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课堂落地

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课堂落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的关注点正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学科和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综合认知和综合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顶层设计到课堂落地,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学校的课程规划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来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中,也将核心素养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题,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设计和规划。
在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中,除了对学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外,还提供了支持和指导,如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编写相关教材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师培训和指导等。
这些措施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和能力来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学校的课程规划学校的课程规划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部门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和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
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整合,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形成综合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三、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锻炼机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模拟题库(含答案-6套-108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模拟题库(含答案 6套,108题)模拟题库之一【前言】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的作用。
A.培根铸魂、启智增慧B.立德树人、为国育才C.立德树人、培根铸魂D.强德固本、滋养心灵正确答案:A2.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A.人民B.群众C.国家D.社会正确答案:C3.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导思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B.以学生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C.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D.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4.以下不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修订原则的是()A.坚持目标导向B.坚持问题导向C.坚持创新导向D.坚持育人导向正确答案:D5.《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有()①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②优化了课程设置③加强了学段衔接④细化了实施要求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正确答案:B6.《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①有理想②有道德③有本领④有担当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正确答案:D7.《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优化了课程设置,将()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A.科学、综合实践B.劳动、信息科技C.劳动、综合实践D.科学、信息科技8.《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化课程(),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A.综合性、实践性B.时代性、指导性C.开放性、科学性D.创新性、实践性正确答案:A9.义务教育课程遵循(),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
①教育规律②科学规律③学生身体发展规律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正确答案:D10.《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

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课程强,则儿童强;儿童强,则国强。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课程支撑,而强有力的课程必须落实并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方案”“新课标”),刻画了新时代育人育才的目标要求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其中路径之一就是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联通了宏观的路径设计与微观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将课程方案层面理想的育人蓝图转化为课程教学层面的实景图,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是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意蕴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思维的重要表征,旨在以一系列专业技术规范引导课程与课堂双重意义上的教学与评价行为,从而破解课程层级化实施中的“落差”问题,最终实现课程要素的协同育人效应。
具体来看,教-学-评一致性具有课程、课堂意义上的双重意蕴。
图1: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意蕴1.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系统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教学与考试评估,落实课程标准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由此在课程改革的路径建构上形成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大闭环”。
