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16G与11G区别123
16G101与11G101对比解析要点

16G101与11G101对比解析编写:吴富强101-1制图规则部分1. 取消了原101-1图集中的总说明第2条的平法系列图集包括的内容。
2•增加了第3条中的设计依据的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调整了2本规范依据的版本,新增了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者有新的标准出版实施时,图集与规范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
3. 总说明第5条调整了图集的适用范围。
取消了原11G101-1图集中的非抗震设计。
4. 第1.0.2条图集制图规则适用范围取消了楼板部分也适用于砌体结构这句话。
5. 第1.0.9条,取消了第3款非抗震设计部分的要求;调整了第5款中可选用图集构造做法的例子所在图集的页数。
在第5款的选用构造新增了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是否设置外圈封闭箍筋,取消了非框架梁部分的内容。
第8款增加了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仍需考虑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的内容。
6•增加了柱平法施工图中2.1.4条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内容。
7. 表2.2.2柱编号中原来的框支柱变成了转换柱。
8. 表322-2墙梁编号中增加了连梁(跨高比不小于5)这一类型。
增加的注2 中,当这种类型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为LLk。
9. 第3.2.3条中设计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增加了两条内容。
10. 第3.2.5条增加了第8款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注写方式。
11. 第3.3.2条第1款的注写部分内容中,删去了后半部分关于非阴影区部分拉结筋以及设计施工时的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
第3款中增加了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注写方式。
12. 第3.4.2条圆形洞口的加强钢筋的构造做法的要求做了调整,并增加了一个例子。
13. 增加了第3.6.3条内容。
14. 表4.2.2梁编号中增加了楼层框架扁梁和托柱转换梁两种梁类。
15. 增加了4.2.5和2.2.6条有关框架扁梁和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附加钢筋的注写方式。
16. 增加了第4.3.4条关于框架扁梁的截面注写方式的内容。
浅析16G新平法与11G差异,你离成功只差刻苦有彩蛋

浅析16G新平法与11G差异,你离成功只差刻苦有彩蛋在一个项目中,不用说都知道钢筋占成本一大部分,有些是可以走技巧的去偷工减料,但是钢筋不行,一个房子最有力的支撑,所以做工程,尤其是土建,一定要吃透钢筋平法,现在施工用的图集都普遍是16G了,不过有许多老项目在招投标的时候还会要求用11G图集,现场实际施工也会按照新图集来变更,所以小编整理了一些浅浅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修订背景1、根据“四节一环保”要求,提倡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2、根据我国钢筋标准的变化对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品种进行了调整,涉及7条条文的修改,部分条文的勘误16G101图集简介本次修编按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2016年局部修订、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等新标准,结合近年来工程实践对图集提出的反馈意见,对图集原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修订,同时考虑实际工程应用需要又新增了框架扁梁等内容。
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主要内容包括:本则和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图集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等相关标准,结合近年来工程实践对图集提出的反馈意见进行完善补充。
本图集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础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图集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等相关标准,结合近年来工程实践对图集提出的反馈意见进行完善补充。
16平法和11平法的区别

B边
横向受力筋 箍筋 拉筋
顶层柱筋分类——按边角柱
角柱
中柱纵筋 边角柱内侧纵筋 边角柱外侧纵筋
边柱
中柱
柱筋构造
顶层纵筋 中间层纵筋
室外地坪
基础插筋
柱筋构造——钢筋连接
钢筋连接形式:
• 绑扎搭接 • 焊接连接 • 机械连接
绑扎搭接
焊接连接
机械连接
绑扎搭接长度
• 抗震要求=LlE • 非抗震要求=Ll
影响 设计、施工有小的影响,对算量没有影响。
梁上柱LZ纵筋构造
16G P65
11G P61
1、梁上柱节点,柱纵筋伸入节点内长度和弯折长度发生变化。 2、16G要求伸至梁底且≥20d,弯折长度15d 2、梁上柱,梁内箍筋间距不大于500要求,至少两道柱箍筋。(不是只设置两道柱箍筋就可以了)
影响 对设计、施工有影响 算量有影响。
影响范围
1、锚固、搭接值通过查表方式获得,让设计、施工、算量等人员使用起来更加简单。 2、减少争议
讨论
给小组讨论?15分钟
封闭箍筋及拉筋弯钩构造
16G P62
11G P56
1、非框架梁以及不考虑抗震的构件,箍筋及拉筋弯钩平直段依然为5*d 2、剪力墙拉筋构造新增90°和135°组合,更符合实际施工需要。 3、注释原1和3合并为现在的1.
