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行业分析报告(案例)
国内港口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国内港口火灾事故案例分析1. 事故概况2015年8月14日,在中国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港区域,一处集装箱堆放区发生火灾事故。
据初步统计,这起火灾事故导致大约1000个集装箱受损,其中一部分集装箱发生燃烧、破碎和浸泡腐蚀,严重损坏货物,并且由于火灾,现场厂房、机械设备也严重损坏。
大连港区域的海关、海事、口岸办等多个管理部门迅速调集力量,组织救援。
火灾发生后,消防部门立即出动数十辆消防车,近两百名消防人员投入救援,消防部门针对高发生火灾点展开了全面拉网式排查,及时疏散了大约2000名工人和船员,并对受损的集装箱区进行了隔离。
救援人员最终在48小时内将火势完全扑灭。
2. 原因分析据初步调查,该火灾事故的原因是集装箱内装运的化工品发生了燃烧。
而导致这起火灾的直接原因是货物不符合规定安全储存的条件,以及监管不严格。
这些互为因果的因素使得该港口的货物储存和管理出现了很大的隐患,在火灾发生后,港口管理部门也被指责其对货物的安全监管不力。
3. 教训与启示这起火灾事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教训。
首先,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
特别是港口这样的特殊行业,其生产活动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其次,港口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货物安全储存的监管力度,确保货物符合规定的安全存储条件,同时加强对集装箱堆放区的日常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货物的安全储存。
最后,港口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加员工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技能,让他们在遇到突发安全事故时能够冷静应对,并有效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对策建议为了避免类似的火灾事故再次发生,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安全管理。
对于港口企业来说,安全永远是优先考虑的问题。
企业应该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增加安全投入,创造安全文化,鼓励员工对安全问题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案例) ()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一、港口行业生产综述港口经过 10 几年的建设,我国港口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形成为了由主枢纽港为骨干、区域性中型港口为辅助、小型港口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体系。
二是建成为了一批10 万至 20 万吨级铁矿石、原油和具有国际水平的集装箱码头。
船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时由 1985 年的 4.4 天下降到 2002 年的 1.2 天,基本消除了“瓶颈”状况。
三是长江口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完成,天津、秦皇岛、广州和湛江等一批港口深水航道交付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计算机、 EDI 等一些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运用,使港口发展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五是大部份港口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老港区的改造、功能转换、资源重组以及新港区规划和开辟建设,港口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港口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沿海港口大型深水泊位短缺,特别是专业化集装箱泊位、矿石泊位、原油码头泊位不足;二是码头吞吐能力不足导致大型枢纽港码头超负荷运转;老三是码头泊位等级低,设备落后,老港区改造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长江口、珠江口出海航道及沿海主枢纽港进出港航道能力仍然不足,适应不了我国外贸吞吐量的变化。
为了缓解以上压力,2002 年沿海港口完成投资 130 亿元(基础设施总共投资 3150 亿元) ,建成中级以上泊位 24 个,其中深水泊位 19 个,新增码头吞吐能力 6500 万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 196 万 TEU ,2002 年全国港口完成吞吐量 26.8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3700 万 TEU。
2002 年,港口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加快了建设步伐,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国港口的要求。
2002 年,为了缓解集装箱快速发展对港口的需求,重点加强了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建设,特别是为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完成为了上通航海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管理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了洋山港一期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管理二期工程。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档为港口行业的分析报告,旨在提供对港口行业的概述和分析,包括港口的定义、发展历程、全球港口概况、港口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 港口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1 港口的定义港口是指为海上或内河船舶进出提供交通运输设施和服务的地方。
它是海运和内河运输的重要枢纽,不仅是货物和人员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支撑点。
2.2 港口的发展历程人类利用港口进行交通运输和贸易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港口起初是简单的码头和停泊点,随着贸易的发展,港口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现代港口的发展受到交通工具技术的影响。
从帆船时代到蒸汽船时代,再到今天的大型集装箱船和液化气船,港口设施和服务不断升级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需求。
3. 全球港口概况3.1 港口的分类根据所处的位置和地理条件,港口可以分为海港、内河港口和沿海港口等不同类型。
海港通常位于海岸线上,内河港口则建在河口或内河水域,沿海港口则处于海岸线上但不具备深水条件。
3.2 全球港口排名全球港口的排名一直是一个关注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的指标。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目前全球排名前几位的港口包括新加坡港、上海港、宁波港等。
3.3 港口的吞吐量和货物结构港口的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运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际港口协会(IAPH)的数据,全球各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以中国港口的增长最为迅猛。
