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充分利用低碳和可再生资源,最大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以下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速度都非常快。
然而,高碳和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我国拥有丰富的低碳资源和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
我国石油和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发展低碳经济将有助于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并且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实现能源的多元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高经济竞争力。
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成为了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对高碳产品的限制和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竞争力。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我国的空气、水质量问题严重,环境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水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低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低碳相关指标和标准。
其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低碳技术的产业化,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和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能源消耗量巨大,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降低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压力,同时为经济创造可持续的增长和就业机会。
在中国,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并被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低碳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关产业和技术将迎来蓬勃发展。
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有望成为低碳技术和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承担着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责任。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中国能够向国际社会展示其负责任的态度,并为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
其次,中国加强了对碳排放的监管和减排力度。
通过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建立碳市场,推动企业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也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以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经济领域。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换代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创新能力。
低碳经济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引导和培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摘要:低碳经济是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是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面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日益深入,各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采取积极的态度。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而提出一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经济结构一、低碳经济及其特征“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
在这本书里,英国政府针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了一系列的减排目标,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1]“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还有的学者认为[2]“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核心是通过创新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通过引导鼓励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通过转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理念,实现更低碳排放下的经济繁荣。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回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化之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正在向“低碳化”发展。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

点 。为 阻止 全球 气候 变 暖的 趋势 ,保 卫
我 们 人 类 共 同 的 家 园 ,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已
为 国际 国 内所重 视和 关 注 ,作 为能 源 消 耗 和 生产 大 国 ,我 国 更是 义 不 容辞 。
2、我国 经济 结构调 整 的迫 切需 要 。
化峰 会上 所做的承诺 ,无疑为我 国未来的 经济发展 敲定 了方 向——低碳经济 ,但以 上这些客观 因素的存在 ,也给低碳经济在 我 国的推进带 来了挑战 。 就需要我 国以 这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
煤 、缺 油 、少 气 的资 源 条件决 定 了我 国能源 结构 是 以煤 为主 ,低碳 能源 资源 的 选择 有 限 ;三是 第二 产 业为 中 国经济
体的大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 的加剧是 全球 气 候变 暖的 基 本原 因 。 以低能 耗 、低 污
染 为 基 础 的 “ 碳 经 济 ” 成 为 全 球 热 低
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
徐 惠凯 黑龙 江大通 计算机 有限公 司 10 9 00 5
二 我 国 发展 低 碳 经 济 的必 要 性
1 、大 势所趋 。应对全球 气温上 升是 低 碳 经济概 念提 出的最 直接 的 原 因。 高 碳经济导致的全球 气温上升 以及诸 多环境 问题 已经威 胁 到人 类的 生存 和 可持 续发 展 。许 多科 学 家认 为二 氧化 碳 等温 室气
益 ,在 建立 与低 碳 发展 相适 应的 生产 方
重要 途 径 ;另一 方面 ,通过 发 展低碳 经 济 ,能提 高 可再 生能 源 比重 ,从而 有效 地 降低一 次性 能 源消 费 的碳 排放 ,是我
国优 化能 源结 构的 可行措 施 3、增 强 国际竞 争优 势 的有利 途 径 。 发 展低 碳经 济 ,一 方面 有利 于 实现 缓解 当地 污染 物 、保 护 当地 环境 完整 性 的 目 的 ,同时 在 很大 程度 上有 利 于减 轻 日益 增加 的能 源需 求 ,减 少 对进 口能 源 的依 赖 ; 另一 方 面 ,不 仅 可 以 开 展 国 际 合 作 ,与发 达 国家 共 同开发 相 关技 术 ,还 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
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发展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发展意义及其对策研究近年来,全球各国纷纷发力推行低碳经济,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作为全球工业化最快速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因此,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发展意义巨大,而中国也面临着推行低碳经济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来应对。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1、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低碳经济与经济现代化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环境质量一直受到限制,给公众带来了很多问题。
推行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减轻压力,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拉动发展。
2、降低总体能耗和使用成本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下,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过程,提高能源利用率来降低碳排放量和能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在资金上获得收益。
3、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减少对水、空气和土地的污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公众的健康。
低碳经济的实施可以最终促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良好的生活质量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1、提高能效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效是推进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
国家应该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提高国家的能效水平,同时也要促进能源的制造和出口。
2、大力发展新能源低碳经济实现不能离开新能源的发展。
我国应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应对催化剂的成本和对其他高成本维护的依赖,逐步使清洁能源成为主要的能源来源。
同时,还要加强传统能源的改造,提高能源效率。
3、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治理措施之一。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缩小其碳排放能力。
4、推进跨界融合在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不同领域和部门应实现跨界融合,为清洁生产技术的商业化开展研究。