伸出长度自顶梁算起<laE时,柱外侧纵筋伸到柱顶弯折15d,内侧纵筋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12d。
2、梁上部钢筋,伸至对边弯折≥15d.梁下部纵筋按P85页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影响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
16G P6
11G P6
变化:16G去掉了楼板部分也适用于砌体结构。 本图集制图规则楼板部分不再适用于砌体结构。
16G和11G图集的不同之处1(修改)

变化1,锚固长度表格进行 了重新编排, la与laE 都列 表了,查找更方便。
见16G101-1的第57页 见11G101-1的第53页
见16G101-1的第58页 见11G101-1的第53页
变化2,锚固长度计算方式发生变化
举例:按照11G图 集,最后的锚固长 度可以是33d,也可 以是34d,好像都有 理由奥,16G图集 ,给你一锤定音, 就是33d,消除了争 议。
变化7,增加抗震缝处墙体构造等做法节点。
见16G101-1的第73页
1接构造做法节点。
见16G101-1的第74页
11G101-1 无
变化9,增加剪力墙上起缘构件纵 筋构造(16G下部纵筋有箍筋, 11G下部纵筋没有箍筋)。
见16G101-1的第74页 见11G101-1的第73页
见16G101-1的第40页 见11G101-1的第37页
变化3,增加悬挑板需要考 虑竖向地震作用时,下部 纵筋伸入支座内的锚固要 求。
见16G101-1的第43页 见11G101-1的第40页
变化4,增加无梁楼盖板纵 向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需满 足受拉钢筋的要求。
见16G101-1的第47页 见11G101-1的第44页
见16G101-1的第65页 见11G101-1的第61页
变化2,改变了在柱顶部柱宽 范围的柱箍筋内侧设置附加箍 筋的设置范围,强调不管纵筋 直径为多大,均需要设置。
见16G101-1的第67页 见11G101-1的第64页
变化3,增加KZ边柱、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节点。 见16G101-1的第69页 11G101-1 无
变化7,取消了洞口补强钢筋如 果按标准构造详图设置时,可 不在平法图中标注的规定。
16G101钢筋平法图集与11G101钢筋平法系列图集的区别

16G101钢筋平法图集与11G101钢筋平法系列图集的区别16G101系统平法图集与11G101系列图集的主要区别有:1.设计依据不同16G101图集11G101图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2016年局部修订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2、16G101图集与11G101图集适用范围的区别图集 16G101图集 11G101图集适用范围 16G101-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16G101-2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11G101-2适用于非抗震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6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及桩基础施工图设计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3.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等一般构造16G101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la 、laE 以及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ll 、llE 取值方式。
平法16G与11G区别

9
制图规则之柱差异
2.1.4: 新增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注写要求 2.2.2: 表2.2.2柱编号中原来的框支柱变成了转换柱。
QQ:
10
制图规则之剪力墙差异
表3.2.23.2.3--2新增连梁(跨高比不小于5),代号LLk 3.2.3:设计施工时注意新增2条说明
3.2.4:3.更改拉结筋布置方式称呼为“矩形”与“梅花”(11G为双向和梅花双向)
8.新增代号LLk连梁注写方式 3.4.2:圆形洞口的加强钢筋的构造做法的要求做了调整,并增
加一个例子 3.6.3:新增说明一级抗震剪力墙水平施工缝附加竖向加筋
编制人:
11
QQ:
12
制图规则之梁差异
.4.2.22:新增楼层框架扁梁类型、托柱转换梁及代号为Lg的非框架梁
5
梁 新增楼层框架扁梁,代号KBL 新增框架扁梁中柱节点(一)(二)、扁梁箍筋构造 新增托柱转换梁,代号TZL 新增框支梁、转换柱配筋构造 新增托柱转换梁托柱位置箍筋加密构造 取消原11G图集“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 新增非框架梁端支座下部纵筋弯锚构造做法 取消非框架梁中间支座纵向钢筋连续通过的构造 修改竖向折梁钢筋构造(一)弯折由10d改为20d 新增上柱小于下柱截面尺寸时,梁上下部钢筋锚固长度起算位置 新增KL、WKL中间支座节点0.5HC+5d要求 新增井字梁JZg配筋构造
:
24
柱构件之箍筋加密构造差异
增加了刚性地坪
有高差时 柱箍筋加密区 构造做法。
QQ:
25
改变了在柱顶部,柱宽 范围的柱箍筋内侧 设置附加箍筋的设置 范围,强调不管纵筋 直径为多大,均需要 设置。
16平法和11平法的区别件
原有内容系统梳理 适应新规范的修订 考虑实际新增内容
11
目录
14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总体所提高 消灭不设防地区
15
总说明-适用范围
16G P5
.
