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外观缺陷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外观缺陷检测系统设计自动外观缺陷检测系统是在现代工业制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使得自动化的外观缺陷检测成为可能,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外观缺陷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施方法。
一、系统设计原理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外观缺陷检测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产品的图像,并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识别和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
其设计原理如下:1. 图像采集:系统的第一步是通过摄像头采集产品的图像。
摄像头的选择应该考虑产品的尺寸、形状和检测速度等因素。
高分辨率和快速采集速度的摄像头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和检测精度。
2. 图像预处理:采集到的图像往往包含噪声和光线的干扰,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噪声、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一些常用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平滑和直方图均衡化等。
3. 特征提取:在预处理完图像后,需要提取图像中与缺陷相关的特征。
特征提取可以通过各种计算机视觉算法来实现,如边缘检测、角点检测和纹理分析等。
特征提取的目标是将图像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用于缺陷检测和分类。
4. 缺陷检测: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使用分类算法来实现缺陷检测。
常见的分类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特征的不同组合进行训练,以实现对不同缺陷类别的识别。
5. 结果判断:根据分类算法的输出结果,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
如果系统检测到缺陷,则需要标记并通知操作员进行处理。
同时,系统还应具备故障检测和故障排除的功能,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
二、系统实施方法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外观缺陷检测系统的实施方法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内容。
具体步骤如下:1. 硬件系统设计: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生产环境的要求,设计合适的硬件系统。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摄像头、光源和图像处理设备等。
还需要考虑摄像头的布置位置和角度,以及光源的类型和亮度调节等。
基于机器人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机器人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自动化生产逐渐成为了各行各业的趋势。
其中,机器人视觉技术的应用在自动化生产中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能够准确地检测产品的尺寸、颜色、外观质量等相关信息,从而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检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机器人视觉的基本原理、系统设计和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机器人视觉的基本原理机器人视觉技术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为机器人配备相应的图像处理器和摄像机等设备,将产品的图像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各种检测需求。
机器人通过采集图像后,将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中,使用计算机视觉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最终实现对产品进行分类、拣选、定位、计数、测量等操作。
机器人视觉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图像采集设备和图像处理软件。
在图像采集设备方面,通常配备高分辨率的摄像机或采集卡等设备,从而可实现对产品的高清、快速、准确的图像采集。
在图像处理软件方面,通常采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如数字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产品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各种检测和操作。
二、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的设计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设计的核心是对产品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的算法。
通常,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和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处理。
例如,对于颜色的检测需求,可以使用彩色图像处理算法,对于形状的检测需求,可以使用轮廓检测算法。
在算法选择的基础上,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的设计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是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的基础。
采集设备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产品和检测需求进行选择。
