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293.苓甘五味姜辛汤详解研讨

?293.苓甘五味姜辛汤详解研讨

293.苓甘五味姜辛汤详解研讨293.苓甘五味姜辛汤详解研讨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

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苓甘五味姜辛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茯苓12克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五味子12克加减;1.咳嗽痰多,邪偏在肺,可酌加紫菀、款冬花、杏仁、苏子等宣肺降气止咳;2.喜唾清涎,邪在胃,可加半夏、陈皮、白术、生姜等健脾温中降逆;3.寒饮引动冲气上逆,症见呕逆心悸眩晕者,可加桂枝平冲降逆;4.外兼表寒,或由表邪引动内饮者,可加苏叶、荆芥,并以生姜易干姜,温化痰饮而散表邪,或与小青龙汤互相参用。

[主治] 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本方主治寒饮咳嗽之证,临床以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寒饮者,均可以本方化裁治之。

1、迁延性咳嗽2、哮喘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异名] 五味细辛汤(《鸡峰普济方》卷11)、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140)、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13)。

[组成] 茯苓四两(12g) 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5g) 五味子半升(5g)[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分析] 本方原治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咳嗽、胸满又作,此系上焦饮邪未尽,寒饮续发之证。

正如尤怡所云:“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寒饮或由脾阳不足,水湿失其温化,寒湿内生,运化失职,聚而成饮;或因外邪伤肺,津失敷布,液聚而生。

寒饮在肺,肺失宣降,气机阻滞,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胸阳,阳气不布,则胸满不舒;舌淡苔白滑,脉弦滑皆为寒饮内停之象。

169.苓甘五味姜辛汤

169.苓甘五味姜辛汤

169.苓甘五味姜辛汤好,同学们安静,咱们开始上课,刚才呢,我们在上一节课开始讨论呃,润燥化痰,治疗燥痰呢,我们学了一首方子叫贝母瓜蒌散,呃。

课下有同学提了两个问题啊嗯,第一个问题就是嗯。

他半夏泻心汤怎么用人参、生姜、大枣儿,什么干将是大枣,炙甘草呢,怎么贝母瓜蒌啊,这个小结胸里头就不用呢。

那不是脾胃不足嘛,对不对?这要是脾胃不足,你就加那个没品位,没有不足,你家那个干嘛呀,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呢,就是你,你不是说小杰胸中吗?他怎么反倒不用黄芩了呢?那个不是清吗?他怎么黄芩黄黄莲一起用,半夏干姜一起用,这里边儿倒没有干姜,倒没有黄芩了呢。

他正在哪儿啊?正在它是有型的一个弹是八节的厉害了,他疼,而半夏泻心汤呢,他治什么呢?他治什么症状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

劈的厉害,不疼绁心。

藤县兄。

将来你学大熊就知道。

好,我们现在呢,开始学习祛痰的第四节,在321页。

叫温化寒痰类芳基,这个寒潭啊,跟热谈正好相反。

热痰呢是谈从热而化呢,它跟体内的热邪果结在一起了,比方说清气化痰丸,比方说小仙兄所说的那种产品,但是这个寒潭呢,它就是从含而化所形成的痰,寒痰的特点呢,量也多,但是呢,他色白,他清晰,说到色白清稀量多呢,这个湿痰也是这个特点呢。

诗坛跟寒蝉你怎么划分呢?大概理论上的,理论上的区别是很容易的,我们先来回忆一首方子,叫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呢叫温化水饮。

那么,咳出来的这堆东西究竟是谈还是隐呢?有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

理论上说,谈更稠一些,耳瘾更稀一些。

大概呢?好像是一杯饱和的糖水是吧?和一杯清水之间的差异。

然而咳,出来之后,这个谈呢,他要是不散开的话,大概就算是我们说的谈。

如果它散开了呢,大概就是我们说的一。

但是。

既然他不散开是谈,那么寒痰也不散开。

所以它散开了叫韩尹,他不散开,我们可以叫他寒痰,但是湿痰也不散开,谈谈也不散开,你怎么判断这个谈他是诗?还是偏寒呢?中医说的不是绝对温度的差异是吧?那这口痰我测一下它的温度,这不成啊?那你怎么判断它含呢?还是一个体制特征的问题,所以面对这咳出来的一口痰,你大概看不清楚,那么面对这个病人,你就能判断出来他是不是偏寒。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蠲饮止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蠲饮止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蠲饮止咳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9g 干姜9g 细辛9g 五味子7.5g 上5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每次lOOml。

