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成为平民贵族的一天
英国本土人每天的生活作息

英国本土人每天的生活作息众多欧洲国家中,英国可以说欧洲具有代表性的老牌国家了。
英国特有的英伦生活方式也是很多选择英国移民者所向往,那么你知道一个本土的英国人每天的生活作息是什么的样吗?今天86店铺就带大家走进一个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7:12am这是一天美好的开始。
英国人的平均闹钟时间是6:47am。
但是呢,大部分人并不会立刻起床,而是再在床上磨个25分钟再起来。
所以准确来说7:12才是他们的起床时间。
虽然7:12分起床也算挺早的,但早起其实是对健康有益哦。
根据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专家调查,早晨5:22分到7:21分之间的荷尔蒙分泌最为旺盛,这个时间起床可以更好地应对一天的压力,同时对防止心脏病也很有好处。
8:14am上班去,在1小时加2分钟后,英国人出发上班去了。
调查显示英国人平均花在路上的时间为23分钟54秒单程,其中伦敦人用时最久,需要37分48秒。
——魔都帝都平均单程都是一小时起啊,这么一比伦敦人还是很幸福的。
9:32am工作的时间到了,这是一天中精力最旺盛,产出最丰富的时刻。
——为走上人生巅峰而奋斗ing!11:37am上午茶时间。
砖家说这个时间是早上最容易犯困的点,所以大部分人会去泡杯咖啡,吃块饼干。
12:43pm英国人的午餐时间要明显晚于中国人,基本在下午一点左右。
而且平均15分钟就能解决一份午餐。
14:16pm下午茶时间到啦!研究显示每天这个点同样也是人活力的最低点,所以来杯咖啡提神醒脑。
17:22pm回家咯。
下午5:22分是英国人的平均下班时间。
回顾一下一天干了些什么:英国人每天上班时花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时间为10分钟15秒,花在网上购物的时间差不多在10分钟。
17:47pm晚饭时间,基本和中国是一样的。
20:05pm电视时间。
黄金八点档同样也是英国人看电视人最多的时刻。
不过研究显示,现代的英国人有一半会边看电视边网购,而他们最常上的购物网站是Amazon和eBay。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教会权力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教会权力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处于封建体制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晚期的衰落时期,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和国力衰落,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随之愈发激烈。
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当时的贵族阶层开始向王权提出要求,要求王权授予自己某些特权,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会受到侵犯。
这种情况在中世纪欧洲尤其明显。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社会总体上分为三个等级:贵族、平民和农民。
贵族是社会的统治阶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贵族之间的地位差距非常大,最高层的贵族是国王,而最低层的贵族则是领主。
贵族们的权力以土地所有权和领地管理为基础,领地规模大小直接决定了一个贵族的实力和地位。
封建制度对英国的影响尤其深远。
英国的封建制度非常复杂,从国王到佃农,都具有不同的权力和地位。
在英国的封建制度中,国王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但也要顾及到贵族们的权益。
贵族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有权抗议国王的权力扩张。
在英国的封建制度中,平民是最弱势的群体。
他们没有土地,缺乏采取某种行动的能力,而且常常受到贵族们的欺压和剥削。
教会权力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非常特殊。
教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精神意义,而且在于它掌握了相当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教会的权力主要来源于在欧洲社会中强大的宗教信仰,人们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也相信教会是唯一的救赎道路。
教会对封建制度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教会在中世纪基本上是文盲的,它通过掌握阅读能力和书籍来掌控信息。
它也是一个拥有大量财产和权力的组织,有自己的领地、军队和法律体系,甚至可以干涉国王和皇帝的决策。
在中世纪欧洲,教会在许多事务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婚姻、离婚、继承、宗教改革等。
