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欧阳代发
【期刊名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5)003
【摘要】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体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文章在比较中把这种特征归结为以俗为美,从浅俗的外部形态、常中出奇的美学追求、世俗风趣的艺术品味、诉诸听觉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7页(P48-54)
【作者】欧阳代发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J], 冯惠玲
2.元刊话本小说与明代话本小说的人物形象比较 [J], 杨金戈
3.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J], 陈如毅
4.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J], 张兵
5.话本小说叙事的经典——李渔叙事美学特征论 [J], 孙福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中国话本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议中国话本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议中国话本小说的艺术特征作者:王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0期摘要:话本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体制之一,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严紧完整的结构、曲折变幻的情节,充满世俗情趣的生动故事、性格凸现的鲜明人物形象以及金知武的叙述方式,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内客,成为中华民族灿烂古文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话本小说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I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189-2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小说等发展过程,逐步走向成熟。

宋人话本的出现,打破了文言小说的垄断局面,展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高度赞扬这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话本小说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文言小说的白话短篇小说,既继承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同时又注入了很多新鲜要素,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在小说史上与文言小说平分秋色。

因此,在有关话本小说的研究中,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话本小说是由听觉文学向视学文学的过渡,仍受“说话”的影响,具有诉诸听觉的艺术特征,这一总特征。

规定着叙述方式和方法,使这种文学形式展现出了一系列的艺术特征。

一、话本小说通俗浅显的语言艺术话本小说所独具的艺术特征,首先醒目地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话本小说使用通俗浅显的白话语言,这是与典雅艰深的文言小说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文言文简练雅洁、蕴籍隽永、长于写意传神而短于描绘叙述。

而白话则明自如话,流畅生动、长于描摹。

作为一种艺术,文学作品总是给特定的社会群体来观赏的,但观赏群体的差异,又会对文学作品提出不同的要求。

观赏对象的文化水平高,供其观赏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则可以较为典雅、精深:观赏对象的文化水平低,则供其观赏的作品的语言也应该通俗浅显。

语言的雅、俗是由其观赏对象所决定的。

论话本小说的消费功能及其艺术特征

论话本小说的消费功能及其艺术特征

的底 本更 多地 通过 口头 传播 而 为 人接 受 ( 然 文字 说 的听众 文化较 低 , 当 要使他 们 听后有 所 收获 , 那得 对 传播 作 为话本 小说 的传 播渠道 也发 挥 了重要作 用 ) 故 事本身 有所评 价 , 听众 的欣 赏 以一定 的引 导 ; ; 给 同 后者则 须 经 过 中介 环 节—— 书坊 主 才 能广 泛 传 播 , 时 也要把 握其 他 的具 体技 巧 。而说 话 的最 终 目的是
[ 关键 词 ] 话 本 小说 ; 费主 义 ; 消 文化语境 ; 书坊主
[ 图分 类号] 10 [ 中 2 6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7 8 2 1 ) 30 4 —4 0 84 3 ( 0 0 0 —0 20
; 比较 接 近 场上 演 出本 文化 消费 主义 与 当代 文学 的发展 关 系早 已成为 子 ” 另一 种是语 录 式 的 繁本 , 学界 关 注 的 焦 点 , 陶 东 风 在 《 学 理 论 的公 共 的格 式 , 本上 使用 口语 , 如 文 基 大体 上可 以说是 新型 的短 性—— 重 建政 治批 评 》 阐述 了 文化 消 费 主 义 在促 篇 白话小 说 。作 为话 本 小 说 的早期 形 态 , 赋 予 中 ] 被
具 醉翁谈 录 ・ 说 小 否则 作者 的创 作 目的就 无 法最 后 完 成 , 作 也 难 以 打 动听众 , 体的效 果就 是宋 罗烨《 创 继续 向前 发展 。但 话本 小说 先天就 具有 特定 的消 费 开 辟 》 中所说 的 :令 看 官清 目” 达 到“ “ , 自然 使席 上风
鲜 [ ] 对 进 大众 文 化对 当代 文学 明星化 、 类型 化 、 俗化 影 响 了 “ 明 的 口头 文 学 属 性 和 民 间 性 ”4。 因 此 , 说 鄙

明清小说史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

明清小说史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明清小说史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论课,是本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本课程采用谭邦和《明清小说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为主教材;谭邦和《明清小说名篇笺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为配套教材。