(功效)温肺散寒,蠲饮止咳。

(主治)肺寒支饮,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咳吐清稀痰,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临证加减) 1.久咳者,酌加紫菀、款冬花、桔梗、杏仁、川贝等。

2。

老年体弱者,酌加冬虫夏草,生黄芪、党参,以补益。

3.呕哕或痰多者,加枳实、陈皮、制半夏,以降气止呕,燥湿化痰。

4.咳甚者,加杏仁、海浮石、款冬花,以降气止咳。

5.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降冲逆。

6.气滞脘胀者,加陈皮、砂仁,以行气消胀. 7.脾虚食少者,加党参、神曲、白术,以益气健脾。

8.形寒肢冷者,加制附子、肉桂,以温之。

9。

湿重苔白厚者,加苍术、生苡仁、藿香、佩兰,以健脾利湿,芳香化浊。

10.细辛用量之我见:细辛的用量,历代多谓不超过一钱,在临床实践中,以不同剂量的细辛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某些疾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认为细辛虽有小毒,但辨证明确,亦可大量应用。

①大剂量(15—20g)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寒湿久蕴,脉络痹阻之腰腿疼痛,取其辛散温中而镇痛的作用;②中等剂量(10g)用于治疗风寒束肺所致咳嗽、哮喘等证;③小剂量(2—5g)用于治疗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又可治疗鼻渊、痢疾,其疗效显著.[吉林中医药,1982,(1):48] 11.张仲景运用细辛及其剂量之探讨:《伤寒论》运用细辛 6方(包括真武汤加减),细辛用量最重者乌梅丸为6两,最轻者真武汤为一两,一般用二三两。

《金匮要略》用细辛工0方,一般用二三两,最轻者赤丸方一两.观二书凡用细辛于汤剂者,在 1一3两之间,约今之3~10g。

而用于丸剂则量较汤剂为轻。

如乌梅丸共工。

味药,总量达258g,其中细辛18g。

按每次服用丸数计算,则所含细辛量甚少。

赤丸计4味药,总量11两,约合今之33g,细辛占1/10强,约4g,其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则每服赤丸所含细辛量亦甚少。

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作用

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作用

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作用五苓散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白术。

五苓散的性状特征五苓散为散剂,内容物为淡黄色粉末;气味微香,味道微辛。

五苓散有哪些主要作用?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可以缓解头痛微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短气而咳、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水入即吐、水肿、泄泻等症状。

五苓散用于治疗哪些病证?用于治疗脾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司、开阖不利造成的蓄水证。

缓解头痛微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短气而咳、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水入即吐、水肿、泄泻等症状。

用药前须知五苓散为处方药物,须在医院或诊所凭医师或其他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

如果对茯苓、泽泻、猪苓等过敏,禁止服用。

湿热者忌用。

属于阴虚津液不足之口渴、小便不利者不宜服用。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过敏性体质者,谨慎服用。

五苓散的制剂规格散剂,每袋装6克或9克。

如何服用五苓散?服用时间: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

服用方法:按照说明书,温开水送服。

服用剂量:1次6~9克,1日2次。

五苓散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反应?五苓散可引起过敏反应。

其他不良反应目前尚不清楚。

用药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服药期间应该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防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效。

目前尚不清楚哪些药物会与五苓散相互作用,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咨询医生,以防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五苓散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2]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下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①哮喘
茯苓10~15g、甘草6g、干姜5~10g、细辛3~6g、五味子5~10g、麻黄5~10g、半夏10~15g、杏仁5~10g、桔梗5~10g 寒哮合小青龙汤;热哮合桑白皮汤;兼阴虚合六味地黄丸;气虚合补肺汤。

