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恋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恋情况调查报告

对大学生网恋看法的调查调查报告对大学生网恋看法的调查报告题纲:(一)基本资料(二)导言(三)正文(四)总结(一)基本情况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于网恋的个人问题的看法,深入剖析大学生网恋的内心世界。

调查对象:湖南科技大学在校学生调查内容:大学生网恋情况以及对于网恋的看法,态度等。

调查时间:发放问卷----4月8号回收问卷----4月9号分析统计----4月10号报告撰写——4月11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人员分工:问卷设计:全体成员问卷调查:全体成员分析统计:全体成员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已离不开互联网。

由互联网的普及所带来的现象——网恋引起公众的关注。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网恋的个人问题的看法,深入剖析大学生网恋的内心世界,我们组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对网恋现象看法的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率92%,有效回收率92%。

(二)正文问卷题目分布及前期探究:A.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即性别,年龄(1、2)B.初步了解调查对象对网恋的态度(3、4、5)C.调查同学们是否有过网恋经历,这有利于进一步了解(6)D.对于有过网恋经历的同学,进一步了解其网恋时的想法(7、8、9、10、11)E.了解大学生网恋的原因和影响及其发展趋势(12、13、14、15、16)结果与分析:1、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眼中 的网恋现象在本次调查中,有33.6%的人认为网恋是以网络为媒介的爱情,可以由虚拟到现实,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更多的人不接受网恋,有41.6%的人认为网恋无聊,不可信。

从调查数据上看,也有9.5%的人认为网恋是柏拉图式的恋爱,15.3%的人对网恋有其他的看法。

2、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对网恋的态度根据左图可以得知,湖南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中,超过60%的学生觉得网恋可以接受,也有大概50%的学生对网恋比无聊,不可信 57 41.3 41.6 84.7其他 22 15.9 15.3 100.0合计 138 100.0 100.0较不赞成,总的来说,大学生对于网恋还是不排斥的。

网恋现象召开主题班会

网恋现象召开主题班会

网恋现象召开主题班会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恋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作为一种特殊的恋爱方式,它既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又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隐患。

本次班会的主题将是网恋现象,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热门话题,让大家对网恋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次班会更好地认识网恋现象,并能够正确应对。

二、网恋的定义与特点网恋指通过互联网平台相识、交往并产生情感,甚至发展出一段恋爱关系的现象。

与传统的恋爱方式相比,网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跨越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约束,让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时段相遇并交往。

2. 匿名性与自由度:人们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享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

3. 更新速度快: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快,网恋也更容易出现。

可以快速认识新朋友并寻求恋爱关系。

三、网恋的利与弊1. 利:a. 增加交际圈子:通过网恋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结识各地的人,增加人际关系网。

b. 促进个人成长:通过网恋,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社交技巧和沟通技能,提升个人发展。

c. 减少约束:互联网的匿名性使人们感觉相对自由,不会受到现实中的约束。

2. 弊:a. 隐患和风险:与陌生人交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面临欺骗、诈骗甚至危害人身安全等风险。

b. 网络成瘾:过度沉迷于网恋可能导致学业和生活的失衡,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c. 现实与网恋不符:由于网络上的虚拟身份,对方可能隐藏真实的自己,导致现实中的相处与预期的不符。

四、正确看待网恋针对网恋存在的利与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网恋?1. 慎重交往: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在交往初期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多角度了解对方。

2. 珍惜冰山融化的机会:在网恋过程中,要切实保持理性,不要过度沉迷和依赖。

网上的甜言蜜语并非真实,了解对方的本质需要相处时的观察和交流。

3. 保护个人隐私:在网络交往中,保护个人隐私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避免遭受网络诈骗等问题。

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

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

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一、问题的提岀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的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出现了。

现实社会的情感需求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得以折射,并显示出英独特的面貌和逻辑。

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

“网恋",就是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

在齐种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的“网恋“现象尤为突出。

“网恋“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掌握和认识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