2.音像教材本课程音像教材主要采用网页方式。

网页传递内容:教学大纲、实施细则、重点问题提示、综合练习。

3双向视频本课程将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安排两次双向视频课,一次谈谈学习方法,一次提示复习内容。

具体时间见网上双向视频课表。

三.教学时间本课程安排一个学期,共40学时。

四.教学要求1.史和作品并重,在学习明清小说史知识的同时,要多阅读分析作品。

作品的重点篇目见网页上的教学大纲。

2.多做思考练习题,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综合练习要求学生全部做完。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重要的名词概念及教材对重要问题的阐述,要求学员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要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

把握明清小说的发展线索,应把它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背景下认识,不能脱离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教学内容绪论“小说”语词意义的发展变化;小说的社会评价从神话传说到宋元话本。

上编明代小说(一)史绪论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和民族情绪促成的英雄主义精神;商业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哲学观念的更新挑战传统文化思想。

明代小说的分类: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白话长篇小说。

中国长篇小说的起点。

第一章《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对于小说文体的意义。

从成书过程到版本。

思想内涵:乱世英雄的喜剧悲歌。

历史与小说: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美学关系。

篇章结构:政治与战争的艺术画卷。

人物塑造:类型化人物形象的艺术画廊。

第二章《水浒传》从历史到小说。

简本与繁本。

思想倾向:群雄造反的壮举与“忠”和“义”的悲歌。

人物塑造:同中求异。

情节特点:犯中见避。

第三章《西游记》历史走向神话:人的素材到神奇故事。

话本的概念和特色

话本的概念和特色

话本的概念和特色
话本,又称话文或平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源于唐代寺院的“俗讲”,是讲唱艺术的先声。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话本逐渐兴起,其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话本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话本使用的是当时通行的口语,而不是文人的雅言,因此更加接近人民群众,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叙事性强:话本以叙述故事为主,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丰富的人物性
格和复杂的社会生活。

3.题材广泛:话本的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英雄传奇、爱情故事等各
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4.风格多样:由于话本作者多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因此其风格多样,既有朴实自然的
民间气息,又有细腻婉约的文人气息。

5.反映时代精神:话本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通过话本,我们
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在宋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兴起,话本逐渐衰落。

但是,话本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其影响深远。

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都受到了话本的影响。

同时,话本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话本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其概念和特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轨迹。

话本的概念及其特色

话本的概念及其特色

话本的概念及其特色
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具体来说,话本的概念和特色如下:概念:
1. 话本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时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宋、金、元、明时代,话本代表一种特殊的叙事性作品的体裁,既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及各种讲唱艺术的底本,又包括讲唱艺人口头创作成果的记录整理本,同时还包括按照讲唱艺术格式编写的通俗读物。

2. 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间亦穿插一些古典诗词。

话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

特色:
1. 话本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其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个性鲜明,各具特色,不仅有正面的英勇人物,也有反面的奸诈人物。

2. 话本在情节设置上注重曲折跌宕,常常设置悬念、伏笔等手法,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李渔话本小说的写作特点

李渔话本小说的写作特点

李渔话本小说的写作特点发布时间:2021-08-03T16:42:50.6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作者:王箫笛[导读] 话本小说起源于宋代(960-1279)口头说书人的通俗叙事故事。

王箫笛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20摘要:话本小说起源于宋代(960-1279)口头说书人的通俗叙事故事。

直到明朝(1368-1644),文人墨客才开始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产生兴趣。

因此在明代时,话本在风格和内容上趋于精致。

受文学创作的发展和作者个人性格和意图的影响,李渔的通俗语言作品呈现出一种复杂与通俗的混合性,他的作品也因此而独特。

关键词:李渔、创作语言、话本小说第一、李渔创作语言具有通俗性首先我们可以说,他的人物口语表达的特点是简单通俗,比如:淳于氏道:“既然如此,晚间就不该过来了。

”穆子大道:“那是一向亏负于你,心上不安,要过来暴白心事,故此不拘常格,过来宿了一晚。

如今说明白了,还要去循循旧例。

”淳于氏想了一会,就对他道:“既然如此,你去就是了,何须说得?” (《连城璧》卷七·妒妻守有夫之寡,懦夫还不死之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物之间的对话是比较日常和非文学性的,这也是李渔根据读者兴趣而使用的一种创作方式。

