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比较
于中外节目对比碰撞中觅中国博物馆文化输出路径——《国家宝藏》和《博物馆的秘密》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对外传

于中外节目对比碰撞中觅中国博物馆文化输出路径———《国家宝藏》和《博物馆的秘密》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阴丁淼苗摘要:博物馆文化既是人类社会财富,又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浓缩。
博物馆文化象征着一国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层面的追求以及成就,弘扬中国博物馆文化便是让别国能够了解我国综合实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中国的《国家宝藏》和加拿大的《博物馆的秘密》作为两个代表性的文博类节目,可以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一定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国家宝藏》《博物馆的秘密》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融合开创未来———讲好讲活中国文博故事,助力中华文化出圈出海”的阶段性成果。
身为珍藏着许多珍贵文物的场所,博物馆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
博物馆文化不是一个单薄的词语,它是博物馆建筑本身、博物馆中的文物、博物馆文物的背后故事等的总和。
中华上下五千年瑰丽的历史文物宝藏多藏于其中,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可以说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了解一个国家的博物馆文化也是认识一个国家很好的方法,同理而言,我国博物馆文化的成功输出也可以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文化。
《国家宝藏》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以文物为主题推介我国博物馆珍贵的文物,其中关于文物的知识涉及很多。
《国家宝藏》侧重于讲述博物馆里文物的故事,故事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节目通过“前世传奇+今生故事”的搭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以现代化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
[1]该片融合了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首创“纪录式综艺语态”,以综艺为外壳、文化为内核,用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国宝“传奇的前世今生”,并以此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让国宝“活起来”,最终展现出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大国气象。
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座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观众甄选。
每件宝贝都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纪录片《海豚湾》分析

纪录片《海豚湾》评价与分析——对比《圆明园》,反观中外纪录片之差异时光如梭,人们渴望纪录那些令人为之震撼的瞬间,纪录片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纪录样态、纪录手法等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下面通过纪录片《海豚湾》和《圆明园》的比较分析,来了解一下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理解。
一、了解纪录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对于纪录片的界定,中外也各有说法。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这是美国1979年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中对于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他通过摄影和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环境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做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这是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海豚湾》的拍摄真正契合了外国关于纪录片的界定。
《海豚湾》的拍摄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它触及到一个庞大的捕鲸产业的利益。
在拍摄中,有暗拍、偷拍,还有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拍下的,拍摄画面的摇摆不定,使观众更感觉到拍摄人员所处环境的危险性,为他们暗自捏把汗,拍摄画面也无不触目惊心。
画面的真实客观纪录,将一个个海豚保护者的心境、行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捕杀海豚的头目的丑陋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之《海豚湾》,《圆明园》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前者是当时发生时的客观纪录;而后者是当今时代对已去历史的再现。
在拍摄手法上,前者完完全全是客观的纪录,没有任何的再现表演或补拍成分;后者则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再现表演,圆明园的那山那景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
