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童舜尧(),男,江西德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童舜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
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
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戊戌变法; 西学; 冲决网罗; 万国公法; 仁学; 忠君酬主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82-03 十九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发动的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结果惨遭失败。
在这场运动中作为核心人物的谭嗣同却是个为后人所景仰而又充满着多种矛盾色彩的人。
作为激进的维新志士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明显地含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内容,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在为实现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痛骂专制帝王,却又甘心为光绪皇帝效命;他在痛斥纲常明教,呼吁民主平等的同时却又在赞扬孔子,要求仿效西方光大基督教那样来尊孔崇教。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出身与湖南浏阳官僚地主家庭,其父为湖南巡抚谭继洵。
谭嗣同10岁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

待, 任意打骂 , 挑拨父 子关 系 , 谭嗣 同 “ 使 不得父 欢 ” 谭 嗣 ,
同至此 完全 失 去 了家庭 的温 暖 。诚 如 梁启 超 所 云 : 君 谭 “ 幼丧母 , 为父妾所虐 , 极孤孽苦 。 这种家庭生活 , 备 ” 一方
而成婚 于教堂 , 夫妇朋 友也 ; 于兄弟 , 至 更无论 矣。 他认 ”
摘要 : 在三纲五常 占据封建社会统 治思 想地位 的晚清时期 , 作为一名可以享 用性 别特权优 势的男性 , 嗣 同异 于 谭 同性之 辈站在 了被 压迫妇女 的立场 , 男尊女卑这一使得广 大女性饱 受迫 害的思想之 源进 行 了尖锐 的抨击与挞 对 伐 。在其 巨著《 仁学》 中, 之 他主张“ 男女 内外通 ” 并将 这一 思想付诸 实践 , 大力倡 导 男女 平等 , 为后来 的妇女 解
伦理纲常尤其是男尊女卑 这一流毒 思想进 行 了尖 锐批判 ,
究其原 因, 里面既 有个 人成 长 的因素 , 与佛 教和 西方 思 也
想 的影 响有 关 。 ( ) 人 的成 长 经 历 — — “ 遭 纲 伦 之 厄 ” 一 个 遍 的童 年
一
母妻子兄弟眷属天亲 , 一一 出家 受戒 , 会于法会 , 又普化 是
孙
姣 : 嗣 同男女 平等 思想探 析 谭
5 7
们 的生命更重要 ,偶一 失足 , 涉疑似 之交 , “ 或 即为人 劫持 ,
为西方夫妇之 间的这种朋 友关系 , 最符合 自由、 平等 、 民主 的原则 , 主张用 这种 平等的关 系去代替“ 他 夫为妻纲” 。
面使他遭受 了肉体 和心灵的 困苦 , 另一 方面也 使他 看到 了 封建 伦理 道德 的罪恶 。谭 嗣 同在 《 学》中讲 : 吾 自少 至 仁 “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学者,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实现民族的统一与进步。
他提出“实行民主,改革政体,实行民主改革”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二、提倡科学技术进步。
谭嗣同认为,中国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他提出“用科学,改
变落后”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三、提倡民主议政。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民主议政,以反对封建统治。
他提出“改革政治,
实行民主”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议政进程。
四、提倡文化改革。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文化改革,以反对封建文化。
他提出“改革文化,
实行科学”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文化改革进程。
总之,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提倡科学技术进步、民主议政和文化改革。
谭嗣同《仁学》宗教思想研究

谭嗣同《仁学》宗教思想研究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思想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仁学》是谭嗣同论述宗教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宗教思想进行研究,并举出相关例子来说明。
一、仁学的思想核心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提出了“仁、义、智”三者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三个主要元素,而其中的“仁”又是最为重要的核心。
他认为,仁即为爱的力量,它是人类本性的彰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而且他把“道德德性”放置到“智”的位置上,与先秦儒家倡导的“惟一无二的道心”相区别。
谭嗣同认为道德规范是通过人的本质和自我深层次的恢复实现的,而不是通过道德的规范或权力的压迫实现的。
二、义利观谭嗣同的义利观体现了他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思考。
他认为,一切人都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
在社会中,人们应该本着无私的原则,为他人着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尊严。
而在实践中,人们应该在关注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其他人的利益。
在“义利观”方面,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谭嗣同的思想。
他曾经写信给徐特立,建议他不要在广东再谋职,认为这样做违反了和谐的道德原则。
