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合集下载

中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

中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

中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一、东北区该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北部、东部与俄罗斯、朝鲜为邻,南临黄海、渤海,西至内蒙古高原。

土地总面积为95.8×104km2,人口为10004.4万,人口密度为104.4人/km2。

该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有富饶的森林与矿产,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1.农业资源特点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低温冷害频率高;水资源较丰富,但春旱、洪涝威胁大。

大兴安岭北端位于寒温带,年均温小于-4℃,极端低温在-45℃以下,土壤有冻土层,无霜期小于90天,限制了农作物种植和天然放牧;本区大部分位于中温带,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寒冷漫长,有效积温偏少(年≥10℃积温1700~3500℃),只宜种植春小麦、大豆和早中熟的玉米、水稻以及甜菜、胡麻,一年一熟;南部辽东半岛处于暖温带,年≥10℃积温3900~4600℃,无霜期120~150天,可种植冬小麦,二年三熟。

本区降水地区差异大,东部降水山区在1000mm以上,平原为500~750mm,属半湿润、湿润区,西部属半干旱区,年降水只有350mm左右。

平原农区降水能满足春小麦需要,但春旱较严重,影响玉米播种及幼苗生长。

东部山区降水多,变率大,加之平原地区地势低洼,黑土持水力强、透水性差、排水不畅,洪涝灾害较严重。

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量大质优。

本区分布着松嫩、三江、辽河中下游三大平原,地面起伏平缓,土壤以黑土、黑钙土、暗草甸土为主,表层有机质含量达3%~5%,自然肥力高。

本区耕地1668.3×104hm2,实有2135.5×104hm2,占全国耕地的15.9%,且质量高,一等地占65.1%。

由于人口密度较小,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居各区之首。

宜农荒地800×104hm2,是荒地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山区面积占52%,广布材质优良的以红松、落叶松为主的天然林,森林覆盖率达37.3%,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中国主要农业区

中国主要农业区

中国主要农业区中国是农业大国之一,拥有广袤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包括东北农业区、黄淮农业区、长江农业区、云贵高原农业区和西南丘陵盆地农业区。

一、东北农业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

由于这个农业区域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并且降水充沛,所以适合种植早熟作物。

此外,东北农业区还以养殖业为主要特色,特别是畜牧业,如养殖猪、牛、羊等。

二、黄淮农业区黄淮农业区包括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

这个区域土地肥沃,降水适中,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

黄淮农业区也以水稻种植和养殖业发达为特点。

三、长江农业区长江农业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包括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份。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这个区域适宜种植稻谷、油菜、桑葚、茶叶等作物。

此外,长江农业区还以禽畜养殖为主要特色。

四、云贵高原农业区云贵高原农业区主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等省份。

这个区域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合种植高山作物,如高山蔬菜、高山水果等。

云贵高原农业区还以茶叶、中草药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特色。

五、西南丘陵盆地农业区西南丘陵盆地农业区包括中国的四川、重庆、部分湖南等地。

这个区域地势起伏,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玉米、豆类、甘蔗等作物。

西南丘陵盆地农业区的养殖业也相当发达,特别是养殖家禽和水产养殖。

六、防治农业区域间生态环境差异带来的问题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差异,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冬季长,种植周期相对较短,所以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事措施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另外,一些农业区域可能存在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总结: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包括东北农业区、黄淮农业区、长江农业区、云贵高原农业区和西南丘陵盆地农业区。

不同的农业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特点,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和发展不同的养殖业。