从片子节奏编辑和画面的编辑上来说,前者多是表现捕杀场面的惨烈、海豚生活的凄惨、人们的不人道,画面节奏紧凑;后者则有张有弛,在表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时,节奏舒缓,在表现八国联军侵华时,节奏紧凑。
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

中外电视纪录片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08级新闻二班吴尔乐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内容摘要:美国的DISCOVERY亚洲频道自1994年开播已来,已经拥有多达600万的观众,作为一家私人创办的媒体公司,美国DCI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INC)凭借其引人入胜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全球六大洲、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认可,他以历史文化变迁,人类战胜自然的内容为中心,巧妙设置悬念,寓知识于娱乐,自成纪录片一格,成为行内众多作品模仿的对象。
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如今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要走出困境,必须从传播理念上坚持受众本位,从传播技巧上加强娱乐化与故事性,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市场观念,实现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
还要学习西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制作手法和叙事特点等诸多与电视纪录片有关联的技术与知识,才能真正的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开拓一片广阔的蓝天,并且为我国电视媒体在世界媒体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频道探索;纪录片;选题;受众心理;故事性;娱乐化;知识性;审美感Discovery探索频道简介:Discovery探索频道,Discovery传播公司的旗舰电视网,致力于打造全球最高品质的纪实节目,力求成为电视荧屏上最富活力的电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零6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
视网之一。
Discovery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Discovery探索频道自1994年在亚太地区开播以来,一直是Discovery亚洲电视网旗下的主打电视频道。
该频道提供24小时高品质纪实节目,带领观众深入洞察我们周边世界的内在奥秘。
Discovery探索频道目前在亚太地区拥有1亿1千2百多万订户,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强劲态势,吸引来自不同文化的各阶层观众。
中外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中国纪录片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吸收国际优秀经验,提高自身创作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多
外国纪录片将更加注重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关注全球议题和多元文化,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需求。
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
外国纪录片将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吸引更多机构和个人投资,促进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与中国的起步时间相差不大。早年的外国纪录片主要涉及自然风光、探险历程等题材。
要点一
要点二
发展阶段
在20世纪中期,外国纪录片逐渐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这个时期的纪录片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社会现象等为主,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背景
通过对中外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外纪录片的异同点,探索纪录片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外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梳理中外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外纪录片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中外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国外纪录片在创作理念、题材、制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影响力,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中外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纪录片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为未来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但与国外纪录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高鑫.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策略与路径[J]. 电视研究, 2019(9): 33-36.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繁荣阶段
