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研究简答题自考复习(吴文化视野中的浙西现代作家)
最新1月浙江自考茅盾研究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自考茅盾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731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茅盾抗战时期计划写作的“五部连贯的小说”的第一部是( )A.《第一阶段的故事》B.《走上岗位》C.《劫后拾遗》D.《锻炼》2.《子夜》中,雷参谋和林佩瑶之间的爱情信物是( )A.一个命运的大蒜头B.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C.一杂枯萎的白玫瑰D.一片火红的霜叶3.《她是一个弱女子》中,李文卿是( )A.“代表向上的小资产阶级的奋斗的女性”B.“代表土豪资产阶级的堕落的女性”C.“代表小资产阶级的犹疑不决的女性”D.“代表小资产阶级的不断追求又不断幻灭的时代女性”4.郁达夫自认为与德国作家林道《幸福的摆》“气味相通”的作品是( )A.《碧浪湖的秋夜》B.《东梓关》C.《迟桂花》D.《十三夜》5.《石碣》是( )A.郁达夫的乡土小说B.郁达夫的历史小说C.茅盾的乡土小说D.茅盾的历史小说6.“啊啊!反抗反抗,我对于社会何尝不晓得反抗,你对于加到你身上来的虐待也何尝不晓得反抗,但是怯弱的我们,没有能力的我们,教我们从何处反抗起呢?”这段文字出自( )A.《薄奠》B.《她是一个弱女子》C.《迷羊》D.《茑萝行》17.郁达夫最初创作的以国内现实生活为背景和题材的作品是( )A.《南迁》B.《胃病》C.《茫茫夜》D.《怀乡病者》8.在夏衍剧作中,“喜剧性”因素的展示主要依赖于( )A.日常生活细节的矛盾可笑B.人物性格的夸张强烈C.人物思想行为与现实环境的格格不入D.漫画化的辛辣讽刺9.夏衍对于名著改编“忠实于原著”的基本原则表现为( )A.力求体现原著的思想、韵味和人物性格发展逻辑B.视原著为素材,编者有权力删改,以实现电影的特性C.不求神似,但求形似D.只需给原著分一分镜头10.君实和娴娴这一对年轻人出自( )A.《创造》B.《一个女性》C.《昙》D.《蚀》11.郁达夫在小说《出奔》的结尾,设计的情节是( )A.主人公带着对家乡的留恋远离故土B.主人公不堪忍受家人的歧视放火出奔C.主人公为追求真爱毅然离家出走D.主人公在一个“暴风雨将次到来的大时代”里悄然退隐12.夏衍剧作中,表达殖民地社会中都市小市民深重苦难的剧作是( )A.《一年间》B.《法西斯细菌》C.《上海屋檐下》D.《愁城记》13.俞实夫这一人物在剧中的结局是( )A.继续在日本从事科学研究B.从“科学”之宫中走了出来C.与日本妻子静子离异D.直接投身抗日前线14.被戏称为“城市三部曲”的茅盾小说是( )A.《幻灭》《动摇》《追求》B.《有志者》《尚未成功》《无题》C.《春蚕》《秋收》《残冬》D.《子夜》《林家铺子》《当铺前》15.关于郁达夫小说的创作方法,较准确的说法是( )2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带浪漫风的写实主义D.带写实风的浪漫主义16.茅盾《乡村杂景》中写到的“爬虫”指的是乡民眼里的( )A.火车B.汽车C.飞机D.小火轮17.描写知识分子“我”与人力车夫之间的友谊的作品是( )A.《一件小事》B.《薄奠》C.《不幸的人》D.《微雪的早晨》18.茅盾散文体裁多样,其名作《五月三十日下午》为( )A.通讯体式散文B.特写体式散文C.杂记体式散文D.小说体式散文19.在茅盾笔下,大革命失败后倾心于“教育救国”的人物是( )A.方罗兰B.钱良材C.王仲昭D.张曼青20.夏衍“为中国的进步的电影发出了嘹亮有力的第一声”的电影剧作是( )A.《狂流》B.《上海廿四小时》C.《自由神》D.《在烈火中永生》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浙江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1.梁启超的《________》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2.1921年成立的________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3.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________等。
4.茅盾的《腐蚀》是________体小说。
5.战国策派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是________的剧本《野玫瑰》。
6.《扬鞭集》的作者刘半农,尤为热心探索诗体多样化和平民化道路,有“________”的美誉。
7.________的世态讽刺喜剧在文学革命初期的剧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如《一只马蜂》。
8.真正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大道的是他1934年发表的小说《________》和1940年发表的《铁鱼的鳃》。
9.《________》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10.老舍的小说《________》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控诉。
11.________是沈从文在《边城》中倾注“爱”与“美”的形象。
12.最能体现何其芳的才情和艺术创造力的,是他的散文集《________》。
13.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些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如诨名为“赛诸葛”的地主________。
14.张天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________》以新的时代生活内容和讽刺手法显示了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15.艾芜的小说《________》是中国现代的“流浪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野猫子”“小黑牛”等艺术形象。
