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系实测地层剖面总结

合集下载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一、第四系(Q4)地层为地表岩石风化后或溪流冲积形成的坡积、残积及冲积碎石、砂土、亚砂土等组成,主要分布于河流、山间冲沟两侧及地势低洼处。

本地层一般厚度15m 左右。

该地层结构疏松,属含水层。

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为紫红色、灰绿色、浅黄色砂质页岩、页岩与薄层细粒砂岩互层组成。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不详。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隔水性好。

三、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地层为紫红色、灰绿色、浅黄色砂质页岩、页岩与薄层细粒砂岩互层组成。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不详。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隔水性好。

四、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地层上部(大安寨段—J1-2Z 3)为灰色介壳灰岩、泥质灰岩、灰岩及结晶灰岩夹数层灰黄色钙质泥岩;中部(马鞍山段—J1-2Z 2)为深灰色泥岩夹粉砂岩;下部(东岳庙段—J1-2Z 1)为深灰色介壳灰岩,钙质泥岩及钙质粉砂岩。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约190m。

该地层上部裂隙发育,结构较致密,为含水层;中部和下部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为隔水层。

五、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h)地层上部以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砂岩及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夹细粒砂岩;下部有一层细~中粒石英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厚度约180m左右。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上、中部为隔水层,下部富水性较弱。

六、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七段(T3xj7)地层为含煤地层,一般分为三个亚段:1、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三亚段(T3xj7-3)地层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和煤线或煤层组成。

本亚段一般厚度20 m(左右)。

该段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能起隔水作用。

2、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二亚段(T3xj7-2)砂岩含水层由中粒砂岩(含较多黑色矿物)组成,俗称“芝麻砂岩”。

本亚段一般厚度15 m(左右)。

该段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较致密,因岩层薄,富水性较弱。

实测地质剖面小结

实测地质剖面小结

实测地质剖面小结第一篇:实测地质剖面小结江山上横塘O1y-O2y实测地层剖面一、前言1、目的任务测量此剖面目的观察了解古生界下奥陶统的印渚埠组、宁国组、胡乐组及砚瓦山组的岩石特征、岩石成分、岩石组合特征,确定填图单元,明确接触关系。

观察沉积岩沉积构造特征,分析沉积环境,尽而建立地层层序。

2、剖面概况及测量方法剖面位上横塘路边,剖面长度500m,剖面方向138°,起点坐标Y=4485317、X=718046、H=2130m,终点坐标X=713820、Y=4488611、H=2280m,采用GPS定位,测绳量距、罗盘测方位、坡角的半仪器法测制。

3、参加人员本剖面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一队剖面小组测量。

具体人员及分工为(前测手)、(记录员)、(分层、岩性描述)、(后测手)、本剖面总斜长300m,共测10导,划分岩层7层,取得岩石标本7件,化石标本1件。

二、地质成果1、剖面测制区地质背景测区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西侧,地理位置位于浙江省西部,毗邻江西省。

区域上基底为双溪坞群,由一套中基性—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组成。

震旦系—志留系为一套连续的碳酸盐—砂泥质沉积,上泥盆统—下三叠统为砂岩—碳酸盐岩组合,中生代火山岩零星分布。

构造以印支期褶皱运动为主,岩浆活动微弱。

剖面测区为奥陶系下统。

2、剖面岩性特征分层列述剖面所测地层由新到老列述如下:胡乐组7层:灰黑色薄层硅质岩、页岩、粉砂岩和含炭页岩互层。

硅质岩,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自生石英、有机质。

页岩,主要矿物为粘土。

粉砂岩,粉砂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层理发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