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具体来说,本文将要集中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描述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即它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有些什么基本特征?第二,揭示大学生“网恋“的形成机制,即大学生为什么会“网恋”?有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恋"构成了影响?构成了什么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的?二、回顾相关资料(有相关资料就回顾,没有就没有必要了,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究对比,在借鉴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网恋"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有关的研究尚不多见。

从主题上看,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网恋"的心理感情层而,多采取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视角。

它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而: 一是“网恋“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过程:二是“网恋“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三是网络对人类婚姻恋爱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与传统的婚恋方式相比,“网恋“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在此基础上,有关研究探讨了通过“网恋”缔结婚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对“网恋” 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建议和措施。

从方法上看,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只是对“网恋''进行左性描述, 在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尚存在诸多不足。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群体之一,其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样化,涵盖了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在线论坛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需求和偏好。

2. 频繁性: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群体,社交网络使用频率较高,经常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信息、与他人互动,以及获取最新资讯。

3. 交互性: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包括评论、点赞、分享等行为,形成了一个互动性强的社交网络生态。

4. 社交性: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主要以社交为目的,通过社交网络扩大社交圈子、维系人际关系,满足社交需求。

二、影响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因素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社交需求、认知水平等会影响其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表现,比如外向性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我、与他人互动。

2. 社会因素:家庭背景、同伴影响、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家庭对社交网络使用的态度、同学间的社交网络使用风气等。

3. 技术因素:社交网络平台的设计、功能特点、推送算法等技术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平台的用户体验设计会影响用户的留存和活跃度。

4. 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波动、自我认知等心理因素也会对其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情绪低落时更容易沉迷于社交网络。

三、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决定了其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影响:社交网络使用可以扩大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增强社交能力和交流能力。

大学生网恋

大学生网恋

网恋中的沟通技巧分享
网恋中的有效沟通
网恋中的倾听技巧
网恋中的诚实守信
在网恋中,有效的沟通是建 立和维持关系的关键。通过 文字、语音等方式,表达自 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对方 的需求和期待,可以增强彼 此的理解和信任。
在网恋中,倾听对方的声音 和心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 耐心的倾听,可以理解对方 的情绪和需求,避免误解和 冲突,同时也可以增进感情 的深度和广度。
03 网恋的利与弊探讨
网恋的利与弊探讨
网恋的吸引力
网恋的风险性
网恋与现实的关系
网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 大学生,如跨越地域限制、 丰富的交流方式等,让爱情 在屏幕之间绽放。
尽管网恋充满诱惑,但同时 也存在风险,如信息安全问 题、虚假信息等,需要大家 保持警惕,理性对待。
网恋虽然美好,但不能忽视 与现实的联系,如何在网络 与现实中找到平衡,是每个 网恋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恋往往经历了从陌生到熟 悉,再到产生感情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的相互了解和信 任建立,对于网恋关系的稳 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网恋作为一种特殊的恋爱形 式,既有其独特的优点,如 跨越地域限制,也有其不可 忽视的缺点,如缺乏面对面 交流,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操 作中进行权衡。
谢谢大家
网恋的特点
2
识、相知、相爱的一种新型恋爱方式。
网恋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它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恋爱变得更加自由和便
捷。 3 网恋的影响
网恋对人们的社交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既可
以让人们跨越地域界限寻找爱情,也可能带来一
些安全和信任问题。
02 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分 析
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分析
在网恋中,诚实守信是建立 信任的基础。无论是对于自 己的情感,还是对于对方的 承诺,都应该坦诚相待,不 撒谎,不欺骗,这样可以建 立起稳定和长久的关系。

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学探讨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人加入互联网的大世界,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虚拟现实”世界 ,也为国人的感情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媒介。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份子,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是必不可缺的能力,但是,相当数量大学生偏离上网正确方向,把网上谈恋爱作为上网的目的之一。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网恋现象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大学生;网恋;原因;特征;社会心理;何谓之网恋?“网恋”,即网络恋爱的简称,是指个体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为载体,相识、相吸、相知、相许,与情感对象进行虚拟与现实兼俱的情感互动过程。