在上述“闭环”的育人体系中,教材、教学与考试评估三要素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珍珠”,而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串联而成的“项链”。
新课标建构了由“课程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构成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成为教材编写、教学推进与考试评价的基本遵循和直接依据,是课程意义上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引领。
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最终通过考试评价回到课程标准,由此形成课程改革路径的“大闭环”。
2.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从课程标准中转化而来的学习目标为指引,系统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层面的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由此形成“小闭环”,实现所教即所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强调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作者:李茂森刘靖琬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23年第02期摘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加快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但当前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城乡教育共同体;对政策目标的认识在预期与现實之间存在较大反差;教师愿意参加流动但依然缺少稳定的归属感;担忧乡村学校特色化、在地性的内生发展难以落地;以及教育共同体学校合作教学教研活动频度和质量有待提升。
为此,要纵深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建议采取五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制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标准体系;二是改进交流制度,深化教育共同体内部的教师交流;三是提升政策认同,激活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动性;四是调整组织架构,促进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育共同体;五是加速文化融合,促进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
关键词: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优质均衡;城乡学校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28-06如何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积极破解“城镇挤”“乡村弱”的现实难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应然之举。
2020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首次从省域层面提出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方案。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特别指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求“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
从国家战略和浙江方案可见,高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简称“教共体”),也即在城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乡村学校之间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提升课程意识和能力

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提升课程意识和能力作者:严必友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06期摘要:提升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是学校顺应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具体来说,要观照四个层面:第一,正确理解课程的意义;第二,准确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三,构建开放、系统、结构化的课程体系;第四,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意识课程体系课程整合一、正确理解课程的意义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是推进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
每一次基础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并以此促进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队伍建设、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和转型。
可以说,谁能准确领会、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并且在学校管理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应对,谁就能在课程改革的前行之路上赢得先机。
所以,提升校长和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是学校顺应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广义上说,课程不等同于学科和课堂,也不仅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进程与计划安排,而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和品德、人格发展等的一切机会。
有学者提出,学校的发展应该有两个空间:一是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空间,如学校的环境、道路、建筑、色彩等,是为师生提供的优美、恬静、生动、愉悦的环境。
二是隐形的空间,也是最为关键的,如学校的课程、传统、文化、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等。
在中小学,课程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开发课程就是开发学校的品牌,开发学校的未来。