含炭质页岩,主要矿物为粘土、炭质(10%)。

15m整合接触宁国组6层:灰黑色页岩夹薄层状粉砂岩、硅质岩(含黄铁矿结核)。

灰黑色页岩,主要矿物为粘土、有机质。

薄层状粉砂岩,粉砂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

硅质岩,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

灰黑色页岩中见有笔石、海百合茎化石。

剖面总结

剖面总结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技术报告项目名称:××××××××××××××××××××××××实施单位:××××××××××××报告时间:××××××××××××××××××××××××××××××××××××××××××××××××××××××编写单位:××××××××××××项目负责:××××××××编写人:×××单位负责:×××总工程师:×××提交单位:×××提交时间:2010年11月20日目录1前言 (1)1.1工作性质 (1)1.2目的 (1)1.3任务 (1)1.4工作方法 (1)2地质成果 (2)2.1区域地质背景 (2)2.2填图单元的划分 (3)2.3剖面地质特征 (4)2.3.1地层 (4)2.3.2岩浆岩 (6)2.3.3构造 (6)2.3.4变质岩 (7)2.3.5矿化及围岩蚀变 (8)2.3.6新发现、新认识 (8)3存在问题及建议 (9)1前言1.1工作性质此次进行的P3剖面的测量是为了配合“××××××××××××××××××××××××”项目2010年工作的1:10000地质草测工作开展的。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一、地层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下更新统(Q1)1、冰渍冰水沉积层(Q11gl-fgl)灰白色砂砾卵石,泥沙质半胶结,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玄武岩、片麻岩、花岗岩等。

砾径一般4-15cm,少数大者达50-60cm,呈半棱角状。

泥沙混杂,有的砾石直立,并有马鞍石。

砾石有明显的压裂现象,个别压裂宽达3-5cm。

砾石风化剧烈,有的手搓即碎,砾卵石含量约占60%。

2、坡洪积层(Q12dl-pl)棕红色,底部为浅灰绿色含砾(碎)石粘土亚粘土。

粘土塑性较强,具垂直节理和大空隙(0.5-1.0mm),含有直径3-5mm铁锰质结核,并有铁锰染现象。

二、中更新统(Q2)1、洪积层(Q21pl)砂砾卵石层,杂色,成分比较单一,与母岩有关。

砂砾石含量占40-60%,其余为中粗砂,砾径一般为3-8cm,大者10-15cm,大于40cm 的极少。

分选磨圆不好,呈棱角-次棱角状,并混有少量粘土。

厚度一般3-10m,最厚达50m。

本层之上为Q22棕黄色亚粘土,之下为Q12棕红色粘土。

2、坡洪积层(Q22dl-pl)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含砾卵(碎)石,干时致密坚硬,下部含卵碎石较多,卵碎石成分为安山岩、花岗岩、闪长岩,砾径一般5-10cm,大者达15-20cm呈半棱角状,间夹有砂碎石混土薄层,砂碎石砾径一般7-12cm,呈棱角-半棱角状,无分选性,厚度薄者为0.3-0.4m,厚者达4-5m。

三、上更新统(Q3)1、冲湖积层(Q31ql-l)粉细砂夹薄层亚砂土、亚粘土,含砾中粗砂透镜体及薄层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交错层理明显,尤以下部发育有铁锰染现象。

2、坡洪积层(Q31dl-pl)深灰黄色含砾(碎)石亚砂土、亚粘土,夹砂砾(碎)石透镜体。

砾碎石砾径一般0.5-2cm,大者5-8cm,呈棱角-半棱角状。

有发育较差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有钙质网纹和斑点。

3、洪冲积层(Q31pl-al)上部为褐黄色、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

实测地质剖面小结

实测地质剖面小结

苏家沟东金矿普查扫帚沟1:2000实测地质剖面剖面地质小结一、 前言1、 剖面测制的目的剖面测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岩石物质及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矿性、标准层、地层组合、编制称度等,建立地层层序,查清厚度、接触关系,确定填图单元。

2、 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剖面位于扫帚沟内,总体方位30°,起点手持GPS定位N33°53′35.0″ E107°23′51.6″ H2149.8m,剖面线长3.6km。

主要运用測绳丈量长度,罗盘定向、测坡角半仪器法测制。

3、 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本剖面由苏家沟项目组经四天时间完成,工作人员有杜建华(前尺、分层)、渠继胜(后尺、取样)、刘沉(分层)、胥民舟(取样)、张宏波(作图)、张磊博(记录)。

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本剖面总斜长4.76km,共测114导,划分岩层(39)层,取得岩石标本19件,捡块样22件。

二、 地质成果1、根据剖面上出露岩石的变质程度、主要成分、岩石组合特征可将出露的底层划分为中—新元古界丹凤岩组(Pt2-3d)、中泥盆统古道岭组(D2g)、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x)。

