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汉口英租界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斗争

合集下载

民众运动与1927年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民众运动与1927年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民众运动与1927年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曾荣
【期刊名称】《社科纵横》
【年(卷),期】2007(022)003
【摘要】1927年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中的一件大事.在英租界收回的过程中,民众因素起了较大作用,以陈友仁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借助民力,在与英领谈判时顺利地实现其"革命外交",中共也及时地发动民众将反帝斗争推向高潮.民众运动与国民政府的互动,以及中共的推动,使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目标得以实现.
【总页数】3页(P139-141)
【作者】曾荣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2.24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最早收回的租界不是汉口、九江英租界 [J], 吴龙山;
2.汉口、九江英租界收回过程中的英国因素 [J], 刘丹;徐明波;蒋雪琴;蒲丹;
3.1927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 [J], 薛国中;谢显清;曾宪林
4.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斗争的铁腕外交述论 [J], 曾宪林
5.陈友仁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斗争中的贡献 [J], 方春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国民政府大事纪要(上)

武汉国民政府大事纪要(上)

武汉国民政府大事纪要(上)
毛磊;刘继曾;袁继成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0(000)001
【摘要】<正> 前言从1926年12月国共合作的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武汉到1927年7月的汪精卫叛变,武汉国民政府虽然仅存在七个月的时间,但是国内外、党内外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空前剧烈的大规模的斗争场面。

革命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前此任何一次革命斗争所不可比拟的。

但是,对于这样一段重要的历史,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总页数】7页(P107-113)
【作者】毛磊;刘继曾;袁继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斗争--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日租界为例 [J], 石方杰
2.关于武汉国民政府评价的几点意见——试论刘继增等的《武汉国民政府史》 [J], 枥木利夫rn;坂野良吉
3.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在武汉的传播(大事纪要) [J], 毛磊;袁继成;刘继曾
4.武汉国民政府大事紀要(中) [J], 毛磊;刘继曾;袁继成
5.武汉国民政府大事纪要(下) [J], 毛磊;刘继曾;袁继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党史知识问答100题

党史知识问答100题

党史知识问答100题1.1919年,为反对“巴黎和会”擅自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接管和北洋政府的屈膝卖国,北京爆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揭开了()的序幕。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

2.1920年2月1日,恽代英、林育南等发起,李书渠、廖焕星、萧鸿举等11人参加的()正式成立,它由最初一个具有“工读互助团性质”的武汉各进步团体的结晶体,逐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中湖北地区最大最有影响的社团,亦是武汉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后进一步觉醒的重要征兆。

答:利群书社。

3.1920年秋,由刘伯垂主持,()参加的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答:董必武、包惠僧、陈潭秋、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

4.“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这首《狱中诗》作者为(), 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答:恽代英。

5.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后移往浙江嘉兴)召开。

()作为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出席了会议,参与创建了统一的中国共产党。

答:董必武、陈潭秋。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答: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1922年7月,在武汉地区已成立28个工会(或俱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全国的第一个地方总工会——()。

答:武汉工团联合会。

8.1922年12月,武汉诞生了全国最大的产业总工会()。

答:汉治萍总工会。

9.1923年2月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1200多公里沿线2万余工人为争自由、争人权举行了大罢工。

2月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等遭到逮捕,壮烈牺牲。

外国人在武汉概述

外国人在武汉概述

外国人在武汉概述本讲“外国人在武汉”,介绍汉口被迫开埠的历史,汉口租界、领事馆等历史遗迹,回顾遗迹背后的历史。

一、汉口被迫开埠1840年,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的近代史。

1856年,英法两国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又战败了。

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增辟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等地为通商口岸。

1861年2月,迫不及待的英国人自上海启程,溯江而上,到镇江、九江、汉口办理通商事宜。

3月,他们到达武汉,就在汉口租下栈房、立行通商,划定租界、设立领事馆。

这就是汉口被迫开埠的历史,由此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史。

汉口开埠后,俄、美、法、德、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日本以及其他与清廷订有通商条约的国家,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到汉口通商和设立领事馆,而英、俄、法、德、日,则先后在汉口强租土地,设立租界。