所以,有远见、有智慧的校长都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注重学校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充分挖掘、拓展学校的课程資源,努力建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结构化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支持。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把每一个孩子当作一颗珍贵而独特的种子,将其放在学校的核心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与反思1980—2020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21/No.1本刊特稿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与反思:1980—2020阮成武[摘要]新时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进路,目标模式由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人才的二元模式、“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转轨模式,走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融合模式;体制机制由权责向地方政府下移、向市场和社会让渡,走向形成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制机制;路径方略由重点领域/破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围绕中心目标开展系统综合改革,走向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深化改革。
比较而论,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具有相对滞后性,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缺少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改革应增强顶层设计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实施机制、评估反馈和问责机制。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逻辑进路改革堪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一直坚持摸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既是新时期以来教育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的重要保障和成功经验,也是新时代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②*有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顶层设计定义为“在高层领导下,以基层建议和专业论证为基础,就目标模式、体制机制、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等,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总体安排与部署”③。
就教育改革而言,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可以归并为一个层面,构成顶层设计的路径方略*回顾新时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历程,总结经验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形成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主体框架及推动其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越来越凸显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深化改革势在必行*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同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开启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前奏*此后,基础教育在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过程中,不断形阮成武,法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芜湖241000)%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学一般项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BFA160040)的研究成果%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09-24,http: //wwx xinhuanet.corn/pOi-tics/2017-09/24/j_1121715834.htmi,2020-03-11)③王建民、狄增如:《“顶层设计’的内涵、逻辑与方法》,《改革》2013年第8期)014成具有自身逻辑进路的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迈出崭新的改革步伐。
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02期本报综合消息为进一步促进台山市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的要求,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台山市教育局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决定在已实施了近三年的义务教育教研联盟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拓展,在全市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
据了解,早在2016年,为改变台山市教育发展的现状,台山地区紧扣教育质量,大胆改革创新办学管理模式。
由台山市教育局牵头组织,教研部门带动,区域内学校联动,建立了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研联盟。
旨在推动学校更具引领力、各集团学校办学更富特色化、集团化教研更具常态化、教师队伍建设更具专业化、课程改革更具实效性。
台山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领衔学校+若干学校”的“1+X”方式,分为“混合型”“协作式”两种模式,组建了全市18个教育集团,覆盖全市中小学校。
组建教育集团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坚持优质引领原则。
采用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方式促进优质资源的再生和辐射。
二、坚持学段衔接原则。
将初中教育集团的领衔学校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主动积极创造条件,提前做好初、高中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
三、坚持城乡结合原则。
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进行组合,通过支教、跨校执教、跟岗学习、师资互派,共建共享资源等方式实现结构补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实现质量共进。
台山市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行“统筹发展、共享发展、特色发展”的运行机制。
在管理体制上,集团内各成员学校法人代表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经济独立核算不变、校名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原则上保持人、财、物管理独立。
