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合集下载

采矿业中的矿山地质灾害与预防措施

采矿业中的矿山地质灾害与预防措施

采矿业中的矿山地质灾害与预防措施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矿山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采矿方法或人为因素等引起的各种灾害。

这些灾害常常给矿山的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探讨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预防措施。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包括塌陷、滑坡、地面下沉和岩爆等。

1. 塌陷塌陷是指地表由于煤层或矿体的破坏引起的下沉或坍塌。

煤层冲击或顶板动力细化会导致这种灾害的发生。

塌陷不仅会破坏矿井设施,还会危及工人的生命安全。

2.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地层结构变形或地质体的滑动而引起的地表移动。

矿山滑坡通常由于采矿活动导致地质体的破坏,增加了滑坡的风险。

滑坡会导致矿山设施被破坏,同时对附近居民和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危害。

3. 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指地表在采煤过程中由于煤层坍塌而引起的沉降。

地面下沉是矿山开采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会导致地表结构破坏、地面沉陷、地下水位上升等问题。

4. 岩爆岩爆是指岩石在采矿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性破裂的现象。

岩爆常常会给矿工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对矿井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1. 加强矿山勘察和监测在矿山开发阶段,必须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

利用先进的地质探测技术,对矿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2. 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以减少煤矿冲击、地下水突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采用合适的支护措施,确保矿山的安全稳定。

3. 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矿山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矿山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4. 定期检修和加固设施定期对矿井设施进行检修和加固,确保设施的完好和可靠。

同时加强巡检工作,及时发现并修复设施中存在的问题,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0.引言矿山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学科当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矿山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地质灾害的产生,甚至直接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矿物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我国采矿业发展异常迅速,我国矿山具有种类多、影响大以及分布范围广泛等特点,并且多数矿山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其灾害隐患较为突出,不容忽视,严重的威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就必须了解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这样才能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

1.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地质作用而导致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的恶化情况,这种情况对于矿山采矿工作极为不利。

我国矿山的类型有很多,而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井下突水、滑坡崩塌、以及深井岩爆等。

1.1 井下突水井下突水从地质上来看,主要是在含水层出现,由于一些人为的违规操作或者是在一些非正常的开采条件下进行采矿工作,当开采工作遇到采空区或者是地下暗河、积水巷道以及溶洞等这些含水地质时,非常容易出现隔离岩层失控不稳的情况,从而直接引发地质灾害。

这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水体之下的采矿工作发生频率最多,所以必须针对这方面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对策[1]。

同时,矿洞当中出现突水也通常是由于矿洞范围的水文地质较为复杂的原因导致,这种水文地质其内部通常是由断裂层和软弱的断裂构造构成,直接造成顶板和底板的相对稳定较差,而且矿坑突水通常所造成的破坏性比大,具有规模大、突发性强以及矿洞采矿工作恢复困难的特点。

1.2 地表滑坡坍塌地表滑坡塌陷这种地质灾害类型通常在地下以及井巷开采的矿山内出现得较为普遍。

主要是在矿山采矿到一定的程度时,矿洞内部会出现面积空间比较大的采空区。

如果在这些采空区内所具有的矿柱数量不足或者是相关矿柱因为受损而失去相应的支撑能力时,就很容易出现坍塌的情况。

在那些矿体掩埋比较浅的矿区尤为显著,特使在一些开采起来比较平缓的礦区,像煤矿矿区等,这类矿区出现地面塌陷的情况更为普遍。

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

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 时效性。
推广应用先进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提高灾害防治效果 。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 高公众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识。
加强矿山企业员工的地质环境保护培 训,提高其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 。
建立应急预案
制定矿山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应急流程和应急措施。 建立矿山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灾害防治技术研发
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发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
高灾害防治水平。
04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完善法律法规
01
制定严格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 律法规,明确矿山企业地质环境 保护的义务和责任。
02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 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威 慑力。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灾害预警技术
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收集和分析地质、气象等信息, 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为灾害防范提供决策依据。
灾害预警模型
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通过 广播、电视、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 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提高灾 害防范意识。
ERA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主要包括 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
分类
根据发生方式和灾害特点,矿山地质灾害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和缓发性 矿山地质灾害,其中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包括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缓 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包括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等。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1、概述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

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

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而言,采矿活动的范围仍多数被限定在地球表面和岩石圈层内部。

在矿脉开采之前,矿区地质环境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而采矿过程,是从地壳内部的土壤、岩石圈层挖出大量的土石方,对地质环境进行了巨大的破坏,使其处于非稳定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钻井开采、掘坑开采、注液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这种不平衡性的出现导致了地壳物质的不稳固,进而容易引发灾难性地质改变。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很多,若单从灾害发生的速率加以区别,可分为突变型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另一种就是缓发型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等。