总结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在中世纪欧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教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影响和控制着不同贵族之间的利益,而封建制度也对教会的权力掌控起到了一种保障作用。
白王后: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王后,经历从寡妇到王后的传奇人生

⽩王后:英国历史上第⼀个平民王后,经历从寡妇到王后的传奇⼈⽣有些历史⽚段总是相似的。
英国哈⾥王⼦娶了梅根当王妃时,引起了不⼩的争议。
⼤部分的争议点都集中在梅根离过婚,⽽且还有⼀个极其⿇烦的原⽣⼤家庭。
即使步⼊现代,保守⼈⼠认为王室新娘必须是初婚。
但是,某些潜在规则总是会被⼈出其不意的打破。
回到⼗五世纪,有⼀位王室新娘的情形和梅根有些相似。
但她⾝上的争议⽐今⽇梅根⾯临的舆论压⼒。
她就是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的王后伊丽莎⽩·伍德维尔。
爱德华四世所在的约克家族以⽩玫瑰族徽,民间也称呼伊丽莎⽩为⽩王后。
⽩王后⾝上带着太多的谜团。
伊丽莎⽩·伍德维尔有没有从理查三世⼿中救出⾃⼰的⼉⼦?她有没有策划起事对抗亨利七世?伊丽莎⽩对“塔中的王⼦”作何反应?爱德华四世和她结婚,是出于爱吗?凭借这些谜团,⽩王后迈⼊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王后⾏列。
1. ⽯破天惊冒出来的新王后1464年秋天,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公告天下,他秘密结婚了。
他迎娶的新娘,英国的新王后,是伊丽莎⽩·伍德维尔。
⼤⾂们的思维顿时陷⼊了抓狂和纠结中。
新王后的出⾝违背了所有的传统规定。
历来王族结婚,要么是为了巩固同别个国家的盟友关系;要么是为了团结忠⼼耿耿的贵族。
所以,王后⼀般是其他国家的公主,最起码也是⼤贵族家的⼥⼉。
伊丽莎⽩·伍德维尔同这些都不沾边。
她只是⼀个骑⼠的⼥⼉,出⽣低微。
秘密结婚⼜成了另⼀个隐患。
多年后,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理查三世以此为借⼝,让议会宣布这桩婚姻⽆效,因为这桩婚姻事前没有任何预告,没有宗教仪式,亵渎了宗教教义。
更为糟糕的是,当时⼈们相信,国王的新娘必须是⼀个处⼥,但伊丽莎⽩·伍德维尔是⼀个寡妇。
这还不算完。
伊丽莎⽩·伍德维尔的第⼀任丈夫在玫瑰战争中死亡,她的丈夫⽀持兰开斯特家族,对抗爱德华所在的约克家族。
她⽐爱德华四世⼤五岁。
为了给伊丽莎⽩找到更多⽀持的理由,爱德华四世只能说,伊丽莎⽩第⼀段婚姻中⽣育的两个男孩,充分证明了伊丽莎⽩有很强的⽣育能⼒。
《时间与思考:解读《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社会维度》

时间与思考:解读《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社会维度简介《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中世纪英国作家乔弗里·乔叟所著,记录了一群朝圣者在前往坎特伯雷朝圣过程中相互讲述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多样的描写和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着重探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社会维度对时间和思考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分析故事集中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来理解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中世纪英国社会概况在理解《坎特伯雷故事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基本情况。
中世纪英国社会被分为三个主要阶层:贵族、僧侣和平民。
贵族拥有土地、财产和权力,他们享有特权并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僧侣以宗教身份存在,管理教堂、修道院等地;平民则是广大人口的主体,他们从事各种职业劳动。
故事集中的社会维度乔叟通过故事集中不同故事和角色的塑造,展示了中世纪英国社会多样性和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以下是一些例子:在故事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贵族阶层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享有特权。
例如,在《骑士故事》中,骑士作为贵族代表,被赋予了高尚的形象和理想化的品质。
僧侣阶层乔叟也着重描绘了僧侣阶层的特点和行为。
在《僧侣故事》中,作者以调侃的口吻批判了一些堕落的僧侣对宗教纪律的漠视和虚伪行为。
平民阶层平民阶层是故事集中最广泛代表社会底层群体的角色。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背景和经历,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出当时英国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困境和矛盾。
