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研究刍议_龙邹霞

合集下载

海洋文化的研究综述

海洋文化的研究综述
4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
海洋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就是以海洋旅游为研究对象(陈智勇,2009:陈展之,20009), 重点研究如何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海洋旅游的独特性和品牌效应, 最终实现海洋旅游的发展。胡卫伟和王湖滨(2006)对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进行了研 究,高怡和袁书琪(2008)借鉴《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曲金良 (1999b)对当前海洋旅游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重“旅游经济”轻“旅游文化”,甚至 以“旅游经济”的理念替代“旅游文化”;二、在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人文旅游景点、景区的 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小金矿”、“小煤窑”式滥开发现象;三、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研 究,尚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协同作战。他还呼吁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曲金良,2004; 2005)。剧秋麟和尹卫平(2008)更加明确的提出积极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 施。
曲金良(2008)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港口与航路、 文化传承、遗产遗迹及其开发与保进行研究论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张伟,2008) 期刊开展了浙江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等相关领域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学等八个方 面,论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发展及特质等。徐晓望(1999)对海洋文化理论的定位做了一 些归纳介绍,并重点对闽台区域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航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进行了 探讨。张开城(2009)分析了广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状况、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把广东海洋文化产业与浙江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 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张开城(2008)对海洋文化产业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并以舟 山、青岛等地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策略。钟晓毅(2008)等著海洋文 化精神品格在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繁荣、制度变革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作用。2007年12 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召开了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论 文选编》一书,书中共收集相关论文80多篇,论述类容涉及到海洋文化的诸多方面。

海洋文化研究_随笔

海洋文化研究_随笔

《海洋文化研究》阅读札记目录1.内容概括................................................2 1.1 阅读目的和意义.........................................21.2 海洋文化概述...........................................32.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4 2.1 古代海洋文化...........................................5 2.2 中世纪海洋文化.........................................62.3 现代海洋文化...........................................73.海洋文化的内涵与特点....................................9 3.1 海洋文化的内涵.........................................9 3.2 海洋文化的特点........................................103.3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对比..............................124.海洋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13 4.1 海洋经济..............................................14 4.2 海洋文学与艺术........................................15 4.3 海洋历史与考古........................................164.4 海洋法律与政治........................................175.海洋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共性...............................18 5.1 世界各地的海洋文化....................................195.2 海洋文化的地域差异....................................215.3 海洋文化的共性特征....................................226.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36.1 海洋文化的传承........................................246.2 海洋文化的发展与挑战..................................256.3 海洋文化的未来展望....................................267.海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277.1 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与现状..............................287.2 中国海洋文化与中国大陆文化的关系......................307.3 中国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与展望..........................318.阅读体会与感悟.........................................328.1 对海洋文化的新认识....................................328.2 对自身学习与研究的启示................................338.3 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展望................................351. 内容概括在阅读了《海洋文化研究》一书后,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

海洋文学中的“大海洋”科普理念—兼论霞子的海洋科普文学创作

海洋文学中的“大海洋”科普理念—兼论霞子的海洋科普文学创作

版了长篇少儿神话《骑龙鱼的水娃》童话《北极,有个月亮岛》和《来自宇宙的水精灵》,以“大海洋”的视角对海洋文学的板块进行了拓展,并在“2019际研讨会暨亚洲海洋教育者学会学术会议”上介绍了中国优秀的水文化,将“大海洋”的理念带到了国际讲坛,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从水循环看“大海洋”之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日之“海”水域”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可知,在文学中“海洋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一个客观事物,是一个物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情结、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意象”站在科学角度,从水的循环来看,海洋与江河湖泊等淡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天下水之母。

这个思想曾在著名科普作家金涛的科学童话《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显著地体现了出来。

正是基于这种动态、整体的“大海洋”观,霞子的作品无论是《骑龙鱼的水娃》还是《来自宇宙的水精灵》限于自然的、客观的和物理的海洋,而是将主题拓展至水,以水、水文化及“大海洋”的理念突破海洋仅作为载体和背景之囿限,代表海洋更加广义的意味与意境。

自大海始,自大海终,水以各种形态变换着,水循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无论水如何变化,它们都是大海的一分子。

以“珍爱生命之水”的主题贯穿着这一理念。

故事中写道:世界上九成以上的水都在大海里。

大海是水的故乡呢。

这部少儿神话中,小主人公水娃露英本图1 《骑龙鱼的水娃》(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在《北极,有个月亮岛》中,霞子更是以北极为背景,对北极的生态环境及诸多北极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了颇为详尽的描述,其以具有代表性的北极动物为主角,如水晶城堡堡主北极熊大雄、天生的舞蹈家北极狐绒花、苔原“收割机”旅鼠豆仔、憨直的麝牛大公、外冷内热的北极狼老白、能与因诸多异兽很好地融入故事。

