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20甘露醇应注意的问题

合集下载

甘露醇注意事项

甘露醇注意事项

甘露醇注意事项一、甘露醇药理20%的甘露醇为高渗透压性脱水剂,无毒性,作用稳定。

甘露醇静脉注入机体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造成高渗透压,促使脑组织内水分回流入血管,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

同时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很少被重吸收,以原型从尿中排出,带走大量水分而起到利尿作用。

甘露醇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

常用剂量0.25-0.5克/Kg。

次成人一次用量。

二、甘露醇副作用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1、使脑水肿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

临床动物实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

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2、颅内再出血加重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1、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起血肿扩大,2、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三、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

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椎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为病灶扩大或中线结构移位加重的征象。

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并应加用速尿40mg,并可短期内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脉滴注,每日1-2次,以上两药可同时或交替应用。

滴注甘露醇后饮食注意什么

滴注甘露醇后饮食注意什么

滴注甘露醇后饮食注意什么滴注甘露醇后饮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控制糖分摄入:甘露醇是一种低热量的天然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饮料生产中。

它在人体内代谢缓慢,不会引起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急剧波动,因此适用于糖尿病人和减肥者。

滴注甘露醇后,适当的照顾自己的饮食,控制糖分摄入是非常必要的。

避免摄入高糖食物和饮料,尤其是糖果、软饮、甜点等。

应尽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

2. 避免过量饮酒:滴注甘露醇后,应避免过量饮酒。

因为酒精会对甘露醇的代谢和吸收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的风险。

此外,酒精本身也会增加糖分的摄入,对血糖控制造成不利影响。

3.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饮食中应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和促进身体健康。

尤其是含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保护胰岛素分泌细胞。

4. 控制食物摄入量:滴注甘露醇后,应注意控制食物摄入量,避免过量进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稳定血糖水平非常重要,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活动量来合理安排食物的摄入。

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保持餐饮规律和适当的进食量。

5. 饮食多样化:滴注甘露醇后,应积极促进饮食多样化,摄入各种营养物质。

平衡饮食结构,适量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天然脂肪的食物,如鱼类、禽肉、坚果等,有助于提高饱腹感和稳定血糖水平。

6. 控制饮食中的盐和油:饮食中应注意控制盐和油的摄入量,避免高盐高油的食物。

过多的盐摄入会增加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高油高热量的食物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

7. 增加饮水量:适量的饮水有助于促进代谢、排毒和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滴注甘露醇后,应增加饮水量,有助于甘露醇的代谢和排出,同时也有利于肾脏功能的维护。

总之,滴注甘露醇后饮食需要注意均衡饮食、控制糖分摄入、多摄入蔬菜水果和饮水,避免过量饮酒和过度进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促进健康并预防疾病。

静滴甘露醇的注意事项

静滴甘露醇的注意事项

静滴甘露醇的注意事项静滴甘露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工具,用于急性心血管疾病和颅脑损伤等病症的治疗。

在使用甘露醇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

首先,使用静滴甘露醇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历和过敏史。

甘露醇是一种糖醇,对甘露醇过敏的患者是禁用的。

此外,对于存在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肺水肿等病症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甘露醇。

其次,在静滴甘露醇前应检查患者的适应症。

甘露醇一般用于急性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但并不适用于一般脑水肿、气胸、肺栓塞等情况。

使用前应确保患者满足适应症,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在静滴甘露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液注射速度。

鉴于甘露醇的渗透压较大,注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静脉曲张,甚至心血管系统的过负荷。

通常情况下,推荐的输液速度为120滴/分钟,具体速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此外,还需要注意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

静滴甘露醇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过度利尿等。

因此,在使用甘露醇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定期检测患者的尿量、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情况。

最后,在使用静滴甘露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关的护理措施。

例如,在注射甘露醇之前,应正确选择和消毒注射点,并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进行操作,以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特别是静脉注射点,一旦发现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

总之,静滴甘露醇在临床上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正确了解患者的病历和过敏史,确定适应症,控制注射速度,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护理措施,这些都是确保使用甘露醇的安全和高效性的关键。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以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静脉输液温馨提示(20%甘露醇)

静脉输液温馨提示(20%甘露醇)

