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四肢肌肉配布的生物力学特征

合集下载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系统,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器官、组织和功能,这些都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人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运动控制系统,它包括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部分。

这些部分一起协调工作,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不同的动作和活动。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肌肉力量、协调性和适应性。

肌肉力量是指肌肉产生的力量大小。

肌肉的力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肌肉纤维数量、长度和类型等。

肌肉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增加力量,这是一种适应性过程。

在进行运动时,不仅需要有足够的肌肉力量,还需要肌肉的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肌肉进行动作时的整体协调性。

这包括多种因素,如动作的流畅度、力量的平衡和节奏感等。

提高协调性可以使运动更加高效和优美。

适应性是指运动控制系统对不同环境和负荷的适应能力。

对于经常进行某种运动的人,他们的运动控制系统会适应和改变以达到更好的表现。

这种适应性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和提高。

肌肉是运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又由肌微丝组成。

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

神经系统向肌肉发送信号,使肌肉收缩。

肌肉的力量大小取决于肌微丝的数量和类型,以及肌肉细胞的长度。

肌肉力量的改变可以通过练习来达到,练习会使肌肉纤维增加。

除了肌肉力量外,肌肉协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性是指肌肉进行动作时的整体协调性。

协调性的改变可以通过杂交和足球等活动进行训练。

这些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运动更加高效和流畅。

适应性是指运动控制系统对不同环境和负荷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运动适应性和荷载适应性。

运动适应性是指体部位对某种运动的适应能力。

例如,长跑选手的身体对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有更好的适应性。

荷载适应性是指人体对负荷的适应能力。

举重选手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肌肉逐渐适应负载,力量也随之增加。

总之,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是非常复杂的。

肌肉力量、协调性和适应性等因素都在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体肌肉和骨骼运动的力学分析

人体肌肉和骨骼运动的力学分析

人体肌肉和骨骼运动的力学分析运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而人体的运动与力学息息相关,正确的力学分析不仅有助于体育运动的成效提升,同时也可以为医学、康复等领域提供参考。

肌肉对骨骼的作用力与产生力量的方式人体的骨骼是骨骼肌的支撑和保护结构。

而肌肉对骨骼所产生的作用力则是在人体的运动中不可或缺的。

肌肉对骨骼的作用力产生方式主要有四种,包括收缩力、伸长力、离心力和离心缩力。

其中,收缩力是最常见的一种。

肌肉的收缩可以被分为等长收缩和等速收缩两种,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不变,等速收缩则是指肌肉长度发生变化。

由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帮助改变人体的运动状态,这在体育运动十分重要。

比如,在跑步时,肌肉通过收缩使膝下垂的脚部快速向前移动,从而帮助身体快速移动。

另外,在举重时,肌肉的收缩可以使重物被举起来,实现人体运动的完成。

骨骼的作用力与弯曲、扭转、拉伸等运动人体的骨骼通过关节和肌肉的协作来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

而骨骼对于人体运动的作用与其强度、硬度以及构造密切相关。

当人体进行弯曲、扭转、拉伸等运动时,骨骼和肌肉的作用力也随之变化。

比如,在人体进行弯曲运动时,人体的骨骼发生了受力状态的变化。

当我们弯曲腰时,腰椎和臀部骨头就会承受更多的力量,而一些人在过度弯曲时甚至引起了腰部疼痛。

此时可能就需要间断运动、适量休息和予以疼痛治疗,以缓解过度的运动对身体所造成的影响。

如何正确分析人体的运动力学正确分析人体的运动力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动原理,为体育运动和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而正确分析人体运动力学主要需要根据人体进行的运动,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

一般来说,人体的运动分为静态和动态运动。

在静态运动中,往往需要采用拍摄或者测量方法获取相关数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分析其运动力学。

在动态运动场合,人们可以采用录像回放、实时分析系统、冲击力传感器等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肌肉力学特性