4. 港口的重要性和作用4.1 货物流通的枢纽港口作为货物流通的枢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通过港口,各类货物可以便捷地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4.2 经济增长的引擎港口的发展和运营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港口的建设和运营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吸引投资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3 政治和战略意义一些战略地位重要的港口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战略意义也很大。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港口行业是指以港口为主要生产要素,进行物流运输、货物储存和转换等相关业务的产业,其涉及到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使得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港口行业进行分析报告,内容包含以下方面:一、定义港口行业是指各种类型港口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包括海港、江港、河港、湖港等。
港口作为物流运输的枢纽节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分类特点港口行业根据其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海港、江港、河港、湖港和专用港。
根据功能又可以分为进出口贸易港、内河航运港、渔业港以及石油化工港等。
总的来说,港口具有以下特点:1. 港口作为物流的枢纽节点,具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2. 港口服务于各种类型的船只,具有较高的运输能力;3. 港口作为海关的重要关口,具有严格的管理要求;4. 港口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网络服务能力;5. 港口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压力。
三、产业链港口产业链分为港口物流服务、港口工程建设、港口物资配送和港口信息化四个环节。
1. 港口物流服务: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港口物流服务主要包括海运、码头作业、货运代理、报关、仓储和物流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服务。
2. 港口工程建设:港口工程建设是指港口码头的设计、建设和改扩建等工程。
港口工程建设涉及到港口的生产要素,如设备购置、设施建设、路网建设和码头设置等。
3. 港口物资配送:港口物流设施和中介服务优势的整合,使得港口成为物资集散地。
港口物资配送主要包括燃料、矿石、化工品、建材、粮食和布料等系列物资的配送。
4. 港口信息化:港口信息化直接关系到港口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是港口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信息化包括港口自主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等项目。
四、发展历程中国港口行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速,其中尤以1980年代以来“兴港”为主、1990年代以来“调结构”为主的两个阶段最为明显。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港口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概况港口是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的门户,是经济运行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行业是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和外贸的重要支撑,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港口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中等偏上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港口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之一,港口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港口的吞吐量在过去十年中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近五年中增速更加明显。
截至2019年底,我国港口吞吐量已经超过12亿吨,位居全球第一。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港口的吞吐量还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
三、市场竞争格局我国港口行业的竞争格局相对集中,主要由一些大型港口集团和公司主导。
这些大型港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和一些重要河口地区,如上海、深圳、宁波、天津等。
这些大港口在国内外都有着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港口设施和服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内河港口也逐渐崛起,如重庆、武汉等。
这些内河港口主要服务于国内贸易和内陆地区的物流需求,并且逐渐扩大其对外贸易的影响力。
在港口之间的竞争中,除了港口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设施的影响外,港口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也成为一项重要考量指标。
未来,港口之间的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
四、政策环境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港口行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推动港口优化升级、拓展港口综合功能、加强港口网络建设等。
同时,政府也在加强对港口行业的监管和管理,以确保港口的安全和运行效率。
未来几年,我国港口行业将面临一些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增长,港口行业将继续迎来增长的机会。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港口行业将会发生一些变革,如自动化操作、智能化管理等。
此外,港口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行业的关键课题,包括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方面。
港口行业调研报告

港口行业调研报告一、引言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资的流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港口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港口行业概述(一)港口的定义和分类港口是指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
根据地理位置、功能和规模等因素,港口可以分为沿海港口、内河港口;综合性港口、专业性港口等。
(二)港口的主要功能1、货物装卸与存储港口承担着货物的装卸、搬运和存储工作,确保货物能够高效、安全地在船舶与陆地之间转移。