政府也应更加积极地促进这种融合,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低碳经济是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以及国内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中国正面临着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论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模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使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可持续的长远目标。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减少碳排放上承担着重要责任。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再者,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转型为低碳经济。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获得环保技术和绿色创新的先发优势,还能够提升国家的声誉和国际地位,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针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需求,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在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加强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资,推动低碳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同时,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其次,应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转化能力。
引导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推动低碳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碳排放水平。
此外,应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通过加强生态修复、推动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低碳经济发展可行性及策略探讨

低碳经济发展可行性及策略探讨第一部分: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性1.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碳排放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低碳经济可以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温室气体浓度,缓解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同时,低碳经济也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本与收益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包括研发低碳技术、更新能源设施、调整产业结构等。
此外,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付出的成本还包括对现有经济体系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受到冲击,有些人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
然而,在长期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这里主要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路径选择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工业和建筑等。
在能源方面,可以通过研发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交通方面,可以鼓励低碳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在工业方面,可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行清洁生产等;在建筑方面,可以通过采用节能建材、智能建筑设计等方式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4.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多种政策,包括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
在经济手段方面,政府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碳交易等手段来引导企业逐步转型为低碳企业。
在非经济手段方面,政府可以制定强制性的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监管,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
5.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球的参与和合作。
各国应合作共享低碳技术、合作开发清洁能源、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
同时,各国也应当共同推动低碳经济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低碳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1.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但随着能源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中国也开始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近年来,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通过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消耗和排放的增加,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环境下,采取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就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2.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高温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全球生态系统、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温室气体排放是高温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低碳经济发展成为降低这些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减少浪费等措施,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3.提升经济竞争力低碳经济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最佳方式之一。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能源和物资成本,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性1.全球环保意识的普及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已经相继开始关注环保问题。
为避免环境危机的发生,大多数国家将温室气体减排作为国家的任务和责任,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这就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持。
2.技术创新的进步近年来,低碳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低碳技术不断涌现,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从智能化物流到新能源车辆,从清洁生产到绿色建筑,体现了低碳时代的创新和应用。
3.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在低碳经济的部署和实施方面,政府的政策和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478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4,2012(CumulativetyNO.478)浅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胡晓琦 刘桂荣(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7)【摘要】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现有高能耗、高污染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在参考相关重要文献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方面的问题;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利用数理统计中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很大潜力。
因此,中国应该着重在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 可持续发展一、文献综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国际低碳经济潮流下,中国的学者对中国低碳经济之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郑志国(2009)认为,中国目前每年消耗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中,大约有1/3至1/4是用于生产最终供发达国家消费的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认为一些发达国家讲“低碳”实际上隐含某种不公平条件。
马中(2008)认为,以防止气候变化为由延伸出来的低碳经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设的局,目的是要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对此中国要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场。
但大部分学者支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转型。
郭印,王敏洁(2009)认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工业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地环境公害问题频繁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大气层环境容量和化石能源利用的有限性,建立在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
蔡博峰,赵楠(2010)认为2050年发展中国家需要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8%才能实现全球目标,这对于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为困难的。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及模型,以大量可靠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其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数据实证(1)现有发展模式下能源需求量巨大微观地看,以原煤消费量为例。
图1中,我们清晰地看到2006年至2010年间,原煤消费总量呈直线增长趋势。
根据近5年数据,原煤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可以说原煤消费是中国高碳经济模式下能源消费的命脉。