静脉输液温馨提示(20%甘露醇)
亲爱的患者及家属:
现在输入的是20%甘露醇,遵医嘱须在20—30分钟内滴完(100-200滴/分钟)。

滴速已经给您调节好了,请不要随意调节滴速。

一般情况下,20%甘露醇滴速越快,血浆渗透压就越高,脱水作用就越强,疗效会越好。

祝患者早日康复!
静脉输液温馨提示(20%甘露醇)
亲爱的患者及家属:
请注意:静点过快,可致心衰或肺水肿、急性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儿童与老年人。

对于肾功能差、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甘露醇。

静滴过程中,护士会及时巡视病房,若病人出现头痛、眩晕、心律失常、畏寒、视物模糊、药物外渗致局部肿痛,过敏反应等,请及时按呼叫器通知护士。

祝患者早日康复!。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甘露醇作为治疗颅内高压常用药,在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挽救患者生命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药疗效显着,无“反跳”现象。

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因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损伤,因此,静脉滴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静脉炎与外渗静脉炎相关因素及处理由于静脉滴注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引起血浆pH改变、机械刺激、各种微粒因素、药物浓度的影响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20%甘露醇为高渗性利尿脱水剂,快速滴注进入人体,分布于组织外液中,其渗透作用可将细胞内及血管外液摄入血管,同时以高渗性利尿作用使组织压很快降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发挥作用。

另外,甘露醇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增加氧利用率使组织压尽快降低,并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但也会对局部静脉产生一定的损伤而引起静脉炎。

经临床观察20%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与局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有关,也与甘露醇的温度有关。

有报道把20%甘露醇对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与生理盐水作对照研究,静脉滴注2次,两者无差别,大于4次时,静脉滴注甘露醇的血管周围出现炎症、血管内淤血现象,则说明多次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损害作用。

据有关报道,甘露醇加温35℃后溶液中的微粒数量明显减少到最低水平。

处理方法:静脉滴注甘露醇时,应尽量减少在同一静脉连续穿刺的次数,使血管壁在使用后得以修复,以提高血管的使用率。

使用甘露醇时,应尽量使药液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当出现静脉炎时,及时局部热敷,还可局部超短波理疗或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血管外渗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当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组织时,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同时提高了组织液的压力,造成梯度的反差,促使更多的液体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中去,加重了皮肤、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局部肿胀、刺痛。

临床护理中处理甘露醇外渗有多种方法,效果不尽相同,用50%硫酸镁湿敷在临床上是较为简便易行的减轻外渗的方法,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推荐)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推荐)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甘露醇作为治疗颅内高压常用药,在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挽救患者生命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药疗效显著,无“反跳”现象。

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因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损伤,因此,静脉滴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静脉炎与外渗1.1 静脉炎相关因素及处理由于静脉滴注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引起血浆pH改变、机械刺激、各种微粒因素、药物浓度的影响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20%甘露醇为高渗性利尿脱水剂,快速滴注进入人体,分布于组织外液中,其渗透作用可将细胞内及血管外液摄入血管,同时以高渗性利尿作用使组织压很快降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发挥作用。

另外,甘露醇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增加氧利用率使组织压尽快降低,并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但也会对局部静脉产生一定的损伤而引起静脉炎。

经临床观察20%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与局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有关,也与甘露醇的温度有关。

有报道把20%甘露醇对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与生理盐水作对照研究,静脉滴注2次,两者无差别,大于4次时,静脉滴注甘露醇的血管周围出现炎症、血管内淤血现象,则说明多次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损害作用。

据有关报道,甘露醇加温35℃后溶液中的微粒数量明显减少到最低水平。

处理方法:静脉滴注甘露醇时,应尽量减少在同一静脉连续穿刺的次数,使血管壁在使用后得以修复,以提高血管的使用率。

使用甘露醇时,应尽量使药液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当出现静脉炎时,及时局部热敷,还可局部超短波理疗或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1.2 血管外渗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当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组织时,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同时提高了组织液的压力,造成梯度的反差,促使更多的液体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中去,加重了皮肤、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局部肿胀、刺痛。

临床护理中处理甘露醇外渗有多种方法,效果不尽相同,用50%硫酸镁湿敷在临床上是较为简便易行的减轻外渗的方法,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滴注甘露醇的注意事项

滴注甘露醇的注意事项

滴注甘露醇的注意事项滴注甘露醇是一种药物治疗方法,常用于临床上解决体液不足、急性颅脑损伤、眼压升高等问题。

甘露醇具有渗透性,可在体内增加血浆渗透压,促进体液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增加尿液量和有效循环血量,并减轻脑水肿。

