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合集下载

成都理工大学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简介成都理工大学简介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学校打过交道吧,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成都理工大学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

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的主体原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

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现为四川省重点大学。

校园面积2888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能源、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12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同时设有研究生部、沉积地质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农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65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在校学生总数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3004人,博士研究生585人。

在编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2人,教授190人,副教授419人,其中有3人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9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3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成都理工研究生院

成都理工研究生院

成都理工研究生院成都理工研究生院是一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重点的工科院校之一。

下面将对成都理工研究生院进行700字的介绍。

成都理工研究生院是成都理工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身是建于1951年的四川冶金技术学校。

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成都市青羊区,占地面积较大,校园环境舒适宜人,绿树成荫。

学校设施齐全,有优美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设施,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成都理工研究生院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高。

他们深入研究各自的学科领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表现出色。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科专业选择和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校提供的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级别。

在各个专业领域,学校坚持培养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招生录取、培养管理、教学实践、科研课题等方面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力求为研究生提供高标准的学科教育和研究生活培养。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成都理工研究生院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工程学、理学、管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

学校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先进材料与能源、地下建筑与地下工程、环境与资源工程、建筑与艺术设计等。

学校还与国内外多家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和交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总体而言,成都理工研究生院是一所具有良好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高等学府,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研究生。

学校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师资队伍、广泛的学科领域和实践创新能力而闻名,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研究生加入学校。

毕业生就业率高,学术声誉卓越,不仅在国内在工科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认可。

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立足品牌建设1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国家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地质资源勘探与国土资源开发人才成都理工大学在51年的办学历程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力搞好本科教育,积极进行教学科研创新,建立了以地质勘探为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和国土资源开发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1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成都理工大学前身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于1956年6月2日在成都东郊的荒野之地破土动工。

来自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和东北地质勘探学院的教师和建设者一起,不畏艰难困苦,连续奋战,短短的四个月就完成了初期的建设,并于当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实现了当年批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

建校之初,学校物质条件较差,工作、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干部教师不得不挤在一起备课办公。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经过创业者的艰苦努力,首批1 580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率达到了77.62%。

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作风,经过十年的建设,至“文革”前,学校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地质高等教育基地,并为国家培养了6届3072名本科生和14名研究生,初步形成了“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在艰苦条件下不断进取,尊师爱教,教书育人,勤奋学习,不怕艰苦,坚决服从国家分配,为地质事业勇于献身”的优良校风。

“文革”期间,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被迫中断,但许多教师并未放弃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

学校依靠教师来自多所重点大学的学缘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校队(学校与地质队)合作开办了12期培训班(七?二一大学)。

1972年至1976年招收三年制大学普通班学生3055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我国藏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多吉等。

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各类项目1 60多项(至1975年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携带式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仪,四川省相邻地区构造体系及其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蓝石棉矿物及其性能的研究,四川碳酸盐岩油气储集条件与增产措施等。

成都理工大学-管科

成都理工大学-管科

管理科学学院COLLEGE OF MANAGEMENTSCIENCE◆教授(级)21人、副教授(级)5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商务◆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信息管理基础、线性代数、理工数学实验、财务管理◆省级教学团队:数学地质◆四川省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四川资源环境战略研究科研创新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专业设置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应用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数学地质物流工程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应用统计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地质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招生类别:理工专业剖析: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的发展带来了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本专业着眼于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突出“以工程问题驱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和计算机工具去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理统计、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等。

学制及学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一批省级特色专业招生类别:理工专业剖析: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研究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数理基础、方法技术和应用前景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培养高端信息技术人才和科学工作者的前沿阵地。

成都理工论文

成都理工论文

成都理工论文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成都理工大学的相关论文内容。

首先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的概况和研究领域,然后针对相关论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包括研究方向、创新点和影响力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成都理工大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和成就。

1. 引言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位于四川成都的综合性工科大学,成立于1956年。

该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自建校以来,成都理工大学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 研究领域成都理工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涵盖了工程、材料、环境、计算机、管理等多个领域。

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评价•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这些领域中,成都理工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

3. 论文分析3.1 研究方向成都理工大学的论文涵盖了多个研究方向。

通过对成都理工大学相关论文的调研和分析,可以看出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的研究重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评价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地质灾害频发。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评价一直是成都理工大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相关论文主要探讨了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预警、防治措施等问题,为当地的地质环境改善和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是成都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

相关论文主要涉及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能研究、地震灾害评估等方面。

成都理工大学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成都理工大学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相关论文主要关注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

通过对材料的研究,成都理工大学致力于开发新型材料、改善材料性能,并应用于工程和应用领域。

3.2 创新点成都理工大学的论文在上述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点。

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地图

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地图

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地图图片来源于:百度地图图片来源于:百度地图显而易见的是电子科技大学正中间是科技广场,供学生来休闲,而该校有三个大门,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周边有许多美食美景供课余时间去休闲玩耍。

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与学校的创办相随而生。

六十余年来,图书馆始终围绕学校“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优化资源布局、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已成为以地学、能源、环境等学科信息资源为明显优势,以理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信息资源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图书馆。