三、宗教的影响谭嗣同的宗教信仰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他曾经接受过道教的传授,对道家思想有着深厚的领悟。
在《仁学》一书中,他对道家思想有着广泛的阐述。
同时,他还深谙佛教禅宗思想。
他通过对佛教思想的理解,表达出了自己关于人生的一些感悟。
这也是谭嗣同在宗教思想上值得研究的一点。
四、对伦理学的思考谭嗣同对伦理学的思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现代价值相结合。
他认为伦理学应该是实践主义的,即在实践中让人们的行动反映出他们所不断探索的伦理观。
他还强调了伦理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人们需要有伦理实践的指导,手段是诸如朴素的谦卑、享受快乐的平静等等。
在谭嗣同看来,伦理学的基石是道义,而不是知识——这也是颠覆了传统思想的一个观点。
五、对政治制度的看法谭嗣同对政治制度的看法是广泛的。
试析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文史研究试析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杜莹莹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摘要:“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
这是谭嗣同留给后人的奉献精神,在他34年的生命里,让后人值得缅怀的不仅是他慷慨赴死,还有他的思想。
谭嗣同生命虽短,但他身处在中西相冲突相交时代,他的思想涉及范围又广又杂,杂糅各家学派创立了“仁学”,一直影响后世。
关键词:谭嗣同;思想;仁学“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谭嗣同始。
”[1]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牺牲也预示着改良运动失败。
虽说他生命短暂,但他的思想广而杂,所以研究他的学者分别从思想的构成,理论特征,思想渊源,思想史,历史背景,地域背景,历史地位,现代价值等进行专题研究。
关于谭嗣同思想研究,大部分从他的奉献、佛教、狭义精神,其中“仁学”研究为重中之重,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讨论,学者们力求更详细,更全面地呈现谭四同的想法。
本文通过他的经历来探讨关于他的仁学思想。
一、谭嗣同人生经历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谭嗣同父继洵,官做到湖北巡抚,在他童年时期他的姐姐、大哥、母亲因患白喉症,先后病逝。
他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是江苏候补知府,他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34年短暂的生命里,正是资产阶级革命酝酿时期,在这样的时代的刺激下,他提倡新学,同时,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又给予他若干影响,又加上王船山、黄梨洲诸人的思想给予的熏陶,尤其是王船山的“道器论思想”影响特别大,其中欧阳中鹤、涂启先、刘人熙三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深远。
这三位老师对于谭嗣同前期思想构成具有重要影响,为后期仁学思想观点产生奠定基础。
谭嗣同不仅仅是口头说,他还通过做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他的一生里,创建过报刊、学校、组织工会等,通过实业来救国。
谭嗣同与老师欧阳中鹤集绅士建学会,兴算学格致馆,形成学习之风,养成栋梁之才。
他与希望变法的湖南巡抚陈空箴、黄遵宪等官员一起,进行湖南新政。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探析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探析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清末民初“仁学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在维新变法时期,提出了“仁学哲学”思想,主张以仁学为核心,以哲学为基础,倡导以道德规范为基本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爱国为目标,以教育为手段,以改革为方法,以普及知识为目的,以增进民生为目标,促进中国的社会进步。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思想,认为仁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说,它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与西方的哲学思想相结合,以建立一种新的仁学哲学体系。
他认为,仁学是一种实践性的学说,它不仅要求人们掌握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以实现社会进步。
他还认为,仁学不仅要求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而且要求他们努力探索真理,以求解决实际问题。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推崇,它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他的思想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3-18 第一作者简介:杨健康,女,湖南大学教务处讲师。
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杨健康1 黄 震2(1.湖南大学教务处,湖南长沙410082;2.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北京100081)摘要: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
同时,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色彩。