同时,粗俗的话语也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阙里侯认为:“三朝的新妇,月子的孩儿,不可使他弄惯”、“拿我碗,服我管”。

此外,语言的粗俗还表现在李渔的叙述语言上:却也古怪,那些通房在别人家就像雌鸡、母鸭一般,不消家主同衾共枕,只是说话走路之闻,得空偷偷摸摸,就有了骀;走到他家,就是阉过了的猪,揭过了的狗,任你翻来覆去,横困也没有,竖困也没有,秋生冬熟之田,变做春夏不毛之地,达卿心上甚是忧煎。

(《无声戏》第九回·变女为儿菩萨巧)本段中,动词(“揭”)、宠物的比较、粗俗化的表达方式(“横困也没有,竖困也没有”)是不具文学性的。

然而,李渔用这种语言表达使作品具有了喜剧效果。

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

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

答:第一,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由题目、篇首(诗词)、入话(议论)、头回(小故事)、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

第二,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

揣摩听众心理,力求以新奇有趣、曲折动人的故事扣住人心,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善于卖关子,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得收入。

第三,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语言通俗浅显,叙事流畅生动,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 2011年4月
阿"社方净酶号称(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1.27 No.2 Apr.2011
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陈如毅1’2
(1.荆楚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湖北荆门448002;2.湖北大学文学院,湖爿匕武汉430062)
三、人物市井小民
话本小说在审美对象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上也有独特之处,不同于文言小说的手法,这与中国 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源于民间 故事和神话传说,讲述的故事内容一般常为历史重 大事件,其描写对象也多为英雄人物、达官士子、侠 义之士,故其审美对象多定位于历史题材和重要人 物身上,如唐传奇《集异记》中的盛世文人王维、王之 涣等、《莺莺传》中的相国之女崔莺莺、《长恨歌传》中 的玄宗帝后、《虬髯客传》中的豪杰风尘三侠等,无不 都是以重要人物为审美对象。尽管这些故事程度不 同地笼罩着怪诞离奇的色彩,却都表现出一种热望 于勋业、执着于人生的倾向,可见文言小说阶段的审 美对象多是历史的,从而在塑造人物时更多地接受 “史家笔法”,人物原型多拘泥于史实,致使作为文言 小说的唐传奇多为粗线条式的人物,性格还不够鲜 明集中,如《莺莺传》中张生的形象就稍显淡薄。 到了白话小说定型成熟的宋元话本时,审美对 象发生了变化,现实的审美对象陆续出现于小说中。 此时话本小说的主人公已逐渐向现实生活靠拢,如 《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崔宁等, 话本的题材已开始由历史事件向现实生活转变,人 物由市井百姓取代了帝王英雄,完成了唐传奇向宋 元话本过渡中审美对象的转变,这种趋势一直延续 到明清拟话本的创作。宋元之际城市经济异常活 跃,新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由于审美对象上的世俗 平民化更容易打动听众,文学作品之审美为迎合市 民的需要促使了市民化艺术趣味的成熟,其表现即 是对历史的淡化,不再以历史英雄为描写对象而转 向了市井小民、凡夫俗子,到了明清《水浒传》、《西游 记》、《金瓶梅》等白话小说更是从语言到描写对象都 市民化、平凡化了。由于摆脱了记史的束缚,话本小 说亦不再拘泥于“史家笔法”而是更加自由深入地进 行创作摹写,白描、细节、心理等多种艺术手法灵活 运用,挥洒自如地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性格典型的 人物形象。以白蛇形象的演变为例,《博异志》之《李 黄》篇中白蛇性格形象还不够典型,到了明代话本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其故事情节已十分复杂,现今 流传的许多主要情节,如“游湖借伞”、“订盟赠银”、 “合钵”乃至“镇於雷峰塔”等皆已出现,“白蛇”故事 至此已大抵成形,人物的塑造描写细致、手段多样, 白蛇性格也是十分鲜活。话本小说以新兴市民为审 美对象,决定了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典型化
精彩的必备美学要求。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 说:“大抵唐人选言,人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 耳,,[2](兀’,道出了唐传奇与话本小说二者之别:唐传 奇备于案头阅读,故语言含蓄雅正,话本小说适应说 话表演,故语言通俗化。比如同是写场面,唐传奇 《柳毅转》写钱塘君的出场是“天坼地裂,宫殿摆簸, 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 项掣金锁,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 下”,显得文辞华艳,精致典雅,宋话本《碾玉观音》写 火灾则是“只见初如萤火,次若灯光,千条蜡烛焰难 当,万座糁盆敌不住。六丁神推倒宝天炉,八力士放 起焚山火。骊山会上,料应褒姒逞娇容;赤壁矶头, 想是周郎施妙策。五通神牵住火葫芦,宋无忌赶番 赤骡子。又不曾泻烛浇油,直恁的烟飞火猛”,化用 传说,语言夸张,口语化极强,具有很强的听觉感染 力。话本小说即使是韵文也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老 少皆宜、粗浅明白。如《快嘴李翠莲》中李翠莲在洞 房之夜吆喝丈夫的一段话语:“堪笑乔才你好差,端 的是个野庄家。你是男儿我是女,尔自尔来咱自咱。 你道我是你媳妇,莫言就是你浑家。那个媒人那个 主?行甚么财礼,下甚么茶?多少猪羊鸡鹅酒?甚 么花红到我家?多少宝石金头面?几匹绫罗几匹 纱?镯缠冠钗有几付?将甚插戴我奴家?黄昏半夜