肌肉力学特性

3)收缩速度下降
4 肌肉收缩功、功率
肌肉可以把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在能量转换过程中肌肉
克服阻力使物体发生位移,肌肉做了功。 肌肉“等长收缩”时,克服阻力,外部负荷不产生位移, 没有做机械功。但消耗了能量,这时肌肉做了“生理功”。肌肉 做功时所克服的阻力,包括肌肉的内部阻力和外部阻力。因此,
肌肉做功相应分为内功与外功。
3 串联弹性元:代表肌纤维的 固有弹性。肌浆球蛋白和肌动 蛋白纤维、横桥、Z盘以及结 缔组织的固有弹性。
2 肌肉结构力学模型性质

1)肌肉张力---长度特性 2) 肌肉收缩力速度特性
肌肉张力---长度特性 (1)收缩元张力-长度曲线

收缩元的张力随长度而 变化,表现最大张力的 长度称肌肉静息长度 问题:为什么大于或小 于静息长度肌肉张力均 要小?
(3)体育运动中运用
肌肉的这种张力关系及最佳的初长 度的发现,在体育运动中有重要作 用,一般为使肌肉发挥出更大的力 量和速度,可通过该肌肉的放松和 对抗肌的先主动收缩,使主动肌肉 在收缩前适当拉长。另外,由于肌 肉肌腱能发挥更大的弹性能,要尽 量利用肌肉退让收缩储存的弹性能。
跳跃,投掷
举例投掷标枪时手的后撤动作
肌纤维的显微结构

当前普遍接受的肌肉收缩和力产 生的机制是微丝滑动理论与横桥
理论的结合。
一、离体肌肉生物力学特性
肌肉结构力学模型
肌肉结构力学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称为肌肉的三元素模型: 1 收缩元:它代表肌节中的肌动蛋白微丝和肌球蛋白微丝。兴 奋 时可产生张力,称主动张力。其张力与它们的横桥数目有关 2 并联弹性元:代表肌束膜 及肌纤维等结缔组织,即包 绕肌肉的结缔组织。表现松 弛状态下肌肉的力学性质

肌肉力学特性

肌肉力学特性


肌节长度与等长张力关系 (Gordon 1966)
不同项目运动员间肌肉长度特性

活体肌肉的不同特 性

专项动作的肌肉收
缩条件
(2)并联弹性元被动张力--长度曲线
根据肌肉结构力学模型,肌肉力的构成是收缩元(CC)、 串联弹性元(SEC)和并联弹性元(PEC)叠加的结果。
肌肉的平衡长度是指肌肉被动张力为零时,肌肉所能达到的最大长度 并联弹性元代表结缔组织中的弹性纤维,当受拉时产生弹力,由于 肌肉是粘弹性体,被动张力与长度呈非线性的关系。 被动张力: 是指肌肉工作时并 联弹性成分的张力。
stack length
(3)肌肉总张力长度曲线
根据肌肉力学模型推断,在体肌活动时,其主动张力与被动张 力同时存在,因此在体肌肉张力是主动张力与被动张力之和。 称为肌肉的总张力--长度曲线
肌肉平衡长度对肌肉总张力影响较大,如果肌肉结构中结缔 组织较多,则肌肉拉伸时,并联弹性元的被动张力能较早出 现,对肌肉总张力贡献较大 下肢一般是 羽状肌如A; 上肢肌如缝 匠肌B
功率最大p194,
问题:力量训练爆发力时选取重量的依据, 目的是什么? 体育运动训练中“爆发力”的概念指的就 是肌肉功率 肌肉功率存在着性别差异和专项差异
肌肉功率与专项运动素质练习
专项素质训练的原则 从生物力学观点来看,专项练习必须遵从动态适应性原则 (据维尔霍山斯基),即在以下五个方面都与比赛相适应动态 适应性原则: 1)动作的幅度与方向 2)运动的有效幅度与重点区 3)作用力的大小 4)最大作用力的发挥速率 5)肌肉工作形式 如膝关节进行从70°伸展到180°的力量训练,结果显示所有训 练角度下力量均获得有效的增长;从130°伸展到180°的力量 练习,力量仅在相邻的角度获得增长(Zatsiorsky,1995)