16.萧红的《生死场》被编入鲁迅创设的“________丛书”。
17.曹禺《原野》在艺术上较多运用了________手法,充满神秘色彩。
18.1938年4月,艾青在武汉完成了他的第一首抒情长诗《________》。
19.田间是一位十分注意表现时代的伟大斗争和人民的生活情绪的诗人,被闻一多评价为“________”。
矛盾研究简答题自考复习(吴文化视野中的浙西现代作家)

绪论1、文学存在(地域性),具有地域文化的色彩。
2、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和自然疆域内形成的具有强烈区域特征和明显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系统。
它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结构的背景下,带有独立性、地域性和特殊性等特征,更多地体现着地区性的风俗传统、心理状态、生存方式和行为规范。
3、最早关注地域风貌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创作是1800年,法国文学史论家斯达尔夫人。
1865年,法国文学艺术史家史纳在《艺术哲学》中以荷兰为例论述了地理环境与艺术创造的关系。
他还在论述意大利人和一般的拉丁民族的想象力时说:“表现这种想象力最完全的两大民族,一个是法国民族,更北方式,更实际,更重社交,拿手杰作是处理纯粹的思想,就是推理的方法和谈话的艺术;另外一个是意大利民族,更南方式更富于艺术家气息,更善于掌握形象,拿手杰作是处理那些诉之于感觉的形式,就是音乐与绘画。
“4、南北文化区别之论,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
《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郑玄对此注说“南方以舒缓为强”“北方以刚猛为强”。
早在《左传》襄公十八年的记载中,已经出现了“北风”和“南风”之语。
5、刘勰《文心雕龙》在《物色》篇中初步论及了自然环境对于形成不同文学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6、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基本上是以阴阳来剖析中国最大的区域文化场。
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南北形态的差异,全面而深刻地梳理了南北两大地域文化与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
7、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也说“物质上生活还直接影响于习惯及思想。
”8、当代学者在研究我国南北文化的不同特质时也认为:“中国文化向来有南北之分,即北方是实用的、政治的、道德的,而南方则是飘逸的、艺术的、审美的。
”9、浙东作家大多刚韧、劲直,文风多带“土性”,于是浙东就会出现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学群体:乡土作家群和左翼作家;反观浙西,如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家,大抵多情、浪漫,文风偏于温婉、飘逸,于是浙西就会有浪漫文学创作群体的形成。
10月茅盾研究试题及答案解析浙江自考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茅盾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731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5分,共30分)1.因被当局视为“普罗文艺”而遭查禁的郁达夫小说是()。
A.《薄奠》B.《春风沉醉的晚上》C.《她是一个弱女子》D.《出奔》2.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是()。
A.《茑萝集》B.《野蔷薇》C.《宿莽》D.《寒灰集》3.夏衍对于名著改编的基本原则是()。
A.“忠实于原著”B.“信、雅、达”C.“失事求似”D.“求同存异”4.茅盾散文《“暴风雨”》表达的是()。
A.“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对社会底层平民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B.“五卅”运动后人民群众英勇斗争和献身精神的热情歌颂C.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苦闷的情绪D.三十年代中国革命风暴到来前的黑暗统治和对风暴的热切期待5.以潘云仙和张不忍这对失业的爱国青年男女在X县的经历揭露国民党卖国罪行的作品是()。
A.《一年间》B.《手的故事》C.《大鼻子的故事》D.《水乡吟》6.夏衍剧作艺术结构的特点可以表述为()。
A.紧张激烈B.宏伟壮阔C.自由散淡D.简约谨严7.以下作品中,因科学至上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促使人物觉醒的作品是()。
A.《愁城记》B.《法西斯细菌》C.《虹》D.《唯命论者》8.茅盾1940年访问延安后写下的抒情散文除《风景谈》、《白杨礼赞》以外,较著名的还有()。
A.《兄妹开荒》B.《塞上风云》C.《秦岭之夜》D.《开荒》9.一位剧评家所谓夏衍的剧作,“对演员是一个痛苦而又愉快的难题”,其意在()。
A.演员必须深入角色的内心和灵魂,才能演绎好角色1B.演员必须掌握五花八门的外在技巧,才能演绎好角色C.演员必须有相应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才能演绎好角色D.演员必须听从夏衍的艺术指导,才能演绎好角色10.关于郁达夫的小说《过去》,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A.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B.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C.曾被鲁迅选入英译短篇小说集《草鞋脚》D.讲述的是经济压迫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和家庭带来的巨大危胁11.《惊蛰》是()。
