2002 年全国港口完成吞吐量 26.8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3700 万 TEU。
2002 年,港口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加快了建设步伐,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国港口的要求。
2002 年,为了缓解集装箱快速发展对港口的需求,重点加强了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建设,特别是为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完成为了上通航海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管理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了洋山港一期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管理二期工程。
法律港口物流运输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港口物流运输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港口物流运输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复杂,包括合同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港口物流运输案例的分析,探讨相关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二、案例背景某国际贸易公司(以下简称“贸易公司”)与某港口物流公司(以下简称“物流公司”)签订了一份港口物流运输合同,约定贸易公司将一批货物从我国某港口运往欧洲某港口。
合同签订后,贸易公司将货物交付给物流公司,物流公司负责办理报关、装船、运输等事宜。
然而,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物流公司管理不善,导致货物在途中丢失。
贸易公司遂向物流公司提出索赔,双方就赔偿金额和责任承担等问题产生争议。
三、案例分析1. 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本案中,贸易公司与物流公司签订的港口物流运输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有效。
2. 责任承担(1)物流公司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规定,承运人应当妥善保管货物,保证货物运输安全。
本案中,物流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导致货物丢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贸易公司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贸易公司未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供货物,导致物流公司无法按时办理报关、装船等手续,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 赔偿金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规定,承运人因货物灭失、损坏、延迟交付等给收货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货物价值为人民币100万元,物流公司应当赔偿贸易公司100万元。
四、法律建议1. 严格审查合同条款在签订港口物流运输合同时,贸易公司和物流公司应严格审查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因条款不明确而产生争议。
2. 加强货物管理物流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应加强货物管理,确保货物安全,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货物丢失或损坏。
港口市场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港口市场火灾事故案例分析1.引言火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灾害,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港口市场中,由于货物和人员的密集度较高,火灾发生的风险也较大。
因此,港口安全管理和防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对某个港口市场火灾事故的案例分析,探讨港口市场火灾事故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2.案例描述某港口市场位于中国南部的一个沿海城市,是一个集散地,货物的进出口非常繁忙。
港口市场有着庞大的货物堆放区和一些商业设施,每天有大量的运输车辆和人员进出。
由于货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港口市场的火灾风险也较高。
某年某月某日晚上,港口市场发生了一起大火灾。
火势迅速蔓延,数十家商铺被烧毁,多人受伤。
火灾持续了数小时,当地消防部门多次派出消防队员前往灭火。
最终,火灾被扑灭,但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火灾原因分析3.1 货物堆放不规范在港口市场中,货物的堆放是火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货物类型繁多,一些易燃物品和化学品的堆放不规范,可能会在一定温度下引发自燃或爆炸,从而引发火灾。
3.2 设施老化在港口市场中,一些商业设施由于年久失修,电路老化、线路走火的风险较大,也是火灾发生的原因之一。
3.3 消防设备不足在港口市场中,消防设备的设置和维护非常重要。
然而,由于一些商户的忽视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到位,一些消防设备可能未及时保养或更换,导致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4 人员疏于防范在港口市场中,由于商户和工作人员对火灾的认识程度不高,对火灾的预防和应急措施不够重视,导致火灾发生后无法有效应对,加剧了火势的蔓延和损失的扩大。
4.应对措施4.1 增强港口市场的防火意识为了防范火灾事故的发生,港口市场应增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加强对火灾的预防和应急措施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能够了解在火灾发生时应该如何迅速并有效地做出反应。
4.2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港口市场应当加强对商业设施和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电路、线路等设施的正常运转,并且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减少因设备老化造成的火灾风险。
港口功能发展案例研究

重点项目营造体验峰值 引入国际化娱乐项目,结合节点性公共空间,以立体交通整合整个海岸资源,产生 1+1+1>N的联动效应
经验三:传统保留:延续传统行业,通过改造延伸或升级
保留传统体现地域特色 结合现有特色诠释区域定位,有效利用传统设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延伸,体现 地域化,进而实现与周边地方的差异化发展
举措四:改造原有二手市场功能,形成艺术创造与展 示空间,丰富区域价值品味
举措五:以滨河为核心,圈层式划分功能板块,形成 以餐饮娱乐为主,涵盖办公、零食的复合功能。
餐饮 酒吧
产
酒店
业
购物
游乐
餐饮酒吧
俱乐部
功 能
大型零售
办公
大型娱乐
案例研究:功能发展模式
深圳前海