知识点4-9: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知识点4-9: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肌肉的位置决定肌肉的功能
肌肉的功能与关节的位置关系
肱二头肌
位于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前方
使肩关节前屈,使肘关节前屈 屈肩屈肘
股四头肌
位于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前方 使髋关节前屈,使膝关节前伸 屈髋伸膝
1.全身肌肉重点讲述其中的15块,也是健身房中经常锻 炼的肌肉。这些肌肉的共同特点是面积相对较大,且均位 于体表。提问:为什么健身房中经常锻炼这些肌肉? 2.告知学生本人的QQ号码,并提醒学生课后自己复习相 应肌肉的锻炼方法。 3. 按照全身各关节顺序依次讲解。肩胛骨、肩、肘、腕、 髋、膝、踝关节、脊柱和骨盆、胸廓
知识点4-9: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1. 肌肉配布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和适应性 对称性:左右对称 适应性:与人体直立行走与手足分工相适应 上肢:屈肌>伸肌 躯干和下肢:伸肌>屈肌 上肢多为细长灵巧的肌肉; 下肢则多为块大力强的肌肉。
知识点4-9:骨骼肌的配布规律
2. 肌肉配布与关节运动轴有关:即关节的每个运动轴 两侧皆有一对作用相反的肌群。
额状轴 前:屈肌;后:伸肌(膝关节及其以下关节相反) 矢状轴 外:展肌;内:收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垂直轴 前内:旋内肌;后外:旋外肌
肌肉的功能与关节的位置关系
凡属位于关节前方的肌肉,均使关节前屈; 凡属位于关节后方的肌肉,均使关节后伸。 凡属位于关节外侧的肌肉,均使关节外展; 凡属位于关节内侧的肌肉,均使关节内收。

肌肉在身体上的配布规律

肌肉在身体上的配布规律

肌肉在身体上的配布规律肌肉在身体上的分布规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它受到遗传、生理和运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的,这些肌纤维可以收缩和放松,从而产生力量和运动。

在人类身体中,肌肉可以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是我们常说的肌肉,它主要负责身体的运动。

骨骼肌分布在骨骼上,与骨骼相连,通过肌腱和骨骼相结合,使身体能够实现各种动作和姿势。

人体约有600多块骨骼肌,占全身重量的40%左右。

骨骼肌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包括躯干、四肢和颈部等。

在躯干部位,有背部的背阔肌、背肌、腹直肌等,它们主要控制身体的平衡、稳定和姿势的维持。

在四肢部位,有肩部的三角肌、手臂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部的胸大肌、腿部的大腿肌群等,它们主要实现身体的动作和力量的产生。

平滑肌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的肌肉,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如胃、肠道、子宫和血管等。

它们通常呈蠕动状,可以自主收缩和放松,从而推动食物、血液和其他液体在身体内运动。

平滑肌具有较大的柔韧性和耐力,能够长时间进行持续的收缩和放松活动。

心肌是一种特殊的肌肉组织,分布在心脏中,其结构和功能与骨骼肌有所不同。

心肌的收缩和放松决定了心脏的搏动和血液的流动。

正常情况下,心肌具有自主性的收缩节律,能够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心脏的跳动。

心肌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心脏的心室和心房,起到泵血的作用。

肌肉在身体上的分布规律是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的。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肌肉分布和发育情况。

有些人天生肌肉发达,而有些人则相对较瘦弱。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肌肉类型和分布,以及肌肉对运动的反应。

此外,肌肉的分布和发育还受到生理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包括激素水平、营养供应和代谢率等。

激素,如睾酮和生长激素,对肌肉的发育和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营养供应,特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摄入,对肌肉的合成和修复至关重要。

代谢率则是体内能量消耗的速度,它与肌肉的量和活动相关。

运动对肌肉的分布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生物力学课程——肌肉力学.

生物力学课程——肌肉力学.