1月茅盾研究试卷及答案解析浙江自考

浙江省201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茅盾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7317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虹》通过知识青年梅行素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五四”到“_______”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2.《腐蚀》通过女特务赵惠明从受骗、犯罪到醒悟、自新的曲折经历,展现了“_______”前后“陪都”重庆的现实图景。
3.黑格尔认为,“史诗就是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因而他把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_______视为史诗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个特征在茅盾的中长篇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4.《子夜》中那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夹在书里的枯萎的白玫瑰,并非与人物无关的“死”道具,而是_______与雷参谋昔日罗曼史的活见证。
5.茅盾的中长篇小说甚至对“物”的描写也常常是史诗式的,体现着_______特点。
6.茅盾的短篇《大泽乡》是根据《_______》秦末农民陈胜、吴广起义的史实写成的。
7.茅盾根据《圣经》故事创作的短篇除了《耶稣之死》还有《_______》。
8.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里说,“散文《严霜下的梦》用_______的手法,表达了革命的遭遇和我的心情,并对那时的_______表示了‘迷乱’、‘不明白’和不赞成”。
9.茅盾的散文《风景谈》谈的是风景,但着眼的却是_______。
10.郁达夫描写知识分子文朴的三篇小说是《烟影》、《_______》和《_______》。
11.郁达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_》。
12.《采石矶》的主人公是清代诗人_______。
13.郁达夫小说中,带有神怪色彩的作品是《_______》。
14.郁达夫说:“《迟桂花》的内容,写出来怕将与《_______》有点气味相通,我也想在这篇小说里写出一个病肺者的性格来。
”15.郁达夫说:“_______和死,是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材料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的作品更大。
”16.夏衍的《上海廿四小时》围绕着_______的事件,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
(全新整理)7月自考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1004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鲁迅小说中,“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人物是()A.夏瑜B.吕纬甫C.魏连殳D.涓生2.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小说作家是()A.刘呐鸥B.穆时英C.施蛰存D.戴望舒3.田汉描写海外赤子报国激情的话剧是()A.《丽人行》B.《回春之曲》C.《梅雨》D.《卢沟桥》4.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小说是()A.《海滨故人》B.《斯人独憔悴》C.《南迁》D.《赵子曰》5.以下剧作家中,以世态讽刺剧在初期剧坛上独树一帜的戏剧家是()A.陈大悲 B.欧阳予倩C.丁西林D.洪深6.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主要是()A.后期创造社和后期新月社 B.后期新月社和狂飚社C.狂飚社和太阳社D.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7.“第三种人”的代表人物是()A.梁实秋 B.胡秋原C.苏汶D.潘公展8.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A.郭沫若 B.徐志摩C.闻一多D.冯至9.巴金1940-1945年间创作的《火》之一、二、三又被合称为()A.《爱情三部曲》 B.《激流三部曲》C.《漂流三部曲》D.《抗战三部曲》10.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的主要是()A.新月派 B.京派1C.论语派D.“自由人”11.老舍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是()A.《离婚》 B.《我这一辈子》C.《月牙儿》D.《微神》12.爱姑这一女性形象,出自鲁迅小说()A.《幸福的家庭》 B.《离婚》C.《明天》D.《风波》13.沙汀长篇小说“三记”指的是()A.《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B.《困兽记》、《还乡记》、《南行记》C.《还乡记》、《南行记》、《囚绿记》D.《南行记》、《囚绿记》、《金锁记》14.在《边城》中,老祖父是()A.“美”的化身 B.“爱”的化身C.“善”的化身D.专制家长的化身15.1943年被列为“全国畅销书之首”的是徐訏创作的()A.《塔里的女人》B.《北极风情画》C.《鬼恋》D.《风萧萧》16.善于在剧作中塑造“善恶共存者”形象的剧作家是()A.曹禺B.夏衍C.洪深D.李健吾17.以《骆驼草》为主要阵地的文学流派是()A.“京派”B.“海派”C.“论语”派D.“民族主义文学”派18.《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死不肯翻身的人”是()A.侯忠全B.李子俊老婆C.张裕民D.老孙头19.张恨水笔下的“樊家树”,是()A.地名B.人名C.植物名D.山庄名20.提出“整理国故”口号的是()A.梅光迪B.