关键词:谭嗣同;《仁学》;政治思想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2)04-0066-04A Study of the P olitical Thoughts of T an SitongY ANG Jian 2kang HUANG ZhenAbstract :M otivated by his hope to reform China ’s politics ,T an S itong studies Western theories in the framew ork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ied to refor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his adopted Western theories.As a result ,his political thoughts were a combina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K ey w ords :T an S itong ;political thoughts ;thought of benev olence一、入古探今,由中而西的思想觅寻谭嗣同一生只有短暂的33年,30岁以后才叛逆旧学,加入新学的阵营,正如他自己所说:“三十年之精力,敝于所谓考据辞章,垂垂尽矣!勉于世,无一当焉”(参见蔡尚思等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店1981年版,下同)。
“三十以后,新学洒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出现这种情况与谭嗣同个人生活经历的特殊、接受中西学途径的不同以及甲午战败的割心刺激有着紧密的联系。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出身于封建仕宦之家,从小熏陶在封建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道德的氛围之中,在《三十世纪》中他说:“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
十五学诗,二十学文。
”谭嗣同十岁时师从浏阳正直学者欧阳中鹄,受到了声名和气节的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思想由是滋生。
后从师于讲经具有乾嘉学派遗风的涂启先老师,受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熏陶,25岁又拜对明末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学说颇有研究的学者刘人熙为师。
受几位老师的影响,他对具有唯物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船山遗书》作了系统的钻研,并以此为中心广泛涉猎清代经学和先秦诸子学说。
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他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墨子的“兼爱”本义、佛道的牺牲精神以及士大夫传统的忧乐观互相联系、统一起来,构成了《仁学》及其政治思想的中学基础。
谭嗣同后来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激进主义者,与他“恭俭诚朴”和“倔强自尊”的叛逆个性,以及社会生活的反复磨炼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推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其生母徐氏出身于大家闺秀,从小恪守三从四德,不幸在谭12岁时病故,而谭此时“本不得父欢”,又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
“自少至壮,偏遭纲伦之厄。
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因此这使他从中看到了“名教纲常”的虚伪性,并成为他日后批判传统的家庭制度的契机。
谭的二哥“志挺才高,阔达不矜细节”的个性,对谭初萌未形的叛逆性格也有着重要影响。
另外他一生喜欢结交崇尚“任侠”的英雄豪杰和具有新文化观念的朋友,崇尚“任侠”成为他后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面。
他还利用南北省亲、六赴省试的机会,以十年时间广泛游历,所行路程“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谭“察视风土,物色豪杰,”既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祖国土地被外族蹂躏的惨状,发出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廊犹在,人民复非”的感叹,并表示要趁“膂力方刚之年”作一番事业,这为谭氏后来的维新变法实践增添了勇 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 L OF NING BO UNIVERSITY (LI BERA L ARTS E DITION ) V ol.15NO.4Dec. 2002武豪迈的色彩。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新的经济成分和新的社会思潮的出现,促进新文化的形成;而新的文化则又反过来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谭嗣同生活的年代恰恰又是新文化形成时期,即我们常说的西学东渐的重要时期,当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之后,中国人开始正面接触并客观认知西方文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两种异质文化无论在深层与表层,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歧异。
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已失去了活力,无法与西方的工业文明抗衡。
当时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主动了解、学习、研究西方文化,并试图通过杂揉中西之优长重圆帝国之梦,以达到强国富民之目的,新学思潮于是脱颖而出。
客观地说,接受并认同“夷狄”之新学,放弃耳濡目染、近乎溶于血液之中的华夏之旧学,对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子来说,的确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谭嗣同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典型。
他面对新旧文化的猛烈碰撞,迟迟未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是闭着眼睛瞎说:“夷狄之生人生物,晚于华夏不知几千万年之期”,“故夷狄之富,不足以我虚,夷狄之强,不足以我孤,”孔子之道“虽百世如操左券,”可见在从旧学向新学的转变中他犹豫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
谭真正大量接触西学并认为“足征西人致思之精,益叹吾华人之无学”始于1893年北游访学,是年夏他在上海遇见西人傅兰雅,经其介绍,开始努力钻研西方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从物的部分即文化结构的外层开始了与西学的接触,这可以说是谭思想转变的开端,促使他接触西方文化深层结构(即心物部分)的是甲午战争,天朝大国竟被蕞尔岛国打败,作为湘人的谭嗣同倍感耻辱。
