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试题

合集下载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第14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一、选择题1.反对教会染指中国教育的思想最早源自()。

A.蔡元培B.余家菊C.孙中山D.杨贤江【答案】A2.首次提出“收回教育权”口号的是()。

A.蔡元培B.余家菊C.孙中山D.杨贤江【答案】B3.政府对教会教育采取积极管理的态度始于()。

A.清末新政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时期D.广州国民政府时期【答案】C4.日本在中国建立伪政权,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最早是在()。

A.台湾B.辽东半岛C.东北三省D.南京【答案】A5.为了粉碎敌伪奴化教育,坚持进行抗战教育,中国共产党规定了一些列的方针政策,其中,在敌占区的政策是()。

A.尽量建立起抗日一面小学,在情况不许可时伪装成立抗日两面小学B.派出“武装工作队”C.破坏敌伪小学D.改变敌伪小学的性质【答案】B二、名词解释《教育独立议》(华中师大2003研)答:《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

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

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②“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

教育部“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③大学不设神学科。

“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些观点成为1927年一度试行“大学区”制的思想依据,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B.4年一贯制C.5年一贯制D.6年一贯【答案】A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D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答案】A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是()。

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答案】A5.新文化运动首创( ),反对封建专制,掀起教育观念变革A.民主和自由B.平等和博爱C.自由和平等D.民主和科学【答案】D6.新文化运动中,教育下移民间,体现教育民主变化的是( )。

A.教育个性化B.教育平民化C.教育实用化D.教育科学化【答案】B7.有关新文化运动促进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应体现个性化,应尊重个性B.教育应是平民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少数人应享有的C.科学的思想应该贯穿到社会各项事业D.教育观念虽有所变化,但还不务实【答案】D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蔡元培B.鲁迅C.陈独秀D.李大钊【答案】C9.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②撰写了《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③提出了“全人生教育”的青年教育思想④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C10.杨贤江在对待教育的功能时,反对的学说中不包括()。

A.教育万能论B.教育救国论C.先教育后革命论D.教育“斗争武器”说【答案】D11.杨贤江在对待青年教育问题上,倡导()。

A.无条件关心B.全人生指导C.职业指导D.生活指导【答案】B二、名词解释“壬戌学制”(华中师大2003、2004研)答:“壬戌学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到的学制系统,是年为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

简明中国史期末综合复习2

简明中国史期末综合复习2

简明中国史期末综合复习题(1)(第一~二编)一、单项选择:1.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原始人是( C )。

A.北京人B.蓝田人C.半坡人D.山顶洞人2.半坡氏族的婚姻形式是( C )。

A.族内婚B.族外群婚C.对偶婚D.一夫一妻3.大汶口文化遗址在今天的( C )。

A.陕西B.山西C.山东D.河北4.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C )。

A.陶文B.甲骨文C.金文D.小篆5.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是( C )。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强化国家机器C.大规模实行分封制D.压迫奴隶和平民二、双向选择:1.我国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南北代表文化遗址是( B )( D )。

A.周口店遗址B.河姆渡遗址C.龙山文化遗址D.半坡遗址E.大汶口文化遗址2.原始社会解体的标志主要表现为( B )( C )。

A.教育的萌芽B私有制的产生C.贫富分化D.制陶业的发展E.弓箭的发明和使用3.夏、商、西周三代的共同点有( A )( B )。

A.都是以原部落名称命名B.统治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C.都是被自己属国灭亡的D.统治时间都大约500年E.都实行了国野制度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C )。

A.井田制是西周时期才出现的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C、公田是由劳动者共同耕种,收获物部分上交D私田分配给劳动者耕种,定期进行轮换E.井田名义上属于周王所有,不得买卖三、简答:1.简述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1)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2)氏族成员“知其母,不知其父”,按母系血缘确定亲属关系;(3)氏族内部,土地、房屋、牲畜归氏族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1)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显著地位;(2)形成一夫一妻制,人们按父亲血缘确定亲属关系;(3)随着生产力发展,产品出现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形成,后期开始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

