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职业卫生学问答题(最全)题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对职业人群健康有损害的因素统称为职业危害因素。它们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统称为职业性损害。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职业病的特点: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2作用于人体的量。3、人体的健康状况。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职业病预防的三级预防原则:

职业卫生安全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应遵循医学的三级预防原则。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杜绝或最大可能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2.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当由于经济、技术或管理原因,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作业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

救措施;主要是早期检测,及时诊断、治疗,及早脱离职业有害因素,防

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

3.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患或工伤的患者,实施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延缓病程,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初始级预防”或称“原生级预防”使用立法手段及经济政策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已知增加发病危险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因素,以预防疾病。如国家经济政策倾斜、无烟厂矿等。也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铅中毒的诊断):

1.资料齐全:包括职业接触史,相应的临床表现,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参考现场职业

卫生学调查。

2.综合分析:“三符合”的原则:即结合接触资料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可能致病因素

的致病特点一致;病情与接触强度一致;发病时间与接触时间一致。

3.排除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引起类似的疾病

4.做出职业病的诊断。

职业性急救中毒的救治原则:

1.现场急救:1)组织继续接触毒物:立即脱离中毒环境,保持呼吸道畅通,脱去被毒物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注意保暖。2)现场救治:注意对心、脑、肺、眼等重要脏器的保护,重症中毒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仪式状态,发现呼吸循环衰竭者及时对症处理,转院治疗前根据症状予以恰当的转院前治疗。

2.组织毒物的继续吸收

3.尽早应用特效的解毒剂,必要时可用透析或血浆置换疗法去除体内毒物。

4.对症治疗

慢性职业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中毒者尽早脱离毒物的接触;尽早使用有关的特效解毒剂;进行及时合理的对症治疗;注意适当的营养与休息,促进患者康复;慢性中毒者治疗后,应对患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安排合理的工作或休息。

劳动强度分级:

1、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最大摄氧量,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2、大强度作业:指氧需超过了最大需氧量,即在扬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

只能持续进行数分钟至十分钟。

3、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职业中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由于其病因的根源来自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在预防上,遵循"三级预防"原则。

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2.降低毒物浓度: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要使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降到低于最高容

许浓度。

3.个体防护:个体防护是重要辅助措施。采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加强防护用品使用的培训,和平时的维护。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

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

4.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卫生上的要求。5.安全卫生管理: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双方对防毒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6.职业卫生服务:应定期或不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对接触有毒物质的职工程技术人员,实施上岗前和定期体格检查,排除职业禁忌证,发现早期

的健康损害,以便及时处理。

铅中毒机制:

铅抑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铅对红细胞尤其是骨髓中幼稚红细胞具有较强毒作用使点彩细胞形成增加;对神经系统有直接毒作用

铅中毒的临表:

1)神经系统早期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病;严重者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口内金属味,腹泻便秘交替,重者腹绞痛;

3)血液和造血系统贫血;

4)其它铅线等。

铅中毒的三级预防:

降低生产环境中空气铅浓度,使之达到卫生标准是预防的关键,同时应加强个人防护。(1)降低铅浓度。

①加强工艺改革②加强通风。③控制熔铅温度,减少铅蒸气逸出。④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车间铅的最高容许浓度为:铅烟0.03mg/m3;铅尘0.05mg/m3 。

(2)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

铅作业工人个人防护。定期监测车间空气中铅浓度和设备检修。定期对工人进行体检,有铅吸收的工人应早期进行驱铅治疗。妊娠及哺乳期女工应暂时调离铅作业。

(3)职业禁忌症: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