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课程介绍
儒家“内圣外王”个人修养方法及其借鉴意义

儒家“内圣外王”个人修养方法及其借鉴意义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渊源及特征“内圣”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
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中“修己”是“内圣”,“安百姓”是“外王”。
“圣”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格就是“圣人”。
而主体一旦达到仁、圣的精神境界, 必然要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见之于政治实践, 成就“外王”事业。
这种“外王”事业, 以“博施济众”为极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将它树立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外王”实为“内圣”的延伸和展开,“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其最高境界是合而为一的。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其实质是高度推崇道德人格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呈现,强调主体的道德人格是一切社会价值创造的终极源泉。
按照儒家的正统观念,君子只有潜心于道德人格的修养磨练,将道德实践的经验内化到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使主体逐步凝聚、积淀起一种强有力的道德精神力量,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才谈得上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才谈得上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
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
个人不脱离社会群体而生存,而要生存, 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正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这一理想人格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自尊自爱与敬人爱人的统一。
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尊敬爱戴的需求, 在儒家看来, 其前提是尊重和爱护别人。
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而敬人爱人又必须从自尊自爱做起, 故荀子说:“仁者自爱”。
第二, 自我满足与满足社会的统一。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1. 引言1.1 概述内圣外王的含义"内圣外王"一词源自《孟子》,指个人修养内在品德和外在行为的完美结合。
"内圣"指修身养性,培养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外王"指治理国家,为人民谋福利。
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个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
通过自我修养,个人才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传统内圣外王理念中,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意义。
个人修身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修养和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个道德高尚、懂得利他的人,不仅能够受益于自身修养,还能够传播正能量、影响他人,成为社会的典范和引领者。
内在品德的提升,也将直接影响到外在行为,使个人可以更有力量地影响和帮助他人,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概括来说,内圣外王的含义就是通过个人修身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这一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传统内圣外王理念的意义传统内圣外王理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个人修身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
内圣外王理念要求个人在修身方面不断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在外在表现上要具备领袖风范和统治能力,以此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传统内圣外王理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一种全面发展的人生理念。
通过修身实现内在修养,倡导外在表现的王者风范,旨在引导个人不断提升自己,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内圣外王理念的意义激发了个人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模范。
【200字】2. 正文2.1 内圣外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内圣外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个人修身和领导者身心修养方面。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内在修养和外在表达的平衡越来越重视,认为只有内圣外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完美发展。
什么叫内圣外王

什么叫内圣外王
王道,由“内圣”而“外王”。
一“品”一“牌”,由内而外,恰好暗合了“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通过不断提升个人向善的本质,进而实现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不是称霸,而是通过包容他人、宽容异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序。
内圣无方,则外王不达。
托马斯•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从独
特的视角探讨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在这个扁平的世界中,品牌成为各国短兵相接的有力武器。
然而几十年来,我国的品牌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
就,却也付出了诸多的教训。
根本而言,它们多注重外在“牌”的彰显,忽略了内在“品”的修炼,即重“外王”而轻“内圣”。
有营销专家曾经这样描述品牌:品牌即人,人即品牌,把品牌当人看是了解品牌的最简单的方法。
人会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品牌也同样有其存
在的依据和使命,一“品”一“牌”,由内而外,恰好暗合了“内圣外王”之道。
人有人格,品牌有品格;人有性格,品牌有个性;人有思想,品牌有内涵。
相比于产品,品牌更是一种情感与文化的载体。
正基于此,品牌的成长才
更有“道”可循,也才更加需要遵循“道”。
对于志在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而言,汲取传统的智慧,由“内圣”而“外王”是一条打造百年老店的必经之“道”。
近期课程通知:10月1号~3号杭州;10月19号~21号济南
免费领取演讲口才学习资料请扫一扫二维码。
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观