畅俗美,从而体现出文言短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 不同的美学风貌。明清拟话本,也大致沿袭这一美 学目标前进。
二、内容常中出奇
在内容的美学追求上,话本小说也表现出不同 于唐传奇的特色。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言小说,往 往并不着力于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而是通过 描写奇人异事来间接反映社会生活,且多侧重于表 现作者的个人情趣、人生感慨。无论是唐传奇中的 显露“史才、诗笔、议论”的逞才之作,还是像《聊斋志 异》这样的寓“寄托”、抒“孤愤”之书,都是一种自我 抒写,是自娱、自炫或自我寄托的载体,与客观现实 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文言小说这种更注重表现人 物内心情感的写作特色正是当时文人贵族娱宾遣 兴、自我寄托的需要。而话本小说则是在下层社会 中产生的,它不仅直接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且 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来反映他们的情感和意识,正所 谓“采间巷之故事,绘一时之人情”[3](P1’。话本小说 不同于文言小说的自娱性而追求娱他性,刻意迎合 广大市民群众的审美观,为表现其思想情趣服务,因 此,真实、细致地叙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和广阔的 社会人生,是话本小说内容上的显著特色。 由于话本小说的受众是市民阶层,而市井小民 对新奇趣味的追求是很强的,所以话本小说既要表 现凡人俗事,却又不能平淡无奇,因此在美学追求上 必须是“常”中出“奇”。“常”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奇”指奇特异常的故事情节,所谓“常”中出“奇”,是 指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并揭 示生活本质给人以启发。凌潆初在《拍案惊奇序》中 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 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 固多也。”[4](n’可见话本小说家所谓之“谲诡幻怪”, 乃出于日常起居生活中,这正是话本小说在内容上 的美学追求。无论是《错斩崔宁》中小人物被杀的冤 案、《碾玉观音》与《简贴和尚》中的爱情或家庭悲剧, 还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 婚姻喜剧,虽都是对市井平民的日常生活的描摹刻 画,但经过作者的匠心独运均显得新奇巧妙,曲折动 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对日常平凡生活的描写中为营造奇异的氛 围,话本小说家多用巧合结构全篇,运用“巧合法”结 构故事是话本小说叙事的美学追求之一。“巧合法” 是指利用偶然性的事件组织故事使之生动曲折的写 作技法。如《错斩崔宁》即成功地运用了此法:刘贵
话本小说是指产生于宋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包括话本和拟话本。鲁迅在《中 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 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1J(P319)。话本小说开元明 清三代戏剧、小说繁荣之先河,从此始,以小说戏剧 为代表的“俗文学”日益兴盛,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 文学很快就不得不退居二线。话本小说以其现实而 丰富的内容准确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广阔生活 和民族精神,以其新鲜而生动的艺术形式深刻影响 了后来的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其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与它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风尚是密不 可分的。
一、语言浅显通俗
话本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俗”,其语言具有活 泼生动的特点。由于话本是说话人讲唱艺术的底 本,它首先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所以在语言方面就 必须浅俗化、生活化。话本小说语言的通俗美主要 表现为口语化。 话本小说语言浅俗、口语化有它的必然性。首 先,语言的通俗是适应说话表演的需要。话本小说 是说话艺术的蓝本,其语言必须要适应说话艺人口 头表演的动作需要。因此,高度的口语化成为演出
中圈分类号:l 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51(201l J02~0005—04
DOI:CNKl:13-1354/C.20110422.0951.016
网络出版时间:2011—04—22
09:5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enki.net/kems/detail/13.1354.C.20110422.0951.016.html
摘要:话本小说与唐传奇比较。具有语言浅显通俗、内容常中出奇、人物市井小民的美学特征。语言浅显通俗, 主要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这与话本的表演性、受众的市民化:作者的平民化密切相关;内容常中出奇,旨在从平凡生 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且多用“巧合法”编撰故事,这与市民受众的审美趣味及故事题材的来源不无关 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市井小民突破描写历史英雄的传统套路,使小说摆脱了记史的束缚,提高了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话本小 说以其俗、奇、新的关学特征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宝库,影响深远。 关键词:话本小说;美学特征;唐传奇