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的农业发展

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的农业发展

解 内涝 。有 条件 地兴 修 水库 , 蓄 洪水及 堤 外汀 水和 拦
开发地 下水灌 溉 。三 江平原 农 田土壤 多为 白浆 土和草
江 、乌苏里 江三江 汇合地带 的冲积平 原 。土地 总面积 1 .万 k 实 际耕 地面积 约 45 k 农业 人 口人均 09 m, .万 m , 耕 地 0 15 m 。全 区大 型农 场 集 中 ,占耕 地 面积 的 . 6k O 3 %, 构化水平高 。三江平原人 均粮食 8 4 g粮 食商 6 机 9k ,
品率达 8 %。全 区水资 源总量约为 3 09 1 , 0 1. 亿 2 每公 顷 q ,
平均水量 8 7 m , 6 平原地下 水深 1 m, 4 ~5 易开采 。三江 平原历来都是我 国重要 的粮 豆生产基地 , 近十 多年来水
甸土 , 大力 推 行 草 田轮 作 制 , 植 以苜蓿 为主 的多 要 种 年 生 豆 科 与禾 本 科 牧草 , 加 土壤 有 机质 , 造土 壤 增 创 的 团粒 结 构 , 根 本上 改 良 白浆 土 , 从 与此 同时 提 供优 质 牧草 。 二、 松嫩 平原 综 合农 业 区
我 国八大 综合农 业 区的农 业
●王 芳 / 湖南省衡 阳市第十五 中学( 2 0 0 4 1 0) 0

j 0 _蠹 _ _ ' _ 1

三江 平原 综合 农 业 区
施 , 黏性 土层 系 的土壤 采取 “ 、 、 ” 措施 以排 对 管 洞 缝 等
资 源优 势 : 地处 黑 龙江 省东 北部 , 是黑 龙江 、 花 松
- + 一+ 一+ 一+ 一十 一+ 一+ 一+ 一 十 * 一 -+ -十 -+ -+ + 一+ 一 十 ・
力发展 以牛猪为 主 、 肉奶并 重 的畜牧业 , 提高 畜牲 业 在 农业 中的 比重。 应 整 修加 固黑 龙 江 、 花 江 、 松 乌苏 里 江 江堤 防 , 建设 干 、 、 支 斗的排水 系统 , 同时 采取农 田立体 排水 措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地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农业地理。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域。

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产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地,地势高原和山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二、农业资源分布中国的农业资源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资源则呈现出东厚西薄、南肥北瘠的特点。

金黄色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的重要土壤类型。

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湿润地带。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的山地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木材和林产品。

三、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农具,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粮食种植。

现代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然而,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结:中国的农业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划各具特色。

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相对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较为贫乏。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转变,不断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第七章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 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有富 饶的森林与矿产,是中国重 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 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4个二级区
Ⅰ1.大兴安岭林区; Ⅰ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 Ⅰ3.长白山地林农区; Ⅰ4.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兴 安 岭 林 区
松嫩三江平原湿地
长白山天池 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农业资源特点
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Ⅱ.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 (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 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界 地区、 北京市延庆县、山西 晋北和晋西北地区、陕西榆林 地区沿长城各县、 宁夏盐池 和同心县
❖ 总面积为81×104 km2,人口 为3721.2万,人口密度为45.8 人/km2。
❖ 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 5000多个,岛屿岸线有14000多公里;
❖ 总面积约为120.8万平方海里(不包括台湾以 东太平洋西部海域),其中大陆架(水深< 200m)面积为43万平方海里。
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
本章重点
综合农业区划有哪些特点和要求。 阐述综合农业区划的划分依据和指标。 综合农业区划的划分步骤,简单叙述。 分析各区域的农业资源特点和生产特征。 拟定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
❖ 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 山以东、 伏牛山和秦岭 以北、长城以南
❖ 土地总面积为41.6km2, 总人口为7976.18万,人 口密度为191.7人/km2。
❖ 该区是中国农业的发源 地,但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亟待治 理开发。
4个二级区
Ⅳ1.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 Ⅳ2.汾渭谷地农业区; Ⅳ3.晋、陕、甘黄土丘陵沟谷牧林农区; Ⅳ4.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
6个二级区

第四章中国农业区划

第四章中国农业区划

第四章中国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为了综合研究每一地区农业内部各部门和各种农作物的有机联 系,充分反映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潜力和发展方向,同时揭示农业生 产区间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以便合理地、有效地实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 促 进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