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观刘鹏【摘要】摘要:“内圣外王”之道历来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
就先秦儒家而言,主要表现为将德性主体的自我完善落实在外王事功。
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和谐一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至高境界。
内修仁德、外行德政的修己安人之道,构成了内圣外王之学的主要内容;孟子承孔子之绪,对其“内圣”思想加以发挥,创立了以性善说为基础的心性之学和以仁政为旨归的王道学说,试图从“内圣”中直接引出“外王”;荀子一派从“外王”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其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的政治学说,使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政治实践中,都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对汉代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关键词】先秦;儒家;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之道历来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内圣外王之道”,认为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是做圣人,即成就“内圣外王”的圣人人格[1]12。
“内圣外王”一词始见于道家著作《庄子·天下》,然而,先秦时期对内圣外王思想的讨论最为深入并积极付之践行的则当属儒家学派。
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和谐一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至高境界。
内圣外王之道从孔子那里,便内含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中。
孔子力图通过个体道德修养的完善、德性修养境界的提升来调整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
内修德性、完善仁德,外行德政、济世安人,构成了内圣外王之学的主要内容;孟子承孔子之绪,其性善说和仁政说分别从修身与事功两个方面对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发,试图从“内圣”中直接引出“外王”;荀子一派从“外王”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其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的政治学说,使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政治实践中,都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对汉代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作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虽从未将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内圣外王之道,但其所建构的仁学思想体系,内修仁德,外行德政,充分体现了内圣外王之道的精神内涵。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与价值。
先秦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圣外王”的理念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德育价值。
通过对这一理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挖掘其对于现代德育工作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对“内圣外王”理想人格进行系统的阐释。
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经典文献,揭示“内圣”与“外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呈现出一种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这种理想人格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揭示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而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德育目标的设定、德育内容的构建以及德育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分析“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在现代德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德育工作中,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还将评估这种应用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以验证其现代德育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研究,揭示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和价值。
通过对其内涵的阐释、对现代德育的启示以及对现代德育实践的应用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现代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先秦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理念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理想人格模式,它融合了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既关注内心的修炼与道德的完善,又强调外在事功的成就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一理念在儒家经典中得到了深入阐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章内容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对外部社会制度有所诉求,要求制度的建设与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对肉身的保障。
与西方民主、宪政、自由主义制度相比,“内圣外王”中的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中国传统政治理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专制皇权导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张缺少分权制衡、社会制度建构的非正义性而导致其实施起来较难,常常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是一种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现。
修养自我内圣外王

修养自我内圣外王上回书说了《大学》“三纲”和“六证”,接下来说“八目”,《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内圣是基础和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外王是目标和结果,这就是人生的本末先后。
其中,“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规律;“致知”就是获得真知;“诚意”就是意念真诚;“正心”就是端正心性;“修身”就是修养身心。
“修身”是内圣的结果,也是外王的前提。
只有把修身做好,才能成为一个有“大人之学”的“大人”,而不是平常的“小人”(古代的“小人”指平常人,与现在称卑鄙的人为“小人”意思不同)。
“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大学》中继续说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当将修身作为根本,本末倒置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付出少而得到多,付出多而得到少,这样的事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做人智慧的根本之所在,这就是做人智慧的最高层次。
看了吧,画重点,上面的最后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就是做人智慧的根本之所在,这就是做人智慧的最高层次。
它是如此的重要,我们怎么重视都不过分,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体悟、反复实践。
《大学》中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意思是说,我们的学习要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我们的修养要像打磨玉器,反复琢磨。
我是这么琢磨的,修身始于“正心”,正心源于“格物”。
“格物”也叫“即物穷理”,就是在实践中探究事物的规律;然后才能获得真知,这就是“致知”;然后真诚面对自己的“良知”,就是“诚意”;然后才能以“良知”为准则端正自己的心,就是“正心”,这个过程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
第1讲内圣外王的修炼智慧