陈西滢C.梁实秋D.胡适21.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四幕话剧《家》,其新的艺术构思主要表现在()A.以高老太爷为核心B.以觉新、瑞珏、梅的关系为线索C.以觉民和琴的爱情为线索D.以觉慧离家后的经历为主要内容22.茅盾所谓“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一位诗人”指的是()A.徐志摩B.闻一多C.冯至D.李金发223.茅盾在避难日本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A.《蚀》三部曲B.《虹》C.《野蔷薇》D.《霜叶红似二月花》24.穆旦诗中的“我”,其特点是()A.极度夸饰、激情澎湃的“大我”B.浪漫多情的“本我”C.分裂残缺、矛盾痛苦的“自我”D.感伤自怨的“小我”25.夏衍剧作的主导风格是()A.淡淡的写实的风格B.忧郁感伤的风格C.浪漫抒情的风格D.紧张激烈的风格26.以公开信《致蔡鹤卿书》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是()A.林纾B.胡适C.章士钊D.吴宓27.以下作家中,为话剧发展初期“‘廖若晨星’的女剧作家之一”的是()A.淦女士B.白薇C.凌叔华D.苏雪林28.艾青抗战初期的重要诗作主要收在诗集()A.《大堰河》B.《北方》C.《旷野》D.《他死在第二次》29.三十年代初“民族主义文学”的实质是()A.左倾激进主义文学B.自由主义文学C.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混合的文学D.浪漫主义文学30.善于用现代心理分析方法去诠释古代高僧、名将、公主和草莽英雄,写作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的作家是()A.鲁迅B.刘呐鸥C.穆时英D.施蛰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资料名词释义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再由刘半农写答王敬轩的予以批驳,两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协会被称为“为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在北京成立。
它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新的文学协会。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徐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出版物:《小说月刊》和《文学训诂4》。
理论命题: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命题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继承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了生活,现实主义)创社于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创始人有郭沫若、郁达夫、程等。
2.主要出版物:《创意季刊》、《创意周刊》和《创意日3》。
命题:尊重自我,重视主体性,强调艺术是灵魂的自我表现和自然表达;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情感;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它的主要特征是浪漫主义。
(艺术、浪漫主义)心悦协会成立于1923年。
其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著作:舒明浩123舒明浩123(后期)3。
闻一多发表了《舒明号》的理论文章,提出了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创作被称为“新月诗派”玉舍1。
始建于1924年,因书明号123的创建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林语堂。
文学艺术与文学研究所密切相关。
3.于斯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小品和随笔,形成了生动、辛辣、幽默的于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说,“以言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无所顾忌的任意性”。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022年04月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代码00537)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革命”初期,《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
其中回复王敬轩来信,逐一驳斥各种反对新文学的观点的是A.钱玄同B. 刘半农C. 罗家伦D.傅斯年2.下列鲁迅杂文集中,属于鲁迅后期杂文的是A.《热风》B.《坟》C.《二心集》D.《华盖集》3.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一组是A.沈雁冰、郁达夫、成仿吾B.胡适、冰心、朱自清C. 周作人、王统照、张资平D. 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4. 民主主义作家为30年代的文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刊物中由他们创办的是A.《创造月刊》B.《文化批判》C.《文学季刊》D.《太阳月刊》5.改组《小说月报》,撰写《<小说月报>改革宣言》,提出"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是A.许地山B. 王统照C.叶圣陶D.沈雁冰6.中篇小说《二月》通过萧涧秋的坎坷命运探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作者是A. 