通常,摄像机可以采集高分辨率的图像,而采集卡可以提高采集速度。
因此,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采集设备非常关键。
(二)图像处理针对不同的产品和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算法进行处理。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生产线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生产线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生产线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形式。
自动化生产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并且具有稳定、高效的特点。
在自动化生产线中,质量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并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现代工业往往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来进行自动化检测。
本文将讨论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生产线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需求分析在设计与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生产线检测系统之前,首先需要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该系统需要能够实现以下功能:1. 图像采集:系统需要能够实时采集传感器获得的图像数据。
2. 图像处理:系统需要能够对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像滤波、边缘检测、形状匹配等。
3. 缺陷检测:系统需要能够检测产品表面的缺陷,如裂纹、划痕等。
4. 尺寸检测:系统需要能够测量产品的尺寸,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
5. 速度控制:系统需要能够调节生产线的速度,确保检测过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6. 异常报警:系统需要能够及时发现并报警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二、系统设计基于上述需求,可以设计出以下系统框架:1. 图像采集模块:该模块负责采集传感器获得的图像数据,并将其传输给下一步的图像处理模块。
2. 图像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滤除噪声、增强图像对比度等,以便后续的缺陷检测和尺寸检测。
3. 缺陷检测模块:该模块负责检测产品表面的缺陷,如裂纹、划痕等。
可以采用图像分割、边缘检测、纹理分析等方法来实现。
4. 尺寸检测模块:该模块负责测量产品的尺寸,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
可以采用图像中的标定物体进行几何校正,然后利用图像处理方法进行尺寸测量。
5. 速度控制模块:该模块负责根据缺陷检测和尺寸检测的结果,调节生产线的速度,确保检测过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6. 异常报警模块:该模块负责及时发现并报警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普及,自动化驱动生产方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检测系统因其高效、可靠、灵敏等优点,逐渐成为自动检测的热门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介绍一个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二、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系统结构设计本系统采用了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
客户端(PC)用于控制和数据处理,而服务器(嵌入式系统)用于采集和处理实时图像数据。
2.硬件准备使用嵌入式计算平台和相机模块,本系统需要使用USB接口进行连接。
采用嵌入式计算平台是为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而相机模块则实现了对物品的高清拍摄。
3.图像采集系统需要采集图像数据,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
采集的图像数据会发送到PC客户端进行后续处理。
4.特征提取系统会根据物品的特征,如颜色、纹理、边缘等进行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实现自动检测的重要一步,提取特征的正确性影响着后续检测的准确性。
5.物品匹配系统会将特征信息与预设的模型进行匹配。
匹配成功表示物品通过了检测,匹配失败表示物品未通过检测。
6.结果反馈系统会将检测结果反馈给PC客户端。
系统会告知用户是否通过检测,检测时间等信息。
三、实验结果本文设计的自动检测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在涉及到大批量物品检测时,系统的速度也非常快,可适应不同尺寸、颜色和形状的物品。
同时,该系统能够自动分辨异常物品,充分实现了自动检测的功能。
四、总结与展望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高效、可靠、灵敏等特点。
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系统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未来,我们将继续不断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不断完善软硬件配置,致力于打造更加智能和高效的自动检测系统。
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软件开发设计

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软件开发设计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软件是用于监测和控制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软件。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设备的不断增多,传统的手动方式难以满足网络设备的管理需求。