例如,在《厨师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平民阶层厨师对封建社会不公的抗议和愤怒。
时间与思考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时间被用来展现不同社会群体的思考、行动和反应。
乔叟通过描写不同人物如何度过时间、思考问题以及面对选择的方式,来刻画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作为享有特权的阶层,贵族通常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他们可以从事娱乐活动、追求浪漫关系或参与政治较量。
这些展示了贵族对时间的随意利用和奢侈消费的一面。
僧侣与时间僧侣通过守时、祷告和冥想来度过大部分时间。
从平民化到贵族化近代早期英国大学学生社会出身的转变

从平民化到贵族化:近代早期英国大学学生社会出身的转变孙碧(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中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具有较强的平民化色彩。
其学生大多出身社会中下层,依靠多种资助制度得以进入大学学习。
居于社会上层的贵族家族不重视文化教育,也极少有子弟进入大学学习。
16世纪中期之后,在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社会权力来源变化以及大学招生策略改变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贵族和绅士阶层的子弟开始大量涌入大学。
与此同时,由于费用增加、资助制度消失和就业空间被挤压等原因,平民学生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中逐渐减少。
近代早期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平民化到贵族化的趋势,导致两所大学丧失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而成为上层社会子弟贵族身份获得和维护自身社会优势地位的机构。
关键词:贵族;平民;人文主义;社会出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中图分类号:G639文献标识码:A DOI押10.3969/j.issn.1674-8107.2020.02.007文章编号:1674-8107(2020)02-0050-07在国内大学史研究中,学者们归纳了大学在由中世纪向近代早期的过渡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大学自有建筑的出现、国际性逐渐丧失、教会对大学影响的减弱、世俗力量对大学的干预增强、管理体制和课程结构的巨大变化等。
但鲜有研究关注在此过程中学生群体发生的缓慢但显著的变化。
然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重要群体,能够真实地反映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机构所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其它系统之间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学生群体的社会出身分布更是体现特定时期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试图以近代早期的英国大学为例探讨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学生群体所发生的转变,并且解释其变革的内在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中世纪的英国大学:“出身卑微的人聚集的地方”不少现有的史料和已有研究证明,在中世纪大学特别是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中,大多数学生并非出身显贵,而是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平民阶层。
[转贴]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转贴]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日常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49ae3f9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2.png)
[转贴]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女王维多利亚命名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
是英国历史上一段光辉岁月。
其间,英国君主立宪制获得充分发展;工业革命的实绩促进经济全面繁荣;对外扩张政策通过30年对俄战争、对华鸦片战争等,逞尽了统御七海的日不落帝国声威。