柔石B. 丁玲C. 张天翼D. 萧红7. 吴组纲表现封建禁欲主义环境中二姑情感矛盾的短篇小说是A.《离家的前夜》B.《景竹山房》C.《一千八百担》D.《樊家铺》8. 30年代以何其芳、卞之琳、徐迟为代表,具有唯美色彩,与新月派的思想倾向相近的诗歌流派是A.现代派B.象征派C. 浪漫派D.新格律派9. 下列作品中,文体上近乎散文诗的是A.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B. 周作人的《雨天的书》C. 夏衍的《包身工》D.何其芳的《画梦录》10. 40年代老舍深刻剖析中国家族文化的长篇小说是A.《猫城记》B.《二马》C.《骆驼祥子》D.《四世同堂》1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小型街头剧“好一记鞭子”的是A.《三江好》B.《最后一计》C.《兄妹开荒》D.《放下你的鞭子》12.“孤岛文学”中,阿英的《碧血花》、于伶的《大明英烈传》等剧作歌颂郑成功等英雄人物,激励大众的爱国热情,史称A. 南明史剧B.战国史剧c. 太平天国史剧D.红色戏剧13. 张爱玲的《金锁记》刻画了一位被金钱和情欲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她是A.曼璐B.曹七巧C.白流苏D. 葛薇龙14.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期间出现了一批有独立见解的文艺论文,其中《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作者是A. 李希凡B. 秦兆阳C. 钱谷融D. 钟惦斐15.取材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率先以文学形式揭示了互助合作必要性的小说是A.李华的《不能走那条路》B. 秦兆阳的《农村散记》》C.康濯的《春种秋收》D. 马烽的《三年早知道16.下列“十七年文学”作品中,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长篇小说是A.柳青的《创业史》B.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C. 雷加的《春天来到了鸭绿江》D. 陆柱国的《上甘岭》17.从母女感情的角度揭露“文化大革命”给人民带来“累累伤痕”的是A. 刘心武的《班主任》B. 卢新华的《伤痕》C.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D.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18. 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灵魂分裂、四处碰壁的知识分子形象是A. 倪吾诚B. 姜静珍C.许灵均D. 章永璘19.韩少功刻画的失败的"英雄"张种田出自A.《爸爸爸》B.《女女女》C. 《西望茅草地》D.《归去来》20.创作《尚义街六号》等作品,对当代诗歌写作的口语化产生较大影响的诗人是A. 顾城B.海子C. 韩东D. 于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文学存在(地域性),具有地域文化的色彩。
2、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和自然疆域内形成的具有强烈区域特征和明显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系统。
它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结构的背景下,带有独立性、地域性和特殊性等特征,更多地体现着地区性的风俗传统、心理状态、生存方式和行为规范。
3、最早关注地域风貌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创作是1800年,法国文学史论家斯达尔夫人。
1865年,法国文学艺术史家史纳在《艺术哲学》中以荷兰为例论述了地理环境与艺术创造的关系。
他还在论述意大利人和一般的拉丁民族的想象力时说:“表现这种想象力最完全的两大民族,一个是法国民族,更北方式,更实际,更重社交,拿手杰作是处理纯粹的思想,就是推理的方法和谈话的艺术;另外一个是意大利民族,更南方式更富于艺术家气息,更善于掌握形象,拿手杰作是处理那些诉之于感觉的形式,就是音乐与绘画。
“4、南北文化区别之论,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
《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郑玄对此注说“南方以舒缓为强”“北方以刚猛为强”。
早在《左传》襄公十八年的记载中,已经出现了“北风”和“南风”之语。
5、刘勰《文心雕龙》在《物色》篇中初步论及了自然环境对于形成不同文学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6、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基本上是以阴阳来剖析中国最大的区域文化场。
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南北形态的差异,全面而深刻地梳理了南北两大地域文化与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
7、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也说“物质上生活还直接影响于习惯及思想。
”8、当代学者在研究我国南北文化的不同特质时也认为:“中国文化向来有南北之分,即北方是实用的、政治的、道德的,而南方则是飘逸的、艺术的、审美的。
”9、浙东作家大多刚韧、劲直,文风多带“土性”,于是浙东就会出现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学群体:乡土作家群和左翼作家;反观浙西,如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家,大抵多情、浪漫,文风偏于温婉、飘逸,于是浙西就会有浪漫文学创作群体的形成。
10、吴文化地域的论定,一般是指长江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即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括上海、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以及杭州、嘉兴、湖州以及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等地区的一个地域整体。