进入21世纪,外国纪录片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外国纪录片的题材更加广泛,形式也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外国纪录片也逐渐进入了中国市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中外动物纪录片创作比较研究

中外动物纪录片创作比较研究动物纪录片因其对动物及其生存的大自然的关注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它的拍摄主体通常是圈养或野生的动物,题材和内容一般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语言等差异,在观赏和接受方面不受性别、年龄、学历的限制,因而传播范围较广,并深受观众喜爱。
英法等国相继创作出了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迁徙的鸟》《微观世界》等顶级巨作,不仅总体数量蔚为壮观,制作也相对精良。
相较之下,中国的动物纪录片则起步较晚、制作粗陋,影响力较弱。
本文试图从影片创作的角度分析中外动物纪录片在叙事方面的差距,剖析国外动物纪录片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
一、制作理念的差异人类最早对于动物的动态记录是1872年爱德华·麦布里奇利用12台相机记录马奔跑的姿态,以验证“马在奔跑时到底是不是四蹄同时离地的”这一问题。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动物影像的记录,基本上沿袭了为科学考证和研究服务这一路线。
在科学观察目的推动下,一些以往不易被观察到的动物活动和生存场景被记录下来,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居于次要地位,因此,这些影片中出现的动物都是被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影片的情节和故事等戏剧性要求并不在影片考量范围之内。
随着电影逐渐走向成熟,在追求娱乐效应和利润的驱使下,杀戮和争斗等血腥镜头也开始在动物纪录片中出现,但由于拍摄的技术条件限制,创作方式基本上是完全虚构的。
在镜头前摆拍枪杀动物或以故意激怒猛兽的方式获取对抗、搏斗场景的创作方式屡见不鲜。
“同年在丹麦,诺狄斯克公司的创始人,从前拍过洋片的奥尔·奥尔森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从哥本哈根动物园买了两头老狮子,把它们放在树木繁茂的小岛上。
一行人去哪里‘狩猎远征,狮子就在摄影机前被枪杀了。
‘密林的镜头包括在哥本哈根动物园里避开背景和围栏,俯瞰拍摄的河马、斑马等动物的特写镜头。
影片的结尾是一行人拿着狮皮。
为了增加真实感,人群中还加进了一个黑人。
”[1]这种虚拟的环境和被操控的拍摄对象等“造假”的方式,是违背以表现真实为己任的纪录片创作宗旨的。
中外纪录片比较

纪录片赏析法航447空难纪实,舌尖上的中国法航447空难纪实,讲述的是2009年5月31日法国航班447在大西洋上空神秘消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法航447坠毁大西洋的谜底。
飞机当时遭遇极端天气,需要人工驾驶,副机长的技术不熟练,加上机组成员分工的不明确,导致航班急速冲进大西洋,全机200多人无一生还。
整个纪录片画面一直在跳转,遇难者家属的叙述,遇难画面的模拟,调查者的推测,使得纪录片的极强,节奏感极强,观众的注意力也更集中。
特写镜头的不断出现,让观众关注到了遇难时,遇难者的每一个细微的面部变化,使得观众更能投入到这一情景中,体会到遇难者的情感变化,增加对历史的感触力。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反响极好。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该片其中一集《时间的味道》,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
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

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纪录片的结构有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之分,所谓内部结构是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线形结构线形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条乃至多条贯穿全片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内在的、逻辑的,如《远去的村庄》中的缺水问题,《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也可以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如《龙脊》中村口的那个大槐树,《万里长城》中的长城。
张雅欣教授在她的专著《中外纪录片比较》中也谈到《远去的村庄》,她认为该片是典型的绘圆法结构,它的圆心就是缺水问题,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这一圆心展开的。
显然,张教授的提法与本文的提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日本的《万里长城》和中国版的《望长城》尽管题材完全一致,都是拍中国的万里长城,但是日本的《万里长城》更多的是以长城为中介,探讨长城两边人民的生活。
在这部片子中,长城已经不是创作者关注的主体,而是作为一条贯穿全片的一条中心线索。
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不仅通过采访来显示这条中心线,还多次用航拍长城的空镜头来强化这条中心线。
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使用线形结构的片子往往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中华百年祭》就有多达五条的线索:1、画家作画,2、画展展出现场,3、百年史实,4、画家谈创作理念,5、画家的日记。
线形结构可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紊而不乱。