11G P5
图集中取消非抗震框架柱和非抗震框架梁的原因是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中基本地震 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的分区不再出现,表示在我国范围内消除了不设防区;只要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设计建造房屋,都必须要考虑抗震设防的要求。
替代
同时废止
16G101-1;适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替代原11G101-1 16G101-2;适用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替代原11G101-2 16G101-3;适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型基础、桩基础,替代原11G1011-30
修订背景
.
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形式广泛应用。为适应工程建设市场发 展要求,我国设计与施工所依据的主要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 500102010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相继改版或修订。同时,《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已于2016年8月1日起实施。新版《中国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自2016年6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中取消不设防区,并适当 调整提高部分城镇的地震基本烈度。
.
总则和一般构造 柱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 剪力墙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 梁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 板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
16G101与11G101系列平法规则对比
注:对计算根数有影响。
四、16G 条形基础起步距离节点更明确详细
16G101-3P76
11G101-3P69
五、16G新增剪力墙、砌体墙下条形基础截面
见16G101-3P 77
16G新增剪力墙下条形基础截面、砌体墙下条形基础截面 并分开来表示
六、基础梁端部无外伸构造长度发生变化
16G101-3P81
第三部分:梁部分
一、增加2类梁构件 二、框架扁梁(一)---中柱节点
框架扁梁(二)---边柱节点1 框架扁梁(二)---边柱节点2 三、增加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洞构造 节点1、2、3 四、16G增加梁上生柱构造
一、增加2类梁构件
16G101-1P27
11G101-1P26
二、框架扁梁(一)---中柱节点
一、柱名称有变化
二、16G新增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三、梁上柱
11G101-1P61
16G101-1P65
纵筋伸入节点内长度及弯折长度发生变化
四、柱净高计算明确
五、边角柱、角部附加钢筋
六、地下室中柱柱顶弯折发生变化
第二部分:剪力墙部分
• 一、16G新增拉结筋 • 二、剪力墙水平筋节点有增减 • 三、11G有非抗震连接构造,16G统一为抗 • 四、16G剪力墙水平筋交错搭接更详细 • 五、外侧水平筋搭接长度发生变化 • 六、端柱端部墙节点发生变化 • 七、16G增加墙抗震缝局部构造 • 八、16G增加剪力墙上起边缘箍筋构造 • 九、16G增加剪力墙竖向插筋顶部构造 • 九、16G增加剪力墙竖向插筋顶部构造 • 十、地下室外墙顶部构造发生变化 • 十一、剪力墙洞口加固筋发生变化 • 十二、增加连梁类型LLK • 十三、连梁LLK构造 • 十四、双洞口连梁LL配筋构造 • 十五、16G增加连梁、暗梁、边框梁侧面纵筋及拉筋节点
16平法和11平法区别
计算出 la=? laE=?