也有人称之为“网络爱情”或“网络时代的爱情”。

与传统的以现实为主的恋爱模式不同,它的出现和普及使网络新时代的婚恋观念与行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开放,更自由,更有活力。

但是,由于“网恋”的不确定性、欺骗性,它很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偏失和健康损害,更有甚者,还会对相关的他人甚至社会构成危害。

一、网恋产生的原因1、现实因素。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往往带有许多功利主义的色彩,或者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许多理想主义者幻想在网络上能够有超越一切的纯爱情。

带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上坠入爱河,不能自拔。

他们倡导“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2、网络因素。

由于网络具有影响广、时效快、手续简便等特点,很多有意于寻找终身伴侣的人把网络作为一种手段,或者说作为一种实用工具。

带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会主动挑明自己的条件和要求,因为他们不想浪费时间。

3、心理需求因素。

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人人都有被爱的需求,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

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4、从众心理的因素。

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是如此。

暑期社会实践网恋

暑期社会实践网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网恋。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入了解了网恋这一现象,体验了其中的甜蜜与挑战。

一、实践背景近年来,随着网络交友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认识新朋友,甚至发展成恋人关系。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恋爱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网恋带来的甜蜜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我决定在暑期进行一次关于网恋的社会实践。

二、实践过程1. 调查研究首先,我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网恋的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网恋人群中,大学生和上班族占比最高,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

此外,大部分网恋者表示,他们在网上认识对方后,通过聊天、视频等方式增进了解,最终发展成为恋人。

2. 深入访谈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网恋,我选择了几位网恋者进行深入访谈。

他们中有的是通过社交软件认识,有的是在游戏里相识。

在访谈中,我发现他们对于网恋的看法各不相同。

小王,一位大学生,通过社交软件认识了自己的女朋友。

他表示,网恋让他感受到了自由和轻松,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在谈到网恋的挑战时,他提到了虚拟与现实的差距,以及长时间异地恋带来的孤独感。

小李,一位上班族,与女朋友相识于游戏。

他认为,网恋可以让人们跨越地域限制,结识更多有趣的人。

但他也坦言,网恋容易让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和友情。

3. 实地考察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网恋,我还选择了一对正在交往的网恋情侣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相识于网络,经过一年多的异地恋,终于决定见面。

在考察过程中,我见证了他们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甜蜜与信任。

三、实践成果1. 网恋的甜蜜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网恋的甜蜜。

首先,网恋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共鸣,满足了情感需求。

其次,网恋让人们可以跨越地域限制,结识到更多有趣的人。

E网情生——大学生“网恋”现象探析

E网情生——大学生“网恋”现象探析
第三 ,理 想 与现 实 的差距 。大 学是 每个 高 中生理 想 的 “ 人 间天堂” , 是他们 梦寐 以求 的开启人生新航道 的地方 。然 而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 发现现实并没有想象 中的美好 , 失 去 目标与动力 ,无所事事 ,生活空虚寂寞 ; 还有 的学生理想
网恋是 虚拟 与现实 的有 机统 一 ,与传统 恋爱 一样 , 网
恋也是培育爱情的过程 ; 但是 ,网恋又具有不同于传统恋
爱 的特 点 : 一是 以网络为 中介 , 男 女交往行 为具有 直接性 、 随意 性 的特点 。通 过 网络 , 天 涯人 可 以共此 时 , 万 里心 可
( 二 )“ 网 恋 ” 内涵
二 、大学 生缘何热衷 “ 网恋 ” 何 以在 明知 虚幻 、责任感 缺 乏 的网络 空 间仍 会产 生 恋 情 ?为何在 网恋的种种失败 中 , 大学 生的热情却 依然高涨 ? “ 网恋”正在 网住越来 越多 的大学生 ,究 竟有何魅 力?不 可
否认 ,网络 世界 的虚 拟性 ,客观 上满 足 了大学 生轻 松交 往
仅为千分 之一 。
四 目不相见 , 十指来传情。 所谓 网恋 , 就是鼠标 和鼠标诉衷肠 , 键盘与键盘说情话 ,电脑和电脑谈恋爱。所谓网恋 ,就是聊
天室爱情 : 聊天室是爱情超市 ,总有一件任你挑选。所谓网 恋 ,就是 以屏幕 当风月 ,一个人哭笑喜悲。所谓 网恋 ,就是 站在镜子之前 ,面对 自己谈情说爱 。
恋 ”, 是 指恋爱双方相 识 、相恋 于网络空间 , 并包 含时机成
的要 求 ,使 得他 们可 以免 除现 实交往 中容 易 产生 的各种 矛 盾 ,随心所 欲 ,想恋 就恋 。但大 学生 自身 的心 理特 征是 其
网恋 的内部动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的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出现了。