坚持产城一体化开发 打造自由信息港
实行多方面的深港合作 制定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录 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经验四:圈层布局:以滨水为核心,圈层式发展
圈层发展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 根据临海距离与发展条件,确立土地价值,将娱乐、文化、餐饮休闲等功能设置在 价值高地,可涵盖办公、零售等复合功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案例研究:旅游开发模式
坎昆-生态保护型
墨西哥的旅游胜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 尤卡坦半岛东北段海滨,总占地60平方 公里,20公路长海岸线,以白沙滩为主
案例研究:功能发展模式
横滨港
一个洋溢历史风情、亲近大海的开放性的城 市人文环境和休闲空间 一个现代商务、文化及居住多功能的中心滨 水区
商业贸易
商务会展
科教文化
休闲旅游
横滨MM21位于东京湾南侧的横滨市内,既是横滨摆脱东京卧城形象、 发展自立商务核心区的要求,又可向南翼疏解东京商务办公的巨大压 力。该项目建于原城市中心附近滨海景观地区,总用地186公顷,总 建筑面积300-400万平方米,规划就业人口19万
港口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沿海港口,A船舶和B船舶在同一航道内航行,由于B船舶违反航行规则,导致两船发生碰撞事故。
事故造成A船舶严重损坏,船员受伤,货物损失。
事故发生后,A船舶船东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船舶船东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损失。
二、案件事实1. 航行情况:事发时,A船舶和B船舶均在该航道内航行。
A船舶按照规定鸣笛,而B船舶未鸣笛,且未按照规定避让。
2. 事故经过:由于B船舶违反航行规则,两船在航道中央发生碰撞。
碰撞导致A船舶船头损坏,船员受伤,货物损失。
3. 事故调查:海事局对事故进行了调查,认定B船舶违反航行规则,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该法规定了船舶在航行中的安全责任,明确了船舶应当遵守的航行规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法》:该法规定了船舶碰撞事故的赔偿责任,明确了船舶所有人对船舶碰撞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规定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明确了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
四、案例分析1. 责任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B船舶违反航行规则,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2. 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法》,A船舶的损失包括船舶损坏、船员医疗费用、货物损失等。
3. 赔偿金额: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和鉴定结论,A船舶的损失金额为人民币200万元。
五、判决结果海事法院经审理,认定B船舶船东承担全部责任,并判决B船舶船东赔偿A船舶损失人民币200万元。
六、案例分析总结1. 航行规则的重要性:本案中,B船舶违反航行规则导致事故,充分说明了遵守航行规则的重要性。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航行安全。
2.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法律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B 船舶船东因违反航行规则,导致事故发生,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港口运营分析报告

港口运营分析报告1. 引言港口作为物流和贸易的重要枢纽,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某港口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帮助了解该港口的运营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 港口基本情况该港口位于某海岸线,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该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
港口经营多种类型的货物,包括散货、集装箱和液体货物等。
港口现有的基础设施包括码头、仓库、航道等重要设施。
3. 运营数据分析3.1 货物吞吐量根据过去三年的数据统计,该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年份货物吞吐量(吨)2018 100,0002019 120,0002020 150,000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该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在过去三年均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说明该港口在与国内外客户的合作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3.2 船舶靠泊情况船舶靠泊情况是评估港口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该港口过去三年的船舶靠泊情况。
具体数据如下:年份船舶靠泊次数2018 1,0002019 1,2002020 1,500以上数据反映出该港口过去三年的船舶靠泊次数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表明该港口在吸引更多船舶靠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3 运输效率运输效率是评估港口运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得出以下数据:年份货物吞吐量(吨)/船舶靠泊次数2018 1002019 1002020 100以上数据显示了该港口的运输效率,在过去三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表明该港口在货物吞吐和船舶靠泊次数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运输效率较高。
4. 问题及建议在对港口的运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设施升级:尽管该港口的运营状况较好,但随着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可能会面临压力。
建议港口当局对码头、仓库等设施进行升级,以提高运营效率。
2.优化作业流程: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港口当局可以考虑优化作业流程,减少货物装卸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请以美国迈阿密邮轮港口为例,分析总结港口成功的经验

请以美国迈阿密邮轮港口为例,分析总结港口成功的经验
一、国际邮轮港口经营管理案例分析
(一)美国迈阿密邮轮码头
1.美国迈阿密邮轮码头简介
业界常用这样一句谚语来形容迈阿密在邮轮业中的地位:“全球70%的邮轮从北美始发,其中70%又从迈阿密出发”。
迈阿密一直享有“世界邮轮之都”(Cruise Capital of the World)的美誉,同时也是美国国内首屈一指的海港城市,海岛旅游资源丰富。