第二节 Hill方程
与心肌、平滑肌相比,对骨骼肌的研 究较为深入,因为有: 1. Hill方程—可描述骨骼肌的力学性质。 2. Hill模型—可描述骨骼肌的功能状态。
Hill方程是肌肉力学中最有名的方程, 是骨骼肌力学的基础。 来源:青蛙的缝匠肌实验 描述:骨骼肌在强直状态下快速释放时
张力T和缩短速率V之间的关系。
如果肌肉被拉长 超过了静息长度,张 力也逐渐下降。因为 此时肌节被拉长,肌 丝间的接触少张力会 降低。肌节的长度约 为 3.6μm 时 , 肌 丝 间 几乎没有重叠,所以 不能产生主动张力。
如果肌纤维的长度 过短,张力开始慢 慢下降然后迅速降 低。因为肌丝过度 重叠干扰了横桥的 形成。肌节的长度 小于1.65μm时,粗 肌丝滑到了Z线,这 时张力大幅度降低。
骨骼肌:
心肌:
• 骨骼肌纤维里线粒体 和毛细血管较少。因为
• 心肌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 毛细血管也较多,大约每一心肌 纤维都有一毛细血管供给氧气和
骨骼肌可以缺氧。
营养。 心肌不可须臾不足。
• 心肌纤维呈螺旋排列。 • 骨骼肌肌纤维平行排列。
心肌与骨骼肌的不同之处(二)
骨骼肌 : • 骨骼肌收缩可不必同步。
当负荷与肌肉产生的最大张力相等时,肌肉
缩短的速度为零,肌肉做等长收缩;
如果负荷继续增加,肌肉做离心收缩,负荷
越大肌肉伸长越快。
三. 张力与时间的关系
肌肉产生的张力与收 缩的之间成正比。收缩 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张力 越大,直到达最大张力。
四. 骨骼肌结构的影响
肌肉由收缩成分即肌节组成,肌节 能产生主动张力,收缩成分的排列方式 显著影响了肌肉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组成动物躯体的主要部分,也是动 物运动的发动机,其运动受自主神经控制。在 显微镜下,可看到骨骼肌明暗相间的条纹,故 又称横纹肌。

骨骼肌 含肌肉物理特性、配布规律等(行业运用)

骨骼肌 含肌肉物理特性、配布规律等(行业运用)
长度亦有变化,此类工作称为动力性工作 其又可分为两种,即向心工作和离心工作。
医疗医学
47
❖(1)向心工作
其表现为:肌肉收缩力矩大于阻力矩,环节朝着肌肉的拉 力方向运动,肌肉的动点向定点靠拢;肌肉变短、变粗, 触摸时较硬。如持哑铃前臂弯举的举起过程中,肱二头肌 和肱肌等肌肉所做的工作即为克制工作。
医疗医学
医疗医学
Hale Waihona Puke 32七、研究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
(一)解剖学分析法
1.根据肌肉起止点、动定点及其所跨过的关节 进行分析 2.根据肌拉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进行分析
医疗医学
33
七、研究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
肌拉力线: 肌肉合力作用线。
肌拉力线的确定方法: 通过肌肉纵轴,由动点
向定点作一连线。
医疗医学
34
七、研究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
❖ 定点和动点:肌肉工作时运动明显的一端称为动点,另一 端称为定点。
❖ 近固定和远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近侧叫近固定,定 点若在远侧端叫远固定。 近固定和远固定主要适用于四肢肌
❖ 上固定和下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上端的称为上固定, 若定点在下端称为下固定。
❖ 无固定:若肌肉收缩时,两端都不固定,则称为无固定。 上固定、下固定和无固定主要适用于躯干肌
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
(一)肌肉的分类 1.按肌肉外形可分为: a.长肌
分布四肢,收缩引起 肢体大幅度运动
医疗医学
4
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
b.短肌
分布躯干深部,运动 幅度不大
医疗医学
5
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
c.扁肌 胸腹壁,除运动 外,能保护内脏
医疗医学
6
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四肢肌肉配布的生物力学特征人体的运功行为依赖于骨骼肌的活动。

