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优选.)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一、实验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食物的保存方法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传统的食物保存方法有冷藏、冷冻、腌制等,但这些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食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酸碱度对食物的保存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酸碱度与食物保存的关系,为食物保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酸碱度对食物保存的影响。

2. 探究不同植物酸碱度对食物保存效果的影响。

3. 寻求一种简单、环保、有效的食物保存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苹果、香蕉、橙子等水果。

(2)西红柿、黄瓜、土豆等蔬菜。

(3)食醋、柠檬酸、碳酸氢钠等化学试剂。

(4)保鲜膜、密封袋、玻璃瓶等容器。

2. 实验仪器(1)电子天平。

(2)PH计。

(3)冰箱。

(4)烘箱。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设计(1)将水果、蔬菜分别洗净、晾干。

(2)将水果、蔬菜分为A、B、C三组,每组重量相等。

(3)A组:用食醋处理,调整酸碱度至pH 3.0。

B组:用柠檬酸处理,调整酸碱度至pH 2.5。

C组:对照组,不进行处理。

2. 实验步骤(1)将处理后的水果、蔬菜分别放入保鲜膜、密封袋、玻璃瓶中,密封保存。

(2)将A、B、C三组样品分别放入冰箱冷藏、冷冻、室温环境中保存。

(3)每隔一定时间,取出样品进行观察、称重、测定酸碱度。

(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植物酸碱度对食物保存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冷藏条件下,A、B、C三组水果、蔬菜的保存时间分别为:苹果(10天、8天、6天)、香蕉(8天、6天、4天)、橙子(12天、10天、8天)。

(2)冷冻条件下,A、B、C三组水果、蔬菜的保存时间分别为:苹果(20天、18天、15天)、香蕉(15天、12天、10天)、橙子(20天、18天、15天)。

(3)室温条件下,A、B、C三组水果、蔬菜的保存时间分别为:苹果(5天、4天、3天)、香蕉(4天、3天、2天)、橙子(6天、5天、4天)。

初中化学自制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自制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自制创新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气泡液,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气泡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气泡
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
1. 水杯
2. 水
3. 洗洁精
4. 食盐
5. 小勺
6. 温水
7. 冷水
8. 小瓶子
9. 汤匙
10. 玻璃棒
实验步骤:
1. 在一个水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并加入洗洁精,搅拌均匀,制成气泡液。

2. 在另一个水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并加入少许食盐,搅拌均匀。

3. 将温水倒入一个小瓶子中,将冷水倒入另一个小瓶子中。

4. 将玻璃棒蘸取气泡液,放入温水中,观察气泡的形成情况。

5. 将玻璃棒蘸取气泡液,放入冷水中,观察气泡的形成情况。

6. 探讨气泡的形成原理以及温度对气泡的影响。

实验结果:
在温水中玻璃棒蘸取气泡液,气泡形成较快,并且数量较多;在冷水中玻璃棒蘸取气泡液,气泡形成较慢,并且数量较少。

实验结论:
温度是影响气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较高的温度下,气泡形成速度较快,而在较低的温度下,气泡形成速度较慢。

拓展实验:
1. 在不同浓度的洗洁精中制作气泡液,观察气泡的形成情况。

2. 尝试在搅拌气泡液时,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观察气泡的颜色变化。

注意事项:
1. 注意使用实验器材时需小心轻放,以免发生意外。

2.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用火,切勿将气泡液靠近明火。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干净。

创新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案

创新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案

创新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案目标:通过实验,掌握气体的制备方法,观察气体的性质,并能够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解释。

实验材料:1. 氢氧化钠固体;2. 碳酸氢铵固体;3. 碳酸钙固体;4. 烧杯、试管、气体收集瓶、试管夹等玻璃仪器;5. 火柴或点火棍。

实验步骤:1. 制备氢气:将氢氧化钠固体与碳酸氢铵固体按1:2的重量比例混合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将试管倒置于水盆中,观察气体生成情况,用气体收集瓶收集氢气。

2. 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将碳酸钙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气体生成情况,用气体收集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3. 观察氢气的燃烧性质:将收集到的氢气用火柴或点火棍点燃,观察氢气的燃烧性质。

4.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气体与溶液发生的变化。

实验结果:1. 实验中制备的氢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燃烧性。

2. 实验中制备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有微弱酸味的气体,在水中溶解产生碳酸溶液。

实验分析:1. 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可以用于制造氢气球等玩具;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溶解在水中,起到类似酸的作用。

2. 通过实验观察气体的性质,可以发现不同气体具有不同的性质,有些气体有燃烧性,有些气体能溶解在水中,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气体的种类。

拓展实验:1. 制备氧气和氯气并观察其性质;2. 观察气体的密度差异。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气体的制备方法和观察性质的技能,进一步深化了对气体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更好地应用到所学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学习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科学创意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科学创意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科学创意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酸碱指示剂观察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了解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酸碱指示剂(酚酞、溴甲酚、甲基橙等)、试管、酸溶液(盐酸、硫酸等)、碱溶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实验步骤:
1. 取三根试管,分别装入少量酸碱指示剂。