以现有高能耗、低效率的模式以及过分依赖于煤炭的能源结构继续发展,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建立在以原煤为主的巨大能源消费的基础上。
图1 2006-2010原煤消费总量变化趋势宏观地看,见表1,2006至20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样呈现逐年增加趋势,5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达25.64%。
其中水、电消费总量增长55.64%。
水电消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而水电的消费需要煤炭等初级能源的支持。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生活、生产的发展,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会进一步导致能源消耗总量的大幅攀升。
表1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单位:(万吨标准煤)年份能源消费总量水、电消费总量200625867617331200728050819075200829144822442200930664723918201032500026975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1)(2)现有模式下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长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观测数据,见图2,中国在1960年至2010年的发展历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迅速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升幅度显著增强。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意味着经济发展效率低下,现有模式下我国是以牺牲环境和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达到GDP的接近10%的高速增长。
若不采取行动,在现有发展模式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会巨幅增加,中国想要在2005—2020年实现40%~45%的强度减排目标,是任重而道远的。
图2 1960-2010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单位:(kt in millions)(3)城镇化进程加快给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交通运输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更大的影响以及能源消耗速度增加。
根据联合国指南的相关数据,公路对温室效应贡献比例最大,占四大交通运输方式的79.5%。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2000至2005年间呈现快速增长。
2008年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3.02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7万公里增长了45倍。
新中国成立至今交通运输业从运输里程、运输量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量上的大幅增长,分析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是温室气体排放巨大的促进因素。
82 Times Finance2.模型分析以下内容,笔者将借鉴日本能源经济学家 Yoichi Kaya(1989)提出的KAYA公式,采用SPSS11.5软件,分析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实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平衡提出建议。
根据KAYA公式,二氧化碳排放的表达式可写为:F = P * (G / P) * (E / G) * (F / E) = P * g * e * f (1)公式中,F表示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P表示人口总量;G表示GDP;G/P记为g表示人均GDP;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E/G记为e表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即能源效率);F/E记为f表示单位能源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二氧化碳的排放系数在短期内为一个常数。
本模型选用指标数据中,人口总量、GDP、能源消耗总量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data world bank的官方统计,其中2011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的预估值。
本文选用1978年、1980年、1985年,以及1990年至2011年共25年的数据。
根据以上数据,先计算出各年份的人均GDP以及能源效率,再运用SPSS11.5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与人均总量、人均GDP、能源效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见表2):表2 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关系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78年至2011年中,人均GDP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影响,也即人均GDP的增长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人口总量的增长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正因素;能源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着显著的正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1)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模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678。
我国经济的增速是以大量的能源投入为基础的。
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的比重最大。
其中煤炭占75.6%。
而由于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在能源中最大,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
(2)能源效率稳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我国能源效率自2001年至今稳定在1左右,见图3,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
虽然如此,我国的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改善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
改善能源效率也是公式(1)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策略。
图3 能源效率走势(3)人口的不断增长促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系数达到0.8250,人口的增长,导致物质资源的消耗增加,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营造安全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需要1.石油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第一,石油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受石油储量和开采难度的限制,现有技术水平下我国国内原油产量基本上接近极限。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需求增长较快,以至于近几年来石油进口量大幅增长:2001至2008年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增长幅度达260%,见表3。
另外,2011年前5个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过美国(53.5%)。
从整体上角度看,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能源净进口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从2000年的2.9%上升至7%左右。
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率的情况下,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渐渐增加,这无疑会给经济发展的安全带来挑战。
表3 2001-2008我国原油供求状况 单位:(万吨) 年份进口量出口量净进口量20016000755.15244.920027000720.86279.220039000813.38186.7200412000519.211480.8200513000807.012193.0200615000633.014367.0200716000389.015611.020081900018.718981.3数据来源:林伯强.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第二,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已经成为重要的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震荡上行,见图4,导致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若干轮的波动,两次较大的波动出现在1980年、2008年左右。
石油输出国与消费国以及多种国际势力相互博弈,非供求因素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强烈。
例如,中东产油国家时常受到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影响,正常的油气贸易和投资活动受到较大限制和干扰。
图4 三大市场平均原油价格变动走势(美元/桶)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全球经济监测数据库2.高碳发展模式下安全生产敲警钟我国煤炭生产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在我国现有的生产矿井的产量比例中,只有约1/3的矿井符合安全先进矿井生产条件;1/3矿井实际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基本没有改造成安全高效矿井的条件。
频频发生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说明我国煤矿生产已经是超负荷运作,如果不改变现有经济模式对煤炭的依赖、减少煤炭产量,就难以达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后京都时代中国巨大的碳减排压力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2012)即将到期,全球碳减排目标面临着重新分配的挑战。
截止2010年6月,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了中长期绝对减排目标。
我国则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自愿减排目标。
随着全球变暖的进Times Finance 83一步加剧,中国将不只是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一些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也将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对我国提出更强烈的减排要求。
如若处理不当,将引发发展中国家系统内部的不稳定,对我国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