区划依据与方法: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79—1980年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在系统研究中国农 业地域分异规律,科学揭示和反映农业的区间明显差异和区内基本一致性的基础 上,提出了《中国农业综合区划》,将全国陆地部分划分为9个一级区和一个海 洋水产区,并进一步将9个陆地一级区划分为32个二级区。

在开展全国性区划 的同时,也进行了省级和县级区划,形成了完整的、全面的全国农业区划系统。

在9个陆地一级区中,将秦岭一一淮河以北地区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 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以南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 将西部划分为甘新区和青藏区(见图)。

全国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是: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 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农业生产关键 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东北农业区 东北农业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严丿 t< 电 f j I _jr f 1 \/* 东、? (一J t 北■以強韩宦)afttowbuia > it F* V新I RlteAtaE * i JI 两VKtr E 购E 1由議甘■畝鉉ID ff iMlEfiltdj M2附櫛塀In 血1返七庄戟 社 戟抹崔区 T J 怏H 尊賂卡Mik 水产呂区< V K K * «t H'A图2』中国农业区划图■ ■宁廿4 TtA的大兴安岭地区,土地面积95.3 万平方公里。

本区农垦历史晚,人均耕地较多,直耕荒地广,是向全国提供大量商品粮、大豆、木材等农林产品的重要基地,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

中国的农业与农业区划

中国的农业与农业区划

中国的农业与农业区划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中国采取了农业区划的措施。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业区划的实施情况。

一、中国的农业发展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

中国的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以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猪、牛、羊等畜牧业为主要产业。

多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充分满足了国内人民的食品需求,并为出口提供了可观的农产品。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稀缺。

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此外,农业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也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检验,确保农产品安全。

通过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农民的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指根据农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将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农业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划分出适宜不同农作物和养殖业发展的区域。

在中国,农业区划是国家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农业区划分为若干个主要区域,每个区域具备不同的农业发展条件和特点。

例如,东北地区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和玉米。

而长江流域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合种植水稻和蔬菜。

西南地区山地较多,其特点适合养殖业发展。

中国的不同地区通过农业区划的划分,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农业区划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农业区划,可以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的建设。

合理的农业区划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的农业发展

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的农业发展

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的农业发展我国可保证粮、棉、油、糖、肉五大农产品的供给、国家级商品生产基地、一业或几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农业区,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地区、长沙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新疆、内蒙古东部地区、桂南、粤西、滇西南等八个地区。

一、三江平原综合农业区(1)资源优势。

位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地带的冲积平原。

土地总面积10.9万km2,实际耕地面积约450万hm2,农业人口人均1.65hm2。

大型农场集中,占耕面积的36%,机构化水平高,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99.5%、93.4%、87.0%。

三江平原人均粮食894kg,粮食商品率达80%。

全区水资源总量约为310.9亿m3,每公顷平均水量8476m3,平原地下水深1~5m,易开采。

三江平原历来都是我国重要的粮豆生产基地,近十多年来水稻发展迅速,播种面积占据粮食作物的第二位,仅次于大豆,替代了小麦的位置。

大豆、水稻、玉米、小麦各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1.06%、20.72%、17.99%和2.12%。

(2)建设途径。

农业生产方向,应坚持以大豆与水稻为主,水旱并重,发展非转基因的高油大豆和优质稻米;大力发展以牛猪为主、肉奶并重的畜牧业,提高畜牲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应整修加固黑龙江、松花东、乌苏里江三江堤防,建设干、支、斗的排水系统,同时采取农田立体排水措施,对黏性土层系的土壤采取“管、洞、缝”排水方式等措施排解内涝。

有条件地兴修水库,拦蓄洪水及堤外江水和开发地下水灌溉。

努力做到涝、时日兼治。

三江平原农田土壤多为白浆土和草甸土。

要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制,种植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增加土壤有机质,创造土壤的团粒结构,从根本上改良白浆土,与此同时提供优质牧草。