无论是可以飞翔的龙鱼、可定风宁神的玄龟、没头没尾的帝江,还是可报追兵的寓鸟、可治健忘症的鶌鶋鸟、可引发怪火的毕方鸟,都在故事中出现了,推动着情节发展,为这部儿童神话作品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增加了许多趣味。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海洋文化是一个极富魅力、具有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

许多学者对海洋的文化传承、海洋文化的价值观以及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海洋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献。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海洋文化是一个多面的概念,其定义也因研究者与研究背景而异。

许多学者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之间长期互动的产物,包括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文化习俗、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经济和技术等。

《海洋文化研究》一书认为,海洋文化可以定义为“人类社会经由海洋相关活动所形塑的,对海洋及其生态系统有所认知与理解,有所表达并传承的各种文化形态”。

二、海洋文化的价值观海洋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象征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传统的海洋文化传承到现在的海洋文化创新,从新加坡的“亚洲海洋国家文化与年度海洋行动计划”到我国的“中国梦·大海篇”,海洋文化始终在夯实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保护理念。

三、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许多地区面临着海洋文化衰退和文化多样性减少的风险。

为此,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洋文化保护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政策的支持以及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护计划。

此外,在保护海洋文化的同时,通过推广海洋文化来提升海洋产业的附加值,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在繁荣海洋文化的同时也让海洋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其相关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海洋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对于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有必要通过多方合作、多元参与,彰显海洋文化的现代价值。

海洋文化论文

海洋文化论文

海洋文化论文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海洋文化以其独特性占有一定地位,海洋文化对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海洋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海洋文化论文篇1关于海洋文化生态的几个问题[摘要]海洋文化生态包括实现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主体性;海洋文化主体的生态意识、海洋文化生态的平稳度、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影响海洋文化生态的因素,文章认为,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生态意识、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构建和谐海洋文化生态圈应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特性;影响因素;路径选择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

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

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

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前言中国是海洋大国,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和传统。

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海洋的认识和对海洋文化的重视也日益加深。

在这个背景下,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和使命。

在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本文将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中国海洋文化概述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环境和物质财富,更是一种具有深刻哲学和文化内涵的精神符号。

中国古代,“海洋”是包括陆地在内的人类生存空间的总称,是“力归大海”的哲学思想的象征。

近代以来,中国曾经在近海海域和远洋海区经历过艰苦的历史,这也反映了中国海洋文化的深刻印记。

在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应当注重几个方面的内容:(1)弘扬传统海洋文化。

传统海洋文化可以为现代化的中国注入文化基因,为现代化中国的海洋事业提供精神支持。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柔情、深情和爱情,不仅仅是文学、电影等艺术形态中的符号,也是中国人民与大海结缘的渊源。

(2)创新海洋文化形态。

中国海洋文化的形态多元,包括音乐、舞蹈、画和诗歌等艺术形式。

在海洋经济和海洋旅游的背景下,应该注重发展以海洋为主题的现代艺术形式,使得更多的人得以感受到海洋的美妙和神秘。

(3)推动海洋文化与科技融合。

海洋科技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海洋文化则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海洋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为中国海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1)缺乏全面的海洋文化认识。

海洋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其内涵和形式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范围。

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海洋文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2)海洋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2024年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2024年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范文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我国海洋文化资源的重要集中地之一,山东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胶东半岛到日照沿岸,丰富的海洋文化积淀和良好的地理优势,为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持续的生机和活力。

本篇研究旨在全面剖析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海洋文化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一)资源优势山东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包括海滨风光、海岛旅游、海洋生物等。

这些资源为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

例如,青岛的海滨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烟台的蓬莱阁和威海的海上乐园都成为了人们旅游度假的热门选择。

(二)产业布局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在布局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从海滨旅游到海洋文化产品开发,从海产品深加工到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已涵盖了多个领域。

此外,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在国内外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发展特色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青岛的啤酒文化、烟台的葡萄酒文化、威海的渔家文化等都是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亮点。

这些特色文化不仅丰富了山东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山东的文化软实力。

三、山东海洋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虽然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在规模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产业结构上仍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

例如,海洋旅游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洋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二)缺乏专业人才随着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目前山东在海洋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文化保护意识有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海洋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加强文化保护意识,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一)优化产业结构未来,山东应进一步优化海洋文化产业结构,加大新兴产业的比重,如海洋文化创意、数字海洋等。