2、运输组织与协调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如海运、铁路、公路等,实现货物的多式联运。
3、贸易服务提供报关、商检、金融等贸易相关服务,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三、全球港口行业发展现状(一)贸易增长推动港口业务量上升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贸易的不断增长,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持续上升。
特别是亚洲地区的港口,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国纷纷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的投资,新建和扩建码头、航道,提高港口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技术创新提升港口运营效率自动化码头、智能物流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我国港口行业发展现状(一)港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沿海港口形成了多个亿吨大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
(二)港口布局逐渐优化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港口群,区域协同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三)港口服务功能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装卸和运输服务,港口还在拓展物流、金融、信息等增值服务。
五、港口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形势全球和国内经济的增长或衰退直接影响货物贸易量,从而对港口业务产生影响。
(二)政策法规政府的贸易政策、税收政策以及环保政策等都会对港口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降低成本,但也需要港口进行相应的投资和升级。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概述港口是连接海洋和内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海洋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增长,港口行业也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
本文将对港口行业进行详细分析。
二、市场规模和趋势目前全球港口市场规模巨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推动,港口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每年都在稳步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
中国的港口行业在全球港口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国家。
三、行业竞争港口行业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港口设施:港口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和服务质量。
优秀的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货物进出港,提供高效的服务。
2.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港口的重要竞争因素之一、位于交通要道、沿海城市的港口通常具有更好的地理优势。
3.政府政策: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对港口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港务局和航运公司的政策支持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港口行业的竞争。
四、发展趋势和机遇港口行业将面临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和机遇:1.物流产业链整合:港口将日益与物流、运输等产业链进行整合,通过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来增加竞争力。
2.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港口行业也开始应用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3.绿色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港口行业将积极推行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挑战和风险港口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经济下行:全球经济的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和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长,降低港口行业的发展速度。
2.物流竞争压力:随着物流产业链整合趋势的加强,港口面临着来自陆上物流的竞争压力。
3.安全风险:港口是国家边境的重要门户,安全事件和恐怖袭击等风险难以预测,对港口行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六、投资建议港口行业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发展潜力,投资者可以关注港口设施建设和物流公司等相关行业。
港口财务分析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某港口在过去一年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报告将基于港口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行业分析、市场状况和公司战略,全面评估港口的财务健康状况。
二、公司简介某港口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港口之一。
港口拥有完善的航道、码头、仓储、装卸等设施,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
港口主要从事集装箱、散杂货、油品、矿石等货物的装卸、仓储和运输业务。
三、财务报表分析(一)资产负债表分析1. 资产结构分析- 流动资产:港口的流动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款等。
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XX%,表明港口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主要包括码头、仓储设施、装卸设备等。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XX%,表明港口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长期发展潜力较好。
-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XX%,表明港口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2. 负债结构分析- 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交税费等。
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为XX%,表明港口短期偿债压力较小。
- 长期负债:长期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为XX%,表明港口在长期资金方面较为稳健。
(二)利润表分析1. 营业收入分析- 港口营业收入主要包括货物装卸收入、仓储收入、运输收入等。
在过去一年,营业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表明港口的经营状况良好。