2、对划分的各个底层由老到新经行叙述1)中—新元古界丹凤岩组(Pt2-3d)丹凤岩组与上覆的星红铺组的接触部位为覆盖,有一沟壑,因此推断为断层接触。

丹凤岩组又可分为两部分①丹凤岩组下部(Ptd a)2-3由剖面的(13)-(17)层组成,厚1127.19m,地层产状30-40°∠60-85°,出露的岩性有绿泥斜长角闪片岩、黑云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含黑云母绿泥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

绿泥斜长角闪片岩呈灰绿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角闪石、斜长石、绿泥石、少量石英。

黑云斜长角闪片岩呈灰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

斜长角闪片岩呈灰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

路线小结

路线小结

路线小结
一、工作量统计:
本次填图完成地质点28个,路线长0.86Km.
素描图2张,薄片(b)1件。

二、地质概况:
该路线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泥盆系安砂群桃子坑组的地层(主要为石英砂岩),矿体主要为褐铁矿,未见有构造,路线中见有石英砂岩和褐铁矿。

地层,岩石和路线中出线的矿产特征简介如下:
1、地层特征:第四纪残坡积主要为石英砂岩,大小0.1-1.0cm,多呈棱角—次棱角状,石英含量约75%-80%。

2、矿产:褐铁矿,团块状,灰黑色-黑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金属矿物为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

矿石总体品位在30%-40%。

三、存在问题:
前人所圈定的矿体,经过本次野外工作获知,局部未出露地表,为一层石英砂岩所覆盖,因另行圈出。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建议对3线矿体进一步填图,了解圈定矿体边界。

2013.01.22。

Q4地层描述

之阳早格格创做评估区出露天层为第四系崭新统人为聚集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聚集层(Q4del) 战泥石流聚集层(Q4sef),上革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两叠系大闭山组(P1dg)战石冰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崭新统人为聚集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乌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战洪量动物根茎,结构疏紧,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普遍为 2.00~4.00mm),上部灰黄,稍干~干,紧集;下部深灰、灰乌色,干,紧集~稍稀为主,含有机量战死物碎块.该层分集广大,主要分集于天表战砂卵石层上,层薄0.40~2.00m.2、冲洪积层(Q4al+p1)(1)粉量粘土灰、灰黄、深灰~灰乌色,可塑,稍干.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重积韵律明隐,量天没有匀称,局部相形成粉量粘土或者粉砂,呈透镜状,紧集~稍稀,薄约为0.1~3.5m.(2)含角砾粉量粘土褐灰色,可塑,稍干.含角砾碎屑,粒径普遍为2.00~4.00mm,含量约15~20%.主要呈透镜体分集于角砾层中,层薄0.30~3.00m.(3)角砾褐灰~褐乌色,紧集,稍干.含约15~25%的细粒土.砾石母岩为蜕变岩,呈强风化状(用脚合易断或者易捏成粉终状),磨圆度好,呈棱角状,层薄0.40~4.70m.(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干,碎石母岩主要身分为蜕变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各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挖15~25%的粉量粘土.(5)细砂灰、灰黄色,紧集,稍干,含粘粒较多,身分以石英、少石为主,含铁锰量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薄为1.4~1.5m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干干,卵石普遍粒径0.5~2.0cm,各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身分主要为灰岩、黑云岩.卵石含量约为15~40%,粉土”含量约占40~60%.该层主要分集于卵石层之上或者夹于卵石、粉土层中,层薄为1.3~5.8m.(7)卵石灰、灰黄色,稍干~干,普遍粒径2~4cm,部分卵石粒径达8cm以上,分选性较好,级配没有良,卵石多呈次棱次圆状,身分主要为灰岩、黑云岩.卵石含量约占50~60%,砾石含量约占20~30%,充挖物主要为砂战粘性土.该层分集于粉土层之下或者夹于粉土层中,薄度没有匀称.根据其稀真度区分为紧集、稍稀、中稀、稀真四个亚类.3、崩坡积层(Q4col+del)崩坡积物(Q4col+del):为陡崖崩积聚集产品,物量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纯碎石或者碎块石土,结构稍稀~中稀,土石比约1:3,层薄普遍为0.8~4.0m.4、残坡积层(Q4dl+el)残坡积物(Q4dl+el):棕黑、紧集,为砂岩战泥岩风化聚集产品,由上往下颗粒渐渐变细,分选性好,物量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纯碎石或者碎块石土,结构稍稀~中稀,土石比约2:1,薄度变更大,层薄普遍为0.5~3.0m.5、滑坡聚集层(Q4del)滑坡聚集物(Q4del):物量组成主要为粘土亚粘土混纯紫黑色泥岩碎石战泥量砂岩碎石,结构稍稀~中稀,土石比约1:2,层薄普遍为1.0~5.0m.6、泥石流聚集层(Q4sef)物量组成主要为块碎石土,块碎石棱角明隐,结构稍稀~中稀,土石比约1:3,层薄普遍为0.5~3.0mm.7、上革新统坡洪积层(Q3dl+pl)(1)含碎石粉量粘土褐灰~褐乌色,稍干.含约15~25%的碎石,碎石粒径2~6cm.砾石母岩为蜕变岩,呈强风化状,磨圆度好,呈棱角状,分集形态主要以透镜体分集于该层中.(2)碎石浅灰~褐灰色,稍干,碎石母岩主要身分为蜕变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8cm,含少量块石,局部块石粒径达15cm以上,碎石含量45~65%,充挖20~30%的粉量粘土.根据稀真程度,将其分为紧集碎石、稍稀碎石、中稀碎石三个亚层.8、两叠系大闭山组(P1dg)战石冰系岷河组(C2mh)评估区出露基岩为两叠系大闭山组(P1dg)钙量砂岩板岩战灰岩以及石冰系岷河组(C2mh)死物碎屑灰岩战含燧石灰岩夹砾灰岩,岩层产状190°∠55°,薄~中薄层状构制,岩性较简单,风化热烈,裂隙较收育,工程天量岩组属于半脆硬岩组.。