正其心
诚其意
•格物致知
•
•(一)修其身:向君子的标准靠近。 •1、立志身须正:静以修身
•(1)心静:心无杂念 •(2)心净:心无恶念
•河北西柏坡八路军总部
•朱 德
•毛 泽 东
•周 恩 来
•(3)环境静
•专心
•专注
•(4)环境净
•专业
•超越
•
•卓越
•2、处世德为先:
•俭以养德
•案例:一枚硬币引发的思考;
•
二、“内圣”与“外王”对领袖的作用
内圣 :
外王 :
1、修心悟道立志,目的是为了管理自己。 2、内圣培养人格魅力,目的吸引别人。 3、内圣扩充胸怀,目的包容别人。 4、内圣最终可以把人培养成君子。
1、炼行储能立功,目的是为了领导别人。 2、外王散发领袖的成功光环,照耀别人。 3、外王磨练领袖的能力,驾驭别人。 4、外王最终可以把人培养成领导。
•生活案例:母亲低头去请人。
•结论
•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胸 怀 。 拿得起,放得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二)进得去,出得来
•1、进得去:开悟知“道”。 •2、出得来:立志行“道”。
•小故事:经理为什么要烧掉人民币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虽胜犹败
•案例:鞋业公司老板打牌赢钱发工资
(三)只有“内圣”而缺少“外王”的领袖——刘邦
刘邦是什么人?
•虽败犹胜
•喜爱钱财,好酒及色,不学无术,胸无大志
•疑问:这样的
•1、出身虽低微,但性格好,积极乐观; 2、个人虽无能,但人缘好,有号召力; 3、学历虽低,但悟性高,一点就破; 4、毛病虽多,但改得快,愿听善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圣外王课程介绍
————————————————————————————————作者:————————————————————————————————日期:
内圣外王之道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庄子内圣外王在于正其身,亦在于诚其意。
以出世之道,寻求入世之利;以入世之利,得出世之乐,这就是内圣外王的真正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
“没有什么是培训做不到的,也没有什么是培训所不能达成的。
培训能化野性为驯良,使粗野变柔和!把凡人提升为天使。
——马克•吐温
我们都在从事一个共同的事业
人际关系的事业
1
人
通情 达理
指挥→指导→领导
困难不在于新的想法之中,而在于摆脱旧的思维。
人
知识 心
态
人本概IQ EQ
你脑中闪过这样的疑问……而答案又是否相同?
什么是生意?生意是由“人”组成的交易;
什么是企业?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团队;
什么是客户?客户是由“人”组成的人脉;
什么是市场?得“人”喜欢的产品就是占领市场。
一切因素都决定于“人”的关系,可谁知道“人”是由什么决定的?
“人”是由“心”决定的。
心灵源自人心,是一种能量,具有无限潜在的发挥力量,左右你的一切,正如雨果所说:“万物的造化是由心灵开始”。
课程从探索心灵开始,引导我们以新的角度探索心灵各层面,你无法解决自己的及别人的心灵问题,课程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掌握自己的心灵,驾驭万事万物,高屋建瓴;
掌握别人的心灵,得“人心”得天下;
导师通过改善被引导者心智模式来发挥起潜能和提升效率
导师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的过程,洞察被引导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反映学员的心态,提供一面镜子,使学员洞悉自己,认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其表现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学员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创造成果,有效达成目标。
导师的特点在于它是真正以人为本,让被引导者看到自己在一个的系统中的作用,看到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看到问题与自己的关联。
课程的核心原理认为,影响一个人的表现以及成果的不仅仅是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人的对外在环境的看法。
运用最新的体验式学习技巧,致力发现及挖掘潜在的才能和禀赋,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可以从人生经历的各种处境中汲取不同的经验和自我洞悉的机会。
体验式学习能让我们把生活中的所学应用于不同的处境,然后再从中累积新的体验,悟出新的道理。
“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小组研讨、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静心冥想、作业练习等。
课程进行期间,学员获取价值的最佳途径是实际参与、亲身体验,这是一个自我认知与探索的过程。
课程的进行方式是将每个人置身于活动之中,在这过程中每个人得以亲身体验,去探索内心世界、了解自我并且通过体验得出具有突破性的因应之道
“内省反映”与“应用于下一步行动”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过程。
在小组研讨中学员必须将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现象提出来与其他组员讨论,并且找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类似情形来作比较,得出结论、转变思考与行为模式,并由此制定目标、选择未来全新的行动。
学员们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和蜕变,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杰出的表现。
中国谚语:“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