②感染咳嗽
茯苓30g、细辛10g、五味子15g、生甘草10g、干姜15g、黄芩10g
③慢性咳嗽
干姜10g、茯苓15g、细辛3g、五味子10g、甘草10g、白前15g、桔梗10g、紫菀10g、陈皮15g、法半夏10g
咳甚兼喘加灸麻黄、杏仁、地龙;咽痒加牛蒡子、蝉蜕;恶风怕冷加防风、黄芪。

④感冒后顽咳
茯苓15g、甘草5g、五味子10g、干姜5g、细辛5g、法半夏15g、陈皮15g
痰多加紫菀20g、款冬花20g;咽痒则咳加蝉蜕10g、薄荷10g;胸闷,气上冲而咳加麻黄10g、苏子10g、杏仁10g;痰稀,舌淡苔白腻或白滑加桂枝10g、白术15g;痰黄稠,舌质红苔薄黄,去干姜,
加知母10g、桑白皮15g、紫菀15g、款冬花15g;干咳无痰,口干少饮,去干姜加沙参12g、麦冬12g、知母10g;咳甚汗出,乏力,加黄芪20g、白术15g、牡蛎20g;咳而遗尿加补骨脂12g、益智仁12g、桑螵蛸10g、党参10g。

精选方剂系列丨苓甘五味姜辛汤

精选方剂系列丨苓甘五味姜辛汤

精选方剂系列丨苓甘五味姜辛汤精选方剂系列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12g 甘草9g 五味子5g 干姜9g 细辛5g【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半升,日三。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方解】寒饮乃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

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则停湿而成饮。

加之肺寒,津失敷布,则液聚为饮。

进而肺失清肃,宣降违和,而致咳嗽气逆,痰多清稀,胸膈不快。

治当温阳化饮。

方中以干姜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

细辛为臣,以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散其凝聚之饮;以获苓之甘淡,健脾滲湿,不仅化既聚之痰,尤能杜生痰之源。

佐以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与细辛、干姜相伍,散中有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且能调和肺司开合之职。

使以甘草和中,调协诸药。

综合全方,温散并行,开合相济,使寒饮得去,肺气安和,药虽五味,配伍严谨,实为温化寒饮之良剂。

【运用】1.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剂。

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2.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化痰降逆止呕;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温中降冲;咳甚颜面虚浮者,加杏仁宣利肺气而止咳。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属寒饮而咳痰清稀者可用本方。

方歌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附读】祛痰剂共选常用方10首,按其功用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温化寒、化熄风五类。

1.燥湿化痰: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作用,为治痰的基础方剂,主治湿内阻的咳嗽痰多等证。

随证加味,可用于多种痰证。

茯苓丸具有燥湿行气,软坚化痰之功用,主治燚停中脘所致的臂痛,或两手疲软,四肢浮肿等。

温胆汤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恐癫痫等证。

2.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能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稠色黄之证。

小陷胸汤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胸脘的小结胸病。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降逆化饮·燥湿化痰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降逆化饮·燥湿化痰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降逆化饮·燥湿化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细辛6g 干姜6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上6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lOOml,日3服。

(功效]降逆化饮,燥湿化痰。

(主治)肺寒支饮,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口淡,头晕目眩,胸满呕逆,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沉弦滑。

(临证加减}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的探讨:认为方中茯苓为君,甘淡而平,利水渗湿,补脾宁心以涤饮;炙甘草温中补虚,使不伤正;佐五味酸敛肺气,不使细辛散之太过;伍干姜、细辛温化痰饮;纳半夏降逆平冲。

全方功能温化痰饮,降逆平冲,故主治痰饮咳嗽。

凡素病痰饮咳嗽者,初以干姜易生姜,效验不逊青龙汤。

《金匮》小青龙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黄汤五方均为本方之类方。

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为主证。

兼有形寒外感之新病,以小青龙汤散内饮外寒。

或兼形寒,或兼头眩胸闷,咳呕痰水,舌白口淡,脉象弦滑之痼疾,则宜以本方主治。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功专敛肺平冲。