地层学实习实测剖面方法整理资料.

图例
17
18
责任制表
19
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的编绘
地层剖面柱状图是在绘制出地层剖面图,确定了各地层的时代及 层序,计算出各分层的真厚度、累计厚度并对野外描述记录 进行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编绘的该图可绘在地层剖面图的一侧 ,也可单独绘制,具体作法和要求如下:
A、选定比例尺:柱状图的比例尺可与剖面图相同,也可不同。 以能清楚地反映各分层的基本特征为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地 层的总厚度,以免做出的柱状图过长或过短。
C、地层界线,分层界线和岩性花纹的长度要有区别,以示分界 。一般岩性花纹长1cm,分层界线长1.5cm,地层界线长2cm并 向下作垂线,在两垂线之间标注地层代号。
D、图例排列顺序一般为:地层年代代号(从老到新),沉积岩 、岩浆岩、构造要素、岩层产状、分层号、标本化石代号等。
14
长度要有区别
15
16
第三章 实习区地层及古生物特征 第一节 太古界 第二节 元古界 第三节 古生界 第四节 中生界 第五节 新生界 (插图)
第四章
实习区地质构造 第一节 区域构造 第二节 研究区构造 (插图)
第五章 实习成果及任务完成情况
第六章 实习总结与体会
附件 实测地层剖面图 实测地层综合柱状图
B、按照地层剖面柱状图的标准格式和分层厚度,自下而上,由 老到新画出各分层的岩性花纹,并标出地层代号,分层号等 。
20
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的编绘
C、岩性描述及化石一栏,应力求文字简明,并与岩性柱状相 吻合,一般只描述各分层的岩石名称,岩性组合,上下变 化规律及所产化石等内容,不作详细的岩性描述。
D、当某分层厚度较小,而文字描述较多时可做引线使描述栏 加宽。
在此假设导线方向垂直于走向!

第十四节地层划分第四系

第十四节第四系第四系分布较广,全区各地均有出露。

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堆积、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更新世时期有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

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较详,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

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砂,稀有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河流沉积河流沉积分布于浔江等主要河流沿岸。

浔江组命名地在浔江河谷,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 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沿河两岸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四级阶地,海拔160-200 米,相对标高90-110 米。

沉积物下部为黄、棕红色的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

厚一般在 5 米以内。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白沙组命名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 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三级阶地。

海拔130-180 米,相对标高50-60 米。

为数米厚的红、棕红色的砾石层。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南宁盆地及藤县和平圩等地所见,在砾石层之上有4-8 米厚的红色粘土层。