其中,四肢肌最为关键。

溯其源由,人体运动形式的千变万化与运动状态的瞬息更易多以四肢肌工作为主导。

故此,由四肢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结构、种类诸方面生物力学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功能效应与运动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感到欠缺的是,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领域内,这方面的理论颇为贫乏,致使我们在研究人体运动行为构成与完善的生物力学机制时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

鉴于此点,我们打破“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力学”等学科的界限,以系统论观点为指导思想,在宏观层次上探讨四肢肌上述各方面配布的生物力学特征,并力图阐释这些特征与其综合功能效应之间的相互规律,为动作技术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案1、参阅多本人体解剖学专著,依记载按肌纤维排列形式将四肢肌及部分躯干肌进行分类。

2、各专著中对个别肌肉分类的记载不统一者或无记载者,作者观察肌肉标本重新确定。

3、在四例男性附骨肌肉标本上测量部分扇形肌肉起、止部的最大对应边长度,并算出二者比例指数以反映肌纤维辐射或集中程度。

4、同上法测量部分扇形肌肉起始部对应终止部的辐射角度,以描述前者对后者的多向控制能力。

结果与分析(一)四肢近侧端肌肉的配布特征四肢近侧端肌肉在此是指于肱骨和股骨近侧端的肌肉,由研究得知,位于这些部位的主要作用肌其显著特征是:肌肉形态扁阔,多呈扇形或三角形,其起始部宽广,终止部集中,且整块肌肉可以分为若干部段。

显然,四肢近侧端肌肉的这些特征,是与人体运动时躯干与四肢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密切相关的。

它们既要适应所处位置的功能需要,又要服从于毗邻结构的约束。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

1、近侧支撑时,肌力可以集中施于动点,且具有向多控制性。

由于四肢近侧端肌肉多呈扇形或三角形,起始面积大于终止面积,所以,在近侧支撑状态下这些肌肉由收缩产生的肌力可以集中地施于动点(肱骨或股骨近侧端的肌肉止点)。

如上肢处的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肩胛下肌和下肢处的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髂腰肌等,它们的起始部都比较宽广,而终止部很小。

