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大武汉”

合集下载

工运狂潮 武汉 · 二七纪念馆

工运狂潮 武汉 · 二七纪念馆

至1987年2月7日,武汉二七纪念馆搬至同属江岸区的下令复工,遭到断然拒绝。

林祥谦英勇就义。

在武昌,共产党员、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施洋被杀害。

大罢工中,工人52人牺牲,300余人受伤。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了30万以上。

其中,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演了最为壮烈的一幕。

追忆这段历史,不能不提到武汉。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又被称为“二七”大罢工,即指1923年46级文物,也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其中,一块由黄铜铸制的怀表异常珍贵。

尽管岁月侵蚀了怀表,外观显得陈旧、斑驳,但总体保存完好。

侧耳细听,仿佛还能听到它嘀嗒嘀嗒清晰有力的走动声……1923年2月4日上午9时,中共党员、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林祥谦,就是看着这只怀表,下达了罢工命令。

随后,锅炉工黄正兴拉响了京汉铁路大罢工的第一声汽笛。

汽笛整整响了15分钟,江岸地区呈现一派战斗景象,工人们斗志昂扬,勇敢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党组织领导下,郑州、长辛店等沿线各个分工会,采取联合行动,全路2万名工人结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

在不到3小时内,客、货、军车一律停驶,长达2400多华里的京汉铁路,顿时瘫痪。

京汉铁路工人的革命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有力声援。

武汉市各工会团体、各学校,每天都有数十人至数百人前往江岸慰问致意。

2月6日,在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林育南的率领下,武汉18个工会团体和学生联合会的队伍,举着“支援京汉铁路工人兄弟们”的大旗,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江岸工会门前,举行万人大会。

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这支万人游行队伍,由江岸福建街出发,高呼着口号,英勇无畏地经过日、德、法、俄、英等帝国主义的租界。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游行示威中,许多商店鸣放鞭炮,人民群众欢欣鼓舞,沿途又有3000多人加入队伍。

游行中,巡捕岗警均不敢阻拦。

武汉桥梁博物馆讲解词

武汉桥梁博物馆讲解词

武汉桥梁博物馆讲解词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一起来逛逛武汉桥梁博物馆,感受一下桥梁的魅力。

武汉,这座江湖之城,可是有着数不清的桥梁。

而这座博物馆,就像是一个装满桥梁故事的宝盒,等着咱们来打开。

走进博物馆,感受桥梁的历史
一进去,就能看到好多老照片和模型,它们在给咱们讲述武汉桥梁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木桥,到后来的石桥、铁桥,再到现在那些超级厉害的现代化大桥,每一步都见证着咱们城市的成长和进步。

比如说,长江大桥,那可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当年建造的时候,可是克服了好多好多的困难,工人们可辛苦了。

但建成之后,它就像一条巨龙横跨在长江上,别提多壮观啦!
桥梁的科技与创新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关于桥梁建造技术的展示。

什么新型材料啦,先进的施工方法啦,真是让人眼界大开。

那些复杂的力学原理,通过有趣的展示方式,一下子就变得好懂了。

原来建造一座桥,需要考虑这么多的因素,真是不简单!
而且呀,现在的桥梁设计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环保,真是太酷啦!
桥梁与我们的生活
桥梁可不只是让咱们能过河过江,它们还让城市的交通更便利,让咱们的生活更美好。

有了这些桥,咱们上班、上学、出去玩都方便多啦。

而且,桥梁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晚上灯光一亮,那景色简直绝了!
好啦,朋友们,今天的武汉桥梁博物馆之旅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下次咱们再一起探索更多好玩的地方!。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一组40年前女民兵老照片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一组40年前女民兵老照片

中华⼉⼥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组40年前⼥民兵⽼照⽚我要分享中国最早的成建制⼥兵是组建于1927年,为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命军黄埔军校第6期武汉分校⼥⽣队。