砾石、粘土可作建筑材料。

在富川、贺县、钟山一带含砂锡矿。

望高组命名地在钟山县望高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75 年建立。

该组平行不整合于白沙组之上,构成二级阶地。

海拔100-150 米,相对标高20-40 米。

沉积物下部为砾石层,厚 1.515 米;上部为粘土或砂层,厚6-27 米。

化石有植物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武鸣县里建乡祝寿村发现真象化石。

贺县泥炭层碳化木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27 600-23 600 年,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贺县、钟山等地有泥炭,南丹大厂和富川、贺县、钟山等地有砂锡矿等。

桂平组命名地在桂平县城附近。

地层年代总结

地层总结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中生界:白垩系:青石砬组K1q(假整合)南店组K1n(假整合)花吉营组K1h(不整合),西瓜园组K1x(假整合),大北沟组K1d(与下伏张家口组假整合) 侏罗系:张家口组J3z(假整合),白旗组J3b(不整合),后城组J2h(假整合),髫髻山组九J2t(假整合),龙山组J2 j(假整合),下花园组J1x(假整合),南大岭组J1n(下伏杏石口组假整合)三叠系:杏石口组T3x(假整合),二马营组T2 e(整合)和尚沟组T1h(整合),刘家沟组T1l(整合)刘家沟组主要为砂岩沉积,石千峰组以砂泥岩和砂页岩组合为主古生界:二叠系(只分上统,下统):石千峰组P2sh(整合),上石盒子组P2 s(整合),下石盒子组P1x(整合),山西组P1sh(整合)石炭系:太原组C3 t(整合),本溪组C2 b(假整合)奥陶系:马家沟组及其以上各组,岩性基本相同,以灰岩为主。

而亮甲山组及以下冶里组,以富含镁质为特征,多数地区属白云岩相。

岩性的突变,反映出其沉积环境的突变。

峰峰组O2 f(整合),磁县组O2 c(整合),马家沟组O2 m,(标准剖面为整合,本区为假整合)亮甲山O1 l(整合),冶里组O1 y(整合)寒武系:凤山组∈3 f(整合),长山组∈3 c(整合),崮山组∈3g(整合)张夏组∈2 z(整合),徐庄组∈2 x(整合),毛庄组∈2mz(整合),馒头组∈1m(假整合),府君山组∈1f下伏底层井儿峪组(假整合)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井儿峪组Qnj(整合),长龙山Qnc(假整合)下马岭组Qnx下伏底层铁岭组(假整合)中元古界:蓟县系:铁岭组Jxt(整合),洪水庄组Jxh(整合),雾迷山组Jxw(整合)杨庄组Jxy下伏底层高于庄组(假整合)。

标注剖面整合,本区为假整合长城系:高于庒组CHg(假整合);大红峪组CHd(整合);团山子组CHt(整合);串岭沟组CHch(整合);〖常州沟组(CHc)下伏迁西群(不整合接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多县昂欠涌曲第四系实测地层剖面一.概述
青海省治多县昂欠涌曲第四系实测地层剖面为四川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测制,测制时间为2009.8月,测制者梅刚、张鹏、陈世华、郝启洪、杨嘉鸿,工作中采用罗盘测量方向,坡度角,用测绳量距、逐层仔细观察记录、对好的地质现象进行了拍照,并配合样品采集,剖面精度按1:1000比例尺进行。

剖面工作量统计
剖面长度:622.00米
导线数:9导线
样品数:1个
b薄片共有1个
分层数:4层
1.自然地理与交通
测区地处青川藏高原腹地,属高原丘状地貌。

行政区划为青海治多所辖。

剖面:起点坐标:
X=0724320 Y=3720901 H=4496;
终点坐标:
X=0724690 Y=3721399 H=4452
交通条件一般,有一条简易公路可达。

2.前人工作史及状况
青海第四系研究始于1936年孙建初、扬钟键、卞美年等人的工作,其后陈梦熊(1945)、刘增乾(1946)、翁文波、李德生(1946)等也有专论发表。

期间,地质部632队,青海综合地质大队水文队、石油普查队,青海省地质局盐湖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冰川沙漠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青海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第四地质队、第一、第二区调队、第一石油普查队,青海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地矿部90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等单位均从不同角度对青海第四系进行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