现实社会的情感需求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得以折射,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面貌和逻辑。

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

“网恋”,就是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

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的“网恋”现象尤为突出。

“网恋”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掌握和认识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

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具体来说,本文将要集中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描述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即它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有些什么基本特征?第二,揭示大学生“网恋”的形成机制,即大学生为什么会“网恋”?有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恋”构成了影响?构成了什么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的?二、回顾相关资料(有相关资料就回顾,没有就没有必要了,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究对比,在借鉴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网恋”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有关的研究尚不多见。

从主题上看,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网恋”的心理感情层面,多采取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视角。

它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网恋”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过程;二是“网恋”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三是网络对人类婚姻恋爱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与传统的婚恋方式相比,“网恋”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在此基础上,有关研究探讨了通过“网恋”缔结婚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对“网恋”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建议和措施。

从方法上看,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只是对“网恋”进行定性描述,在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尚存在诸多不足。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网恋”。

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的视野。

本文不仅关注“网恋”的心理情感层面,而且关注“网恋”的社会层面和生理层面,以及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

也就是说,本文关于“网恋”的研究是一项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社会学研究。

其次,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将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整个研究以调查数据说话,力图使研究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恋”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

但大学生“网恋”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大学生的“网恋”行为,不仅有助于推进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成长历程、感情生活,进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假设(可以假设一个,也可以多个)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影响大学生“网恋”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三个方面;相应地,关于大学生“网恋”的现状也可以从这个三个角度去描述。

假设1:生理因素:假设1.(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发育越成熟,“网恋”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1.(2):性别因素。

女生由于生性羞涩,“网恋”的可能性比男生小。

假设2:心理因素:假设2.(1):性格因素。

性格越是“前卫”,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

假设2. (2):情感经历。

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网上的受骗经历会降低“网恋”的发生率。

假设3:社会因素:假设3.(1):“触网”时间。

“网龄”越长,上网频率越高,越容易“网恋”。

假设3.(2):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同龄群体中“网恋”的人越多,对“网恋”的赞同度越高,则身处该群体中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

假设3.(3):城乡差别。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思想更为开放、“触网”时间更长等原因,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

四、研究设计(一)基本思路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了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两种社会学方法。

第一步,采取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

通过对身边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首先取得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第一手资料,建立起对大学生“网恋”现象的初步认识。

随着个案访谈的深入,逐渐建立起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论假设和框架。

第二步,根据这些理论假设和框架设计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第三步,运用个案访谈所取得的定性资料和问卷调查所取得的定量数据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二)抽样方案本文选取了广州市五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

这五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暨南大学。

选取大学时,注意大学的学科性质、水平、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平衡。

调查以本科生为对象。

在调查过程中,随机进入学生宿舍用偶遇抽样方式确定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09年8月。

(三)、描述与分析样本概况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平均每个学校100份,回收551份,回收率为91.8%,其中有效问卷516份,有效率为93.7%。