开发一款能够实现自动检测和控制的软件成为了迫切需求。
在开发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软件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步骤:一、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与网络管理员或者使用者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需要监测哪些网络设备,需要实现什么样的自动控制功能等。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综合考虑网络的规模、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网络的拓扑结构等因素。
二、系统设计在系统设计阶段,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出具体的软件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
可以采用分布式架构,将监测和控制功能分布到不同的节点上,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需要设计出用户界面,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指南,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
三、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阶段,需要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开发具体的功能模块和用户界面。
这其中需要考虑到网络设备的种类繁多,需要充分考虑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四、测试与优化在软件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软件的功能正常,并且对软件进行优化,提高其性能。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模拟不同的网络环境,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以及大量的网络数据流量,检验软件的稳定性和性能。
五、部署与维护在软件测试完成后,可以进行软件的部署,并提供相应的维护服务。
在软件部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硬件环境、网络环境、以及用户数量等因素,保证软件的正常运行。
需要及时更新和维护软件,以应对网络设备更新升级等情况。
通过以上的步骤,可以完成一款高质量的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软件。
这样的软件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管理员的工作效率,降低网络设备的管理成本,同时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网络设备日益增多的今天,这样的软件势必会成为网络管理的必备工具。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
一、系统架构设计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与评估以及应用场景部署等几个核心环节。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环节的具体工作。
1. 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采集环节要确保收集到具有代表性的、丰富的样本数据。
这可以通过采用各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进行实时采集或者利用公开的数据集进行数据获取。
2. 数据预处理:在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图像增强、图像配准、目标分割等。
这一步骤是为了减少干扰因素和提高目标的检测与识别准确性。
3.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识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能够从图像或视频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形状特征、颜色特征以及最近较为流行的深度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
4. 模型训练与评估:在特征提取后,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模型来进行训练与学习。
该模型可以是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也可以是深度学习模型。
训练完成后,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以确保其在不同场景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
5. 应用场景部署:经过模型训练与评估后,可以将系统部署在实际应用场景中。
通过与其他技术结合,如物体追踪、行为分析等,为用户提供实时的自动检测与识别服务。
二、关键技术在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设计中,有一些关键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目标检测算法:目标检测算法是自动检测与识别系统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包括传统的Haar特征分类器、HOG特征结合SVM分类器以及最近几年比较火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如RCNN、Fast R-CNN、YOLO等。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制造等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对图像或视频的处理分析,实现对物体进行自动化检测和判断。
本文将介绍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引言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生产效率和质量要求。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可以准确、快速地对产品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效率。