万方数据
2011年4月
陈如毅
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第2期
的丈人给刘贵的钱是十五贯,崔宁卖丝的钱刚好也 是十五贯;刘贵的十五贯被盗,本人被杀,妾陈二姐 回娘家途中偏偏又碰上了身带十五贯的崔宁;崔宁 卖丝后要往褚家堂去,陈二姐的爹娘也在褚家左侧, 于是两人得以同行。这一连几个巧合就促成了一场 冤案。作者有意运用巧合,编织出新颖、奇巧、引人 人胜的故事,从而反映和谴责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其他如《苏知县罗衫再合》、《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杨八老越国奇逢》、《金玉奴 棒打薄情郎》、《钝秀才一朝交泰》等,均是巧中有巧, 波澜迭起,十分好看。“巧合法”初看似偶然机遇,实 则巧中寓真,“巧”不是荒诞不经而是巧得真实、巧得 自然,偶然的“巧”中包含有必然的“真”,巧与真和谐 统一。《错斩崔宁》被冯梦龙改编为《十五贯戏言成 巧祸》,正体现了作者对“巧合法”的深刻体悟。 话本小说“尚奇”的特点与它的故事来源有关。 话本小说故事题材的来源之一是笔记小说和历代史 书。罗烨在《醉翁谈录》中说:“幼习《太平广记》,长 攻历代史书。烟粉奇传,素蕴胸次之间;风月须知, 只在唇吻之上。《夷坚志》无有不览,《绣莹集》所载 皆通。”L5 J(瑚’《太平广记》是北宋初编辑的小说总集, 收录从汉代到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四百多种著 述,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夷坚志》是南宋洪迈 撰著的笔记小说集,内容多是神怪故事和异闻杂录, 也记载了一些当时的市民生活;《瑗莹集》则已经失 传。由于此类笔记中多有怪异诡谲的轶闻逸事,这 对于当时的市民而言别有一种诱人的新鲜感,容易 产生猎奇心理,“说话”艺人多熟悉这些故事,故往往 从中取材以迎合观众。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取材自 《太平广记・崔玄微》,《张古老种园娶仙女》取材自 《太平广记・张老》,《李淠公穷途遇侠客》取材自《太 平广记・义侠》,《简帖和尚》取材自《夷坚志・王武 功妻》,《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取材自《夷坚志・太原 意娘》,《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取材自《夷坚志・鄂州 南市女》等。话本小说题材另一来源为当时社会的 现实生活,前文曾引酌元亭主人话语“采阊巷之故 事,绘一时之人情”,演说故事者将市民社会中“间 巷”间发生的奇事编写成话本,从而充斥着“谲诡幻 怪”的文风,如《拍案惊奇》卷二《姚谪珠避羞惹羞,郑 月娥将错就错》当属此类。 中国古典文学多唯有尚“奇”才能流传于世,凌 漾初曾用“委曲奇诧”总结了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和 审美追求,于平实中显真奇使话本小说在美学追求 上呈现出的“常中见奇”的特点,不同于“怪中见奇” 的唐传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