11、所谓“浙西”是历史上钱塘江为界,江之东称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
12、以会稽(绍兴)为中心的“浙东”为越文化范畴,而处于浙西的杭嘉湖则属于吴文化圈。
本书涉及的“吴文化”的概念,是指以太湖流域包括苏南、浙西在内的这个区域偏重于意识形态上的文化,它泛指该区域人民自古以来的社会生活方式、精神风貌、行为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13、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可分两种情况:一是研究文学地域风格,研究某一地区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即某一地区生活环境、方土人情、地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另一种是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地域的创作,虽未形成完整的风格或流派特征,但却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共趋性的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在创作上出现了相似的共同特征。
这两种情况均可挖掘其地域性的内在的心理特征。
14、从地域的视角研究浙西现代作家,具有多方面意义:其一、从纵向的角度审视,浙西现代作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集聚了丰厚的文学库藏。
他们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们的特色也是鲜明的,他们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开拓和建设,具有择定方向和路标的意义。
其二,从文学研究的类型来看,文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交活动,仿佛是个名符其实的“场”,地域概括了这个“活动场”。
因此,对文学的研究不能光从“点型”和“线型”的语码去研究,还应结合地域人文空间“面型语码”的大背景去研究。
从吴文化的视角,将浙西现代作家作为“群体性”文学现象来研究,可以展示在特定的区域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学现象的独特意义,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三,从地域文化角度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在江南之地涌现绝非偶然,虽然其中因素很多,但地域文化传统的承传和厚积薄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选择地域文化这一研究视角,重视和研究区域文化和文学的地方色彩,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学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对于发展中国文学和丰富世界文学都是有意义的。
15、浙西现代作家与吴文化的联系:吴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变迁和丰富驳杂的内涵,它的多重建构呈现出多元而非单一的状态:既古老又新鲜,既超拔又平俗,因此它给作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而作家本人,作为接受主体,由于不同的心理气质和思想观念,在选择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往往是从个体需求出发来接受文化影响的。
16、鲁迅说过:“现在的文学创作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17、鲁迅——乡土小说和散文诗的开山祖;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倡导者,现代美文的开路人;矛盾——文学研究会的主角,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领袖和开拓者;郁达夫——创造社的健将,自叙传小说的创立者;徐志摩——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新格律诗的倡导者;丰子恺——散文的代表。
第一章文化之根1、《淮南子。
地形训》曰“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
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秏土人丑。
”2、《汉书。
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
”3、要研究文化艺术的发展渊源传统影响,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还要知道在这片土壤上升息的民族的性格特征。
4、唐代始置浙江西道和东道;宋代改成浙江西路和东路;元代浙江行中书省,领两浙9府;明代改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领两浙11府。
5、唐释出默诗:“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宋陈师道说“吴越到江分”。
明许应元原为“燕人,家于钱塘,又为吴人”说明了当时人们以浙西为吴的地域视野。
明代海盐人董榖干脆把浙西归入“三吴”中的“吴下”。
6、明代王世性曾对浙东浙西做过比较:浙西俗繁华,人性纤巧,雅文物,多至室大豪,若家僮千百者,鲜衣怒马,非市井小民之利。
浙东俗敦朴,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富商大贾。
7、明末清初的“惊隐诗社”的浙江文人几乎都来自浙西。