二、系统设计1. 硬件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的核心设备是计算机和视觉检测设备。
计算机负责图像处理和算法运算,视觉检测设备负责图像采集和输入。
此外,根据具体需求,系统还可配备其他硬件设备,如运动控制系统、光照控制系统等。
2.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关键部分。
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图像处理算法的选择和优化,以及系统界面的设计等方面。
首先,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算法,如边缘检测、形状匹配、颜色识别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集成多种算法,以实现更精确的检测和判定。
其次,设计系统界面,使之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用户可以通过界面设置检测参数,查看检测结果等。
三、系统实现1. 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时,首先需要进行图像或视频的采集。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可以选择合适的图像采集设备,如摄像头、工业相机等。
通过采集设备,将待检测的物体图像输入到计算机中。
2. 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采集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预处理,并提取出适用于检测的特征。
预处理包括图像去噪、图像增强等操作,以提高后续处理的效果。
特征提取是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的核心步骤,通过选择合适的算法和参数,从图像中提取出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3. 检测与判断通过对特征提取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系统可以对目标物体进行自动化检测和判断。
根据具体需求,可以设置不同的检测标准和判定规则,以实现对不同缺陷或问题的检测和判断。
故障自动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10KV 母线回路故障检测控制器软硬件设计方案徐源南阳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一、系统功能架构设计根据附件一的要求,设计故障检测与控制系统架构如下:高压支线电压送入电压互感器后获得合适的 AC 电压, 经感应电压调整器调整成两路电压,一路作为电压采集信号,一路为驱动电路和执行电路供电,为保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电压调整器上增加一个抑制峰值电压和反向电涌的抗干扰模块,采集到的电平信号经 A/D数模转换以后,送入 CPU 进行处理,当检测到电平信号的异常后,触发 CPU 的中断系统,在小于 0.1us 时间里对事件反应,先由 CPU 软件进行去抖动处理,滤除干扰信号, 然后判断出故障类型, 由 CPU 发出指令, 由调节执行电路完成高压线回路继电器的通断闭合,从而排除或正确判断故障类型。
系统信息适时通过 LED 屏幕或者 LCD 屏幕进行指示,并且延时参数等信息都可以通过面板的控制键盘进行设置,必要时可以用红外遥控器进行设置。
为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 CPU 死机,采用“看门狗”来防止软件意外的发生;为获得系统的适时故障检测信息, 采用 RTC 时钟并对系统进行适时监控, 并把故障信息存储在 8K 的 EERPOM 中去,防止掉电信息丢失,并可以适时对系统历史信息进行查询;数据通信采用 485总线和综自计算机进行通信。
此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相对来说很高,功能更强大,稳定性也比较高,可以实现时时故障显示和判断,甚至是简单故障的排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因为系统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排除故障或显示故障类型,对电力设备的安全有更大的保障。
二、故障检测控制器走线图附件一:控制器设计要点一、控制器组成:二、基本功能:1、如果 VA 降低大于等于 30%,其他两相 VB 、 VC 升高大于等于 30%,检测 KA 、 KB 、 KC 均断开, KA 、 JA 立即闭合,持续 1秒断开,如果条件 1继续存在,检测 KA 、 KB 、 KC 均断开, KA 、 JA 再立即闭合,持续 1秒断开,如果条件 1继续存在,持续 4秒,检测 KA 、 KB 、 KC 均断开, Kb 、 J B闭合,延时 1秒断开;2、如果 VB 降低大于等于 30%,其他两相 VB 、 VC 升高大于等于 30%,检测 KA 、 KB 、 KC 均断开, KB 、 JB 立即闭合,持续 1秒断开,如果条件 2继续存在,检测 KA 、 KB 、 KC 均断开, KB 、 JB 再立即闭合,持续 1秒断开,如果条件 2继续存在,持续 4秒,检测 KA 、 KB 、 KC 均断开, KC 、 JC 闭合,延时 1秒断开;3、如果 V C降低大于等于 30%,其他两相 V A、 V B升高大于等于 30%,检测KA 、 KB 、 KC 均断开, KC 、 JC 立即闭合,持续 1秒断开,如果条件 3继续存在,检测 KA 、 KB 、 KC 均断开, KA 、 JC 再立即闭合,持续 1秒断开,如果条件 3继续存在,持续 4秒,检测 KA 、 KB 、 KC 均断开, KA 、 JA 闭合,延时 1秒断开;4、故障类型判断:(1 间歇性接地:首次合闸 1秒内如果接地条件消失后又出现,可视为间歇性接地;(2 稳定性接地:首次合闸 1秒内,接地条件未出现尖端,可视为稳定性接地或永久性接地;(3 金属性接地:故障相电压降低到零(电压小于 6V ,可视为金属性接地;(4 PT 二次回路断线:故障相电压降低到另,其他两相电压未升高,可视为 PT 二次回路断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
3
“硬件软化” ? 为降低硬件成本,将某些硬件功能用软件实现。
例如计数器、运算器等硬件设备所具有的计数、 运算功能可用软件完成,从而节省了硬件设备。 但是硬件软化后运行速度比硬件低得多 。
“软件硬化”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软件硬化” 的趋势,即将软件实现的功能用硬件实现。其中最典型 的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过去进行快速傅里叶变 换都用软件程序实现,现在利用 DSP进行FFT运算,可 以大大减轻软件的工作量,提高信号处理速度 。