线形结构是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题材都具有中心线。
弥补方法除了后期强加一个象征元素外,采访的介入是一个重要手段。
采访作为结构方式,是创作者结构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
用采访作为结构因素,除了后期发现之外,更多地是在前期构思时就要有所考虑。
这样,由于结构不是后期强加给片子的,整个片子就显得自然、具有整体性。
采访作为结构因素,有两个层面的作用。
第一、采访的同期声作为转场因素,起连接画面的作用。
21春传媒《中外纪录片比较 》作业考核答案

中外纪录片比较(答案)两个题目任选一个:论述题:1、观摩任意一部抗疫题材的纪录片,进行创作分析。
(叙事、影像皆可)2、分析近十年美食类记录的发展变化特点。
要求:1.禁止抄袭。
2.字数不少于3000字。
1、观摩任意一部抗疫题材的纪录片,进行创作分析。
(叙事、影像皆可)同新闻一样,纪录片的成形依赖于前期采访,然而与新闻追求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本质不同,在新纪录电影的范畴里,采访是一种十分重要并且接近真相的方式和策略,它并非完全要追究事情的本质和真相,而是更多的强调真实的纪录过程,在此过程中,“访问者引导受访者,提供受访者需要的方向和阻力,以使受访者的底层灵魂浮现”。
对于纪录片《在一起》而言,寻访HIV感染者的过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一、微观叙事:细微之处的讲述策略长久以来,我国的纪录片受困于政论宣传和道德教化,这些偏重于政治话语建构的题材类型在主题指向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
例如在我国早期的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话说长江》中,解说加画面的手法贯穿始终,链接山水、递进结构的途径是量贩画面读解式的旁白,编导用巍峨的山、潺潺的水、翻滚的浪来传达国人追根溯源的情怀而非藉由缩写为个人或者人物关系的典型的故事化讲述。
无可辩驳,宏观的叙事策略有助于承载国家意志,传达群体意识,它回归集体本位的传统价值观却也模糊了个体的独立意识,与现实社会相疏离。
而微观的叙事策略往往重视叙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它观察个人经历、社会关系以及人物命运的走向,擅用多线索、多场景、多人物的穿插模式来展现纪录主题。
回顾《在一起》的拍摄过程,在不断交织重复产生的情感中,导演赵亮遵从纪录片的创作原则,试图运用多线索的叙事策略,以尽量客观的视角来完成故事化的主题讲述。
无论是聊天记录中采访者示以感染者同情的卡通表情,还是丽丽摩娑着手中的红绳讲述“终止生活”时的绝望悲苦,甚至于QQ群主“爱不完”对于男同性恋者习以为常的“性乱”生活的平静释然,老夏复发的皮疹,还有涛涛敏感地一度不敢把筷子放进锅中,以及因为得到陌生人拥抱而激动到落泪的感染者继续举着“我是艾滋病人”的横幅向路人宣传防艾知识……无可否认,这些经过导演选取结合的声音、画面因为内容真实,情绪饱满完整,不经意间营造出了纪录片之于观众的煽情式氛围,让观者有如当事人和事件参与者一般感同身受,也正如大多数的“自我反射式”的纪录电影(尽管《在一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反射式”纪录电影)追求的主题表达一样,观众可以在这些细微之处明显地觉察并且体悟导演刻意彰显的主观诠释与自我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外
记
录
片
比
较
系别:政法传媒系
班级:影编094
姓名:孙璐
学号:200902313402
大型电视记录片《敦煌》赏析
------被遗忘的文明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
匈牙利,法国,日本,俄国等的探险队纷至沓来,揭开了这被遗忘文明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历史6年完成制作。
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
虎年春节假期,当各地电视台上演明星抢夺战,纷纷炮制自己的娱乐晚会争抢收视群体是,央视新闻频道却在晚间9点半的“黄金时段”播放了一部人文记录片《敦煌》。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10集得《敦煌》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这部底蕴深刻,内涵厚重的纪录片让热闹的春节电视荧幕上多了一份文化与历史的重量,也让人们通过影像感知着敦煌这一民族文化宝库。
这样的题目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比如奇情的,比如悲叹的。
就仿佛在片中无法回避而再一次用影像的方式引用的那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然而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走得更远,而是在轻轻一点之后,用一种更带欣赏的、浸入的方式,“展示”敦煌。
虽然十集内容间,出现了无数位研究者、批评家,
石窟建筑艺术,对于供养人开窟的动机、心理,也将给与一定篇幅的剖析。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这是一个储满文书的藏经洞,无数珍贵的文物汇聚在这个小小的洞窟里。
它形成的原因和时间从被发现开始一直争论到现在,仍无定论。
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这是一种说法,叫做“避难说”。
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这是另一种说法——“废弃说”。
本集将同时呈现着这两种说法各自的依据,给读者展现多重的思考空间。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
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本集将通过他的视角来引领观众回溯敦煌历代壁画的精髓。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分别是怎样的绘画风格?壁画所用的颜料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壁画的整个绘制流程是怎样的?在这一集中,我们将用富有历史现场感的表述方式、华丽的画面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第五集:敦煌彩塑,本集将以敦煌彩塑制作的整个流程为线索,通过虚拟的敦煌彩塑制作工匠进行故事展开,期间将经典彩塑进行全面展示。