图:云南丽江狮⼦⼭下,正在进⾏⾼射机枪打飞机训练的纳西⼥民兵。

1961年2⽉,⽑主席曾给已参加民兵的⼥机要员写了⼀题照诗,名为《七绝·为⼥民兵题照》,内容为“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从此之后,⼥兵们蓬勃发展起来图:⼀名⼥通信兵。

英姿飒爽的⼥通信兵。

由于⼥性体⼒问题,如今绝⼤多数⼥兵多被分配到后勤部、机关、军医与院校等军事设施⼯作。

但在40年前,⼥兵们经常出现在最前线。

两名⼥民兵正在使⽤56式40毫⽶⽕箭筒进⾏实战训练,⾮常威武霸⽓。

该⽕箭筒于1956年定型装备部队,它采⽤⽕药燃烧后产⽣的喷射⽓体作为反作⽤冲量为弹头提供飞⾏动能,是根据苏联RPG-2型⽕箭筒仿制⽽成。

两名拿着63式⾃动步枪的⼥民兵,可能⼤家对这种枪⽀不太熟悉。

63式⾃动步枪的弹道性能、不可拆卸的刺⼑、⽊质长枪托、瞄准装置等部件,与⼤家熟悉的56式半⾃动步枪很相似。

在西沙群岛上站岗的⼥兵,这是⼀张签名照,该⼥兵专门在照⽚上签上了“为祖国⽽战”五个字,令⼈感动。

当时,西沙群岛上的条件⾮常艰苦,“这⾥吃的蔬菜,喝的淡⽔全部靠运输船补给,遇到台风,⼗天半⽉别想见到新鲜蔬菜,只有罐头陪伴左右。

”河南地区的⼥民兵们,这是她们训练如何使⽤⾼射机枪打飞机的场景。

⼥飞⾏员们即将驾机进⾏实战训练。

资料显⽰,早在951年初,国家就作出⼀项决定,为新中国培养第⼀批⼥飞⾏员。

当时,从华东军政⼤学、航空预科总队挑选出来的55名⼥战⼠奔赴牡丹江第7航空学校学习飞⾏。

上海⼥民兵们,这是她们冒⾬集合,即将训练的场景。

正在使⽤步枪进⾏刺杀训练的⼥兵们,⼤家知道照⽚中⼥兵们使⽤的枪⽀型号吗?本⽂转载⾃公众号:那些珍贵⽼照⽚(ID:nxzglzp)。

老照片直击沦陷后的广州:日军到处奸淫掳掠,图8女汉奸无耻至极

老照片直击沦陷后的广州:日军到处奸淫掳掠,图8女汉奸无耻至极

老照片直击沦陷后的广州:日军到处奸淫掳掠,图8女汉奸无耻至极1938年4月初,日军派遣军约7万人于10月12日凌晨在大亚湾登陆,大举侵粤。

日军开始进攻后,蒋介石最高统帅部收到的电报因为翻译错误,竟将大亚湾误为大鹏湾。

因此,蒋介石对余汉谋的应战指令也是据此作出,完全是张冠李戴:“敌既在大鹏湾登陆,我军应积极集中兵力,对于深圳方面,尤应严密布防。

照片中一名日军正站在珠江边看着远处就是海珠桥。

10月12日,日军在海军第5舰队配合下,由大亚湾的小桂、岩前、范和、平海登陆。

其主力由岩前向淡水逼进,在范和登陆的日军向稔山方向逼进。

13日,两路日军分别占领淡水、稔山后,同时向惠阳推进,16日惠阳失守。

日军主力沿广惠公路进犯,占领博罗、增城、从化;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

这张照片拍于1938年10月22日午后1时,日军正在进占广州市政府。

参与广州作战的日军共有4万人,而中国军队则是第12集团军8万人。

而且有相当数量的炮兵、装甲兵、坦克兵配合,轻武器中连发武器较充足。

但是由于战前有6个师和几个补充团被抽调北上参加武汉会战,所以在日军进攻面前,未能有效发挥,最终损失惨重。

照片中日军士兵在广东省政府大楼前合影庆祝。

据记载,此役共缴获中国军队步枪2371支,轻重机枪214挺,火炮134门,战车及轻装甲车21辆,汽车151辆,俘虏1340名。

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中国作战史》载:日军伤亡1923名。

中国军方记载:国军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

照片中日军在海珠大桥设卡拦截百姓,百姓被迫跪在大桥上接受。