然而,在滴注甘露醇之前,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了解和遵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首先,滴注甘露醇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是否有心血管系统疾病、肾功能损害风险、颅内压增高或任何对甘露醇过敏等情况。

如果患者有上述情况,应特别注意使用甘露醇的剂量以及滴注速度,并在必要时进行监测和调整。

其次,滴注甘露醇时要注意剂量和滴注速度的控制。

一般来说,甘露醇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具体的疾病情况进行调整,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滴注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血液渗透性增加过快,引发副作用,如全身水肿、电解质紊乱等。

因此,在滴注过程中应逐渐增加滴速,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监测相关指标,如心率、血压、尿量等。

此外,滴注甘露醇时要监测和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甘露醇具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液排出,因此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并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

此外,滴注甘露醇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

因此,在滴注甘露醇过程中,应经常检测电解质水平,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治疗。

在滴注甘露醇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

甘露醇的主要排泄途径是肾脏,因此如果患者有肾功能损害,可能会影响甘露醇的排出,增加药物的积聚和毒性。

在滴注甘露醇前,应首先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并根据结果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甘露醇以及合理的剂量。

此外,滴注甘露醇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

在滴注过程中,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反应,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终止使用甘露醇,并寻求医生的协助。

总之,滴注甘露醇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上所述的注意事项。

静滴甘露醇时应注意的问题与护理措施--《_20150803_202210

静滴甘露醇时应注意的问题与护理措施--《_20150803_202210
⑶下一次应用甘露醇前出现典型颅内高压,用药后达到上次用药效果时,说明用药间隔时间合理。
⑷病人头痛等症状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应用考虑其他原因所致。
3用药前应注意的问题
3.1药物质量检查认真查对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和有效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痕,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絮状物及结晶,因一旦输入甘露醇结晶易发生栓塞,会引起生命危险,所以一定要使用无结晶的甘露醇。
1.2.4 临床颅内压简易判断方法: ⑴急性颅内高压,可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样呕吐、意识障碍,但无视乳头水肿,视乳头水肿一般在急性颅内高压3d~4d出现,7d达高峰;Cushing综合征: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是中度和重度颅内高压的表现。
⑵甘露醇应用后10min~15min,典型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说明颅内高压需治疗干预。
1.2.1 甘露醇应用注意点:静点过快,短时间内血容量剧增,循环负荷过重而致心衰或肺水肿,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特别是儿童与老年人。甘露醇中加入氨茶碱、维生素C可提高疗效,减少用量。每克甘露醇约排尿10ml。进行性肾衰,肺水肿,颅内活动性出血(开颅手术除外)者慎用,老年及心衰者联合速尿。应用中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2.2 甘露醇静点要求:静点时,护士必须及时巡视,严密观察滴注速度和病情变化。对危重患者或需加压滴注者,必须自始至终守护床前,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甘露醇必须在无结晶情况下应用,若有结晶,应先加温溶解后方可使用。若静滴时出现结晶,应及时更换,以防影响治疗。由于甘露醇滴速较快,易刺激局部产生疼痛,严重者引起静脉炎,导致静脉变硬、闭塞等,因此,要经常更换注射静脉部位或使用静脉留置针。
3.2静脉血管的选择选择粗且直的弹性血管,尽量少用或不用足背静脉。输液过程中勤观察,对躁动不合作的患者,要给予适当的约束;输液处有渗出肿胀,即使有回血也应重新穿刺;不在同一部位连续注射,使血管壁能够得以修复,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可采取静脉留置针穿刺,减少穿刺点局部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例LN患者均为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 E分类标准,同时具有肾脏受累表现,年龄18岁~50岁,平均(35±10)岁,其中女性18例,男性2例,病程1a~15a,首次发病率12例,复发8例。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 20例LN患者开始3d口服来氟米特50 m g d,第4天开始20m g d维持,连续服用6个月,同时口服强的松,首发病例强的松用量按1m g (kg·d),8周后每周递减5m g,3个月~4个月时减至维持剂量15m g d~20m g d,观察期不再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制剂。