2. 向第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3. 向第二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碱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4. 向第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纯净水,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5.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在酸碱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它在酸性溶液中呈现一种颜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另一种颜色,在中性溶液中则保持原色。

这种性质是由于酸碱指示剂的结构与PH值的不同而引起的。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使用的酸碱指示剂应当是优质的,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物质。

2. 实验中的试管应当清洁干净,避免混杂干扰因素。

3. 在操作实验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溶液溅出或溢出造成伤害。

实验延伸:
1. 使用不同酸碱指示剂进行类似的实验,比较它们在不同溶液中的表现。

2. 用酸碱指示剂配制出不同颜色的“彩虹水”,进行颜色混合与转变的观察。

实验评估: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器材,观察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理解酸碱性质与PH值之间的关系,并能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出规律。

(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

初中化学创新有趣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创新有趣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创新有趣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

2. 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3. 创新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曾经做过或见过的有趣化学实验。

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并演示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取用、实验现象的观察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基本技能。

三、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创新实验的设计和实施(10分钟)1. 教师提出创新实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创新实验。

3. 学生向全班展示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4.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

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实验安全和实验规范的讲解,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还观察和分析了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并设计了创新实验。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捕捉与检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二氧化碳的捕捉方法。

2.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有效地捕捉二氧化碳。

2. 如何准确地检验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集气瓶、烧杯、试管、滴定管、澄清石灰水等。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二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二氧化碳的来源、性质和用途。

2. 提问:如何捕捉二氧化碳?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并演示实验操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捕捉二氧化碳并检验。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三、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四、实验结果讨论与创新(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实验创新,再次进行实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方向。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敏锐性。

3.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创新实验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本节课的创新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捕捉与检验方法,还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化学实验创新大赛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精选

化学实验创新大赛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精选

化学实验创新大赛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精选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一、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感觉实验效果不如意,为解决这个问题,特设计一套简单易行的实验,并且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更强。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带铁夹的铁架台、500ml烧杯、带铜丝的橡皮塞、硬质玻璃管、药匙、镊子、吸水纸(可用滤纸代替)、酒精灯、火柴、水、红磷、白磷、清洁纸、红墨水。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四、实验操作部分1. 依照图一进行实验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现象,用红墨水染红,下面垫一木块。

再把分成五等分的硬质玻璃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硬质玻璃管下端伸入烧杯中的水中,水面与硬质玻璃管下端第一格相平。

粗铜丝加工的小勺里加入一定量的白磷,拧紧橡皮塞,点燃酒精灯。

2. 依照图二进行实验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现象,用红墨水染红,下面垫一木块。

再把分成五等分的硬质玻璃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硬质玻璃管下端伸入烧杯中的水中,水面与硬质玻璃管下端第一格相平。

用镊子取一块白磷在吸水纸上吸干水分,然后放在橡皮塞下端的铜网中,拧紧橡皮塞。

点燃酒精灯,加热橡皮塞上端的铜丝。

过一会,看到硬质玻璃管内的白磷开始燃烧,继续观察现象。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新课标的教材中(人教版教材),所用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存在以下一些缺陷:如:1. 由于红磷的燃烧,集气瓶内压力增大,有时会把塞子冲出;2. 在把点燃的红磷伸进集气瓶时,动作不够迅速,容易使其中的空气少量膨胀外逸,当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与红磷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会大于1/5体积;3. 集气瓶冷却时间较长;4. 点燃红磷时,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在伸入集气瓶中时,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按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实验,仪器易得,操作简单,克服了上述缺陷1和3,并且节约了药品。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掌握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3)学会设计创新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2)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创新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确保实验过程中人员安全和实验设备完好;(2)可行性原则:实验方案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3)科学性原则: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原理,具备合理性。

2. 实验创新的方法(1)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效果;(2)调整实验步骤:简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效率;(3)创新实验试剂:探索新型试剂,提升实验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实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3)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2. 教学难点:(1)实验创新方法的灵活运用;(2)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3)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实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掌握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3)设计好创新实验案例。

2. 学生准备:(1)了解实验基本操作;(2)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分组合作,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试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经典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创新的兴趣;(2)介绍实验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学习实验创新原则和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实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教师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创新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作者:宋永东单位:广汉市广兴中学校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简易实验装置,争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对于定量性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小。

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优点:取材容易,操作简单方便,装置可循环使用,可用于老师演示,也可用于学生实验,克服课本中的原材料的限制,避免操作过程中用捆气球等复杂操作,而且密闭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

适用范围:适合一切固体与液体反应产生气体,也可用于液体与液体反应产生气体。

实验原理:利用固体与液体在密闭容器中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注射器中可以推动活塞运动,便于直观观察现象,测量又准确。

实验用品:电子天平(或托盘天平)、锥形瓶、注射器、橡皮塞、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固体)、稀盐酸(或稀硫酸)。

实验操作:
⒈准备实验用品。

⒉调平天平。

⒊装入药品。

⒋称量反应前的质量。

⒌固体与液体反应,并观察现象。

⒍称量反应后的质量。

⒎记录、得出实验结论。

⒏整理,清洗,复位。

实验装置再利用:
也可在做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再用一支注射器取浓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瓶内,再进一步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