海洋文化概论

海洋文化概论

龟壳呈“8”的形状,与一般青龟的圆
壳不同,所以售价比普通青龟高出整
整20倍。发财龟与普通青龟的饲料一
样,用蔬菜水果和龟饲料喂食即可。
? 交流环节
1 记录关于海洋的第一记忆 2 讲讲你所知道的关于海洋的文艺作品(歌
曲,文学作品) 3 写下对于海洋文化概论的印象及创新要求
本堂海洋珍闻
? 海外华人都喜欢在新年之际求个吉利。 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市的宠物店推出 一种龟壳呈“ 8”字形状的发财龟,尽 管每只售价达 168令吉(约合人民币
340元),但仍大受华裔顾客的喜爱。 他们通常会购买两只发财龟,然后并 排放在一起,看起来像是“ 88”的号 码,取“发发”的好兆头。
?
发财龟属于美国青龟品种,由于
?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海洋文化的生成空 间为海洋,它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更具有时代 性与世界性。
? 我们中国的海洋文化特点,一是形成的早,二是很长时间 处于比较先进地位,三是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我们周边邻 国文化、习俗、礼仪等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中国海洋文化传 播的影响。
? 虽然学术界对中华海洋文化精神有过不尽相同阐述和概括, 但是最主要包括 4个方面:一是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二是 我们民族在海洋环境和长期的航海实践形成了开拓、进取 的文化精神,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三是倡导和 平、宽容、交流的理念和价值观,体现了和平、友好的精 神;四是崇尚科学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 文化节的另一大主线文化娱乐则安排了舟山市渔民画 艺术活动、全国渔歌邀请赛、全国海鲜烹饪大奖赛和 “我为泥狂”--秀山泥浆活动。泥浆活动将在秀山滑 泥主题公园内进行,有别具特色的泥人彩绘、泥上拔 河、背泥郎等泥上赛事及有趣的泥上迷宫游戏,充分 注重游客的参与性。承载千年海洋文化的海洋主题特 色博物馆之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中国 海洋渔业博物馆二期在文化节期间举行开馆仪式,中 国岛礁博物馆奠基。 为扩大影响,营造节日气氛,在 开幕式前开展全省风筝大赛、 百名旅行社老总看岱山 活动及大型旅游促销活动,节中还举办 翡翠岱山-海洋主题灯会展、海岛风光摄影展等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 第6期海洋开发与管理35海洋文化研究刍议*龙邹霞(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摘 要:随着海洋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海洋文化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和重新审视。

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海洋文化的新热潮,并涌现出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丰硕成果。

文章综合国内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献,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具体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方向与热点加以梳理,以期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有一个概貌性的呈现。

关 键 词:福建;海洋文化;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多比照“文化”的一般定义,对海洋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但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本次研究不对这一概念进行专门、深入的探讨,这里暂且采用曲金良的定义,即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1]。

本文在对海洋文化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将重点从国内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福建海洋文化研究概貌、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和思考,谈一些有关海洋文化研究的浅显认识,供同行切磋。

1 海洋文化理论研究在我国,海洋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专门从事海洋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文化历史、海洋环境文化和海洋思想与权益制度等3个方面[2],并出版年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此后,沿海各地涉海高校、社会科研院所、民间组织陆续开展了海洋文化相关研究工作,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是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其出版的《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研究内容和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以及海洋文化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对海洋历史文化、海洋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海洋意识等进行研究。

进入21世纪,海洋文化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文化的巨大作用,在政策引导、扶持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催生了海洋文化学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青岛,浙江的舟山,福建的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广东的广州及潮汕地区。

山东的海洋文化研究较为活跃得益于青岛的海洋人才聚集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同时东夷海岱文化是其海洋文化研究的源泉。

舟山的优势在于海洋佛教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较为深厚,使之成为国内海洋文化蓬勃发展的地区之一。

福建、广东两地海洋文化研究较多得益于两地有丰富的航海史、对外商贸史和海洋宗教、移民史,形成了冒险、开拓、拼搏等海洋文化精神特质。

刘桂春和韩增林就把中国的海洋文化从地域上*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HE09002).3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 分为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海岛3个单元,其中海岛主要指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等地[3]。

曲金良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港口与航路、文化传承、遗产遗迹及其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论述[4]。

张伟主编的《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开展了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等相关领域研究[5]。

柳和勇从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史、海洋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学等8个方面,论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发展及特质[6]。

徐晓望对海洋文化理论的定位做了一些归纳介绍,并重点对闽台区域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航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7]。

张开城分析了广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状况、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把广东海洋文化产业与浙江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8]。

2007年12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召开了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一书,书中共收集相关论文80多篇,论述内容涉及海洋文化的诸多方面。