广州沦陷的消息传出后,全国震动,各方人士都集中视线责骂余汉谋等当局军政长官。

甚至集会请求政府杀余汉谋等广东军政长官以谢国人,以平众怒!陈可钰(北伐时任第四军副军长兼党代表)大骂余汉谋等将领说:“不知他们是怎样打仗的?竟将200多门炮扔掉,广州12门高射炮仅保得1门撤出!为什么广州失得那么快,实出人意料之外!……”照片中几名日军将中国百姓绑在大桥的栏杆上。

武汉老银行前世今生PPT.

武汉老银行前世今生PPT.

MIN
SEC
金城银行 (民国) 前世今生
金城银行 (民国)
金城银行 (民国)
▪ 金城银行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保华街2号,现为武汉市美术 馆。
▪ 金城银行现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建筑。 ▪ 金城银行大楼建设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位置。它位于中
山大道的分岔口,正面迎着中山在道,横面是南京路,从 而大大地开阔人们的视野。大楼正面7间8柱,采用的是欧 洲古典式廊柱样式。而柱廊高达三层,二层开半圆形拱窗, 上面有厚重檐口和山花。若从廊外来看,既有雄伟感,又 有开阔感,也富有变化。其另一特点是台阶较高进大门须 登上21级台阶才能登上首层地面,而不像当时其他建筑物, 登上台阶后便进入二层。如是充分展现庄俊学院派古典主银行 (英) 前世今生
汇丰银行 (英)
▪ 汇丰银行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开设汉口支行。汉行在英租界四码头附近,在 沿江大道青岛路口内.2层砖木结构房屋。该楼现由光大银行武汉分行整修后入 驻.
▪ 整座建筑,内外装饰华丽,外观立面严谨对称,尺度雄伟,可谓当时武汉银行 建筑之冠。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位于沿江大道与青岛路交会处,这 是一幢雄浑高大的古希□建筑风格的大楼.
MIN
SEC
横滨正金银行 (日) 前世今生
横滨正金银行 (日)
▪ 横滨正金银行在汉口英租界江滩开设汉口分行,位于沿江大道129号,现在为 湖北省国际信托公司使用。
▪ 1894 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公元1897年) 在英租界外滩 (今沿江大道南京路口) 建成开业,2层砖木结构,拱卷廊窗,尖山屋顶设暗层,四面方窗。1921年拆 除重建成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由景明洋行翰明斯设计。大楼建筑面积4 969平方米,沿南京路一侧7开间,沿江大道一侧5开间,转角处设主入口,两 侧各有一外门,均有15级外踏步进门入2层。大楼底层为仓库等用房; 2层中 部营业大厅长26米,宽13米,顶部采光深井高至3层顶,厅内无立柱,两侧及 前部(沿江大道一侧)有业务用房,门厅地面至3层楼梯面均铺白色大理石,营业 大厅水磨石地面,办公、公寓用房地面均为木地板。临街立面古典柱廊式,由 下而上分台座(底层)、楼身(2、3层)、檐部(第4层)3段构图。整座大楼内外装修 雅致,临街两立面造型严谨对称,尺度雄伟,大楼建筑至今仍完好。沿两条马 路的2个立面柱廊采用爱奥立克柱式的双柱排列。此建筑为现代风格的古典主 义建筑,外墙麻石到顶,在沿江大道与南京路交汇处,四层花岗岩岩石结构, 建筑师利用转角处作为主入口,两侧做空柱廊,临街的东南两立面的擎天巨柱, 系用双柱组合形成柱廊,巨型双柱改善了两边临街的景观,建筑物外观仍属古 典复兴式,建筑恢宏、内部做了一些日本装饰。

