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史(从古到今)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文化、金融和航运中心。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北连河南,南接湖北,东临江西,西靠湖南。
武汉自古就是重要的港口和商业城市,被称为“九省通衢”。
武汉的历
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今湖北一带)为楚文化中心,被称为“楚都”。
秦朝设汉
中郡。
汉朝末年,刘关张三兄弟在此创立了“桃园三结义”的传奇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天下的战争。
武汉又被称为“江城”,是因为这里山水如画、风景如画。
武汉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
武汉还是中国大陆新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等。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从这里通过,京广高铁在武汉设立了7个站点。
—— 1 —1 —。
武汉印象

武汉市,简称汉,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 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是中部六省中唯一 的副省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 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 陆空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 方的区位优势。
黄鹤楼的传说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
崔 颢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
昔 古时一位辛姓老板,在山里开了家小 人 已 酒馆。一天,一个道士前来喝酒,临去要 乘 结帐时,辛老板执意不收钱。道士过意不去, 黄 便用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告诉他: 鹤 “如有客人来,只要朝鹤拍几下手,鹤就会 去 , 从墙上下来舞蹈,”辛老板依言,果然吸 引大批酒客,每天都生意兴隆。 十年后,那道士又来到小酒馆,朝鹤 吹奏铁笛。鹤闻乐声,从墙上跃下,伴随 节拍舞蹈,道士即跨上鹤背,乘鹤离去。 辛老板为了纪念这段奇遇,便在江畔建楼, 并取名"黄鹤楼uan Buddhist Temple)
归元寺(Guiyuan Buddhist Temple)属曹洞宗,又称归
元禅寺,居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首,位于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 市汉阳区翠微路上,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 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归元寺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与宝通禅寺、 古德寺、正觉寺今称为武汉佛教的四大丛林。归元寺之名取佛经 “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语意。 • 归元寺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以建筑完美、雕塑 绝妙、珍藏丰富而声震佛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许多外国 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后来此观赏 。 • 归元寺藏有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 雕、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国内收藏佛像最多的佛寺之一。
武汉的介绍和历史

武汉的介绍和历史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位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腹地,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在古代,武汉地区曾是楚国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
汉朝时期,武汉开始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得名于当时的两个城市:汉阳和武昌。
而今天的武汉市则是由汉阳、武昌和汉口三座城市合并而成。
武汉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黄鹤楼,它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也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上,是一座古老的楼阁,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从黄鹤楼俯瞰长江,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江景和武汉市区的全景。
除了黄鹤楼,武汉市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东湖、武汉大学、古琴台等。
东湖是武汉市内最大的湖泊,被誉为“武汉的后花园”,四季景色各异,风景优美宜人。
武汉大学则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校园环境优美,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古琴台则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址,这里保存着大量古琴文物和音乐史料,吸引着许多古琴爱好者和音乐学者前来研究和欣赏。
武汉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以热干面、豆皮、莲藕糕等为代表的武汉小吃深受人们喜爱。
热干面是武汉最有特色的面食之一,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赢得了广大食客的赞誉。
豆皮则是一种传统的豆制品,用豆浆制成,口感柔软,味道鲜美。
莲藕糕则是以莲藕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甜点,外形精美,口感细腻。
在现代发展方面,武汉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科技人才。
武汉还拥有一流的医疗设施和优质的医疗资源,被誉为中国的“医疗城市”。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魅力。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了今天繁荣的大都市。
1. 历史沿革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武汉地区是楚国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了汉朝的重要军事要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逐渐成为了商贸和交通的中心。
2. 经济发展在现代历史中,武汉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特别是在20世纪,武汉成为了中国的工业中心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的经济发展加速,成为了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
武汉的制造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化工工业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城市建设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武汉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包括交通、水利工程、公共服务设施等。
武汉的地铁系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
4. 文化与旅游武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黄鹤楼、东湖、武汉长江大桥等。
此外,武汉还有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剧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5. 教育与科研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
有多所高等学府,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学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为武汉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6. 未来发展武汉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武汉将继续发挥其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同时,武汉也将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总结:武汉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经济、城市建设、文化与旅游、教育与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武汉将继续致力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武汉城市发展简史