二、汉口租界的设立从老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汉口自现在的江汉路起,沿江往北,直到接近长江二桥处,依次排列着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

现在走进这片区域,还可以明显地看到这里的建筑都别具特色,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有明显不同。

那么,这些租界是怎样设立的?租界里有些什么呢?英国进入汉口最早,它一来,就提出了租借土地、设立租界的要求。

1861年3月,它们与中国地方当局订立了《英国汉口租地原约》,划定汉口英租界,将汉口闹市区黄陂街以下,从花楼街往东8丈起,到甘露寺江边卡东角为止长250丈,宽110丈,大约458亩的地基划为英国租界区。

这么一大片土地,租金该收多少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仅仅是白银92两6钱7分2厘1毫,还不足租界内一栋楼房的价值。

接着在汉口设立租界的是德国、俄国和法国。

1895年、1896年,这三个国家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中国给他们划定租界。

德国租界地自汉口通济门沿江官地界外起,至李家冢止,共宽300丈,深120丈,总面积600亩,每年租金是白银121两。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近代现代中国外交第一:历届政府的外交:1840-1912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

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国民革命运动)[资料]

国民革命运动)[资料]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国共合作实现以后,国民革命运动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答案:(1)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得到了中共和中国人民的支持,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1926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3)由于革命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统一。

2.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阶层响应、参与了运动?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答案:日英帝国主义镇压罢工工人是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参与的阶层有工人、学生和民族资产阶级。

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巩固的?它的巩固有什么意义?答案:巩固: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罢工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

不久,国民政府又统一了广东、广西。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有力地保卫和推动了革命运动,增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信心,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一、背景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掠夺中国,军阀混战,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

3.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原因:冯玉祥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倾向革命。

(2)过程: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冯玉祥从前线返回北京,囚禁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

政变后,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

不久,北京政权又落到段祺瑞手中。

(3)性质: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是北洋军阀内部走向分化的表现。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斗争--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日租界为例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斗争--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日租界为例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斗争--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
日租界为例
石方杰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1926年12月初,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分别发表北迁通电,宣布为适应环境,迁往武汉。

13日,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简称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在武汉正式成立。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的成立,标志着国民政府已迁都武汉。

从此,历史进入了武汉国民政府时期。

迁都武汉后,武汉国民政府在外交战线上面临的是艰巨的挑战。

从“一·三”惨案到收回汉口英租界,以及其后“四·三”惨案的发生,都可以看岀武汉国民政府时期革命力量同外国在华势力激烈冲突的轨迹。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石方杰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2.34
【相关文献】
1.武汉人民收回汉口英租界 [J], 党文轩
2.关于武汉国民政府评价的几点意见——试论刘继增等的《武汉国民政府史》 [J], 枥木利夫rn;坂野良吉
3.收回汉口英租界外交斗争策略述论 [J], 许冠亭
4.收回汉口英租界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斗争 [J], 陈国清
5.收回汉浔租界与武汉国民政府的作用 [J], 于桂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这次战争连同1924~1925年统一广东的战争,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经过】战争的准备。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屡遭挫折和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中国共产党选派了重要干部到军校从事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

10月开始建立黄埔教导团,随后扩大为新型的革命军队。

为了推动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政府先后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和工会条例,迅速打开了工农革命运动的新局面,同时建立了工团军和农民自卫军。

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和工农革命武装,团结其他军队,于1924年10月平定商团叛乱。

1925年2月举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6月消灭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宸寰的叛乱。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接着将所辖黄埔学生军和驻广东的粤、湘、滇、鄂等部队统编为国民革命军,共六个军。

10月举行第二次东征,同时进行南征,先后消灭了陈炯明和邓本殷的反革命军队,1926年1月,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同时广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先后宣布拥护广州国民政府,使国民革命军拥有八个军约十万人。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全国反帝爱国民主运动和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广东省港工人奋起响应,大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

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

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的基本编组情况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留守广州),副总参谋长白崇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