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冲气低,更咳胸满”。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主治“水去呕止,形肿痹”。

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黄汤主治痰饮而兼“面热如醉状”.各方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为枢纽,主治痰饮,随证加减。

认为本方实为后世治痰饮众方之祖。

[四酉医药,1964,《6,:266]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细辛9g 干姜9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杏仁7.5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次服lOOml。

(功效)宣通肺气,化饮祛痰。

(主治)肺寒支饮,痰多清稀,胸闷呕逆,心悸头眩,头面虚浮,其形如肿,舌苔白腻,脉沉弦滑,尺部无力。

(临证加减) 1。

痰饮家平日咳嗽者。

此方以栝蒌实代半夏,白蜜为膏,用之甚效.[类聚方广义] 2.咳嗽用本方效不显时再加桔梗即见效。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苓甘五味姜辛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苓甘五味姜辛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原文:“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就是吃了苓桂五味甘草汤后冲气是被降下去了,结果却又咳得更厉害了,这个代表病人津液回来了,但是,病人有咳嗽。

“胸满者”胸口感觉很胀满,这也代表病人阳气足了。

当病人阳气足的时候,桂枝就可以不用了。

所以,张仲景说:'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肺里面有咳的时候,冲气降下来,寒还在里面,胸满,胸腔里面有寒症。

胸腔里面有寒症的时候,我们就加干姜和细辛来治疗病人的咳嗽。

干姜温中去寒,细辛止咳去水。

这就是伏饮,病人本来是小青龙汤证,吃了小青龙汤发表后变成里虚掉了,肾阳,就是下焦的元气因而往上冲,于是又开了苓桂五味甘草汤把它降下去。

可是气是降下去没了,但是在服用苓桂五味甘草汤之前,这个上冲的气把胸膈里面累积有很多的寒饮通通带出来,这是有本虚之人才会发生的。

本虚的人内脏的功能都不强,这个时候饮就能够囤积在里面,可是你平常没有感觉到,只是可能感觉肺里面的痰稍微多一点点,日久它会成伏饮,慢慢的加重,可是还没有严重到发病。

现在病人得到小青龙汤证,结果这小青龙汤一发汗,引起冲气上逆,然后用苓桂五味甘草汤把冲气往下降,可是这些痰饮被之前的冲气带出来,已经集中在肺里面,结果咳又回来了。

这个咳回来了是原来有饮停在里面造成的,'而反更咳’,此时咳的会比前面还要厉害。

张仲景就告诉我们这是伏饮。

有饮停积在身体里面的时候,用苓桂五味汤,去掉桂枝,加入干姜细辛,变成苓甘五味姜辛汤。

因为胃的冲气已经没有了,所以不需要用到桂枝了。

因为寒咳是在肺里面,就要用干姜细辛。

细辛本来就是利尿剂,也能够把肺里面的寒水排出来。

干姜是温药,所有的饮在身体里面日久一定会成寒饮,这个饮就是水,张仲景用温药来和之,所以要用干姜。

干姜性热能去寒,然后细辛把这被干姜温化的水自小便导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甘五味姜辛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用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上药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解析:
阳性药:干姜、五味子、细辛
平性药:甘草、茯苓
阴性药:无
君药:细辛
干姜: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细辛:辛,温。

归肺、肾经。

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五味子:酸,温。

归肺、肾、心经。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没有阴性药物,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肺化饮为主,针对实多虚少;太阴病,里饮上逆。

方剂中,干姜、五味子、细辛,温化寒饮;甘草、茯苓,健脾利水。

诸药合用以温化寒饮为主,健脾利水为辅。

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者。

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比较:
桂苓五味甘草汤,以通阳降逆为主,敛肺滋肾为辅,兼顾健脾利水。

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气逆上冲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温化寒饮为主,健脾利水为辅。

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者。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以温化寒饮为主,降逆止呕为辅,兼顾健脾利水。

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咳满呕吐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降逆化饮为主,宣利肺气为辅,兼顾健脾利水。

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咳满呕吐兼有水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