在这段国运亨通的时期,大英民众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下文将从食品及饮食习惯、服装、家居、医疗等方面作一概述。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英国民众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还可追溯一些当代英国生活文化的渊源。
食品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农村,劳动力的食物主要为面包、马铃薯和茶。
经济状况较好时,牛奶和干酪也会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
用盐腌制的猪肉通常十分肥腻,即使这样,人们一周内只能少量地享用一两次,打打牙祭。
1863年一位医生发现,在他所调查的农村劳力中,有30%除少量咸猪肉外从未尝过其它肉类。
当然,农村中也不乏偷猎野兔或松鸡以饱口福者。
在城市,“面包加油沥”是贫民家庭常见的膳食组合。
油沥是烤肉时滴下的肥油,用它充作干酪的替代品,不仅可以使面包肉香扑鼻,而且提供了一些人体必需的脂肪。
对于这一时期的英国工人而言,面包是他们获取营养的主要来源。
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显示,工人购买的食品限于面包、干酪、黄油、糖、茶、盐和马铃薯等种类。
少量咸肉或其它肉类仅用作调剂口味,尚未被大量食用。
工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足。
城市工人明显比上层人士缺乏营养。
如果工人无暇做饭,他们可以在街上买到现成的食品。
货摊和流动商贩出售咖啡、柠檬水、姜汁啤酒、薯片或薯条、豌豆汤、三明治、肉饼、盐渍鳗鱼、熏鲱鱼、水果馅饼、姜饼,以及橙子、柠檬、菠萝等奢侈的待客食品。
当然,在货摊前常常可以见到工人捏着瘪瘪的钱袋犹豫不决的情景。
对于一个没有烤箱的家庭来说,烤肉就要到邻居家的烤箱去烹制,所以这往往是只有在礼拜日才能享受到的佳肴。
餐桌上的肉类绝大部分由家庭中的成年男子享用。
在工人家庭中,把最好的饭菜留给干体力活儿的男性成员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他们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收入来源。
17世纪英国的社会分层

17世纪英国的社会分层【摘要】:在17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过程中,旧的等级秩序和等级观念的变化,贵族和教士的特殊地位和角色意义大为弱化,市民地位上升,“乡绅兴起”,城乡劳动者境遇进一步恶化。
各等级间的矛盾和竞争更加激烈,旧的等级界限被打破。
国王和政府在和政治上需要新兴阶层的支持,新兴阶层则通过参与国家管理而晋身上层等级。
劳动者渐渐渐具备了“平民”的等级意识并开始为争取自身利益而斗争。
显然这个时期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流动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的时期,这样一来,17世纪英国的社会分层的概念就有点混淆不清。
【关键词】:17世纪英国社会分层17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各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这些明显地体现在那个时代英国人的社会分层变化上。
在中世纪,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均以农为本,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相互闭塞。
社会各阶层都遵照习俗严格地处在等级社会各自的阶娣上,整个社会缺乏流动性与开放性。
西欧中世纪关于社会结构的传统观念是“三等级”社会的观念,即把整个社会分为僧侣、贵族与平民。
每个等级各有上帝指派的责任,社会的和谐和上帝的恩宠皆有赖于各等级成员正确地履行他们各自的责任。
随着16、17世纪英国经济发生显著变动,这种经济变动充分体现在这一时期生活消费品价格,这场经济领域中的大变革给社会不同的阶层、同一阶层中不同的社会成员带来了不同的命运,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
有的阶层趋于衰落,有的阶层则蒸蒸日上。
1688年格雷戈里·金.(GregoryKjng)在分析英国社会结构时兼用了社会身份、财富和职业三个标准。
他还列出了英国这一时期各阶层的家庭数目和收入状况,根据他的统计,家庭年收入在200英磅以上的上层家庭只占总家庭数的2倍,占总人口的4%;38一99英磅的家庭则分别占35%和45%;38英磅以下的家庭两者的百分比分别是63%和51%。
1760年,住在伦敦的一个糖商约瑟夫·马西(J,PhMa济扣)给我们留下了英国工业革命前夕社会结构的资料。
[英国白金汉宫]白金汉公爵
![[英国白金汉宫]白金汉公爵](https://img.taocdn.com/s3/m/4deb9c2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68.png)
[英国白金汉宫]白金汉公爵白金汉公爵篇一:假如我在英国初一作文第一篇:假如我在英国这一天,风和日丽是观光旅游的好天气,我来到了英国著名的景点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
英国王宫。
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内,位于伦敦詹姆士公园的西边,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