2. 成本费用分析- 港口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折旧费用、维护费用等。
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XX%,表明港口的成本控制能力较强。
3. 利润分析- 港口净利润为XX亿元,同比增长XX%,表明港口的经营效益良好。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港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XX亿元,表明港口主营业务运营良好,现金流充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口行业分析报告一、港口行业生产综述港口经过10几年的建设,我国港口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形成了由主枢纽港为骨干、区域性中型港口为辅助、小型港口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体系。
二是建成了一批10万至20万吨级铁矿石、原油和具有国际水平的集装箱码头。
船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时由1985年的4.4天下降到2002年的1.2天,基本消除了“瓶颈”状况。
三是长江口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完成,天津、秦皇岛、广州和湛江等一批港口深水航道交付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计算机、EDI等一些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运用,使港口发展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五是大部分港口实现了或正在实现老港区的改造、功能转换、资源重组以及新港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港口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港口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沿海港口大型深水泊位短缺,尤其是专业化集装箱泊位、矿石泊位、原油码头泊位不足;二是码头吞吐能力不足导致大型枢纽港码头超负荷运转;老三是码头泊位等级低,设备落后,老港区改造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长江口、珠江口出海航道及沿海主枢纽港进出港航道能力仍然不足,适应不了我国外贸吞吐量的变化。
为了缓解以上压力,2002年沿海港口完成投资130亿元(基础设施总共投资3150亿元),建成中级以上泊位24个,其中深水泊位19个,新增码头吞吐能力6500万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196万TEU,2002年全国港口完成吞吐量26.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00万TEU。
2002年,港口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加快了建设步伐,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国港口的要求。
2002年,为了缓解集装箱快速发展对港口的需求,重点加强了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尤其是为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完成了上通航海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了洋山港一期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
表1:2002年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统计大连10851.23845.41351.6营口31271085.7301.5锦州1404512.947秦皇岛11167.5503044.4天津129067006.92408青岛12213/3410日照31361941.4560连云港33162001205上海2638410608861宁波153986241.61859福州39101386481厦门273417811754深圳876551247613广州1532342412172珠海22931206341湛江26271787105资料来源:中国港口1、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洋山深水港区工程规划建设集装箱专用泊位50个左右,年吞吐能力1500万TEU,其中一期工程建设5个能停靠第五、六代集装箱船舶的专用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TEU,一期工程由洋山深水港区、跨海大桥和芦潮工程三部分组成,总投资140亿元,其中港区投资70亿元,一期工程2003年正式开工,2005年底建成投产。
2、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2002年9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长江口航道按8.5米通航后,提高了船舶载重能力,原减载进港的超大型船舶装载率平均提高了20%左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舶在上海每次航次可以多载1000TEU,降低了运输成本,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将现在的8.5米水深、底宽300米提高到10米水深、底宽350到400米。
形成一条更为通畅和安全的水上通道。
3、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国际集装箱运输主枢纽港,2001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34万TEU,2002年完成861万TEU,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快速增长,集装箱吞吐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集装箱吞吐能力不足的矛盾,开工建设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计划新建2个第四代集装箱泊位,设计吞吐能力65万TEU,水工架构和装卸设备兼顾第五代集装箱船靠泊需要,工程于2002年11月4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4、2003年一月数据分析2003年1月港口生产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货物吞吐量完成1944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完成15039万吨,同比增长20.5%,内河主要港口完成4410万吨,同比增长6.7%,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幅明显高于内河港口,主要是因为沿海港口外贸货物比例较大,外贸货物的迅猛增长带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外贸吞吐量在第一个月完成7244万吨,比上年增长26%,增幅为巨大,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完成6784万吨,同比增长29%,内河港口完成459万吨,为去年同期的93.3%显示出我国加入WTO后外贸形势持续变好,沿海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贸货物集装箱率的不断提高,使得沿海港口在外贸运输中的作用更加重要;集装箱吞吐量增势不减,一月我国主要港口完成国际集装箱吞吐量342.22万TEU,同比增长36.6%,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完成323.58万TEU,内河主要港口完成18.64万TEU,分别同比增长38.4%和11.6%,在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的排名中,上海、深圳一路领先,一月深圳首次超过上海,增幅达到59%。
