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内部控制比较论文
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它对内防错纠弊、保护资产,对外为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提供有效途径。
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美内部控制变迁比较(一)我国内部控制变迁早在西周时,便有统治者为防止官吏贪污盗窃、弄虚作假,制定了分工控制和交互考核的措施,实行职务、职权的相互牵制和制约。
其作用正如朱熹所说,“毫财赋之出入,数人之耳目通焉”。
西汉时期出现了上计制度,地方须将其户口、垦田、钱财、谷物等情况编册上报,并呈报皇帝审查。
及至宋太祖时期,实行“官职分离”、“职差分离"的官职制,“主库吏三年一易”.与今天的职务轮换制类似。
清朝时,政府在财物出纳、调拨、储运、保管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程序。
内部控制的现代理论研究大约起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力度。
1996年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容,规定cpa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第37条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控制定位于内部会计控制,2004年底“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但这都只是从审计角度出发,还无法为企业实际操作提供直接依据。
(二)美国内部控制变迁美国的内部控制是以英国为蓝本发展起来的。
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掀起了经济发展的高潮,出现了公司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当时的美国铁路公司为控制、考核各地的运输业务,采用内部稽核制,取得了显著效果,各大企业起而效之。
二十世纪初,经济的发展使股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一些企业建立起了“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交易的处理不能由一人或一个部门包揽全过程.二战后,生产连续化、自动化、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实行分权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求采取更完善的控制制度,以便有效经营。
中美内部控制研究的比较

内部 控 制 内部 控 制 最 早 出 现 于 1 3 9 6年 ( 郑 利 , 0 8)经 过 几 或 处理 )。 这 一 类 目标 通 常 为 内 部和 外部 审计 师所 关 注 。 胡 20 , 十年的发展 ,内部控制 已形成 了一定 的理论。其大致经历 了内部牵 从 以上 的分 析 可 知 ,我 国 最 近 的 内控 目标 与 美 国 的 内控 目标 大 制、 内部控制制度 、 内部控制结构 、 内部控 制整体框架 四个 阶段。 美国 体  ̄ ',说 明 我 国在 内控 的制 度 建 设 上 已经 跟 上 美 国 的步 伐 , 内控 tP, f J 但 的 内部 控 制 研 究 硕 果 累 累 , 各 国 所 效 仿 , 文 拟 对 我 国 和 美 国 的 内 效 果要 留待 时 间 来 考 证 。 为 本
的是 内部稽核制 ,0世纪 随着公司所有权和经 营权 的分离,企 业建 证 业务 活动 的有 效 进 行 , 护 资 产 的 安 全 和 完 整 , 止 、 现 、 正 错 2 保 防 发 纠 立 了 内部 牵 制 制度 , 到 2 而 O世 纪 8 0年 代 , 国 加 快 了 内 部 控 制 的 误 与 舞 弊 , 证 会 计 资料 的 真 实 、 法 、 整 而 制 定 和 实 施 的政 策 与 美 保 合 完 制度 性 建设 ,9 8年 ,美 国 注 册 会 计 师 协 会 发布 《 计 准 则 公 告 第 程 序 。 内部控 制 包括 控 制 环 境 、 计 系统 和 控 制 程 序 ” 0 4 年 《 18 审 会 。2 0 独 5 》 “ 5号 以 内部 控 制 结 构 ” 代 “ 取 内部 控 t t 度 ” 9  ̄ J 。 O年 代 C O 委 员 立 审计 具 体 准 则 第 2 号 — — 了解 被 审 计 单 位 及 其 环 境 并 评 估 重 大 tl OS 9 会 出 台《 内部 控 制 — — 整 体 框 架 》 指 出 内部 控 制 整 体 框 架 包 含 五个 错 报风 险》征 求 意 见 稿)中 则 提 出 内部 控 制是 “ 了 合 理 保 证 财 务 , ( 为
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分析