近年来多次获得“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四川省全民阅读先进集体”、“成都理工大学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和宜宾校区图书馆组成。

其中,成都校区图书馆包括了东区图书馆和水上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近8000个,宜宾校区图书馆于2020年9月启用,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000个。

两校区图书馆均配有中央空调、WiFi覆盖、直饮式饮水机、研修室、视听室、现代化数字阅读设备,采用RFID图书自助借阅,共享数字文献资源。

我们学校还有水上图书馆哦,大家开学后可以去看一看。

成都理工大学师哥师姐说宿舍条件1、住宿比较差,男女比例差别大,教学质量可以,图书馆不错、2、旧宿舍楼就像楼上说的那样,另外银杏园一号楼是女生哦——其他三栋都是男生,一号楼是核自院的男生搬出来腾给女生的,不知道这次开学其他三栋楼男生还搬不搬,珙桐那边新建的宿舍楼还可以,每两个寝室有一个洗澡间,同样无电视无风扇,不过很宽敞,就是离教学楼有点远。

3、还行吧,很多专业也都已经升了一本了。

如果上了重本,专业选好了,应该就能上,但是有些好的专业就不一定了,比如地质学、土木工程,要比重本高很多才能上的了,不然就有可能被调配。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由国家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高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的成都地质学院。

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

截至2014年5月学校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

设有8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

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非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中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一、内容:“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二、涵义:1、“穷究”:深入钻研,追根寻源,不舍追求。

见《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见朱熹:“格物穷理”;见成语:“穷经皓首”等。

2、“于”:在于、及于、对于、自于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伦理、人生哲理、科学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论、理念等等。

将寻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尽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

指在正确的理想、理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5、“工”:实践、实干,工作、工力,过程、擅长,巧智、巧用,艺术境界等等。

如“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无意而工而无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译为:在事理物理处穷究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

亦即: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

三、优点:1、海涵包容,厚重博大。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将倡导师生员工“厚德、博学、笃行”,“勤奋、求实、创新”等意尽数包涵,理论容量大,文字张力强。

2、独特表达,新颖别致。

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成都理工大学2023考研招生目录发布,总共有65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学术学位硕士专业有27个,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有38个。

一、成都理工大学2023考研招生目录1、成都理工大学2023年总共有65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学术学位硕士专业有27个,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有38个。

2、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分别为020200应用经济学、030100法学、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050200外国语言文学、050300新闻传播学、070100数学、070200物理学、070300化学、070500地理学、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800地球物理学、070900地质学、080100力学、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400土木工程、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081800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200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700核科学与技术、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083900网络空间安全、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120200工商管理。

3、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有025100金融、125601工程管理、025200应用统计、125602项目管理、025400国际商务、125603工业工程与管理、035101法律(非法学)、125604物流工程与管理、035102法律(法学)、135105广播电视、055101英语笔译等。

二、成都理工大学院校简介成都理工大学是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共建的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行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理工大学中门校门建筑调研报告作者姓名:黄冬昀专业班级:15级建筑学指导教师:程霞第1章前言1.1 高校校门建筑概况高校校门作业校园空间序列的起点,是校园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象标志性至关重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校园愈来愈承担起地区文化资源中心的作用,同事社会也期待着校园研究成果的转化。

大门作为校园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联系体,对现代教育空间环境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1高校校门建筑特征大学校门的功能作用任何建筑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没有任何建筑形式能够除去功能而独立存在。

功能存在是建筑需求的最初形式,通常这些理由还不止一个。

一个好的建筑往往是由多种错综复杂的功能的组合体,所以大学校门设计的最终形式就是满足学校功能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设计方式的革新,人们对于大门设计的功能也有着全新的要求。

因而大学校门也是在设计形式和功能应用的方向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完成的。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大学校门的设计形式和功能应用分析可以看出,大学建筑主要由交通人流出入口,校园保卫室,值班传达室,办公空间,储藏室和卫生间等共同构成的。

当然由于不同的校门设计形式的不同所呈现的功能形式也不尽相同。

比如说有的大学将其建筑的某一部分作为商业应用,如清华大学就将其南校门的一侧作为出售学校纪念品的商店。

大学校门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建筑体,不仅有疏导交通,和作为标识的功效,还同时担负着传承校园文化,展现学校人文内涵和加强城市化建设的一颗重要的纽带。

1.1.2高校校门现状大学校门在建筑何为一个空间的同时,也将校园和外围的城市空间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这样可以将大学校园做为一个独立特殊的空间安放于城市之间。

不仅如此大学校门还与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相对特殊的入口建筑空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感和特殊性。

它也成为大学所有建筑群体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它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它自身的历史特点。

总结起来,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大学建设在解放之前处于自由发展的态势。

学校的创建与其历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一时期的校门建筑设计比较单一,其建筑功能主要是起防御性和穿行功能的作用,其中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建筑式样:第一种就是利用传统的中国式牌坊和牌楼作为校门建筑,例如那时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其两者的校门就采用了双层牌坊的建筑样式。