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答: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如下一些方面:(1)教育作用:(2)有教无类:(3)教育目标:(4)教育内容:(5)道德教育原则方法:(6)教学原则方法:(就以上几点需要展开论述)。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6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 处,可即与之相商;⑥学问务在身通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切忌“摘 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而“自矜通儒”;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⑧《书》 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故学问思辨,必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 于“立身、敦品、养性”;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14.颜元所办的书院是( )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答案】C
15.清代的国子监生实行( ) A.积分法 B.六等黜陟法 C.历事制度 D.二等黜陟法 【答案】C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Fra bibliotek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6.清朝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是( ) A.社学 B.义学 C.井学 D.太学 【答案】A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 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 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岳麓书院学规 答:《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 斋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 止醵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 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 则以待四方高明;④无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由师批改,倘或未当,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日期:2《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9.1927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 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 B“明其理” C应科举 D“学其事”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6.西周时期教育主要特征为……………………………………………()A.政教一体,学在官府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A. “存天理,去人欲”说B. “致良知”说C. “教为圣人”说D. “知行合一”说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B.修己以安人C.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D.学而优则仕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A. “生活即教育”B.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C. “主动”、“习行”D. “教学做合一”10.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D.见闻为与开心意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分)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官学的的衰废是()出现的。

A.西周B.东周C.战国D.春秋【答案】D2.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B.“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C.生产力发展D.官学失守【答案】A3.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

A.孝B.礼C.忠D.仁【答案】D4.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答案】B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原则。

A.启发诱导B.“教亦多术”C.“教学相长”D.“有教无类”【答案】A6.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B.“过而勿惮改”C.“言必信,行必果”D.“一以贯之”【答案】A7.下列说法没有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叩其两端而竭焉”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D.“君子之教,喻也”【答案】C8.孔子在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上提出的观点是()。

A.因材施教B.由博返约C.学思并重D.启发诱导【答案】B9.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B10.最早进行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教育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B1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不言之教”B.“以吏为官”C.“以法为教”D.“化性起伪”【答案】A12.“人法自然”的主张是()提出的。

A.道家B.农家C.杂家D.儒家【答案】A13.《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A.循序渐进B.及时施教C.预防性D.学习观摩【答案】A14.《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原则。

A.藏息相辅B.教学相长C.及时施教D.长善救失【答案】A15.“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是()提出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明代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3.“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4.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5.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A.时文B.八股文C.策论文D.诗赋【答案】B6.明朝东林书院在学术讨论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什么制度?()A.会讲B.研讨C.讲会D.评讲【答案】C7.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B.知行合一C.贵于改过D.随人分限所及【答案】D8.王守仁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不同点在于()。

A.理是宇宙的本体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D.明人伦【答案】C9.明朝官学体制中,属于小学性质的是()。

A.府学B.社学C.宗学D.州学【答案】B10.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B.获取天理C.博通百家D.求得功名【答案】A11.王守仁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特点。

A.辩证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描述的是( )。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13.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A.《三字经》B.《训蒙篇》C.《百家姓》D.《千字文》【答案】B14.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A.《蒙求》B.《名物蒙求》C.《童蒙须知》D.《三字经》【答案】C二、名词解释1.八股文(南京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答: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
1.西周的学校大概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2.“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3.“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4.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5.孔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6.老子主张:“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
7.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与“开心意”两个阶段
8.宋代四大书院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
9.朱熹关于教学内容的主张,是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10.“四书”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二、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场所,因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2、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旨在扩大教育的对象。

其含义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自省自克
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

5、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指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官吏的一种制度。

或者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6、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7、性相近也,习相远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8、虚心涵泳
读书时须有虚心态度,万不可穿凿附会
三、简答
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第一,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

第二,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一致遵循的原则。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
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总之,私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大的变革。

2、简述孔子的德育原则。

(1)立志乐道。

(2)自省自克。

(3)身体力行。

(4)改过迁善。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4. 简述《颜氏家训》论及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⑴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⑵教儿婴孩,勿失良机。

⑶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⑷注意环境的影响。

⑸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⑹重视儿童的心理观察。

5、概括王守仁的主要教学原则和方法。

(1)知行并进
(2)自求自得
(3)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四、
论述题
1、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办学特色及历史意义。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办学特色:⑴学术自由。

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兼容并包、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政策。

⑵教师待遇优厚。

稷下的学者们都受到齐王的厚待,齐王将学者按学术水平、名望资历分成等级,按等级给予俸禄。

(3)学无常师。

稷下学宫兼容各家各派,但对天下名士,都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

(4)第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历史意义:⑴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⑵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⑶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其主要见解:⑴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
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讲授古文典籍,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2)关于教师的标准。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3)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师生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4、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具体说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第一,生活即教育有以下基本含义。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原来就有的。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也就是说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第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是关于学校教育的本质看法。

首先把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

其次,对传统的学校实施改造,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