他说:“光绪二十一年,湘军与日本战,大溃于牛庄,湖南人始转侧豁寤,其虚骄不可向迩之气亦顿馁矣。
”湘人过去曾以守旧闻天下,经过失败的刺激,产生出新的进取精神,立志要为国家民族寻求新出路,作为湘人中的一员的谭嗣同也不例外。
他说自己:“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勿变,嗣同学术更大变,境能生心,心实造境,”并提出“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口号,毅然走上了学习西方、尽变西法的变法维新的道路,至此谭嗣同完成了从旧学到新学、从中学到西学的思想转变,转变之后的新旧结合、杂揉中西的政治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仁学”体系中。
二、古今一炉,中西结合的“仁学”体系“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历代思想家对此多有阐发。
春秋末期,孔子第一个把它系统化,并建立了以“仁”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仁”的基本精神在孔子那里是“爱人”。
唐代的韩愈则以“博爱”释“仁”,并开始把“仁”说成是一种支配宇宙的永恒法则。
而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则折中宋儒诸家,将“仁”变成了一个神秘化、本体化了的最高封建伦理道德范畴。
谭氏吸收了理学家以“仁”为支配宇宙的自然法则的内容,但又不囿于前人,将“仁”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概念———“以太”联系起来,对“仁”作了新的解释。
首先,他认为“以太”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接着在“以太”与“仁”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以太是体,仁为用”的观点。
他还认为作为“以太”之用的“仁”具有“以太”的“通”的本质属性,所以他说“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
”也就是说,“仁以通为第一义”,而“通”的具体内蕴在他看来则是平等,“通之象为平等”。
在谭氏看来整个社会是一个“仁”贯通的平等社会,“平等生万化”,平等乃是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离开了平等,社会就会变成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
如果说先贤以“爱人”释“仁”,那么谭嗣同则以“平等”释“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仁”的古老概念中注入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赋予了时代新义,这样就在中西学的结合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由此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中西学结合的“仁学”体系。
谭氏把资产阶级鼓吹的自由、平等和博爱释为“仁”,把自己宣传变法维新的学说称之为“仁学”,那么“仁学”中包含有哪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呢?(一)“仁学”包含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民权思想诚如上述,“仁”以“通”为第一义,“通”即没有阻塞和隔阂。
所谓“上下通”就是打破“在上的”与“在下的”界限;“中外通”就是打破中国和外国的界限;“男女通”就是打破男尊女卑的界限。
谭氏认为打破了这些界限,便实现了自由和平等。
据此,他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必须抑制“上权”,提高“民权”,他要求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等级关系,以实现“上下通”,而批判君权则成为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核心。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君民关系极其不平等,谭对此极为不满,为此他阐发了《尚书》的民本论及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剥去几千年来笼罩在圣君头上的光环。
他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民办事者也。
”这说明君主并不是什么真龙转世的天子,而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君权也不是什么承天之命,而是民赋之权,谭氏虽然不懂得君主及其权力产生的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但在当时却有力的批判了君权神授的陈腐观念。
谭氏认为秦以来的君主把为民办事的权力变成了压迫人民的桎梏,破坏和剥夺了人民的平等权利。
他说君主把天下据为己有,“竭天下之身命膏血”,为了76第4期杨健康等: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86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传之世代子孙”,设立“一切酷毒不可思议之法”,强迫人民“俯首贴耳”,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所标榜的圣民君主是残酷剥削人民的“独夫民贼”,因此他接过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号召人民“誓杀尽天下君主”。
我们虽无法确定谭氏著述《仁学》之前,是否接触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谭氏确在此是以社会契约说解释国家起源的,而且把此契约说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揉合在一起,得到民本君末的结论,从而否定了君权的神圣性,宣扬了民权的至高无上,因此可以说是中学与西学结合的一种中国式的民主观。
与此同时,谭氏为了批判君权,倡导民权,在更深的层次上展开了对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纲常名教的批判。
他认为名教既非“天命”,又非“天理”,而是封建君主用来奴役人民的枷锁,是“独夫民贼”制定一切刑律制度的准则。
谭氏从批判三纲之首,进而批判“父为子纲”。
他指出君臣的等级关系,可以因人而破除,而父子关系由于统治阶级的渲染倒成了“矢之所命”,因此“卷舌不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