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讲义安全技术保障

合集下载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技术与应用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技术与应用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技术与应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务工作也慢慢转型升级,电子政务成为现代政府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数字化”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对于政府工作,安全问题必须放在首位。

本文将围绕电子政务中的安全技术与应用展开讨论。

一、电子政务面临的安全问题在电子政务的数字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问题。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数据泄露由于政务数据本身的敏感性,不当的数据管理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泄露,从而对公民和政府造成损失。

2.黑客攻击政务系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信息系统,如果被黑客攻击,会导致重要信息被篡改、损坏,给政府和公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3.恶意软件感染虽然政务系统通常会有系统升级和安全软件,但用户不经意的操作还是可能带来一些“特别”的恶意软件感染,从而导致系统瘫痪、信息泄露和数据损失等问题。

二、电子政务的应对措施针对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信息安全措施,以保护政府信息和公民隐私。

1.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需要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两个方面来考虑。

技术层面主要是通过加密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手段来保证技术安全。

管理层面则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策略、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演练等。

2.提高数据保护意识敏感信息泄露的根源在于数据管理不当,因此应在数据输入前提供安全性验证,比如验证码等措施,加强密码管理以及进行众测、评估,提升数据保护意识等。

3.推广防病毒软件防病毒软件是一款专门用于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病毒的软件。

采用最新的防病毒软件,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务系统的黑客攻击、恶意程序感染等问题。

4.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设备管理机制,包括设备的安全防范、设备管理策略制定及突发事件处理等,并做好设备监控、规范设备使用。

三、国内外安全技术的应用状况近年来,国内外安全技术不断创新,同时也逐步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防火墙、专业加密技术方面,我国的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而在寻求与防御黑客攻击的战斗中,美国、英国、以色列、日本等国的安全技术也在往更高的层次发展。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02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02


解密循环密钥的产生




1)将主密钥分成8个16bit 块,即K1~K8; 2)将主密钥循环左移24位, 再按前一步骤,产生 K9~K16; 3)再将步骤2)重复4次, 共得到48个循环密钥; 4)将主密钥循环左移22位, 从最左开始取4个16bit块作 为K49~K52;

1)在奇数循环中,解密密 钥是对应加密密钥的逆元, 如解密密钥的K1是加密密 钥K49的逆元,K4是加密 密钥K52的逆元。 2)在偶数循环中,根据运 算的可逆性可知两种密钥 对应相同,如解密密钥的 K47与加密密钥K5相同。

DES的算法思想



将二进制序列的明文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的大小为 64bit; 然后,用长度为64bit的密钥对64bit的明文分组进 行16轮(每轮的密钥不同)的乘积变换和位臵臵换, 最后形成密文。 解密过程是上述过程的逆操作,16个密钥的使用顺 序和加密时相反。
输入
64bits明文/密文数据
初始置换IP
乘积变换
(在16轮密钥控制下迭代)
逆初始置换IP-1
DES的 算法框图
64bits密文/明文数据 输出
DES的安全性

对DES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分组密码,DES的加密单位仅有64位二进制,这对于 数据传输来说太小,因为每个分组仅含8个字符,而且其 中某些位还要用于奇偶校验或其它通讯开销。 迭代次数只有16轮,可能少了些,使得加密强度不够。 除去8位校验位外,密钥仅有56位二进制未免太短。同时, 各次迭代中使用的密钥ki是递推产生的,这种机制必然会 降低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因此有人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条 件下用穷举法寻找正确密钥已趋于可行,所以若要安全保 护10年以上的数据最好不用DES算法。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保护网络设备、网络系统、网络数据和网络用户免受威胁和攻击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首先,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是保障电子政务安全的重要基础。

政府应制定网络安全相关法规,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和义务。

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自己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的网络使用行为,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

其次,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提高电子政务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研发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确保用户的真实身份;研发智能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识别和拦截网络攻击行为;研发数据加密和密码技术,确保敏感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再次,加强网络监管和防御能力是保障电子政务安全的关键。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网络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拦截网络安全事件。

同时,要加强对网络黑客和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和追责机制,对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国内外网络合作,增强网络安全防御的整体能力。

最后,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和教育是提高电子政务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组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培养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安全意识,预防网络攻击和网络欺诈。

综上所述,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进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网络监管和防御能力以及加强宣传和教育,才能有效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为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另外,为了提高电子政务的安全性,还需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网络设备和网络数据的保护。

第七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

第七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
第七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
意义:
(1)电子政务安全是国家各种利益得以保证的基础。发展电子 政务是政府转变职能、转换运行机制、提高决策效率与科学 性、提升政府的社会职能、增加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促 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它所代表的不仅 仅是政府部门的利益,更代表了企业和广大民众的利益,因 此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是维护国家各阶层利益的基本前提。
第七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
(2)信息隐藏技术。
含义:把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隐藏在另一个称为 载体的信息中,形成隐秘载体,非授权者不 知道这个信息中是否隐藏了其它信息,即使 知道,也难以提取或去除隐藏的信息。(昆工研
第七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
3、电子政务安全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的安全首先是国家的安全。 定义:电子政务安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由
信息和网络技术与国家安全因素的相关性所 构成的国家安全的一种态势。而这种态势描 述了国家免受国外信息和网络优势威胁的能 力、以信息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能力和以信 息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第七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
构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的四个要素:
A、技术保障体系; B、运行管理体系; C、社会服务体系; D、基础设施平台。(P182)
第七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
二、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所涉及的两个层面: 一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开
信息恐怖活动、信息战争等。(如:台湾通过电子 邮件、QQ套取大陆情报等。) (2)内部的威胁:内部人员恶意破坏、内部人员与外 部人员勾结、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执行人员操作不 当、安全意识不强、内部管理疏漏、软硬件缺陷、 自然灾害等;(如下图)
第七章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在政府及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电子政务系统也面临着安全威胁和风险,例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