设肌肉起始边缘长与对应终止边缘长之比为辐射指数,则此指数越大其肌力集中程度较高。

从运动特征来看,上述肌肉的止点离肩关节或髂关节很近,当上肢或下肢绕冠状轴或矢状轴转动时,这些肌肉处于“费力杠杆”的工作形式之中。

宽广的起始面可以发起更多的肌纤维,此即意味着肌力较强,而强有力的肌力集中地施于动点,这就能满足上肢和下肢在此类费力杠杆运动中的需要。

不仅如此,扇形肌肉广阔的起始面以及肌肉分部段的特点还可以使动点受到肌肉所置面的多方向的肌力牵拉,即动点受到多向控制。

当上述肌肉做动力性工作时,由于肩关节和髋关节都是多轴关节,其运动的可能性空间很大。

所以,多方向地控制动点,可使其运动的速度、幅度和方向更加精确;而肌肉做静力性工作时,多向控制功能又可以从多角度固定游离肢的位置,以增强其稳定性。

2、远侧支撑时,躯干整体性运动加强,且具有保护性与上述情况相反,当处于远侧支撑时,四肢近侧端肌肉牵拉躯干向位于上肢或下肢的定点移动。

肌力由定点发出,施于肌肉广阔的起始面上,从而力量分散。

这种“分散”现象对躯干及肩带和盆带具有保护作用。

因为这些部分的骨为扁骨或不规则骨,其抗拉强度差于四肢的长骨,如股骨的抗张强度为12.1×107N/㎡,而椎骨则为0.12×107N/㎡。

故此,若肌力集中作用一较小面积,则易引起躯干骨或肢带骨肌附着点撕脱或骨折亦或内部器官损伤。

另一方面,躯干向四肢运动,既要形成躯干的整体运动,又要维持内脏器官的稳定性。

因此,肌力分散牵拉广大区域,可引起更多的肌肉来固定或加固所牵拉的部位。

加上原动肌(指上下肢近侧端牵拉躯干的扇形肌)宽阔的覆盖面积,就促成了躯干的整体性运动并保证了内脏器官的稳定性。

如在“引体向上”动作中,躯干相对于上肢向上运动,其主要作用肌——胸大肌和背阔肌牵拉躯干广大区域,致使脊柱伸肌群和屈肌群紧张以固定躯干,即达到上述两个目的。

(二)上臂和大腿处肌肉的配布特征上臂和大腿处肌肉配布的典型特征是:屈侧以梭形肌为主,伸侧以羽状肌为主。

上臂屈侧有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它们都是梭形肌(也有记载肱肌为羽状肌):大腿屈侧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者也是梭形肌(有记载后二者为半羽肌,但即使如此,力量最强、作用最大的股二头肌为梭形肌也可以说明问题)。

这种分布使我们联想到梭形肌的结构特征,该类肌肉的肌纤维沿肌肉纵轴平行排列、肌纤维较长,具有很大的收缩量和收缩速度,只是肌力较小。

上臂与大腿屈侧以梭形肌为主,可使屈曲动作幅度较大,其运动速度也快。

这符合人的“屈肌反射”功能,快速的环节屈曲运动与大幅度的躲避行为可以对人体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运动中肩、肘关节和膝关节的屈运动并非是那种克服最大负荷的极限运动,如跑、跳项目中的蹬伸动作和投掷、举重的推伸动作这一类“功能性动作”都不是屈动作。

相反,这三个关节的屈运动在“功能性动作”之前的“准备性动作”中出现,而“准备性动作”比“功能性动作”花费的肌力要小得多。

故此,上臂与大腿处屈侧以梭形肌为主是与其所跨关节的运动特点相适应的。

与此相左,上臂和大腿伸侧以羽状肌为主。

上臂伸侧的主要作用股肱三头肌是羽状肌,它可使肩关节、肘关节伸;大腿伸侧除缝匠肌外的股四头肌四块均为羽状肌,其功能使膝关节伸,只有股直肌兼使髋关节屈。

前文提及,肩、肘、膝三关节伸动作常比屈动作所需发挥的力量要大。

梭形肌发挥的肌力次于羽状肌(两类体积相同的肌肉已是如此,况且伸侧肌肉的体积要远大于屈侧肌肉),故上臂和大腿伸侧配布羽状肌可以胜任费力型的伸动作。

如跑、跳运动中的蹬伸和投掷、举重项目中的推伸这一类大负荷运动。

不利方面,羽状肌的肌纤维较短且与肌长轴呈斜向排列,其收缩幅度小于梭形肌,故伸动作的“功能性幅度”较小。

但在体育实践中看,肩、肘、膝三关节在发挥很大肌力的活动中,其功能性幅度都不是很大而是小于各关节的全伸幅度。

换句话说,即大负荷的伸动作几乎没有从全屈位开始的。

如膝关节的全屈幅度可达130度,而跑、跳运动中关节伸的功能性幅度(由缓冲结束的屈位到关节蹬伸到最大伸位)只在50度——60度左右。

正如所述:“人体全部肌肉中足有四分之三部分是处于这样的位置,即需要比梭形肌发挥更大的力量,同时梭形肌的收缩幅度太大也是没有用的,于是梭形肌便为羽状肌所替代。

”这样,羽状肌收缩幅度小的缺点就被其发挥力量大的优点所掩盖。

(三)前臂和小腿处肌肉的配布特征人体前臂和小腿肌肉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大的相同性,但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又有很大的差异。

1、前臂肌肉以梭形肌具多,小腿肌肉以羽状肌为主。

这种明显的结构差异取决于前臂与手和小腿与足的功能不同。

手的动作灵巧多变,动作幅度较大,速度快,所需力量小。

所以,以73.7%的比例分布梭形肌使人的手具有特殊的灵活性。

小腿与足则不同,它们无需要做象手那样的灵活性动作,而主要担负支撑动作和大量的大负荷的蹬伸运动。

故此,配布了84.6%的羽状类肌肉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2、前臂和小腿肌肉在形状方面的共同特征是,绝大多数肌肉为细长形,体积小,肌腹短而肌腱长。