以江苏文人为主心骨的“鸳鸯蝴蝶派”只有来自浙西的严独鹤和赵茗狂参与其中。
8、一般而言,以会稽为中心的“浙东”为“越文化”范畴,而太湖流域的苏南和处于“浙西的”杭嘉湖则属于“吴文化”圈。
谭其镶指出,吴越虽同源于古越族,但因地理位置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前者以阴性柔美取胜,后者却更多刚硬坚毅之气。
9、晚清龚自珍曾用“亦剑亦萧”的说法,形象地概括了吴越文化的“亦刚亦柔”的品性,从而也说明了吴越文化不同的特性。
10、南下的夏文化与会稽的鸟图腾部族文化相结合,孕育成越文化;东下的周文化与太湖流域的无锡、姑苏地区的鱼图腾部族文化相结合,交融成为吴文化。
11、广义的吴地不同的内涵:古吴疆域:是指泰伯于周初奔吴地,建勾吴国。
(春秋末期)吴郡疆域:汉时置吴郡,南朝时与吴兴丹阳合称三吴。
孙吴疆域:三国时孙权建吴国,史称东吴,以秣陵(南京)为都。
12、吴文化地区一般是指以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即以太湖为腹心,上海、南京做首尾,苏州、常州、无锡、镇江以及杭嘉湖为节肢,旁及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等地区的一个地域整体。
13、越王勾践所辖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今绍兴、宁波、金华、衢州等区域。
14、吴越文化的不同:两者存在文野之别:吴文化受中原礼仪影响很大,吸收了深受周文化传承的精髓——中和之美、中庸之道,强调“温柔敦厚“等等。
越民族的活动是以绍兴为中心,越文化保留了更多的原始野性,对商代、周代的礼制不感兴趣,其土著色彩更为浓厚。
吴越两地的服饰也不同:吴人以鲇鱼皮为冠,越人不带冠;15、处于太湖流域的吴地处于两大文化圈的交汇处,即中原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部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前哨。
16、吴文化也称江南文化,其源头可追溯到太湖三山文化,而后历经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华、良渚文化的演变。
17、吴文化的发展经历了那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即从太湖三山古文化起的先吴文化,也有学者称之为“江南土著文化”。
马家浜文化(约为公元前4700——前4000年),崧泽文华(约为公元前4000——前3300)和良渚文化(约为公元前3300——前2300年),相当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时代。
马桥文化是良渚文化的继续。
古代以水稻文化为主体,以渔文化、舟楫文化、蚕丝文化、玉石文化、黑陶文化,以及后来的青铜文化,构成了灿烂的古吴文化。
第二阶段:3100年前,由泰伯奔吴到无锡梅里建立勾吴国,以后王都迁至姑苏至夫差亡国,绵延700余年的吴国文化,也称勾吴文化。
泰伯对吴文化的重大贡献是将当时高度文明的周礼有机地融入吴文化之中,“以治周礼”的措施,使“荆蛮归之,号曰勾吴”。
泰伯几次将王位禅让给季历,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其精神“谦让开拓”,这四个字成为吴文化的基础。
泰伯、仲雍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与吴地土著荆蛮文化的融合,逐渐构成了既具有中原文化色彩、又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吴文化,成为吴文化发展历史中一个极重要的历史阶段。
第三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至今,称吴地文化,或后吴文化。
伴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大量的外来人才给吴地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人文素质。
大批文人学士举族南迁,逐渐形成了富庶的士族阶层,不仅形成了文人云集、文教日盛的景象,也大大活跃了吴地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吴文化的发展和成熟。
吴文化由“尚武”到趋于“崇文”的嬗变。
吴文化逐步融合了中原华夏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又与近现代西方文化不断渗透交融,形成了开放性、兼容性等特质。
17、吴文化形态泛指吴地区域人群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物质的、精神的成果表现,包括该区域人民自古以来的社会方式、精神风貌、行为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孕育于“讲究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中华文化母胎之中。
18、吴文化从其主要内容来看,具有以下多种形态:一、物质形态:1、船桥相望的水文化。
2、考究精致建筑文化。
二、农耕蚕桑文化。
三、精神文化形态:1、吴歌昆曲和吴语文化。
2、教育与藏书文化。
19、六朝三大家: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和张僧繇。
20、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21、吴地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句容的茅山书院、无锡的东林书院、南京的明道书院、苏州的紫阳书院等。
22、“开浙江收聚之声”的是沈约,“堪称私家藏书之最”的是刘承干嘉业堂。
第二章、精神取向1、浙西现代作家的开放求新和坚韧执着、敢于进取的精神,带有地域文化的印记;他们的“平和冲淡”与”率性自由”的气度,与地域人文精神诗意地契合。
2、开放创新与坚韧执着的精神形成的原因:其一、江南的自然环境以及这种环境条件对吴地先民气质秉性的潜在影响。
(东渡日本的浙西知名人士:王国维、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郁达夫、郁曼陀、丰子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