16平法和11平法区别
11G基本锚固计算锚固搭接
烦
16平法和11平法区别
分析对比
16G与11G锚固搭接对比
16平法和11平法区别
基本锚固
16G P57
11G
1、11G月16G基本锚固lab、labe相同,16G非抗震和抗震拆成2个表。 2、16G没有给出修改系数和计算规则。后面直接给出了锚固搭接表。 2、11G中的换算关系:la=lab*ζa laE= ζaE*la llE=ζl* laE ll= ζl*la (换算起来比较繁琐,取 值等方式容易起误差)
1、虚线部分表示弯折既可以内侧、也可以外侧弯折。 2、原“基础底面”,修改为“基础顶面”;修订。
影响 设计、施1工6平有法和小1的1平影法区响别,对算量没有影响。
梁上柱LZ纵筋构造
16G P65
11G P61
1、梁上柱节点,柱纵筋伸入节点内长度和弯折长度发生变化。 2、16G要求伸至梁底且≥20d,弯折长度15d 2、梁上柱,梁内箍筋间距不大于500要求,至少两道柱箍筋。(不是只设置两道柱箍筋就可以了)
16平法和11平法区别
平法的发展
03G101系列 《03G101-1》《03G101-2》 《04G101-3》《04G101-4》 《06G101-1》《08G101-5》 《08G101-11》
11G101系列 《11G101-1》 《11G101-2》 《11G101-3》
16平法和11平法区别
16平法和11平法区别
柱嵌固部位的计算
什么是嵌固部位? 嵌固部位即嵌固端就是平常 说的固定端,不允许构件在 此部位有任何位移或相对嵌 固端以上部位位移很小。
平法16G101-1与11G101-1对比解析
平法16G101-1与11G101-1对比解析
• 总说明的变化对比
• 16G101的设计依据
• 11G101的设计依据
对比看成 16G101系列多遵照一个地震区划图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变成2015修正板 抗震设计规范变成2016修订板 高层技术规程和结构制图标准没有变化
16G101-1总说明3:“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 准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 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 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 ,并应对本图集相 关内容进行复核后使用。 ”而原11G101图集并无此说明,有这条说明可以理解为, 一、是图集从属和依附于规范;图集不是规范 二、凡图集与规范不符的以规范为准; 三、当规范修订与图集不符部分,图集无效; 四、使用者不能教条地使用图集,要与规范对照复核后 使用。 五、图集仅是指导性做法,在不违背现行规范的前提下, 方可使用
3变化三 3.6.3: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需 设置附加竖向插筋时,设计应注明构件位置,并注 定附加竖向插筋规格、数量及间距。竖向插筋沿墙 身均匀布置。
本条为新增,一般在地下室外墙设置附加竖向附加 插筋,若有,设计都会注明插筋规格和间距,一般 不注具体数量
16G101柱墙竖向构件的解读 1、柱 2、剪力墙
第8条.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 为LLK**),采用平面注写方式 ,注写规则同框架梁。 LLK的表示方法按框架梁,因为它的配筋形式与框架无 异。LLK的构造同连梁,不能按框架梁,因为LLK属于连 梁范畴。框架梁要求梁纵筋满足直锚长度时伸入支座内 长度为支座宽/2+5D,而剪力墙(通常是边缘构件与墙 向联体体)支座很长,伸入支座内长度为支座宽/2+5D 造成极大浪费,也无必要,应按连梁构造,伸入墙内锚 固长度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Q:
剪力墙之边缘构件构造差异
QQ:
剪力墙之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差异
1.增加墙外侧纵筋与屋面板上部搭接传力构造 2.明确该顶部构造可用于墙身或边缘构件 3.墙顶遇BKL增加弯锚构造
16G区别如下:
编制人:
QQ:
取消了非抗震时,厚度不大于160毫米的剪力墙可以采用单排筋的规定。
增加抗震缝出墙体构造等等做法节点
QQ:
连梁LLk之构造新增 -- (增加上返连梁、不同截面连梁等构造做法节点)
编制人:
QQ:
地下室之外墙纵筋顶部差异
16G: 节点1明确两侧弯折长度 节点3外墙外侧纵筋伸至顶部弯折15D;顶板面筋 与墙外侧纵筋有一Lle
编制人:
剪力墙之洞口补强差异 大于300小于800墙体洞口补强作法改变,不再按正六边形附加筋。
QQ:
构件之纵向钢筋构造差异
:
柱构件之箍筋加密构造差异
增加了刚性地坪
有高差时 柱箍筋加密区 构造做法。
QQ:
改变了在柱顶部,柱宽 范围的柱箍筋内侧 设置附加箍筋的设置 范围,强调不管纵筋 直径为多大,均需要 设置。
柱构件之柱顶伸出时纵向构造新增
QQ:
剪力墙之水平筋构造差异