迈阿密邮轮码头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地处美国东南部最大的都市圈,也是全美第四大都市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一、港口行业生产综述港口经过10几年的建设,我国港口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形成了由主枢纽港为骨干、区域性中型港口为辅助、小型港口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体系。
二是建成了一批10万至20万吨级铁矿石、原油和具有国际水平的集装箱码头。
船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时由1985年的4.4天下降到2002年的1.2天,基本消除了“瓶颈”状况。
三是长江口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完成,天津、秦皇岛、广州和湛江等一批港口深水航道交付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计算机、EDI等一些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运用,使港口发展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五是大部分港口实现了或正在实现老港区的改造、功能转换、资源重组以及新港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港口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港口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沿海港口大型深水泊位短缺,尤其是专业化集装箱泊位、矿石泊位、原油码头泊位不足;二是码头吞吐能力不足导致大型枢纽港码头超负荷运转;老三是码头泊位等级低,设备落后,老港区改造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长江口、珠江口出海航道及沿海主枢纽港进出港航道能力仍然不足,适应不了我国外贸吞吐量的变化。
为了缓解以上压力,2002年沿海港口完成投资130亿元(基础设施总共投资3150亿元),建成中级以上泊位24个,其中深水泊位19个,新增码头吞吐能力6500万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196万TEU,2002年全国港口完成吞吐量26.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00万TEU。
2002年,港口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加快了建设步伐,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国港口的要求。
2002年,为了缓解集装箱快速发展对港口的需求,重点加强了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尤其是为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完成了上通航海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了洋山港一期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
表1:2002年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统计大连10851.2 3845.4 1351.6营口3127 1085.7 301.5锦州1404 512.9 47秦皇岛11167.5 5030 44.4天津12906 7006.9 2408青岛12213 / 3410日照3136 1941.45 60连云港3316 2001 205上海26384 10608 861宁波15398 6241.6 1859福州3910 1386 481厦门2734 1781 1754深圳8765 5124 7613广州15323 4241 2172珠海2293 1206 341湛江2627 1787 105资料来源:中国港口1、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洋山深水港区工程规划建设集装箱专用泊位50个左右,年吞吐能力1500万TEU,其中一期工程建设5个能停靠第五、六代集装箱船舶的专用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TEU,一期工程由洋山深水港区、跨海大桥和芦潮工程三部分组成,总投资140亿元,其中港区投资70亿元,一期工程2003年正式开工,2005年底建成投产。
2、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2002年9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长江口航道按8.5米通航后,提高了船舶载重能力,原减载进港的超大型船舶装载率平均提高了20%左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舶在上海每次航次可以多载1000TEU,降低了运输成本,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将现在的8.5米水深、底宽300米提高到10米水深、底宽350到400米。
形成一条更为通畅和安全的水上通道。
3、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国际集装箱运输主枢纽港,2001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34万TEU,2002年完成861万TEU,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快速增长,集装箱吞吐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集装箱吞吐能力不足的矛盾,开工建设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计划新建2个第四代集装箱泊位,设计吞吐能力65万TEU,水工架构和装卸设备兼顾第五代集装箱船靠泊需要,工程于2002年11月4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4、2003年一月数据分析2003年1月港口生产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货物吞吐量完成1944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完成15039万吨,同比增长20.5%,内河主要港口完成4410万吨,同比增长6.7%,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幅明显高于内河港口,主要是因为沿海港口外贸货物比例较大,外贸货物的迅猛增长带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外贸吞吐量在第一个月完成7244万吨,比上年增长26%,增幅为巨大,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完成6784万吨,同比增长29%,内河港口完成459万吨,为去年同期的93.3%显示出我国加入WTO后外贸形势持续变好,沿海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贸货物集装箱率的不断提高,使得沿海港口在外贸运输中的作用更加重要;集装箱吞吐量增势不减,一月我国主要港口完成国际集装箱吞吐量342.22万TEU,同比增长36.6%,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完成323.58万TEU,内河主要港口完成18.64万TEU,分别同比增长38.4%和11.6%,在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的排名中,上海、深圳一路领先,一月深圳首次超过上海,增幅达到59%。