张贤亮:老照片

张贤亮:老照片

张贤亮:老照片张贤亮:老照片我与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合影,是1996年访问台湾时我姑母给我的。

这张照片大约摄于我十二岁在南京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1949年随她到了台湾。

照片前左的中年人是我父亲。

在大陆,我的家庭照片早已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一批批地暗中毁掉了。

仅剩下一张我进劳改队都保存着的我父亲的单人相片,我在一篇散文中记述过:1971年“一打三反”运动在农场展开的第一天早晨,对我采取“突然袭击”,要把我再次关进“土牢”的时候,我乘看守不注意,从装我全部“财产”的一个破纸箱里抽出来偷偷地揣进衬衣,然后把它塞进一条水沟的泥底了。

倘若当时被搜出来,那可是一份确凿的“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证据,对“右派分子”兼“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我,凭这张照片就可以立即逮捕判决的。

这次从姑母那里,总算我又有了父亲的遗像。

1971年那天早晨,我们这些“犯人”的工作是脱土坯。

不知用这个“脱”字是否对,方言音是“tuo”,动词,“脱土坯”就是把搅拌了草秸的胶状泥浆捣进木模使它成型,晒干后当做砖盖房子,那土坏房就是被称为“干打垒”的了。

为了就近取材,劳动场地设在水沟边,这样,把沟底的泥捞出来拌上草秸便可以捣进模子了。

多少年后,我又一次到这条小水沟边凭吊。

小沟早已干涸,成了公路旁的路沟,长满丛丛杂草。

指向天空的根根芦苇,抽出白色羽毛般的长穗,像一条条招魂的灵幡在风中摇曳。

人的肉体被消灭了,灵魂飞散了,印有躯体模样的那张被叫做“照片”的纸,被深埋在泥土中最终也化为泥土,也许还变成了“干打垒”的一部分,也许已与我后来住的“干打垒”的土房融为一体。

这么说,父亲的阴魂始终没有离开我。

长久地立在路边,似乎听见周围响起某种宗教在安葬仪式中吟诵的如怨如诉的祷文:泥土归泥土,魂魄归魂魄!台湾的姑母翻箱倒柜地将我们祖孙三代的合影找出来给我。

我曾在我选集的扉页上发表过,如今我一直把这张照片置于我的案头。

前一阵子,被称为“老照片”的旧时代的摄影作品忽然流行起来,和“重复建设”一样,不少出版社竞相重复出版,还有什么“红镜头”、“金镜头”、“黑镜头”之分。

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特点分析

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特点分析

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特点分析滕菲【摘要】民国时期的武汉因租界的出现形成了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楚河汉街这一试图建立武汉中央文化区的商业项目对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一定的继承.文章论述了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内涵,分析了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的特点,分别从楚河汉街的建筑形式语言、材料结构特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尝试对楚河汉街设计中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表达进行评价,希望对当代建筑及城市发展之路起到些许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4(032)008【总页数】4页(P192-195)【关键词】民国时期;楚河汉街;空间形态【作者】滕菲【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民国时期是指从清朝灭亡的191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被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时期。

19世纪,英国海军司令率4艘军舰自上海抵达汉口,要挟湖北地方官员签订《英国汉口租界原约》,将汉口自花楼街巷向东8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划为租界区。

在此之后的1895年至1898年期间,湖北地方官员又先后与德国、俄国、法国、日本签订了租界合同。

至此,五国租界沿长江北岸一字排开,南起江汉路,北到黄浦路,长达7~8km,面积数千亩。

在整个民国时期,由于居住礼尚与规仪方面的急剧变革,居住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筑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均存在着中西交汇、新旧交错的现象和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建筑初期的主要风格为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复古主义,随后由于新建筑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现代建筑派对汉口民国时期的建筑产生了影响,使得这一时期建筑风格主要表现为古典、折中以及现代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类型。