主人公背景为唐代,可以通过师傅的讲授、亲身的经历对彩塑的制作流程进行一一展示:寻找原材料、泥土的制作流程、颜料制作流程等等,比如将寻访原材料的产地,进行
古今对比。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制作流程是线索、彩塑展示是内容,其中还将穿插有趣的故事。
本集最后,将对经典彩塑进行整体回顾,然后回到现实中展现现代艺术家正在进行的工作,然后再回到古代,主人公已垂垂老已,他还在过着最为普通的生活,他不曾为这些为现代人叹服不已的艺术作品而获得任何荣誉与财富,他在教他的徒弟如何制作彩塑,回忆过往时光……
第六集:家住敦煌,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
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
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寡妇阿龙地产纠纷案,是敦煌法制文书中内容保存十分完整的案卷。
本集将通过专家采访,以分析这起官司的起诉、立案、取证和判决的关键点为主线,同时展示阿龙在打官司期间参加女人社,去莫高窟拜佛等小故事。
还将通过阿龙的回忆,展示敦煌服饰的变化、饮食的多样、婚礼趣事、莫高窟燃灯节、马球赛等典型的敦煌生活。
第七集:天涯商旅,这是一条繁忙的商道。
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各路商旅的驼铃声就在这里响起。
敦煌是这条丝绸之路的
咽喉所在。
粟特人是这条商道上活跃的民族。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
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第八集:舞梦敦煌,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
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本集将通过程佛儿、高金荣一古一今两个人物追寻敦煌梦舞的历程,讲述他们追梦寻梦实现梦想的故事,进而展示以盛唐时代为代表的敦煌乐舞。
这是一种艺术的欣赏,但实质上,敦煌乐舞壁画所含蕴的是一种信仰,是用音乐、舞蹈来供奉佛祖。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本集主要讲述新时期敦煌研究院为保护莫高窟、窟内壁画艺术而做的工作。
莫高窟是需要精心照料的,而洞窟内的壁画更是异常的脆弱。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
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褪色、起甲、空鼓、酥碱、剥落,这些都是壁画的病症,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通过输液、注浆等手段来为壁画治病。
美术工作者则用另一种形式来保存壁画,他们用珍贵而难得的矿质颜料来临摹壁画。
光是一个洞窟壁画的临摹,有时就需要耗时几年。
而一项更为庞大的工程正在展开——“数字
化洞窟”工程。
这项工程完成以后,我们只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领略到敦煌的瑰丽艺术,并且,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
第十集:守望敦煌,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塞纳河畔一次和《敦煌石窟图录》的邂逅改变了常书鸿一生的命运。
1943年,他终于来到了多年来魂牵梦萦的敦煌,成为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修筑沙墙、清理流沙、临摹壁画……他带领研究所的人逐一地展开了工作,从此,与敦煌相伴50年……敦煌鲜活的生命是靠着许多人的坚守而延续的。
从内容风格的角度来看,《敦煌》很好地继承了从《故宫》开始,在《台北故宫》继续发展的中国风格。
这种不紧不慢,而又堂皇大气的气派,其实在《台北故宫》中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敦煌》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得更精细。
《敦煌》刻意收敛的方式,和主题也许同样关系紧密。
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展示的话,无论敦煌令人赞叹的艺术,还是文化历史,都完全无法脱离开佛教经验。
至于画面的质量,从技术角度而言,自然也没有太多可挑剔之处,六年时间的全高清拍摄,自然能够比较完全地获得接近于完美的影像。
而其中有很多,也因为资料的稀缺性,比如一般不对公众开放同时却在自然侵蚀的洞窟,正是因为这次的拍摄记录,得以永久性地保留。
从这个角度来说,《敦煌》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一部电视纪录片。
《敦煌》自身也因此,而比其它绝大多数的电视
影像,更能够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支团队,可以借助于中央电视台的特有名义,进行大范围的选题筛选,这其中有很多权益是普通的体制外公司机构所无法享有的。
仅就《敦煌》一片而言,无限接近和长时间地在这个属于高度保护状态的历史宝藏,其中所涉及的程序和步骤,特别是获得拍摄对方的全面合作,在中国是需要至少对等的社会等级地位所换取的。
而这是作为母体的中央电视台所完全具备的。
剪辑的功力比较差,莫名其妙的镜头太多,解说词过于拖沓。
敦煌宝库的艺术性,讲述出来的不到万一,比如讲彩塑的印度中亚来源,只拍了几个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键拓罗雕塑就算凑数了,雕塑之间的共性、变化,统统没有阐述。
其实只要用赵声良老师的《飞天艺术》中的观点或者采访几个专家就能点睛了。
但片子只是在大量堆砌彩塑画面而已。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最后一集,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艺术家,怀抱着对敦煌艺术的无上崇敬与热爱,投身扎根在一片荒芜大漠中,付出了一生的热量。
尽管《敦煌》里重复镜头过多,有些空镜头会莫名其妙,但是在强大的电视纪录片精神面前,这些都无足挂齿。
就像《敦煌》第二集最后彭金章说的那样:
“如果不是喜欢这里,
我不会来;
如果不是喜欢这里,
我来了也会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