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简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活动部门分工:是指不同经济活动类型之间及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①不同经济部门分工与协作关系②同类经济活动不同部门之间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活动地域分工:是指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域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特征。它是社会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要求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各经济活动主体,在最大利益驱使下,往往有趋向对经济活动最有利的区位,表现为经济活动受主导因素影响。

■可转移性:是经济活动存在生产、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等经济活动要素方面的转移与运输的可能性。受4种因素的影响:①间距离和运输时间②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③济活动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④济活动区域间的交通联系。

■互补性:指相关经济活动之间必须存在对原料、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以及基础设施共享,共同处理三废和市场的互补等关系。

介入机会:指两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

■区位条件:指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影响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指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区位条件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经济活动与其活动区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

★区位选择:根据经济活动的具体要求(条件需要)和地理环境状况(区位条件供给)进行匹配分析而选择最适合经济活动开展,能带来持续稳定的良好的“三大效益”的区位。

通常把将经济活动落实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区位选择抉择称为选点,而把将经济活动落实到具体用地区的区位选择决策称为选址或用地选择,即从宏观选点和微观选址两个层次来把握区位选择。

★技术经济论证法:指在进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或研究经济活动布局)时,把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从而对各种不同的区位选择方案或布局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估计出各个比较方案的经济效益,从中确定最佳的方案。

★用地选择:指在一定区域内为经济活动(系统)寻找适宜的,具有一定面积大小的场地或用地(地理区位)。是区域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最基本的方式,它是指根据经济活动自身发展对区位条件的要求,结合区位供给的各种条件进行匹配的过程。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相宜结合。

用地平衡:是指从区域整体出发,平衡各种经济活动用地选择,使整个区域各类经济活动(系统)的用地需求都得到满足(物得其所),同时区内所有土地资源都能发挥它们最佳的效用(地尽其用),从而实现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持续.稳定.协调高效的发展。

其根本任务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用地矛盾。

★组团布局:是根据经济活动系统在生产、技术、经济和生态上的协作与联系,将各种经济活动部门或企业在各级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原则与要求实现有机会的结合,进而形成合理的地域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的过程。

功能分区:是在区域经济活动组团布局的基础上,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来组织经济活动系统,即根据区域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系统之间的关系,将全区划分设计为一系列基于分工协作.各具功能的经济活动集聚体——功能区。

关系优化:指对经济活动系统要素之间关系的优化,主要从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空间距离和连接关系)的角度,通过促进有利联系.削弱不利联系和建立新的有利联系,来实现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优化。

结构优化:是从区域整体的角度研究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优化,包括数量关系.质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优化。它是在特定时期,人们根据自己对区域系统的认识,对系统组成部分间各类关系进行优化,使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及其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做法。其目的是使各经济活动都能得到相对好的区位条件,使区域集聚效应最大化,同时区域内资源都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地尽其用,进而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优化状态。

▲环境容量:指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或人类活动或污染物等的承受能力。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等

★区域规划:

①区域总体规划:是以整个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欲解决整个地区生产力综合配置问题,以协调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关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居民点体系和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它是在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对区域如何发展给出一个全面、综合和系统性的回答,从而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具体支撑,并作为区域发展的综合行动纲领。②区域专项规划:是指在区域战略和总规划或分区规划指导下,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规划决策而对区域要素中系统性强、关联度大的内容,或对区域整体、长期发展影响巨大的建设项目,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定时、定位的系统研究。

③分区规划:为满足区域系统内不同要求,在进行区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也可在区域系统内分不同子区域,进行分区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城区规划、开发区规划、旅游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

★农业生产地域结构:是指农业结构(包括农业经济结构、农业技术结构和农业生态结构)在地域上的反映,既反映了农业经济(生产)部门(作物)在一定区域内的组合关系,也反映了农业经济(生产)部门各组成部门在该区域内的空间关系(空间结构),它是一定区域内在不同的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等条件长期综合利用下逐步形成的大小不一、特点各异的农业生产地域子系统的集成。其实质是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技术系统的综合。

■区域农业总体布局:是从区域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全面分析区域内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的现状和改造或改良的可能性,合理安排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位置、强度与关系,高效配置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并按照一个主次结合、相互支撑、生态平衡的高效农业生产系统。核心是合理安排区域农业经济结构。

▲区域工业布局是针对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区域工业发展条件,运用一定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