1761年由英王乔治三世购得,作为王后的住宅,称女王宫。
1825年,英王乔治四世加以重建,作为王宫。
从1837年起,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
维多利亚女王是居住在这里的第一位君主。
白金汉宫宫内有宴会厅、典礼厅、音乐厅、画廊、图书馆、皇家集邮室等600 多个厅室,收藏许多绘画和家具,宫内还有一座面积约40英亩的御花园,宫前有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
哇!好雄伟啊!我又去游览了英国的许多著名建筑。
英国的哥德式建筑成就很高,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当作为构架,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梁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参观完了这些著名的古建筑,在路旁听人说这天正巧是英国一年一度的伦敦至布赖顿老式汽车拉力赛。
我非常激动、也感到非常幸运自己能够看到老爷车比赛。
我急急忙忙的赶到比赛现场。
比赛已经开始了,只见一辆辆历史悠久、各式各样的老爷车从身旁飞驰而过,仿佛回到了那个遍布老爷车的时代,我真想自己也能开者飞车到处跑就好了。
不知不觉我的肚子咕咕的叫了起来,可是不熟悉环境,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吃的,我就随便进了一家餐厅点了几道菜。
吃了一口,太好吃了!我吃的津津有味。
突然,我感觉奶奶在叫我,我恍然从梦中醒来,嘴里还流着口水,唉,原来是一场美梦啊!但是英国给我的印象真是深刻,有机会我一定要创造条件去看看。
第二篇:假如我在英国晚上,我梦见愿望老人赐给我一根愿望羽毛,我把它夹在手心里,一瞬间我来到了心驰已久的充满着典雅之气的英国。
在我眼前赫然的耸立着一座雄伟的英式建筑——白金汉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英国读书期间,我有过一次与女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那是2014年6月的一天,我和闺蜜花重金买了赛马会的门票,走进了英国皇家赛马会的现场。
英国皇家赛马会一直是世界上最奢华、最高规格的赛马体育赛事,对于英国贵族和社会名流来说,赛马会是6月最有趣的娱乐活动之一,名媛们在这里展示自己的优雅和品位,绅士们在这里玩一场稍显刺激的“小游戏”,所谓“小赌怡情”。
而对于英国平民来说,这是一次目睹王室风采的好机会,因为赛马会的第一天,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会来到现场,为自己参赛的马儿加油。
赛马会的门票有3个等级,根据观看时所处的不同区域来划分:最廉价的区域为,是离赛马场较远的大草坪,草坪上会放置座椅,人们可以自带食物和酒水,票价为30英镑左右;接下来的区域为,是赛马场外圈站立区,票价为70英镑左右,从这个区域开始,对宾客们的着装就有了较高要求;最后一个区域为,点开英国皇家赛马会的网站,你会看到这一区域的售票信息上写着“售罄”,这就是所谓的有钱也买不到票的上流社会专属区。
我和闺蜜买的是的票。
就像前面说的,赛马会对于着装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即使你所在的区域为,运动装和运动鞋也是不被允许的,曾经就有一位男明星,因为穿错了鞋子,直接被保安请出了会场,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选择邮寄门票,会收到由主办方寄来的门票和精美的小册子,小册子上会详细写明你所在区域的着装要求。
我们所在的区域,女士被要求穿正装并佩戴帽子或者头饰。
裙子的长度必须齐膝或超过膝盖,细肩带和无肩带的裙子不得入内,也可以选择裤装,但必须是长裤。
走进赛马会的现场,我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从来没见过英国哪个地方像那里一样聚满了人,仿佛整个伦敦的美女帅哥以及疯子都出动了。
每个人都精心打扮过:老绅士们戴着高帽,穿着牛津皮鞋,皮鞋头擦得油亮油亮的,拄着拐杖大跨步地走进会场;小伙子们打着领结,挽着美丽的少女步入会场,女士们穿着显身材的修身裙装,戴着有着宽大帽檐的帽子,手捧香槟和酒杯,蹬着高跟鞋优雅地走进会场;还有很多出位的帽饰,有的感觉比它们主人的头大了三四倍,却极富造型感,其中一位小姐好像直接顶了一只章鱼在头上。
当然,还有很多“”女王穿着的可爱老太太,我和闺蜜笑称,她们一定是女王的“死忠粉”。
这时,正版女王坐着马车来了。
她穿了一身天蓝色减龄套装,戴着一顶标志性的高帽,坐在马车里微笑着不停向宾客们招手。
于是,宾客们都疯狂了。
他们高举起双手或者相机向女王问好,还有人脱了鞋子直接站在椅子上。
这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女王的“死忠粉”不只有那些老太太。
英国人似乎有一个贵族梦,他们对于女王的尊重和喜爱,来自于他们对于优雅、品位、礼节、传统的敬重,英国人是那么迷恋他们尊贵的历史,自豪于他们优雅的过去,不想淡忘。
整整一天的赛马会行程,我没有见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名媛或绅士,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身边这群侃侃而谈的优雅的自恋的英国人,不正是赛马会场上的平民贵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