要保证技术上可行、逻辑上正确, 注意布局合理、连线方便。 先画出电路图, 基于电路图制成布线图 基于布线图加工成印刷电路板 将元器件安装、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 仔细校核、调试。
课件
9
? (2) 软件框图的设计、程序的编制和调试
? 将软件总框图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具体化,逐级 画出详细的框图,作为编制程序的依据。
课件
2
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即从总体到局部、再到细节 。先考虑整体目标, 明确任务,把整体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充分考 虑子任务之间的联系。
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
? 为了完成某个检测任务,可以利用现有的模块、 仪器,综合成一个满足要求的系统。这种系统 虽然未必是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案,但只要能 完成检测任务,仍不失为快速、高效解决问题 的方法。
? 大批量投产时,软件的易复制性可以降低成本。
? 工作速度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多利用软件。
? 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分配软件和硬件的任务,决 定系统中哪些功能由硬件实现,哪些功能由软件 实现,确定软件和硬件的关系。
课件
5
4.1.2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步骤
1 确定任务、拟定设计方案 (1) 根据要求确定系统的设计任务、功能、指标 (2) 进行总体设计 2 硬件和软件的研制
课件
15
? 4.2.6 稳定性
? 编写程序一般用汇编语言建立用户源程序。
? 在开发系统机上,利用汇编软件对输入的用户 源程序进行汇编,变为可执行的目标代码。
? 在程序设计中还必须进行优化工作,利用各种 程序设计技巧,使编出的程序占用内存空间尽 量、性能测试
? 在硬件、软件分别完成后,即可进行联合调试, 即系统总调,测试系统的性能指标。
在开发过程中, 硬件和软件应同时进行 。 (1) 硬件电路的设计、功能模板的研制和调试
(2) 软件框图的设计、程序的编制和调试
3 系统总调、性能测试
课件
6
4.1.2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步骤
1 确定任务、拟定设计方案
(1) 根据要求确定系统的设计任务、功能、指标
? 明确系统需要完成的测量任务;
? 明确被测信号的特点、被测量类型、被测量变化 范围、被测量的数量、输入信号的通道数;
? 明确测量速度、精度、分辨率; ? 明确测量结果的输出方式、显示器的类型; ? 明确输出接口的设置。 ? 考虑系统的内部结构、外形尺寸、面板布置、研
制成本、可靠性、可维护性及性能价格比等。
? 综合考虑上述各项,提出系统设计的初步方案。
课件
7
? (2) 进行总体设计
? 通过调研对所提出的系统初步设计方案,进行 论证,完成系统总体设计。
课件
4
软硬件折衷
? 智能检测系统中有些功能必须靠硬件实现,而另 外有些功能利用软件或硬件都可完成。
? 软件可完成许多复杂运算,修改方便,但速度比 硬件慢。硬件成本高,组装起来以后不易改动。
? 多使用硬件可以提高仪器的工作速度,减轻软件 负担,但结构较复杂;使用软件代替部分硬件会 简化仪器结构,降低硬件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 软件开发的成本。
? 若有不满足要求之处,需要仔细查找原因,进 行相应的硬、软件改进,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课件
11
4.2 传感器的合理选用
1、确定传感器的类型 2、线性范围和量程 3、灵敏度的选择 4、精度 5、频率响应特性 6、稳定性
课件
12
? 1 确定传感器的类型 全面考虑被测量的特点和传感器的使用条件,包括:
? 量程的大小; ? 被测空间对传感器体积的要求; ? 测量方式为接触式测量还是非接触式测量; ? 信号的传输方法,是有线传感还是无线传感; ? 传感器的来源,是购买商品化的传感器还是自行研
制传感器,是购买国产传感器还是购买进口传感器。 考虑上述问题,确定选用何种类型的传感器,
然后再考虑传感器的具体性能指标。
第4章 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课件
1
4.1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4.1.1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首先要能够实现所要求的 功能和技术指标 ; *要满足系统在 可靠性、可维护性 方面的要求
如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故障率、失效率、平均寿命等
*考虑到用户操作方便 ,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
*系统结构应 规范化、模块化 ; *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 性能价格比
课件
14
? 4 精度 ?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并非精度越高越好。传感器
的精度越高,其价格越昂贵。 ? 传感器的精度只要满足整个测量系统的精度要
求就可以,不必选得过高。 ? 在满足同一测量目的的诸多传感器中选择最便
宜、最简单、最可靠的传感器。
5 频率响应特性 必须保证在整个被测量频率范围内满足
不失真测量条件。
课件
13
? 2 线性范围和量程
? 当传感器的种类确定之后,首先要看其量程和线 性范围能否满足要求。
? 任何传感器都不能保证绝对的线性,其线性范围 是相对的。
? 根据不同的测量精度要求,可将非线性误差较小 的传感器近似看作线性传感器。
3 灵敏度的选择 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越好。但传感器的灵敏度 高,外界噪声也容易混入,也会被测量系统的放大 器放大,影响测量精度。 要求传感器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 在完成总体设计之后,便可进行设计任务分解, 将系统的研制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
? 之后针对子任务去进行具体的设计。
课件
8
2 硬件和软件的研制 在开发过程中, 硬件和软件应同时进行 。 (1) 硬件电路的设计、功能模板的研制和调试 ? 根据总体设计, 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个功能块 , 分别设计各个电路,如输入通道、输出通道、信 号调理电路、接口、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等。 ? 在完成电路设计之后,即可 制作相应功能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