11G P68
16G P71
编制人: QQ:
板在端支座锚固构造差异
QQ:
板抗裂、抗温度筋构造差异
QQ:
悬挑板钢筋构造差异
QQ:
新增板柱柱顶纵筋构造
总结:
伸至柱顶弯折12D,且自柱帽底到柱顶>=0.5labe
编制人:
QQ:
谢Hale Waihona Puke !板 新增板在端部支座的锚固构造节点 新增悬挑板阴角附加筋 新增局部升降板构造下部纵筋≥h,且≥150 新增板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节点(一)(二) 锚固搭接 取消利用基本锚固修正系数计算la、lae的计算过程 新增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抗震锚固长度laE,搭接长度Ll、LlE查询表和注释
制图规则之总说明差异
QQ:
布筋间距 -距主筋 s
布筋间距
距主筋 s
框架梁之支座宽度读取(柱变截)
框架梁之中间支座纵筋构造(梁变截面)
QQ:
非框架梁之配筋构造差异
16G:P87、88、89 端支座弯锚时构造(135 度、5D直段) 配置受扭侧面纵筋时纵筋 构造(能直锚则直锚,反 之弯锚,且弯折15D) 取消原11GP82注2要求, 端支座与墙平面内连接时, 端部箍筋加密要求。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50010-2010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局部修订
GB50011-2010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50105-2010
适用范围
16G101-1;适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替代原11G101-1 16G101-2;适用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替代原11G101-2 16G101-3;适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型基础、桩基础,替代原 11G101-3
框架扁梁之中柱构造新增
QQ:
框架扁梁之边柱构造新增
箍筋加密区: b+hb(扁梁宽+高) Lae KL箍筋加密区
编制人:
QQ:
框架扁梁之边柱构造新增
QQ:
KZZ 改为ZHZ
KZL开洞加强及TZL箍筋加密构造
KZL上部墙体开洞 部位加强: 补强暗梁或纵筋 自洞边伸入墙内 1.2lae 上部墙体插入 KZL内lae,边缘构 件插入1.2lae 当为补强钢筋时, KZL箍筋在洞边两 侧加密1.5hb
编制人:
QQ:
制图规则之梁差异
.4.2.22:新增楼层框架扁梁类型、托柱转换梁及代号为Lg的非框架梁
QQ:
制图规则之梁差异---构造要求详见16G101-1 P93~95
(详见16G101-1 P31~32)
424.2.5-4.2.6:新增框架扁梁
和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 附加钢筋的注写方式
编制人:
16G新图集修改的主要内容
柱 新增柱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 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时; 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 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 柱编号:“转换柱”替代“框支柱” 取消原11G图集“非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新增:KZ边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修改:梁上柱LZ纵筋构造:伸至梁底且≥20d,弯折12d改为15d 修改:KZ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节点,纵筋连续通过节点,弯折起始位置距离楼面50mm
图集编制依据
11G101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50105-2010
16G101
·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
制图规则之柱差异
2.1.4: 2.2.2: 新增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注写要求 表2.2.2柱编号中原来的框支柱变成了转换柱。
QQ:
制图规则之剪力墙差异
表3.2.23.2.3--2新增连梁(跨高比不小于5),代号LLk
3.2.3:设计施工时注意新增2条说明 3.2.4: 3.更改拉结筋布置方式称呼为“矩形”与“梅花”(11G为双向和梅花双向) 8.新增代号LLk连梁注写方式 3.4.2:圆形洞口的加强钢筋的构造做法的要求做了调整,并增 加一个例子 3.6.3:新增说明一级抗震剪力墙水平施工缝附加竖向加筋