这种特征可使四肢远端的运动产生极大的速度。

从运动角度来看,前臂及手和小腿及足的运动速度取决于施于该部的肌力F、肌肉收缩量L和该部的质量m。

由动能定理得知,上述环节的运动速度V2=2FL/m(肌力F在运动中为变量,为了方便讨论,暂将其视为定值)。

很明显,环节质量m越小,则运动速度越大。

因此前臂和小腿处肌肉细长、体积小可以减小该部的质量,以便发挥更大的运动速度。

优秀的跑步运动员小腿细长以及球类运动员前臂细长的形态特征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3、前臂和小腿处肌肉的肌腹短而肌腱长,便于改变其牵拉方向,减少因挤压或摩擦所引起的肌肉损伤。

前臂和小腿处的肌肉多止于手和足部,而手和足处的骨数量多,结构复杂,肌肉从起始到终止处迂曲环绕,手挤压或摩擦的机会多。

作为细长坚韧的肌腱对此则有较大的适应性。

肌腱可以穿行在体积不大的腱鞘中或肌腱密集排列的狭缝中随意华东而得以保护,且这种结构极有利于手和足的形态及灵活性。

另者,由于腱鞘装置和手与足处骨的“滑车作用”,肌腱可以在曲折的行程中随意改变牵拉法相。

这既适应于手足部机构的约束,又能使其运动灵活多变,同时也可类似韧带产生加固手、足关节的功能。

毋庸置疑,肌腱抗压耐摩,其滑动的灵活性和坚固性比肌性纤维要好。

“故凡是肌肉经过关节的地方,或易受摩擦的地方,和许多肌肉止点的部分,均被肌腱代替。

”如小腿的腓骨长肌在跨踝关节之前已续为长腱并由外踝绕越足底止于第一跖骨近侧端附近,胫骨前肌也在跨踝关节之前续为长腱由内踝蜿蜒伸至第一跖骨底附近。

二者多次改变了肌拉力方向(这种改变可以增加肌拉力的力臂,以增强牵拉效果),共同构成了最易受挤压和摩擦的“肌襟”,以维持足弓并保证足部的整体运动。

若此部分是肌性纤维则根本不能胜任。

结论人体四肢肌肉的配布于四肢的功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肌肉在形态、结构、起止点和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的生物力学特征。

1、在四肢近侧端,主要作用肌形态为扇形或三角形,几乎都有分部段现象。

其起始部面积远大于终止部。

当近侧支撑时,这些肌肉的肌力可集中施于动点,且具有多向控制性;而远侧支撑时,力肌分散施于动点(起点),这对躯干具有保护作用,且能促成躯干的整体性运动。

2、在上臂和大腿处,屈侧肌肉以梭形肌为主。

此规律符合人的“屈肌反射”功能。

又由于体育运动中肩、肘、髋、膝四关节的屈运动不属于大负荷的极限运动,通常以快速、大幅度的屈曲动作为多,故配布梭形肌与其功能相统一;而伸侧肌则相反,以羽状肌类具多,这完全适应上述四关节常做的幅度较小、负荷较大的极限运动的功能需要。

3、在前臂和小腿处,其肌肉的共同特征是,肌肉多细长,肌腹短、肌腱长。

其作用为,可以减小四肢末端的质量,以利发挥该部的运动速度;同时,较长的肌腱可以在手与足部的多骨区域中活动时,减小因摩擦或挤压而带来的损伤。

另一方面,又可以随意改变肌拉力方向。

在肌肉分类方面,前臂肌以梭形肌为主,占总肌数73.7%,小腿肌以羽状肌类为主,占总肌数84.6%,它们分别与手的灵巧性特征和足的笨力型特征相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