二、剖面地质特征
剖面主要出露第四系地层。

(一)剖面列述
Ⅰ级阶地,更新统(QpⅠal),高出现代河水面约3m。

3.为河漫滩堆积物,河床为砾石层,砾石主要成分为灰岩,约占90%,砾石磨圆度较好,呈椭圆-次圆状,偶见砂岩及安山岩转石。

------不整合-----
Ⅱ级阶地,更新统(QpⅡal),高出现代河水面约4m.
2.大部分为残坡积物及河流冲击物掩盖。

据转石推测其下腹岩石岩性为灰岩,转石磨圆度较好,呈椭圆-次圆,偶见有灰绿色安山岩转石
------不整合-----
Ⅲ级阶地,更新统(QpⅢal),高出现代河水面5-6m
1、为大量灌木丛及草皮掩盖,据转石推测岩性为灰色灰岩,转石棱角分明,呈棱角-次棱角状。

阶地高约7-8m。

------角度不整合-----
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3b)
0、岩性为厚块状灰岩。

岩石外观较为完整,局部见有褐铁矿化。

(二)岩石地层综述
1、Ⅲ级阶地,高出现代河水面5--6m,阶地平台较明显,阶面宽约数十m,阶面略向北倾斜。

属基座型阶地,二元结构清楚,上部为含砾砂土层,厚约0.5m,下部为含砂砾石层厚1-2m,横向上层位较稳定,角度不整合于下伏波里拉组基岩之上。

2.Ⅱ级阶地,高出现代河水面约4m.,阶地平台明显,阶面宽240余米,表层为草皮,居民点及放牧场分布其上。

阶面略向北及下游倾斜。

下部为:(1)腐植土层,主要由根系土,亚粘土组成;(2)粘土层;(3)细粒砾砂土层,主要由亚砂土、砾石等组成,砾石砾径1-3厘米,含量约30%,次圆-圆状;(4)砂土层,土黄色,未见底,主要由砂土80%、亚粘土20%组成。

3.Ⅰ级阶地,阶面高出现代河水面3m,为一平台,草地掩盖。

阶面平坦,宽400余米,略向北(现代河流)倾斜。

阶地二元结构清楚,下部为含砂砾石层,厚1.6-2.0m,砾石含量80%,成份以中粒、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次为脉石英、粉砂板岩等,略显下粗上细的韵律特征。

砾径大者为10-15厘米,小者为1-3厘米。

结构松散。

上部为灰色粉砂质粘土,厚约0.5m。

4.三叠系波里拉组(T3b)
岩性为灰色块状灰岩,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表面局部见有覆盖一层钙质薄膜,呈砖红色,具褐铁矿化,岩间充填方解石脉,脉宽约0.1-0.3cm。

局部发
育密集呈网状。

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三)第四系堆积物的划分与对比
剖面上采有测年及微古样品,因成果未到,时代的划分无依据,暂将测区阶地类型,堆积物结构组合等特征,据前人资料将Ⅰ、Ⅱ、Ⅲ阶地划归全新统。

(四)沉积岩相古地理特征
1.岩相沉积特征
剖面所控制的第四系包括现代河流及Ⅰ、Ⅱ、Ⅲ级阶地,形成环境均属河流相沉积。

1.现代河流相:进一步分近主流(河道)相及滨河浅滩相。

a.近主流相(河道)堆积特征:堆积物为砾石粗砂、细砂混杂堆积,以砾石为主,砾径一般5-20cm,个别达50cm,多为扁平状、椭圆状,磨圆度以次圆状、圆状为主,次棱角状次之,表面光滑,略显叠瓦式排列,扁平面倾向上游。

b.滨河浅滩相堆积:高出平水期水面1m左右,宽约十米,滩面凹凸不平,堆积物以砾石为主,砂泥充填其中,砾径2-15cm为主,大者40cm,多为扁平状、椭圆状,以圆状次圆状为主,次为次棱角状。

三、主要成果与存在问题
通过野外剖面测制和室内资料的初步综合整理、查清了测区第四系的形成环境,沉积物组合特征,并进行了沉积岩相的划分。

对测区第四纪地貌特征、古气候条件及成因类型作了初步探讨。

经过工作,达到任务书要求,在基础地质方面有所进展。

但由于时间,技术水平、露头情况、外部环境等到不够理想、野外资料的搜集不够全面,区域横向变化情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