1.2.2 观察方法及项目 开始治疗前4周每周查肝功(AL T)、血、尿常规,1个月后复查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浆总蛋白(T P)、白蛋白(ALB补体C3、抗核抗体(ANA)。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2.1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24h尿蛋白定量<0.15g,尿沉渣正常,血白蛋白正常,Scr基本正常,共6例,占30%,部分缓解:尿蛋白较治疗前减少,24h尿蛋白定量0.16g~2.9g, ALB有所增加,肾功能维持正常14例,占70%,治疗失败:24 h尿蛋白定量不变或>3g,ALB<30g L,血肌酐增高>50Λmo l L,0例,总有效率100%。

2.2 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示变化 治疗1周~2周后,发热,关节痛,精神异常等症状基本控制,2周左右浮肿开始减轻,2周~8周尿蛋白减少,血浆蛋白,补体C3回升,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趋于正常,血沉下降,ANA滴度降低,见表1。

表1 20例L N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xθ±s)治疗时间BUN(mmo l L)Scr(Λmo l L)C3(g L)T P(g L)ALB(g L)AL T(U L)24h尿蛋白定量(g d)治疗前9.0±3.7109±790.74±0.0862±1527.60±33.9070.05±33.905.6±3.7治疗后6.4±3.462±131.29±0.2265±940.60±6.3240.11±16.803.5±2.22.3 不良反应 开始治疗1周~2周时,AL T升高2例,上腹不适,食欲下降2例,但反应轻微,给予一般处理后,症状减轻,未中断治疗,维持治疗期未见加重和新的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SL E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具有多种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常见受累器官,由于诊断及治疗方法的改进,如大剂量激素及与环磷酰胺冲击,环孢素A等细胞毒药的联合应用,预后明显改观,来氟米特具有抑制二氢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同时抑制络氨酸磷酸化和抑制嘧啶核苷酸合成,从而抑制I L22、T GF22的产生,阻断活化淋巴细胞的增生,减少抗体生成的作用,来氟米特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较好的安全性,相对低廉的价格及独特的免疫机制,较适合应用于治疗SL E、LN,本研究观察显示,来氟米特能有效控制SL E疾病活动,减少抗体产生,减轻免疫性肝肾损害,同时也缩短了大、中剂量激素疗程,可减轻激素副作用,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100%,近期疗效较满意,治疗期间个别病人出现轻微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对症处理后减轻。

(收稿日期:2005205209)静脉滴注20%甘露醇应注意的问题李祥华1Ξ,李善梅2(1.临沭县第二人民医院,山东临沭276700;2.临沭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临沭276700) [中图分类号]R9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5098(2005)10B-2903-02 20%甘露醇为渗透性利尿药,又称脱水剂,是一种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及眼内压的药物,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现将近年来的国内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 药液温度20%甘露醇易结晶成微粒甚至很大的晶体,静脉滴注与室温相同的甘露醇,就会有大量的微粒在短时间内进入静脉,从而有可能引起血栓,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也由于微粒的碰撞作用,使血小板减少而造成出血倾向,局部给氧不足、产生静脉炎。

有人认为将20%甘露醇加热至40℃,待液体温度降至36℃~37℃时输入最为理想。

据他们观察,20%甘露醇随着液体温度的升高,微粒明显减少,当液体温度达35℃时,微粒数减少到最低水平。

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在此温度输20%甘露醇也最感舒适。

2 滴入速度临床上多利用其脱水利尿作用治疗脑水肿、腹水等疾病,还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

同时20%甘露醇能够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作用,从而使缺血性心绞痛得以缓解。

在治疗脑水肿、腹水、浮肿等疾病时,要求快速滴注,使药物在短时间内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利用其渗透作用脱水利尿达到治疗目的,一般要求20%甘露醇250m l在25m in~30m in内滴入,滴速以10m l m in为宜。

而在治疗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时需慢滴,滴速10滴 m in~15滴 m in,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

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穿刺针内径的大小和输入时的压力,快速滴入时应选用大号针头,可用8号~9号针头进行穿刺,并加压输入。

滴液速度不仅与穿刺针内径有关,且与穿刺针针头坡面有关。

坡面越大,液速越快,且在总滴管长度不变的情况Ξ作者简介:李祥华(1969-),男,山东临沭人,1991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主治医师。

下,改变其滴管上下段长度比例,液速随滴管上段管长度的增加而明显减慢,故应使滴管处在较高的位置。

3 药效的观察在快速滴注治疗脑水肿、腹水等疾病时将尿量增加、上睑松弛、眼窝凹隐等作为应用甘露醇的有效指标。

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变化为观察的重点,如昏迷加深、瞳孔不等、双眼浮动消失,说明用药量不足,药效不佳,需加大甘露醇的用量。