其中,古典主义大多运用于公共建筑中,折中主义则普遍运用于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之中。

楚河汉街位于武昌区东湖与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的几何中心。

“楚河”全长2.2km,水面宽度为40~70m2。

老照片:1910年的安徽安庆,气吞长江的千年古城安庆府

老照片:1910年的安徽安庆,气吞长江的千年古城安庆府

老照片:1910年的安徽安庆,气吞长江的千年古城安庆府安庆,古称舒城,别名宜城,位于安徽西南部,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安庆在2000多年前为春秋古皖国,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徽的名称则是由“安庆府”与“徽州府”各取一字而来。

南宋时期,为守卫长江,在此建城,因绍兴年间的舒州德庆军改称为舒州安庆军,故以安庆名之。

安庆自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由于地处长江沿岸,安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守卫南京的西大门,自明末以来,随着长江水道的发展,安庆的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开始崛起。

清末民初,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并称为长江五虎,牢牢锁住长江这条黄金大动脉。

下面的这组老照片拍摄于1910年的安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昔日“衔远山,吞长江”的安庆城的样子。

图为1910年的安庆城鸟瞰,站在迎江寺上远眺,位于长江之畔的安庆城意境古朴幽美。

1910年的安庆枞阳门远眺。

安庆城原有五座城门,枞阳门是安庆城的东城门,明朝《直隶安庆郡志》载:“原旧城门者五,今仍之:曰枞阳,居其东;曰康济,居其东南,俗呼小南门;曰盛唐,居其南,俗呼大南门;曰正观,居其南之偏,俗呼八卦门;曰集贤,居其北。

”1910年的安庆枞阳门。

旧时的安庆城墙高大、坚固,枞阳门为重檐歇山式顶城楼,门额上“枞阳门”三个大字清晰可辨。

1910年的安庆小孤山,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形态特异,孤峰耸立。

以奇、险、独、孤而著称。

“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为其最形象的描写。

山上有启秀寺、梳妆亭等古迹。

1910年的安庆怀宁,稻田阡陌纵横,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1910年的安庆,昔日的长江江畔的一座码头。

1910年的安庆,从行驶在长江江面上的船上眺望迎江寺振风塔。

当年的振风塔是这一带的最高建筑。

1910年的安庆迎江寺振风塔,迎江寺位于安庆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大武汉”
作为长江上“九省通衢”的码头、清末洋务运动重镇、辛
亥革命首义之城,武汉曾被称为“东方芝加哥”,一时名声大振。

然而,这座曾经在经济上比肩上海,在政治上直逼北平
的武汉,如今仅仅成为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从蛇山看武昌城北长江边民居
▲汉口法租界
▲老汉口租界
▲汉阳沿江全景▲1929年未建沿江马路前的太古洋行码头及
堆栈
▲1929年新建的汉口沿江马路一码头
▲40年代江汉关轮渡码头
▲20世纪初汉阳襄河煤码头,对岸帆樯阵阵是繁忙的汉口
▲(国民革命军攻占后的)武昌城墙与码头。

1927年后武昌城墙拆除,修建了环城马路。

江边的马路今称临江大道
在国内很多城市,近代建筑只有一鳞半爪,但在武汉却铺天
盖地;在别处,这些建筑都被当成孕妇般被重点保护,但在
这儿,却化身民居、银行、咖啡馆、影楼、办公楼……直至
融入武汉人的血液中。