二、松嫩平原综合农业区(1)资源优势。

松嫩平原位处东北腹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土地总面积19.5万km2,实有耕地1133.33 km2,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58 km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主要有: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它是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措施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东北农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

②根据我国客观存在的三条地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青藏高原边缘线和秦岭淮河线),将我国分为四大农业类型区:即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南方水田农业区;秦岭淮河以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东,北方旱地农业区;长城、青藏高原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西的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这里还可分为东部的半农半牧区和西部甘新的绿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为主的农业地区;青藏高寒牧业、农业区域,这里地高天寒,有广阔的草原,居民3/4是藏族,盛行季节放牧;农业集中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以种植特有的青稞著名,并有小麦、马铃薯、玉米和豌豆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其中第十区为海洋水产区,一般将海洋水产区外的其他九个综合农业区称为九大综合农业区。

详细内容为:一、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1个县(市),面积95.3万平方公里。

土地、水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不够充足。

由于纬度高,冬季严寒,无霜期由北至南80-180天,除辽南外,大部分地区只能一年一熟。

北部地区6-8月的作物生长期内常出现低温冷害造成减产。

本区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最多的地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801公斤,常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

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

本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两侧和松嫩平原北部,有大量的宜农荒地,是我国开荒扩耕的重点区。

解放后建立了大批国营农场,其耕地面积占全国国营农场的1/2,使“北大荒”变成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

本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1、改变粗放经营,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耕地面积;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抵御低温冷害和洪涝、盐碱、风沙等的能力;林区要以营林和更新造林为中心,加强护林防火,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玉米、高粱在粮食总产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加上甜菜、大豆加工的副产品等,本区有极其丰富的饲料资源,但肉类却不能自给,应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建设城郊型副食品基地。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兴安岭林区;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3.长白山地林农区;4.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本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界地区、北京市延庆县、山西晋北和晋西北地区、陕西榆林地区沿长城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等共130个县(旗、市)。

本区处于东部平原向蒙古高原、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过渡的地带,雨量少而变率大,年降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春旱严重,无霜期100-150天,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水热条件不够充足,而草原辽阔,农牧兼营。

北部为牧区,中部为半农半牧区,南部为农区。

本区年降雨量200-500毫米,大部分处于半干旱地带,冬春少雨,风大且多,地面受风蚀造成沙漠化。

我国北方16.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本区内,是全国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地区之一。

农业主要种植各种旱杂粮(春小麦、米米、高粱、谷子、莜麦、马铃薯等)、耐寒油料(胡麻等)及甜菜。

农区大都耕作粗放,单产在各农业区中最低。

呼伦贝尔和锡盟东部是我国优良的草甸草原,草原畜牧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

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草场资源,制止土地沙漠化的扩展,正确处理农牧矛盾,改变粗放经营和多灾低产状况。

因地制宜地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布局,牧区实行以牧为主的方针,严格控制开荒;严格执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实行以草定畜和划区轮牧;选择水土条件较好地段,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和各种良种牲畜(肉牛、肉乳兼用牛、细毛半细毛羊、肉用羊、良种马等)生产基地,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半农半牧区实行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

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

本区包括3个二级区:1.内蒙古北部牧区;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3.长城沿线农牧林区。

三、黄淮海区:本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皖、苏的375个县(市),耕地3.36 亿亩(居各农区之首)。

垦殖指数达50%,是全国最大的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生产基地。

全区土地3/4为平原,上层深厚,无霜期175-220天,年降雨量500-800毫米,年≥10℃活动积温4000-5000℃。

春旱、夏涝常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又广泛出现于低平洼地,旱涝碱是影响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

经过30多年来的农业建设,有效灌溉面积已占耕地的55%,耕地中的盐碱土已有一半得到改良。

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3年棉花总产相当于1978年的5.5倍,占全国总产的60%。

温带水果苹果、梨、柿产量居全国之首。

林牧业薄弱,森林覆盖率约7-8%,每人平均牲畜折羊单位仅0.78。

为了充分发挥本区的巨大增产潜力,必须进一步综合治理旱涝碱: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排灌工程配套,调整机井布局,控制地下漏斗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培肥改土,大力提高单产。