在应用20%甘露醇快速滴注治疗疾病期间,应注意电解质情况,如出现神志淡漠、嗜睡、烦躁不安、心律失常,提示出现低钾血症,这是由于其强大的脱水剂利尿作用造成排钾过多所致,应注意补钾。

4 局部静脉及组织的防护在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常因药物浓度高、滴速快,而对静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有酸、麻、胀、痛等局部刺激症状,重者引起无菌性静脉炎,表现为自穿刺点沿静脉上行10 c m~30c m段皮肤变红、炽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呈硬索状,有的甚至管腔闭塞。

多次静脉注射后,甘露醇不仅对于穿刺部位局部,且对邻近的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也具有明显的损害作用,血栓的机化可导致血管的长期损害,注射时选择粗、直、有弹性、易于固定的静脉,左右肢交替使用,同一处静脉不得连续使用2次或2次以上。

热敷对穿刺部位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保护作用,因此在穿刺前30m in选好静脉,输液肢体局部位置内盛72℃~74℃水的热水袋,其外用双层干毛巾包裹,直至甘露醇滴完,此方法对预防甘露醇对血管及组织的损害有明显作用。

但热敷对甘露醇造成的外渗早期能改善缺血情况,对已发生严重缺血者,热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原因是它不能使强烈收缩的血管重新扩张,反而可能因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增快、氧耗量增加而促进坏死。

可用0.25%普鲁卡因5m l~20 m l溶解透明质酸酶50U~250U,注射于病变部位的皮下及其周围2c m的区域内,对于外渗面积较大者可酌情增加药量,或用10倍于外渗容量的生理盐水溶解透明质酸酶(150U 1 000m l)进行局部灌洗。

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的作用。

5 副作用和毒性因甘露醇注入静脉后使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增加血容量,使肾小球小动脉扩张而增加肾血流量,而从肾小球滤过后几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间接抑制N a+在近曲小管和髓袢升支的运转,致小管液渗透压升高,水重吸收减少,而发挥利尿作用。

因此输入过快,会因血容量增加而升高血压出现头痛、头晕等;长时间用药,会因甘露醇微粒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而影响肾功能;个别病人有变态反应,打喷嚏、流鼻涕、舌肿、呼吸困难、紫绀等。

(收稿日期:2005206222)咪康唑及氟康唑治疗RVV C33例疗效观察周仙翠,张月倩(运城市妇幼保健院,山西运城044000) [中图分类号]R71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5098(2005)10B-2904-0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女性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

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的应用,其发病率明显增长,特别是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 C)发病率越来越高,我们应用咪康唑及氟康唑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RVV C33例,均为已婚,年龄22岁~40岁。

1.2 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外阴阴道瘙痒,阴道黏膜充血,白带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略有臭味;有症状的VV C 每年发作≥4次;直接镜检,镜下可见成群的卵圆孢子和假菌丝。

1.3 方法1.3.1 初诊 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咪康唑栓局部用药400m g,每晚1粒,连用7d,停药观察,观察组33例,采用咪康唑栓局部用药400m g,每晚1粒,连用7d,以后于每月经来潮前1d口服氟康唑0.15g,每周1次共6个月,所有患者除外合并糖尿病、妊娠。

治疗期间均嘱患者使用安全套。

1.3.2 复诊 治疗后分别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月经干净后各复查1次,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真菌学检查情况。

1.4 疗效制定 治愈:患者症状、体征消退、直接镜检及真菌培养阴性;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真菌学检查,阳性或阴性。

1.5 统计分析 采用ς2检验两个样本率。

2 结果两组各阶段治疗后治愈率及各阶段复发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治愈率各阶段复发率比较组别例数治愈率(%)1周复发率(%)1个月 3个月 6个月对照组3987.18(34 39)20.59(7 34)35.29(12 34)47.06(16 34)观察组3387.88(29 33)0.00(0 29)3.45(1 29)6.90(2 29)ς2 0.0086.729.6911.84P >0.05<0.01<0.01<0.01 由表1可见,两组1周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各阶段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和观察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或肝肾功能损害,有少数患者感觉上腹部不适,但不影响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