表2: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前十名(截至2003年1月31日)名次港口年初累计(万吨)本月(万吨)年初累计同比上年同期(%)2 宁波1412 1412 124.23 天津1330 1330 123.24 广州1189 1189 110.85 青岛1154 1154 111.86 大连1015 1015 119.47 深圳867 867 139.78 秦皇岛854 854 94.99 舟山512 512 224.310 连云港330 330 117.7表3: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名次港口年初累计(万本月(万TEU)年初累计同比上TEU)年同期(%)1 深圳77.81 77.81 1592 上海75 75 125.43 青岛33.52 33.52 1274 天津23.6 23.6 130.95 厦门20.62 20.62 158.76 广州19.8 19.8 134.27 宁波港19.5 19.5 1668 大连11.6 11.6 118.99 中山 5.31 5.31 110.210 新会 4.91 4.91二、枢纽港口的变化港口从198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北、中、南三大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在北方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形成了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中心港口,营口、秦皇岛、烟台为辅助性的环渤海港口群,中部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连云港、南通、张家港为辅助港的港口群,南部形成了以香港、深圳港口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
从2002年的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三大港口群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其代表性枢纽港从北到南依次是天津港、上海港、深圳港、广州港。
由一季度我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形势分析,深圳港目前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体现上海港的增长速度,今年有可能超过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集装箱吞吐港,这两个体现了港口在实力上的差距,由于长江口航道的制约,上海港的发展速度将会减慢,而盐田港的硬件设施远在上海港之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情理之中。
以下分别对我国港口群的枢纽港进行分析。
天津港天津港是我国主要的煤码头,正在逐步形成“南散北集”的港口形态,在2002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29亿吨,集装箱240.8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9.8%,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北方港口排名中居首位,巩固了在北方大港中的领先地位。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起始年,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推进年,国家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和中西部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天津港生产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
据统计,2002年,天津港外贸吞吐量达到6966.8万吨,同比增长13.8%,全年总吞吐量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占7成以上。
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长,进出天津港的船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2002年,天津港引航站引领进出港船舶超过13500艘次,平均每天有近40艘船舶进出或移泊,天津港正在成为我国沿海港口中最繁忙、最活跃的港口之一。
为了满足港口生产不断增长的能力要求,天津港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002年,天津港先后完成了7、8段集装箱泊位改造南疆煤码头一期完善工程和1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工程等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了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开发进度要求,并开工建设了东突堤北侧集装箱深水化专用泊位改造和北大防波堤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为实现港口功能的提升,推动天津港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津港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开发工作,不断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
通过与海关等口岸单位、船公司合作,实现了与乌鲁木齐等西部地区的直通式转关运输,为港口服务向内陆地区的延伸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2年以来,天津港新增至波斯湾、日本﹑韩国﹑东南亚集装箱班轮航线12条,并大力发展环渤海内支线运营,使天津港航线布局更加合理,有力巩固了北方枢纽港地位。
青岛港青岛港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
2002年青岛港吞吐量超越1.2亿吨,同比增长20%,一年净增两千万吨,提前3年实现了“十五”计划吞吐量发展目标,较十三年前翻两番,充分显示了中国、山东、青岛经济,特别是入世后的强劲势头。
青岛港正朝着东北亚枢纽港阔步前进。
超大型船舶竞相到港,仅200米以上的就达2886艘次,同比增长20%。
吞吐量以每月1000万吨以上的进度持续攀升,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新飞跃。
外贸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同比增长19%,稳居我国沿海第二大外贸口岸。
集装箱突破3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8.9%,从去年264万标准箱一举跨越300万标准箱大关,居沿海港口第三位,由去年的19位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
矿石、原油吞吐量均居沿海港口第一位。
青岛港调整和扩张港口功能,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外贸集装箱西移,新增航线18条,实现了航线“全球通”,从而结束了青岛港老港区近30年外贸集装箱作业的历史,实现了集装箱发展的重大转折。
同时,青岛港通过扩大矿石接卸能力工程,新增通过能力1000万吨,提高生产效率50%,矿石总通过能力接近3500万吨。
新港区集装箱码头以月增百米的速度加快建设,具备了1200米作业条件,堆场迅速扩张到了152万平方米,一个现代化的集装箱大港卓然崛起。
同时,20万吨级煤炭技改工程完成初步设计,煤炭年通过能力将扩大到3000万吨。
30万吨级油码头、液体化工码头、散水泥罐等工程前期工作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