为了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

定义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是指为了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采取一系列管理、技术和物理措施的集合体。

这些措施旨在防止恶意攻击、保护敏感数据、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安全保障体系的框架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框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措施管理措施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

它包括制定安全政策、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安全流程和规程、进行安全培训等。

安全政策安全政策是指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安全目标、原则和规范。

它需要由管理层制定,并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行。

安全政策应该包括对系统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要求,以确保安全政策的有效执行。

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安全措施,并负责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安全管理工作。

该机构应该由专业的安全人员组成,并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运维过程中。

安全流程和规程安全流程和规程是指按照安全政策制定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规范。

这些流程和规程应该包括对系统进行访问控制、漏洞管理、事件响应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确保系统用户和管理人员具备安全意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可以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风险。

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是通过技术手段来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等。

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确保系统用户身份真实性的一种方式。

采用强大的身份认证技术,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系统,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限制系统用户访问权限的一种手段。

通过合理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可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的敏感数据和功能。

加密加密是保护数据机密性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和篡改。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05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05

引导区病毒的传染机理
含病毒的Boot
启动 病 毒 关 闭 病毒+程序 Boot程序 执行 条件具备
内 存
发 作
系 统
程序或命令
运 行
文件型病毒的传染原理
原程序+病毒
含病毒的程序
执行 程序 条件具备 关 闭 病毒+程序 执行 程序
内 存
发 作
其它程序
文件型病毒的附着方式
覆盖型
文件体
文件体
前后附加型
文件体
伴随型
文件体
混合型病毒的传染原理
原程序+病毒
含病毒的程序
执行 程序 条件具备 关 闭
内 存
病 毒
发 作
引导区
计算机病毒编制的目的
出于玩笑或恶作剧,编制的“病毒性” 出于玩笑或恶作剧,编制的“病毒性”程序。 这类病毒一般都是良性的,不会有破坏操作。 出于报复心理, 出于报复心理,一些编程高手编制一些危险的 程序。 程序。 出于版权保护, 出于版权保护,有些软件开发商在自己的产品 中制作了一些特殊程序。 中制作了一些特殊程序。 出于特殊目的,某组织或个人,对政府机构、 单位的特殊系统进行宣传或破坏。
电子政务安全 技术保障
褚峻 苏震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 要 内 容
1.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 2. 数据加密技术 3. 信息隐藏技术 4. 安全认证技术 5. 病毒防范系统 6. 防火墙系统 7. 入侵检测系统 8. 物理隔离系统 9. 虚拟专用网 10.电子政务安全解决方案 10.电子政务安全解决方案
病毒检测技术——特征代码法 特征代码法 病毒检测技术
采集已知病毒样本
病毒 特征
病 毒 抽取特征代码 数据库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01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01

严峻的事实——黑客入侵

1995年7月,黑客“闯”入法国海军参谋部的计算机 系统,窃走包括几百艘盟军军舰的声音识别码及舰只 航行图等军事机密,引起军政当局的高度恐慌。 1999年2月,一些手段高明的电脑黑客侵入了英国的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并通过该系统操纵了4颗军用卫 星中的一颗,修改了这颗卫星的正常工作内容。 2001年,武汉一黑客通过境外代理服务器,先后入侵 武昌区政府、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楚天人才热 线、大冶市政府、黄石热线、数字重庆等多家国内网 站,修改主页内容、粘贴色情图片、对政府进行政治 攻击。

争胜心理


表现欲望


破坏欲望

威胁来自哪里?
Ha Ha Ha
恶意破坏 操作不当 滥用职权 管理疏漏
自然灾害 意识不强 软硬件漏洞
内部威胁
内部资源
内外勾结
信息战争 黑客攻击 病毒传染 信息恐怖
信息间谍
外部威胁

威胁的形式
种类
恶意破坏
内外勾结
主要表现形式
破坏数据、转移资产、设置故障、损毁设备等

漏洞不断增加

威胁的成因——心理驱动

猎奇心理

有的入侵行为完全出于好奇,并无太多恶意,一般 不会造成很大破坏。 对于某些极端的人来说,可能把技术看得很重,沉 醉于技术集中于少数精英手中所带来的刺激感。 有些人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经常很“卖弄地”进 入其它系统,以为这样会很“酷”。 有些人具有较强的破坏欲望,一旦掺入一些政治目 的或其它因素,极容易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攻击其它 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1 电子政务受到威胁

严峻的事实 威胁的成因 威胁的来源

第8章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电子政务》PPT课件

第8章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电子政务》PPT课件
安全基础服务保障 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
线路设备安全
环境安全 物理安全
存储媒体安全
电子政务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框架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保障体系
网络安全指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政府内网、外网和 公网之间的隔离,界定访问权限等。
物理安全 网络安全
1.逻辑隔离和物理隔离
系统及应用安全
电子政务安全运行 管理体系
第8章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电子政务安全概述
电子政务安全概述
安全现状及原因
电子政务安全分类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框架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安全运行 管理体系
安全基础服务保障 体系
电子政务安全: 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度敏感的核心政务 的保护; 涉及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督的准确实施; 涉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保证。

框架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安全运行 管理体系

安全基础服务保障

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


安全组织机构的建设
重视对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技术 研发的投入
制定及时、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安全概述
国内电子政务安全现状
安全现状及原因
电子政务安全分类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框架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电子政务安全概述
2.加密系统—1 of 3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框架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保障体系
加密技术是最基本的安全技术,是实现信息保密性 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非法用户获取 信息系统中的机密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