在516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1.9%,女生占48.1%;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20.3%、30.2%、26.2%、23.3%,其中,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的分别占62.4%、27.1%、10.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软件。

大学生“网恋”的基本状况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熟人介绍”、“同学共事”等仍然是占主流的恋爱方式,采取“网恋”方式的仅占被调查者的8.8%。

但这8.8%的“网恋”者,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统计分布。

1、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前面假设1.1和假设1.2所指出的,本文认为,生理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等两个方面。

年龄越大,生理发育越成熟,“网恋”的可能性越大;女生由于生性羞涩,“网恋”的可能性比男生小。

我们首先来看年龄因素的影响。

表1展示的是“网恋”大学生在各个年龄组上的分布。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网恋”大学生集中出生于1981、1982和1983年,年龄在20—22岁之间,分别占21.1%、34.2%和34.2%。

而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1978和1979年,以及1985年和1986年出生的大学生中则没有“网恋”的。

这说明,“网恋”并不是单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

这与我们最初的假设有所不同。

表1 “网恋”的年龄分布为进一步考察年龄因素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网恋”大学生的年级分布。

接下来,再来看生理因素中的性别因素。

我们原来假设,女生由于生性羞涩,因此她们涉入“网恋”的可能性应该比男生小。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调查的结果,“网恋”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刚好相等,恰为1:1。

这说明两性“网恋”的概率是相等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根据我们的推测,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阶段男女在恋爱方面存在同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女生虽然生性羞涩,但是和男生一样有相等的机会接触网络,并且网络的匿名性质使得在网上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思想上相对于现实生活更加开放、平等。

当然,这个理论推测尚需进一步验证。

2、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前面假设2、1和假设2、2所指出,本文认为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因素和情感经历两个方面。

性格越是“前卫”,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网上的受骗经历会降低“网恋”的发生率。

首先考察性格因素。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当有新事物出现时,您会:”,我们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做决断”的归为“有主见”型;选择“别人怎样做,我就怎样做”的归为“从众”型。

从下面的表2中可以看到,“前卫”型和“理性”型的“网恋”者比重最大,分别占到44.7%和52.6%,“从众”型的比例最小,仅占2.6%。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联网的出现正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态,他们很快加入了网民大军,并成为了主要力量。

表2 “网恋”大学生的性格分布考察情感经历对“网恋”的影响时,我们设计了两道题。

一道是失恋与否对“网恋”造成的影响;一道是在网上受骗与否对“网恋”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网恋”大学生曾有失恋经历的占55.3%,高于没有失恋经历的“网恋”者比例(44.7%)。

也就是说,那些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的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将人的发展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张春兴,1994)大学生恰恰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这一需求层次包括别人的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支持、理解等等方面。

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爱与隶属”的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他们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

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他们将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转移到网络空间,在网络中寻求补偿。

所以“网恋”的出现也是无可厚非的了。

表3 “网恋”大学生的情感经历3、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前面假设3、1、假设3、2和假设3、3所指出的,本文认为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触网”时间、同龄群体和城乡差别这几个方面。

“网龄”越长,上网频率越高,越容易“网恋”;同龄群体中“网恋”的人越多,对“网恋”的赞同度越高,则身处该群体中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思想更为开放、“触网”时间更长等原因,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

我们先看“触网”时间因素的影响。

图4展示的是“网恋”大学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网恋”大学生的网龄主要是2—5年,所占比例为65.8%,超过半数。

网龄为两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仅占21.2%和13.2%。

这与假设中的网龄越长越容易“网恋”并不相同,“网恋”大学生的网龄分布不是呈线性上升的趋势,而是一种中间多两边少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验证“触网”时间因素的影响,我们来看“网恋”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情况。

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两小时以下、2—10小时和10小时以上的“网恋”大学生分别占26.3%、39.5%和34.2%。

上网时间在两小时以下的“网恋”大学生比例最低,而比例最高的是上网时间在2—10小时的“网恋”大学生,并不是上网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这说明“网恋”学生比例与上网时间并不呈正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