第二种就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仿古式的建筑样式,例如我国著名的大学北京大学于1926年建成的北京大学西校门就采用了仿古三开朱漆宫门的“庙门式”建筑样式,其风格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第三种就是在当时由于受国外建筑风格的影响,借鉴并融合了西方的欧洲古典式建筑风格的大学校门建筑设计,如我国的清华大学的二校门就是受欧式古典建建筑风格的影响并且结合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建造而成的,譬如设计鲜明的两根逃立克西式立柱,高耸的大拱门,使整个建筑分割看上去俊雅流畅,校门的两边各自连接着高高的校园围墙,它也成为当时清华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1.1.3高校校门发展趋势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不仅让我国的经济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尘封了的数千年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也悄然无息的发生着变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提高以及人们日益新潮的新的思想观念。

使我国大学校门建筑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局面,摆脱了以往大学校门建筑中千篇一律的建筑模式,在注重实用宏伟的同时开始注意大学建筑和大学整体环境以及大学周边城市环境的相互呼应,与此同时大学校门的入口空间形式也由原来的相对闭塞的半开放式转变成为完全开放的样式,但是这一时期的大学校门建筑设计样式基本上还是以对称设计为主,这也表现出当时人们在追求新的设计美感的同时又有点受传统文化思想的拘束的特点,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点。

第2章案例调研2.1成都高校校门实例调研:2.1.1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是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的所在地。

总占地3000余亩,主要为四川大学大三、大四及硕、博士研究生同学学习的地方,是四川大学的校本部。

望江校区位于成都市一环路上,分设东西南北四个门,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作为最早的川大所在地,望江校区历经百年风雨,巴山灵秀,咸聚于此,蜀地彦才,聚汇于斯,校园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大三学子搬到望江校区之后,大家都有一种“所谓大学当如是”的感觉。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北大门坐落于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位于交通干线之上。

此处交通发达,距离商圈较近,周围有密集的车辆及人群。

北大门位于川大望江校区北面,交通便利,人群密集,所以门宽设置很大。

校门前有约20×6m禁止停车区域,保证了校前区的宽阔及行人安全。

进门后左右两侧分别为影片荷花池共赏,同时与校门和谐相应。

校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门卫值班室。

门卫值班室门宽1.6m,门高2.3m;室外窗高1.2m,室内窗低距地面0.9m,方便门卫坐与窗口向外观察。

门卫室卫生间尺寸为2×2m。

对称又符合空间艺术,使建筑本身富有美学表现力,达到安全美观的作用。

西大门不同于北大门,虽然也是望江校区主要大门建筑,但是他的建筑风格是更加现代,西大门临马路较进,车流量人流量也较多。

校前区又大概14×5m 禁止停车区域。

进入校门后,为两条双行道,两侧布有草坪及绿植。

双行道中间设有站岗区,有门禁设置,门卫可进行站岗,收费,登记等一些其他用途。

校门两侧也有门卫值班室,各位一层。

门高2.1m,室外窗高1.1m,室内窗低距地面1m。

西大门造型比较现代简单,普通是石柱与双层额顶构成简单的空间组合,强调的是外观的明快,简洁。

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体现了川大现代创新务实的精神内涵,表达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和简约实用的态度,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2.2高校校门网络调研2.2.1重庆大学重庆大学(Chongqing University),简称重大(CQU),坐落于中央直辖市重庆,是中共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也是“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重庆市大学联盟”成员。

是国家31所副部级中管高校之一,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

重大创办于1929年,1942年更名为国立重庆大学,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截止2015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近5500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累计藏书420万册;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有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0人,本科生近30000人,留学生1200余人。

建校八十余年来,有40多位两院院士从这里走出,从事社会科学的知名人士有著名诗人杨明照、著名词作家阎肃、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等。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比较文学家吴宓、著名法学家潘大逵、著名演员、导演张国立等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

2.2.2厦门大学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建,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

入选“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全国31所副部级中管高校。

学校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占地超过9000亩。

2014年7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动工建设。

校舍建筑总面积19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440多万册,固定资产总值84.55亿元,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5.29亿元。

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27个学院(含76个系)和14个研究院,3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有在校学生40000余人(含海外学历留学生1657人),其中本科生19739人,硕士研究生16875人,博士研究生3164人。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占地近9000亩,其中思明校区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2600多亩,漳州校区占地2500多亩,翔安校区占地3600多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9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440多万册、电子图书1072GB,固定资产总值84.55亿元,仪器设备总值25.29亿元;拥有7家附属医院。

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

厦大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结论本次调研本着高校大门为主题,调查大门造型特质和其配置,包括周边交通景观方面,与学校文化,城市特点结合进行分析了解。

此次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门设计都是本着简约明快的风格,以最节俭的方式体现出最全的风格文化。

对交通和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合,和围墙门卫室的关键配合关系是很重要的。

大门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要高度统一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

参考文献1. 百度文档浅析高校校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