梁 新增楼层框架扁梁,代号KBL 新增框架扁梁中柱节点(一)(二)、扁梁箍筋构造 新增托柱转换梁,代号TZL 新增框支梁、转换柱配筋构造 新增托柱转换梁托柱位置箍筋加密构造 取消原11G图集“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 新增非框架梁端支座下部纵筋弯锚构造做法 取消非框架梁中间支座纵向钢筋连续通过的构造 修改竖向折梁钢筋构造(一)弯折由10d改为20d 新增上柱小于下柱截面尺寸时,梁上下部钢筋锚固长度起算位置 新增KL、WKL中间支座节点0.5HC+5d要求 新增井字梁JZg配筋构造
编制人:
QQ:
非框架梁之中间支座纵筋构造差异
16G: 取消L跨变截面 纵筋拉通构造
编制人:
QQ:
增加了井字梁JZlg 构造做法。
悬挑梁之悬挑端配筋构造差异
16G: 新增上部两排时第二排不 下弯时构造要求(L<5h) 悬挑根部与KL底部齐平且 直径相同时可拉通 增加U形插筋
编制人:
剪力墙之16G独特之处
1.增加水平施工缝附加竖向插筋构造 2.明确墙拉结筋起止
编制人: QQ:
剪力墙之构造边缘差异
增加构造边缘柱非底 部加强部位是否设置外圈 封闭箍筋
编制人:
QQ:
连梁之配筋构造差异
纵向钢筋及箍筋的构造
总结:连梁LLK 纵筋支座内锚固同 LL 侧面构造钢筋做法 同LL 纵筋连接或搭接同 KL 箍筋跨内加密同 KL 支座内箍筋要求同 LL
QQ:
4.6.1增加了非框架梁、 井字梁充分利用 钢筋抗拉强度时 构造要求。
对于非框架梁、悬挑梁、井字梁可采用 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用斜线将其分 隔开
板集中标注时 区分了上部贯通纵筋, 下部纵筋。
制图规则之有梁板差异
5.2. 2:新增梁板式转换层楼板和悬挑板下部钢 筋的锚固长度 5.4. 1:新增悬挑板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抗震等 级) 5.4.3:新增板支撑在剪力墙顶的端节点(搭接 要求)
QQ:
制图规则之无梁板差异
QQ:
制图规则之楼板差异
7.1.27.1.2新增悬挑板阴角附加筋类型及编号
7.2.9:新增悬挑板阴角附加筋布置方式
7.2.10新增一种悬挑板阳角附加筋布置方式
7.2.10:
QQ:
增加后浇带 贯通钢筋搭接 抗震长度要求
锚固搭接长度之计算差异
QQ:
封闭箍筋及拉筋之弯钩构造差异
第2条:取消平法系列图集包括内容 第3条:增加《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增加说明: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者有新的标 准出版实施时,图集与现行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 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 第5条:取消非抗震设计
总说明中取消了非抗震设计的相关说明
制图规则之总则差异
1.0.2:取消楼板部分也适用砌体结构 1.0.9: .取消非抗震设计部分的要求; .可选用图集构造做法的例子所在图集的页数变化;选用构造新增了非底部 加强部位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是否设置外圈封闭箍筋,取消了非框架梁部 分的内容。 .增加了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仍需考虑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内容。 (地下室顶板厚度>=160mm,一般考虑嵌固作用,具体情况问设计)
剪力墙端部有暗柱 和无暗柱做法
编制人:
剪力墙之水平筋构造差异
11G P68 16G P71
100% 搭接
100% 搭接
剪力墙之水平筋构造差异
1、根据注,可推出剪力 墙与端柱边平齐侧的 水平筋不可直锚 2、增加剪力墙翼墙 水平截面不同时 钢筋构造节点。
编制人:
QQ:
可以直锚
剪力墙之竖向钢筋构造差异(分布钢筋)
墙 新增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类型,编号LLK 新增LLK侧面纵筋“N”打头时的支座锚固要求 剪力墙拉筋“双向”更名为“矩形”布置 新增一级抗震剪力墙水平施工缝附加竖向插筋的设计要求 修改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转角墙(三)搭接 新增剪力墙翼墙(三)节点 新增剪力墙端柱端部墙(二)节点 新增剪力墙约束边缘翼墙(二)节点 新增构造边缘翼墙、构造边缘暗柱、构造边缘转角墙等节点 修改剪力墙竖向钢筋构造部分节点露出长度 修改双洞口连梁中间支座箍筋配置。 新增剪力墙连梁LLK纵向钢筋、箍筋加密区构造 修改>300≤800剪力墙洞口补墙筋构造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