2 美 国 内 部 控 制 形 成 机 制 。 在 内 部 控 制 规 范 的 制 . 定 』 美 同 的 主 要 做 法 是 广 泛 吸 收 社 会 各 界 的 意 见 , , 程 序 j 提 高 透 明 度 , 彻 民 主 决 策 的 原 则 。 C0So 委 员 会 - 贯
3 .两 个 内 部 控 制 形 成 机 制 之 差 异 。 从 对 形 成 机 制
标 。报 告 方 面 的 目 标 是 指 企 业 报 告 的 可 靠 性 , 括 内 部 包
起 源 很 早 , 以追 溯 到 1 世 纪 可 8 1 .我 国 内 部 控 制 形 成 机 制 。 我 圈 的 内 部 控 制 规 范
设 的 急 速 发 展 时 期 , 只 能 先 借 鉴 囝 外 先 进 成 果 制 定 出
具 有 指 导 性 的 规 定 , 后 随 着 外 部 环 境 的 变 化 、 位 业 然 单
务 职 能 的 调 整 和 管 理 要 求 的 提 高 , 再 对 其 进 行 不 断 的
修 改 和 完 善 。 ( ) 部 控 制 目标 比 较 二 内 1 .我 国 内 部 控 制 目 标 。 据 审 汁 准 则 定 义 . 国 内 根 我 部 控 制 的 主 要 对 象 是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的 会 计 控 制 , 这 就 决 定 了 内 部 控 制 的 总 体 目标 是 保 证 企 业 资 产 的 安 全 完 整 、 务 会 计 的 可 靠 可 信 及 业 务 活 动 的 合 法 合 规 。财 务 财 部 发 布 的 《内 部 会 计 控 制 规 范 — — 基 本 规 范 》( 行 ) 试 指
票 的 方 式 我 的 内 部 控 制 规 范 从 2 0 年 年 初 财 政 部 0 0 会 汁 刮 组 成 内 部 控 制 研 究 小 组 到 2 01年 6 月 《内 部 会 0 计 控 制 规 范 — — 基 本 规 范 ( 行 ) 和 《内 部 会 计 控 制 规 试 》 范 — — 货 币 资 金 ( 行 ) 发 布 , 共 经 历 了 一 年 半 的 时 试 》 总
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体系比较研究

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体系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体系的对比,研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在两国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得出造成我国内部控制监管现状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促进内部控制监管体系愈加完善的实质性建议。
关键词: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监管、上市公司、COSO框架The comparison and research of listed compani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ory system of listed compani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differences on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between two countr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cause of the status of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ory system in China, and thus puts forward substantial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ternal control supervision system.Keywords: Sarbanes-Oxley, supervision, listed companies, the COSO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一、引言21世纪初,安然事件震惊全美,并且接踵而来的世通事件等等大型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无疑给美国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上强大的自信心狠狠的一击。
中美企业内部控制操作体系的比较研究

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
创造 。 职务 发明 创造 申请专 利 的权利 属于 该 单位 : 被批 准后 , 申请 该单位 为专 利权 人 。, ’ 应
修 正
笔者认为, 以职 务 发 明创 造 权 属 界 定
以来, 美国为了适应新的经济需求, 2 0 于 04 年颁布 了《 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 以强
化 内部控 制 环境 和 风 险 应对 问题 ;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次
的要素确认、 务发明创造权 属界定 的属 职 性认定为前提 , 在此基础上确立共有职 务
第一, 对专利 法第六 条第一 款“ 执行
本 单 位 的任 务 或 者 主要 是 利用 本 单位 的 物
我 国的内部控制体 系建立 较晚, 近年 来, 随着 市场 经济 的进 一步 发展 , 在一 些 规模较大 的上市公司中, 开始逐渐应 用内 部 控 制 理论 , 建 立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模 型 , 初 见成 效。2 0 年 5月 由财 政部等五部委 08
1 4
明 创 造 任 务 的 完 成 者 ,两 者 是 合 作 关 系 , 其 中 提 出者 是 先导 , 成者 是 关键 。 完 第 二 , 主 要 是 利 用 本 单 位 的 物 质 技 在 术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任务 中, 本 单位 是 职 务 发 明 创 造 条 件 的提 供 者 , 单 本 位员工是职务发明创造任务的完成者 , 两 者 也 是 合 作 关 系 ,其 中 完 成 者 是 关 键 , 条 件提 供 者 是保 障 。
当修正为‘ ‘ 执行本单位 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 用本单位 的物 质技术条件所完成 的发明创
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审计论文:中美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比较与建议