然而,在我们最常用的地质灾害分类,常常是以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因关系来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 才能根据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宜的防治措施。

人为地质作用过程中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改变地质环境,进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涵盖了除火山喷发之外的所有地质灾害类型,本文将就其特点简要分类阐述2.1岩土圈层形变灾害这部分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改变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导 致地区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进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2.1.1诱发性地震由于采矿活动致使岩土圈层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反映在岩土圈层内部就是地震与断层错位。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第一章:矿山地质灾害的概念与分类矿山地质灾害,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在矿山采掘过程中或者采掘结束后对矿山和其周边环境造成威胁的灾害现象。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地质构造灾害:由于矿区地质构造活动引起断裂、滑动、隆起等现象而导致的灾害,例如地震、塌陷等。

2.岩体结构灾害:由于岩体结构特点造成的灾害,例如岩层变形、断裂等导致的塌方、坍塌等现象。

3.水文地质灾害:由于地下水与地下岩体发生反应而导致的灾害,例如地下水涌出、溶洞塌陷等。

4.煤与瓦斯灾害:由于煤层及瓦斯的自然特点而导致的灾害,例如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

第二章:矿山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了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矿山地质灾害的存在和危害程度,并对危险程度高的区域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可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勘察: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最直接、有效、准确的方法是现场勘察。

通过走查、地质勘探及各种工具的测量,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定量化分析。

2.灾害史料研究:借助以往矿山地质灾害的案例对当前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判断。

3.数值模拟:利用力学原理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第三章: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必要的。

1.地质构造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是采取防震措施并加强地基处理,同时对不安全地带及时进行排查整治。

2.岩体结构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开展岩体力学测试,分析岩体变形和裂纹的形态,针对存在颓塌、滑塌等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3.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严格控制地下水位,进行地下水排水和防渗措施。

4.煤与瓦斯灾害防治措施:在采煤作业前,对煤与瓦斯进行全面地预测与分析,在生产实践中,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定,对瓦斯进行有效地排放治理。

第四章:结语矿山地质灾害给人们生命安全、矿区环境,以及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严重威胁。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类型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因人为开采或自然应力变化引起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进而出现冒顶、片帮、滑坡、岩爆、泥石流等地灾现象,给安全生产和人员生命造成威胁。

根据生产实践,金属矿山主要地灾类型有冒顶、岩爆、矿震、地表沉陷、滑坡、地下水破坏等。

1、冒顶冒顶是金属矿山开采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采场顶部,因采动后的应力释放,造成采场顶部岩体松动掉落,通常呈现出块状、层状冒落,冒落的碎石、岩块等对采场工人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轻则造成安全帽破裂,重则造成人员伤亡。

冒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大多发生之前无征兆,预防难度大。

2、片帮片帮与冒顶机理类似,通常发生于巷道、采场的帮部,尤其是大面积裸露或支护较弱的区域,发生原因是因为应力释放造成的岩体推出、松动垮落等,片帮易造成支护失效、损坏设备、通风阻力增大等问题。

3、地表沉陷随着矿产资源被采出,采空区上覆岩层逐渐垮塌、沉降,这种岩层移动将逐渐传递至地表,进而引起地表沉降、塌陷,对建筑物、构筑物、公路、管线等带来隐患。

采空区顶板的突然垮落也会造成井下风暴或矿震,巨大的冲击对设备及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4、岩爆岩爆是采动造成应力失衡的结果,采深达千米往下,采矿环境处于深部高应力作用范围内,一旦发生应力释放,极易出现岩爆现象,主要表现为爆裂及石块飞出,石块飞出速度、数量、大小等与采深及岩石强度有关。

一旦发生岩爆,井下设备、巷道完整性等将会遭到破坏,造成严重危害。

5、崩塌崩塌是金属矿山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当金属矿山采用空场法、留矿法、崩落法等方法开采时,在采场后方会留下空区,随着开采范围逐渐增大,空区范围也在增加,当空区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岩层强度不足以支撑上覆岩层重力,导致采空区崩塌,程度较强时通常伴随矿震,危害较大。

6、泥石流露天开采的采场,遇到雨季时,泥石流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大量的雨水浸泡,会造成岩体膨胀失稳,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旦泥石流在采场内形成,后果不堪设想。