巩固提高粮食生产,合理布局经济作物。

大力发展畜牧、林业和副业,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3.黄淮平原农业区;4.山东丘陵农林区。

四、黄土高原区: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和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冀、晋、豫、陕、甘、青、宁的227个县(市)。

这是一个以旱杂粮生产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不高不稳,亟待综合治理的地区。

本区年降雨量大部分约400-600毫米,但变率大,春旱严重,夏雨集中。

本区近70%的土地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颗粒很细,土质松软,在地面缺乏植被和暴雨的侵蚀下,地面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塬、梁、峁和沟壑交错的地形。

无霜期120-250天,长城以南、南盘山以东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以复种,山西、陕西的汾渭谷地中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

黄土高原上大部分坡耕地种抗旱耐瘠的谷子、糜子。

长期滥垦陡坡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俱缺,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本区。

同家和地方应共同采取综合措施,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

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种草造林,尽快提高牧业和林业的比重,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2.汾渭谷地农业区;3.晋、陕、甘黄土丘陵沟谷牧林农区;4.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

五、长江中下游区:本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一线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一线以东,包括豫、苏、皖、鄂、湘、沪、浙、赣、闽、粤、桂的544个县(市),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渔比较发达、农业水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全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年降雨量800-2000毫米,无霜期210 -300天,农作物可以一年二熟或三熟,平均复种指数达223%。

平原约占1/4,丘陵山地占3/4,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水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

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7%,油菜籽(按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0%,茶叶产量占73%,桑蚕茧产量占48%,油茶籽产量占75%,淡水水产品占60%。

柑桔、油桐、衫木、毛竹等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水田利用比较集约、旱地经营则很粗放,宜林宜牧的丘陵山地广阔,或者处于半荒芜状态,或者被乱垦滥伐,水土流失加剧。

众多的淡水湖泊被围垦,面积逐渐缩小。

洪涝渍害和伏秋干旱,都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威胁。

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洪涝渍旱灾害;用地养地相结合,改进耕作制度;科学开发利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林牧副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淡水本域,积极发展水产业。

本区包括6个二级区: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畜水产区;2.豫、鄂、皖低山平原农林区;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4.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

六、西南区:本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陕、甘、川、云、贵、鄂、湘、桂的432个县(市),是一个地处亚热带、以山地丘陵占优势的重要农林基地。

本区水热条件较好而光照条件较差,川黔地区的光照时数为全国最低。

丘陵山地和高原面积占全区的95%,地形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复杂多样。

种植业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数千个小块的河谷平原、山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甘蔗、烟叶、茶叶、柑桔、蚕丝产区,也是用材林、经济林和畜产品基地,油桐籽、生漆、乌桕籽等林特产品和药材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全区平均复种指数仅159%,云贵高原只130%,粮食平均亩产较低,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相称,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灌溉,改变冬水田、望天田和雷响田比重大的靠天吃饭局面;改造低产田地,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林牧业生产,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本区包括5个二级区:1.秦岭大巴山林农区;2.四川盆地农林区;3.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农牧区;4.黔、桂高原山地林农牧区;5.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

七、华南区:本区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粤、桂、滇的191个县,是我国唯一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的地区。

本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为全国之冠,四季常青,生物资源丰富,夏秋台风和冬季寒潮对水稻、香蕉、橡胶等常造成危害。

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近90%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宜农的平原盆地有限,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

是甘蔗、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柑橙等的主产区,橡胶的唯一产区,也是重要的水产品和蚕丝生产基地。

本区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水平差别很大。

复种指数三角洲地区高达250%以上,滇南仅134%,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只168%,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今后,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正确处理粮胶、粮蔗等关系,从全局着眼,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建设以橡胶为中心的热作生产基地和蔗糖生产基地,大力改善水肥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建立区内粮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林业、果树和多种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