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审计论文:中美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比较与建议摘要: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颁布,我国正式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制度。
该文通过对中美相关内控审计制度的比较,为我国内控审计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2002至2007年,美国陆续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审计准则第2号及第5号(以下简称as2、as5)。
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与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随着指引的颁布,我国正式确立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制度。
笔者拟对两者逐一进行分析。
一、内控审计制度所处地位的比较as2和as5均是独立的审计准则,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却并非处于"准则"的地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配套指引。
显然,"指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如"准则"。
二、内控审计制度规范内容的比较(一)总体情况总体上,as5的规定更为详细,不但包括简介、计划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评价识别出的缺陷等方面,而且在附录中详细列举了多个专题和特殊情况的应对审计策略。
应该说as5较偏向于规则导向。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较为粗略,没有单独列举特殊情况。
(二)内控审计的性质定位审计从性质上来看,可分为“信息审计”和“过程和行为审计”。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性质定位,美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萨班斯法案》和as2均把内控审计界定为“审计师就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测试和评价”的鉴证业务。
这说明在早期,美国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应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信息审计,是对管理层认定的再认定。
随后pcaob 颁布的as5重新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界定,规定“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自此,内部控制审计被界定为对过程和行为进行直接审计的活动。
中美内部控制比较

( ) 萨班斯 法案》 一 《 及cos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 定背 0《 制
景 进入2 世纪 以来 , 1 以安然 、 世通 等公 司为代表的一些美 国大型 公 司, 因财务信息造假等行为而相继倒 闭破产 , 导致美国资本市场 诚信危机 , 彻底击破了美 国号称是最完善资本市场的神话 , 在世界
国际观察 l L B LO S R A I N O A B E V TO G
中美 内部 控制比较
西南财 经大学
2 世纪初美 国安然、 l 世通等一些大型公司财务丑 闻的 出现 , 促
吴学斌
徐甜甜
为了规范资本市场 , 促进其健康发展 , 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 许
内部控制 , 内部控制 日益成为企业进人资本市场的“ 入门证 ” 通 和“ 行证 ”其次 , 。 经济健康发展迫切 呼唤加强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 公司治理 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 ,在企业发展壮大 中 具有举 足轻重 的作用。 但从现实情况看 , 我国企业 内控控制环境较
五要 素的否定 , 而是对五要素的提炼 、 升华。 八个要素关 系密切 , 内 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 ,为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要素 的
运行提供 了平 台和组织结构 ; 企业 目标 的制 定, 则是风险管 理的起 点, 是其他 步骤 的躯 动力量 ; 在企业 目标 己定 的前提下 , 企业需要
缺陷 , 大程度上 流于形式 , 很 无实质 内容 , 严重阻碍 了资本市场 的 健康发展。而在 当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环境 日新月异 的 背景下 , 单纯依赖会计 控制 已难 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 会计 控制必须要向风险控制发展。 同时 , 国务 院领导高度重视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 多次作出批示 , 同意由财政部牵头 , 联合证 监会 及国资 委, 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业 内部控制指引 , 同时多部 门、 组 织及个人 的积极参 与 ,为构建我国企业 内部控制标准体 系提供了 组织 和机制保障。 综合 以上多种 因素 的影响 , 我国制定 内部控制体 系的时机基本成熟 , 一套完善的企业 内部控制体系呼之欲出。
浅议中美内部控制比较