矿山自然与地质灾害类型

矿山自然与地质灾害类型

矿山自然与地质灾害类型矿山自然与地质灾害类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的灾害损失都在千亿元以上,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6%,我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抵消。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自然灾害是自然因素的变异程度超过人类社会的承受或适应能力,从而影响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安全的事件。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暴雨、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山体滑坡、崩塌、干旱、土地沙漠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遥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形成自然灾害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自然变异和自然灾变是引发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其二,受危害的人、财产、资源、环境等受灾体是造成灾害损失的社会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发生在矿区或规划区,由于工程地质作用或工程地质与自然地质作用叠加,致使矿区开发建设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各类地质灾害事情。

影响矿山生产活动的自然和地质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水、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滚石、地震、台风、海啸、暴风雪、雷电、放射性等。

一、暴雨灾害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每小时降雨量在16mm以上,或连续12h降雨量在30mm以上、24h降水量为50mm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3个等级,即24h降水量为50~99.9mm称暴雨100~249.9mm之间为大暴雨;250mm以上称特大暴雨。

暴雨以及造成的洪涝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若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你导致山洪暴发、尾矿库溃坝、矿井淹没或采场滑坡等次生灾害,给矿山和职工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采矿业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对矿山生产和矿工的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

因此,采矿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来减轻灾害风险并确保生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采矿业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类型1. 岩爆岩爆是指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岩石断裂、溃落或破碎而产生的爆炸性破裂现象。

它通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冲击波,对矿山设备和矿工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岩层因巨大地压作用下瞬间解除,释放大量的瓦斯。

这可能导致煤与瓦斯的大规模爆炸,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矿山冲击地压矿山冲击地压是指由于采矿活动引起的地下岩石的迅速破碎、崩塌和移动,导致地面或地下的压力释放。

这种地质灾害常常在地下矿井中发生,对矿山设备和矿工的安全形成潜在威胁。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在采矿业中,及时预警和监测地质灾害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如地震仪、应变计等,可以提前感知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采矿企业和矿工提供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对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采矿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支护措施。

这可能包括使用钢支撑、预应力锚杆和混凝土注浆等方法来增强地下岩石的稳定性。

通过加强支护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岩爆、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3. 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对于采矿业防治地质灾害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采矿企业应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对矿工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地质灾害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矿工的安全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遵守规章制度。

4. 加强瓦斯抽放工作瓦斯是煤矿中的常见危险物质,与煤与瓦斯突出密切相关。

为了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采矿企业应强化瓦斯抽放工作。

通过使用抽放设备和合理布置通风装置,有效控制瓦斯的积聚和爆炸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摘要: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

文章就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作简要分析,旨在帮助采矿人员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以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

关键词:采矿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伴随着煤矿的开采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还是生态环境,都与矿山密不可分,尤其是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更是无法摆脱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所形成的阴影。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
灾害。

最常用的地质灾害分类,常常是以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因关系来分类。

1 岩土圈层形变灾害
这部分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改变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导致地区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进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1.1 诱发性地震矿震是由于井下采矿活动导致地层应力突然
释放而引起的一种动力现象,是与采矿活动伴生的地质灾害。

由于采矿活动致使岩土圈层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反映在岩土圈层内部就是地震与断层错位。

短时间的断层剧烈错位容易产生诱发性地震。

由于人为地质改变而诱发的浅源性地震,深度小,危害和破坏力却十分巨大。

小震级的地震,就可能致使井下和地表岩土圈层
的剧烈改变,从而对建筑物、地表结构造成危害。

1.2 断层错位断层错位也是圈层结构性失衡的一种表现,不过由于断层错位具有缓发性,能量在缓慢积聚,短时间内不易被测量和察觉。

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矿脉被采空后,断层积聚能量会在短时间释放,终究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这种灾害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破坏力也十分巨大。

1.3 地面圈层形变地下岩土圈层的形变,往往导致地表岩土圈层下陷、沉降、开裂等,进而引发危害性巨大的矿山地质灾害。

例如,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矿区地面沉降,地面开裂。

一般的矿区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井巷开采的矿山地区。

矿脉埋藏较浅,矿区地面平缓,地面塌陷与沉降的现象较为常见。

而矿脉埋藏深、距地表较远的开采区,如果不能及时回填矿渣,就有可能发生大面积塌陷,地面塌陷、沉降和开裂不仅可破坏水土、建筑物,还可能毁坏道路、水库等公共资源与建筑,造成更大的危害。

1.4 斜坡岩土体运动这一类灾害是由于采矿区地质边坡或地表断层边缘结构不稳造成的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例如采矿边坡失稳,常常会造成边坡岩土滑坡,岩崩等灾难,泥土边坡在雨后形成流动性土体,形成灾害性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造成的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形成不稳定结构。