青 衣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江密切相关, 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 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 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另设江夏县 管理武昌。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 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 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 唐至明各代,在汉阳特别是鹦鹉洲 一带长期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 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 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代诗人 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 显示了武昌和汉阳正融为一体。
青 衣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 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 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 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 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 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 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武汉以 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899年,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汉水以北的汉口地区(北至摄口,西至硚口) 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 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 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中山大道的前身。
青 衣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暨济 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 供水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在清末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所著的《汉口—中央支那事情(1908年)》中,对汉 口的崛起倍加赞誉:‚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 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 芝加哥‛。从此,‚东方芝加哥‛成为人们对武汉的流行印象。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 居全国第二位,是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武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摆布的新石器时代。
1. 古代历史在古代,武汉地区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疆域范围覆盖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楚国的崛起使得武汉地区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在楚国时期,武汉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 近代历史19世纪末,武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
1840年,第一次雅片战争爆发,中国迫于英国的压力签订了《南京条约》,武汉成为了开放口岸之一。
此后,武汉逐渐成为了中国内地与外界贸易的重要枢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武汉成为了中国的革命圣地。
辛亥革命爆发后,武汉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重要基地。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起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3. 现代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成为了湖北省的省会。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武汉开始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
政府大力发展武汉的经济,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材。
武汉的创造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等得到了迅猛发展。
近年来,武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武汉成为了中国内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其港口和机场的运输能力大幅提升。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大量的公共设施和绿化工程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武汉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总结:武汉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楚国时期,经历了近代的革命运动和现代的快速发展。
如今,武汉是中国内地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武汉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武汉城市变迁

影响因素
• 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 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 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 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 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 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 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 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 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 口变迁过程。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 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 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 片。其中: •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 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 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 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 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 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 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 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 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 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
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1838年9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武昌、汉
口、汉阳查禁鸦片烟。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武昌城。
1854年6月太平军再占武昌城。
1855年4月太平军三占武昌城。
1858年6月《中英天津条约》签订,规定
汉口辟为通商口岸。
1861年3月英国在汉口设立租界。
1862年1月江汉关开关。
1868年英国汇丰银行汉口分行开
业。
1873年1月轮船招商局在汉口设立分
局。
1889年8月芦(沟桥)汉(口)铁路开
始筑建。
1890年2月张之洞奏请建设湖北炼铁厂
和湖北枪炮厂。
3月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兴建。
1893年自强学堂在武昌创办。
1894年10月湖北纺纱局在武昌兴办。
湖北缫丝局在武昌兴办。
1895年德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1896年俄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法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1897 叶澄衷、宋炜臣合资兴办汉
口燮昌火柴厂。
1898年4月张之洞撰成《劝学篇》,提
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本年日本在汉口划定租界。
1906年3月刘静庵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团
体日知会。
4月芦汉铁路全线通车。
1908年2月汉阳铁厂、大冶铁山和萍乡
煤矿,组成汉冶萍公司。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担
任军政府都督。
11月黄兴出任中华民国战时总
司令。
1913年8月中华工程师会在汉口成立,
会长詹天佑。
1917年收回汉口德国租界。
1920年8月包惠僧、董必武、陈潭秋等
在武昌成立武汉共产党组织
(即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2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江岸
发生“二七”惨案。
1925年3月收回汉口俄国租界。
6月武汉人民掀起声援“五卅”运动。
1926年1月湖北农民协会在武昌成立。
9月北伐军占领汉阳、汉口。
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
1927年1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办
公。
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
租界。
3月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
汉口召开。
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
会在武昌召开。
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次北
伐。
7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
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
议,即“八七”会议。
1930年汉口特别市改为汉口市。
1935年1月汉口市无线广播电台开播。
12月武汉学生积极参加“一二九”爱
国运动。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武汉各界人
民集会声援中国军队在华北
的抗战。
1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
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
部从南京迁来武汉。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创刊。
8月收回汉口日本租界。
10月武汉沦陷。
1946年10月武昌市政府成立。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