浅议中美内部控制比较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内容、目标、环境、手段、层次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内部控制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我国与美国有关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试图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建议。
标签: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差异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就必须要求我国的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一、中美内部控制理论存在的差异我国的内部控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上的研究,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笔者认为我国与美国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如下图所示)1.内部控制环境的差异。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来为美国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特别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在美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虽然也发生过安然等重大的财务丑闻,但总体看来其所占比例很低。
而在我国却存在相反的情况,在沪市和深市上市公司仅1000多家,但违规者却众多,严重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和投资者的信心。
2.内部控制内容的差异。
我国与美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都经历具有自身特征的几个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如下表所示),3.内部控制目标的差异。
美国的内部控制目标同时注重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然而根据我国审计准则定义,内部控制更多关注的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目的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会计的可靠可信及业务活动的合法,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由最初的查错防弊目标到最后实现企业战略等。
4.内部控制的手段差异。
美国的内部控制己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这一考虑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
而我国内部控制的手段主要还停留在以查错防弊为主,这也是由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不高,投资环境还不是良好,监管者的意识和素质不够高等因素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内部控制研究的比较
摘要:内部控制的研究持续多年,各界认识保持对其的关注度,
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财务丑闻财务造假案发生后,人们对其热情有增无减。
本文分析了我国与美国的内部控制在发展历程,目标,概念,框架上的异同。
希望对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有所助益。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最早出现于1936年(胡郑利,2008),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其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硕果累累,为各国所效仿,本文拟对我国和美国的
内部控制进行比较,以对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建设有所裨益。
1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的比较
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发展较早,起初以英国为蓝本,后来逐渐超越英国。
18世纪,当出现公司制的企业形式时,企业的内部控制采用的是内部稽核制,20世纪随着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建
立了内部牵制制度,而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快了内部控制的制度性建设,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内部控制制度”。
90年代coso委员会出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提出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
强制要求。
sec亦相应地于2003年8月发布规则,具体规定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财政部在1986年发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
在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第一次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提出了内部控制包含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
同时于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法规。
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这是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
之后,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2000年11月,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在招股说明书中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三性”,即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002年2月9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规范注册会计师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层在特定日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
2002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
2003年10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
2004年8月19日,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试行)》为加快推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2006年
7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等5个部门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财政部于2007年3月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从两国内部控制历史发展来看,内部控制经历了稽核、牵制、控制三个发展阶段,到近代,美国内部控制发展步伐加快,且不断融入科学管理的思想和实践经验,使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得以充实,体系不断丰满。
2 内部控制目标的比较
我国2007年3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总则中规定了我国的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有:①企业战略;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③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④资产的安全完整;⑤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美国的内部控制目标,在1995年aicpa 审计准则委员会修订审计准则中有所规定,其与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协调,其中规定,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类:经营类目标、财务报告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
经营类目标如:良好的企业信誉、投资回报、市场份额、保护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这些目标包含在企业的战略、战术之中。
财务报告类目标有公布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如年报、中期报告) 、防止资产未经授权使用(如被侵占、盗窃、损毁、未经授权购买或处理) 。
这一类目标通常为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所关注。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最近的内控目标与美国的内控目标大体相似,说明我国在内控的制度建设上已经跟上美国的步伐,但内控效果要留待时间来考证。
3 内部控制概念的比较
我国的内部控制概念较多,但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定义。
我国的内控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2004 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征求意见稿) 中则提出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美国的内部控制概念的权威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是2004年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识别可能影响公司的潜在事项,将风险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
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通过两国的内部控制概念的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内控概念早期主要是针对财务报告及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性的。
而美国的内控概念延伸到风险管理,这点我国内控还未或者较少涉及。
4 内部控制框架的比较
我国的内部控制很长一段时间将内部控制的框架定位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即“三要素论”。
直到2007年3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才开始出现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
coso 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即“五要素论”。
由此可见,我国的内部控制框架和美国的内部控制框架基本上是一致的。
5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近年来发展迅猛,制度安排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笔者认为我国的内控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企业是否实质上重视内部控制,还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杨雄胜,李翔,邱冠华(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自身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尚未得到投资者应有的认同。
二是我国的内控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情况还有一段差距,这需要加强我国企业内控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胡郑利.国外内部控制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8.(1).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p256-257.
[3]杨朝晖.内部控制理论变迁与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卷.
[4]财会便[2007]7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 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5]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