在充分尊重集团各成员校的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集团内学校之间实行管理互通、质量共进、研训联动、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发展。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整体架构与定位

传承中创新——教学关系的深刻改变 发展中对接未来——适应社会发展 核心素养融入教材——国家公民具备的能力
完整版课件ppt
30
03 建 构
完整版课件ppt
31
1
内容更加 鲜活
二、教材总体特点
2
特色更加 鲜明
3
图画更加 精美
4
版式更加 美观
5
操作具有 挑战性
完整版课件ppt
建构
实施
完整版课件ppt
4
“天气”与“地气“
地气: (1)弄清教学中的重点和基本问题 (2)做个实事求是的儿童研究者 (3)与旧的理念和习惯决裂 天气: (1)立德树人是根本问题 (2)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完整版课件ppt
5
01 背 景
完整版课件ppt
6
2015年1月11.12日于北京
完整版课件ppt
51
以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为例
本课内容所体现课程标准 “健康、安全地生活”部分和 “愉快、积极地生活”部分的 要点。
即:了解天气、季节的变 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 己;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 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 动;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 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完整版课件ppt
52
完整版课件ppt
49
(九 )呈现方式
教学范式的隐性呈现, 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 进行引导的显性呈现。引 导组织开展认识“我的老 师”的活动。
完整版课件ppt
50
(九 )呈现方式
内容上:新教材采用 主题统领下的跨学科编写 方式,把课程标准四个方 面的内容进行了横向和纵 向的联系和整合。
完整版课件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 时间 了 , 学 的符 合基 础教 育发 展实 际 的促进 教 师专 科
业 发展 的评 价机 制 与学 校教 育评 价机 制 , 仍停 留在 机制 的 “ ” , 制 上 即制 度层 面 , 机制 的 “ ”即平 台 , 笼罩 在 教 但 机 , 还 育 行政 部 门 , “ 既 掌舵 ” 划桨 ” 又“ 的篇章 中涛 声依 旧。 3 过 十多 年 的基 础教 育课 程 改革 , 们简 单 梳理 一 . 经 我 下, 大致走 过 了这 样三 个 阶段 : 阶段 “ 明概念 ”即新 第一 证 ,
K H N A E 课程改革 一 EC E GG I G
羽眉 髓 o
舀圃暾曰四囝 目围 圆 岛
马希 良 李 玉 花
纷 显 露 , 且 盘根 错 节 地 纠结 在一 起 , 并 已经 很 难 分 清哪 是
一
、
新 课 改呼 唤着顶 层设 计
教 育 问题 , 哪是社 会 问 题 , 是 政治 问题 。t n 不管 一 所 哪 l ̄ , : 学 校 如何 课 改 , 教 育 行政 部 门 、 会 对它 的评 价从 未 改 但 社
教 师 角 色多 样 了— —促 进 者 、 究者 、 设 者 与开 发 研 建 者 、 区型教 师 , 社 但教 育行 政部 门 、 校制定 的考核 标 准从 学 未 改变 , 数第 一 ; 校教 育管 理制 度 的重建 , 未 摆脱 以 分 学 并
“ ” 本 、 章 ” 本 、 权 ” 本 的 阴霾 , 分 为 以“ 为 以“ 为 中小学 校 长 的
对历经十余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进一步深化 , 有着非
常重 大 的理论 指 导意 义 和非 常及 时 的现实 引领 意义 。 中 其 主要 的缘 由是 :
任命 制 与 职业化 还在 彼 此喧 嚣 ; 教育 人事 制度 改革 实行 有
一
1 0 1 , 育 部颁 布《 础 教 育课 程 纲 要 ( 行 ) , .0 年 教 2 基 试 》 但确 立 的总体 目 仍 然高 高在 上 , 大具 体课 程改 革 目标 标 六
一
时期 真 可 谓 “ 景 有 期 , 岭几 枝 梅 似雪 ; 年先 兆 , 好 北 丰 西
享 )研究性进修 ( 、 实践 、 教学设计 、 自编教材 、 动研究 ) 行 规
划 性 不 强 , 目性 大 , 盲 尚未 形成 有 机 互 动 , 良性循 环 ; 程 课
部千顷稼如云” 的大好气派。 第三阶段“ 证明可持续发展阶
灌” 仍大行其道 , 这就是说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
并 未 有 效转 变 ; 材 开发 与 管理 的主 动性 、 极 性仍 然 较 教 积
差 ; 程评 价 的单 向性 、 体单 一 并 未 真正 改 变 , 长 、 课 主 家 学 生参 与性仍 然 形 同梦想 ; 课程 管理 中国家 、 方 、 校 三分 地 学 天下 并 未形 成 , 然 是一 头 独大 , 方 、 校 寡 鲜 ; 师 培 仍 地 学 教 养 和 培训 的方 式仍 然单 一 , 对性 、 针 有效 性较 差 , 接受 性 可 进修( 听讲 式 、 位进 修 )分享 式 进修 ( 际 参访 、 验 分 学 、 校 经
草长。
改革 真 正 提 升 到制 度 、 制 、 体 机制 建 设 层 面 。 而 言 之 , 简 就
是对改革全面设计 , 统筹规划。 具体而言, 就是重大的改革
应 当立法 后 改革 , 以法律 手段 来使 改 革从 经验 型 改革 过 渡 到理 性 、 范 有序 的阶段 。 规 因此 , 笔者 认 为 , 一 理 论 成果 这
教 育者 、 生 、 长 、 会 人 员 ) 慢 满 足于 以一定 的节 奏 学 家 社 慢
在可持续的康庄大道上一路撒欢小跑。但问题 就出在这
豳殛翻 教落 研嚣 0 9
■澡程改革 K H N A G E E GG I E C
儿, 记得汤姆 ・ 彼得斯在其《 重新想象》 一书中说过 :好的 “ 管理是公司的坟墓 。在西方有一个谚语 : ” 不能教一只老鸟 新把戏。 因为鸟老了, 旧把戏一定会成熟可靠一些 。 但鸟儿
段 ”基础 教 育课程 改 革进 入这 一 阶段之 后 , 。 发展 速 度渐 次
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中命令有余 , 指导不足 , 服务淡漠 , 帮助
鲜 有 , 与欠 缺 。 参 2随着 改 革 进 入 “ 水 区 ” 各种 深层 次 矛 盾 、 . 深 , 问题 纷
趋于稳定 , 并无大起大落。 所有的人( 教育管理人员 、 学校
“ 顶层设 计 ”这 一工 程学 术语 正成 为 当代 中国新 的政 治名 词 。 层设 计 , 整个 国家 的改 革 而言 , 层 就是 最 高 顶 就 顶
层。 视“ 重 顶层 设计 ”就 是要 求 加强 对改 革 的统 筹力 度 , 上重 点 学校 、 考 高考 一 本 、 二本 的上 线率 ; 中小 学 课程 内容 是 简单 了 , 配 套练 习涉 及 的知 识 但 却 增加 了 ; 校 的课 业 负担 减轻 了 , 会上 的“ 学 但社 奥数 ”音 、 乐 、 术 、 术 等课 后 学 习班 、 习班 犹 如 春风 三 月 , 飞 美 艺 补 莺
课 改 的初期 阶段 。 以积 极宣 传 、 全员 学 习培训 、 推进 新课 改
真正落实仍遥遥无期 ; 课程结构并未真正优化 ; 课程标准
与教 育 现 实仍 有 差 距 , 方 面 面不 尽 如 人意 ; 学 过程 探 方 教 究式 、参 与式 仍然 是春 风难 度 “ 门关 ” “ 言 堂 ”满堂 玉 ,一 “
为 己任 。 一 时期 真可 谓 “ 这 年年 困难 年 年过 , 年过 得还 不 年 错 ; 重水 复 疑无 路 , 暗花 明靠 改 革 。 二 阶段 “ 明繁 山 柳 第 证 荣 ” 如果 说 “ 明概念 ” 课 改风 来 满 眼春 , 么 “ 明繁 。 证 是 那 证 荣 ”就是 从课 改 雨洒 花更 红到课 改 硕果 满枝 头 的过 程 。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