表2: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前十名(截至2003年1月31日)名次港口年初累计(万吨)本月(万吨)年初累计同比上年同期(%)2宁波14121412124.2 3天津133********.2 4广州11891189110.8 5青岛11541154111.8 6大连10151015119.4 7深圳867867139.7 8秦皇岛85485494.9 9舟山512512224.3 10连云港330330117.7表3: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名次港口年初累计(万TEU)本月(万TEU)年初累计同比上年同期(%)1深圳77.8177.811592上海7575125.43青岛33.5233.521274天津23.623.6130.95厦门20.6220.62158.76广州19.819.8134.27宁波港19.519.51668大连11.611.6118.99中山 5.31 5.31110.210新会 4.91 4.91二、枢纽港口的变化港口从198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北、中、南三大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在北方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形成了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中心港口,营口、秦皇岛、烟台为辅助性的环渤海港口群,中部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连云港、南通、张家港为辅助港的港口群,南部形成了以香港、深圳港口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
从2002年的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三大港口群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其代表性枢纽港从北到南依次是天津港、上海港、深圳港、广州港。
由一季度我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形势分析,深圳港目前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体现上海港的增长速度,今年有可能超过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集装箱吞吐港,这两个体现了港口在实力上的差距,由于长江口航道的制约,上海港的发展速度将会减慢,而盐田港的硬件设施远在上海港之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情理之中。
以下分别对我国港口群的枢纽港进行分析。
天津港天津港是我国主要的煤码头,正在逐步形成“南散北集”的港口形态,在2002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29亿吨,集装箱240.8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9.8%,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北方港口排名中居首位,巩固了在北方大港中的领先地位。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起始年,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推进年,国家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和中西部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天津港生产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
据统计,2002年,天津港外贸吞吐量达到6966.8万吨,同比增长13.8%,全年总吞吐量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占7成以上。
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长,进出天津港的船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2002年,天津港引航站引领进出港船舶超过13500艘次,平均每天有近40艘船舶进出或移泊,天津港正在成为我国沿海港口中最繁忙、最活跃的港口之一。
为了满足港口生产不断增长的能力要求,天津港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002年,天津港先后完成了7、8段集装箱泊位改造南疆煤码头一期完善工程和1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工程等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了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开发进度要求,并开工建设了东突堤北侧集装箱深水化专用泊位改造和北大防波堤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为实现港口功能的提升,推动天津港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津港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开发工作,不断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
通过与海关等口岸单位、船公司合作,实现了与乌鲁木齐等西部地区的直通式转关运输,为港口服务向内陆地区的延伸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2年以来,天津港新增至波斯湾、日本﹑韩国﹑东南亚集装箱班轮航线12条,并大力发展环渤海内支线运营,使天津港航线布局更加合理,有力巩固了北方枢纽港地位。
青岛港青岛港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
2002年青岛港吞吐量超越1.2亿吨,同比增长20%,一年净增两千万吨,提前3年实现了“十五”计划吞吐量发展目标,较十三年前翻两番,充分显示了中国、山东、青岛经济,特别是入世后的强劲势头。
青岛港正朝着东北亚枢纽港阔步前进。
超大型船舶竞相到港,仅200米以上的就达2886艘次,同比增长20%。
吞吐量以每月1000万吨以上的进度持续攀升,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新飞跃。
外贸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同比增长19%,稳居我国沿海第二大外贸口岸。
集装箱突破3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8.9%,从去年264万标准箱一举跨越300万标准箱大关,居沿海港口第三位,由去年的19位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
矿石、原油吞吐量均居沿海港口第一位。
青岛港调整和扩张港口功能,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外贸集装箱西移,新增航线18条,实现了航线“全球通”,从而结束了青岛港老港区近30年外贸集装箱作业的历史,实现了集装箱发展的重大转折。
同时,青岛港通过扩大矿石接卸能力工程,新增通过能力1000万吨,提高生产效率50%,矿石总通过能力接近3500万吨。
新港区集装箱码头以月增百米的速度加快建设,具备了1200米作业条件,堆场迅速扩张到了152万平方米,一个现代化的集装箱大港卓然崛起。
同时,20万吨级煤炭技改工程完成初步设计,煤炭年通过能力将扩大到3000万吨。
30万吨级油码头、液体化工码头、散水泥罐等工程前期工作整体推进。
信息化水平领先于沿海港口。
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现代物流工作重点联系企业。
港口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青岛港推进“万国码头”建设,香港航运、丹麦马士基、英国铁行、南非库博、德国威廉港、日本大阪、韩国釜山、中远集团的高层,纷纷来港考察,寻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