▲从汉口看武昌沿江全景
民国,这一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也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随着清末最后一个皇帝被驱出皇宫, 以及西方文明和生活观念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
俗习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封建的内涵上雕铸起现代的
外壳,使这一阶段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民生路长江饭店前行人在栈桥上行走
▲中山马路江汉路段车船混杂
?▲上海路圣若瑟天主堂
湖北省在民国三十多年的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等各项事业革故鼎新,省会武汉也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
时期之一:一举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中国共
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等在武汉留
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
“二七”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八七”会议的召开,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都使武汉在中国现代史册上熠熠生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大武汉市建设计划草案》,已经提出了“大武汉”的概念,该草案对今天武汉市城市规划仍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29年加铺柏油路面的汉口中山路
六渡桥段,照片左边前为“达人堂”等药铺,有通阳台的楼原
是旅店,如今已成为六渡桥百货集团公司桥东商城的一部分
▲1936年汉口中山路街景,路中的木条交通界标线把人力车
与马车、汽车分开,马车汽车行中间,人力车走两边
▲1940年的三民路(前景为孙中山铜像背景)
▲三十年代中期的武昌长街(今解放路一段),这是当时武昌最繁华的主街
▲从蛇山看武昌城南部,近处是国立武昌师范大学,远处是
长湖(中景)和兹阳湖(今紫阳湖)远景及两旁民居(左为
黄土坡街区,即今首义路)。

(1924年)
▲载客马车
▲摩托车
▲1936年粤汉铁路首次通车行驶的列车
▲武昌徐家棚车站,当年粤汉铁路的最北端。

图为1938年遭日寇飞机轰炸情形
▲1929年汉口王家墩机场停航的“汉口号”单翼飞机。

1929年1月,女飞机师鲍会秩夫人驾驶“汉口号”从汉口至广州,进
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用飞机长途传邮
▲1935年11月1日,汉口市第一届“集团结婚”典礼,新人步入礼堂
▲1936年武昌的结婚照(中西合璧式礼服)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是复兴大武汉的战略选择,是中国梦在武汉的生动实践。

只要我们凝心聚力,撸
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916年前的俄租界江岸景色
▲汉口西商跑马场,主场地在今解放公园,图中左边的房舍
今属解放大道边的武汉话剧院
▲英商汉口平和打包厂工人抬棉花入库
▲1872年,英商在汉口设立的砖茶厂
▲汉阳铁厂,前临汉江,后靠龟山。

由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
创办,1893年建成投产,有大小十个分厂,是当时亚洲第
一大钢铁联合企业。

图为1894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汉口的第一条顺汉江江流方向延伸的主街--汉正街。

闹市集中在武圣庙(今武圣路江汉桥)至集稼嘴,店铺林立,人们
摩肩接踵
▲汉江边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大王庙电厂全景,是1906年创建的既济水电公司设在今利济路口的电厂。

该公司还在其上游
宗关汉江边建有水厂,中山大道上的水塔即是与水厂相匹配
的供水建筑
▲江汉路上亨达利等商号招牌(1931年)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办公地点--汉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楼
▲1927年3月7日至17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召开。

与会者有徐谦、谭延恺、孙科、宋庆龄、陈友仁、吴玉章、
董必武、毛泽东、林伯渠、夏曦、詹大悲、陈公博、恽代英、邓演达等国共两党代表。

这是与会者在武汉国民政府大楼屋
顶平台合影
▲武汉近十万人的反英示威大会。

1927年1月3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宣传队在与英租界毗连的江汉关广场
演讲时,英国水兵冲出租界,用刺刀驱赶听众。

刺死1人,伤10余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三”惨案。

事件发生后,
武汉各界连日集会反对英国侵略者暴行,武汉国民政府亦采
取积极有效的外交手段,2月19日与英国代表阿玛利签订了《汉口英租界协定》,终于在3月15日收回了汉口英租界
▲夏明翰,中共湖北省委常委,1928年3月18日被捕,3月22日即被国民党杀害于余记里空坪。

就义前,夏明翰给
人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图为夏明翰1927年与夫人郑益键在汉合影
▲瞿秋白在武汉中央机关门口留影。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紧急会议在汉口召开。


秋白主持会议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的负责人▲中共中央
长江局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大楼。

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叶剑英、邓颖超、王明等
在这里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广泛开展
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周恩来、郭沫若与第三党将领黄琪翔(右二)等人在武汉
合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