目前,虽然海洋文化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关键的问题就是相关理论研究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但很多学者都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以期有所突破,其中,曲金良、丁希凌等人对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曲金良对海洋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研究范畴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他认为海洋文化学应包括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海洋文化史研究,中外海洋文化的相互传播、影响及其比较研究,海洋文化田野作业以及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综合研究等5个方面;同时也对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做了探讨和定义,并对海洋文化内容进行了分类,对海洋文化理论框架、海洋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联以及海洋文化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等做了介绍[9-10]。

丁希凌从宏观视角对中国海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未来的发展重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1]。

海洋文化史研究以杨国桢、宋正海等人为代表。

杨国桢对我国海洋史进行了过专门研究[12-13]。

他认为中国的海洋史应成为一个新兴的“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而发展,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对海洋文化概念、内涵也进行分析,且认为造船和航海术占有首要地位,撇开航海就谈不上海洋文化[14]。

宋正海把西方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商业文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农业文化,两者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类型[15]。

王赛时从海洋文化中巡视社会历史,认为海洋一直影响着人类的观念、信仰、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感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6]。

曲金良也对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进行过研究[17]。

2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目前,研究海洋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如何发挥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功能,促进这些海洋产业发展。

由于海洋文化强烈的勇于冒险、创新、团结、目标明确、务实和开阔等特点[18];其价值在于它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对外观念,发展海洋文化就意味着要与其他民族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吸收海外先进经验,融入社会潮流,抓住发展机遇[19]。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关系[20-22],刘枫对二者关系的认识较为有代表性。

他认为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

与此同时,海洋文化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创造外在发展条件,提供智力支持。

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

所以大力弘扬海洋文化,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有利于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实现海洋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3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就是海洋旅游[23-24],重点研究如何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海洋旅游的独特性和品第6期龙邹霞:海洋文化研究刍议37牌效应,最终实现海洋旅游的发展。

胡卫伟和王湖滨对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25],高怡和袁书琪借鉴《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26]。

曲金良对当前海洋旅游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重“旅游经济”轻“旅游文化”,甚至以“旅游经济”的理念替代“旅游文化”;在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人文旅游景区的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滥开发现象;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研究,尚缺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协同作战[27]。

他还呼吁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28-29]。

周秋麟和尹卫平更加明确地提出积极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30]。

4 福建海洋文化研究概貌福建的海洋文化研究总体上较为活跃。

黄新宪对福建的海洋文化精神特质进行了总结,并用大量的考据论证了这种海洋文化特质在洋务运动时期,就鲜明地体现在以福建船政局为主体实行的早期留欧教育上[31]。

苏文菁对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福建“多山”“滨海”的地理环境,不安命运、敢于打拼的族群个性,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两次国际上洲际海洋贸易网络与全球化发端的时代诱因共同造就了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并认为闽商是历史上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发性的海洋文化的群体[32]。

韩志强和郑耀星对福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福建海洋文化旅游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33]。

赵君尧对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轨迹进行了总结[34]。

张学惠分析了海外闽商在推动福建江阴半岛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加强福建海洋经济与福建海洋文化发展关系研究[35]。

王光辉和杨明论述了福建海洋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得出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基础,并据此提出旅游开发的原则及设想[36]。

刘锡涛对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福州的海洋文化受正统农业文化的影响,但有重商贸、高度的开放性、多元的宗教信仰、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灿烂的对外交通史等特点[37]。

林翔和关瑞明对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泉州人居环境地域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海洋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公共空间都有着深刻的影响[38]。

2007年10月,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召开了福建省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汇聚全省以及台湾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福建海洋文化的形成与特征,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海洋文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历史与现实问题,并出版会议论文集[39]。

陈志强长期从事福建省闽南文化史研究,并集结出版了《泉漳集》一书,收录作者不同时代40多篇论文。

他虽未单独对福建的海洋文化进行研究,但大量的研究内容都与海洋文化有关[40]。

5 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中国的海洋文化研究虽不很成熟,但近年来呈现空前的繁荣,有汇集成一门学科体系的前景和趋势。

所有这些研究都基于一个原则,即海洋文化极其重要。

当前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存在如下问题:①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

海洋文化学要想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而发展,必须有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当前,很多学者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断地在为此目标不懈努力,但都没有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②海洋文化实践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抓手。

我国沿海各地都在努力试图挖掘其自身的海洋文化,来搞活海洋旅游、带动海洋经济发展。

但除了海洋文化节庆、海洋体育赛事、海洋论坛、海洋文艺活动等形式外,还没有更好的手段和措施,能充分展现各地海洋文化的亮点和特色,特别在海洋文化产业创意方面是个薄弱环节,尚未把海洋文化通过创意,形成一种有形的产品或者服务,成为一种带有“流通性”的商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