这一类型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或掘坑开采矿山。

这种灾害常常瞬时发生,但造成结果危害性更大,如矿山山崩,往往使矿产毁于一旦,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危害极大。

1.5 矿坑工程灾害不合理的矿山开采手段与落后的开采方式,常会造成矿山地下工程灾害事故的发生,如洞井塌方、冒顶、岩爆等。

这些灾害均是因为矿井、矿坑内的岩土圈层发生地壳应力变化,而导致岩层、土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大量岩石、碎屑,并向坑井内突进,给矿井开采带来危害,危急矿工安全并造成财产损失。

例如坑内岩爆就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巨大的岩石圈层应力作用状况下,一旦因采掘面不能维持平衡,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圈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迸裂,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从而给矿山带来毁灭性灾难。

1.6 采空区塌陷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影响的范围大,对土地的破坏严重。

当地下矿层被采出之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

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层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冒落。

接着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

随着采矿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影响的岩层范围也不断扩大。

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塌陷盆地,从而危及地表的各种建筑物和农田等。

1.7 泥石流矿山开采中乱采滥挖,随意丢弃废土废石及植被破坏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规模和暴发频率。

矿山开采后的松散碎屑堆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碎屑物源。

在一定的地形地貌条件下,特定的水动力来源则会激发山体
滑坡,然后快速转化为高速流动。

堆积物能否发生位移,决定斜坡上物体的静力平衡是否破坏。

一般堆积物堆积于斜坡上,在其自重作用下产生垂直坡面的正压力和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分力及下滑起
动力,由于堆积体与斜坡地面之间产生抗滑动的摩擦力,及抗滑动的抗剪强度。

当下滑起动力小于临界起动力时,堆积物处于稳定状态,当下滑起动力等于临界起动力时,堆积物处于临界平衡状态。

当下滑起动力大于临界起动力时,极限平衡被破坏,堆积物快速向下滑动,在暴雨的激发条件下形成泥石流。

2 地下水位异变灾害
矿山开采过程中,深层开采有时会破坏地下水自由潜水层或承压含水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引起地下水位和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变,造成灾害性后果。

2.1 异变灾害矿坑、矿井突水、涌水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之一。

由于地下水位的短时间迅速改变,致使矿坑突然进水。

这种矿山地质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导致后果也十分严重。

采矿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的排空速度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穿透隔水断层,或者骤遇蓄水溶洞、暗河,导致地下水大量涌人,造成坑井被水淹没,人员伤亡或其他严重灾难性后果。

2.2 坑内涌浆坑内涌砂是矿坑突水的伴生灾害,当矿坑采掘过程中遭遇富含泥沙的蓄水层或溶洞,突破隔水层后,泥沙和岩屑随水一起涌入矿坑,造成涌浆灾害。

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潜水层也常会因为断层错位,夹杂沉积物下漏涌人坑内,其结果是使矿坑被泥
浆阻塞,设备和开采人员被泥沙掩埋,致使矿山遭受灾难性后果。

2.3 水土流失问题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渣、土等松散堆积物。

因其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在雨滴的打击和水流的动力作用下,渣土颗粒质量不足以抵抗水流动力而发生位移运动,形成水土流失。

2.4 水、土污染问题突出多年来因矿山开采、加工及“三废”不合理排放已使许多矿区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尤其以一些采金、铁、硼、硫化物等小选矿厂和煤矿开采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的污染现象最为普遍。

这类厂多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汛期河水漫溢又造成耕地污染。

3 矿山环境化学污染灾害
3.1 尾库、场库灾害许多矿山开采,都伴随着矿场与尾矿库的存在。

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体不能承受压力决堤后形成泥石流造成巨大的危害。

尾矿库溃坝常常因为坝体稳定性在日益增加的压力,或因废矿液溢出,坝体管涌而发生决堤。

尾矿溃堤给矿区人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也会给当地水土环境造成污染和长期危害。

3.2 水土环境污染矿山开采,矿坑地下水、选矿、冶炼污水、尾矿渗漏水等,都会造成矿区水源与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废液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存在,也会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形成持久性的环境灾害。

矿业废水量大,多数来不及处理,直接被无序排放进入环境水体,直接或间接造成区域性水土环境污染,致
使矿区地表水、地下水源、农田遭受长期污染。

这种危害性常常是潜在性的,其危害性更大。

4 结论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不可能有效预防。

因此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

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引发因素多样,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

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

参考文献:
[1]李毅,李蘅,张静.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矿产与地质,2004(01).
[2]林芳,郭守权.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
[3]刘飞.魏强.浅议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j].价值工程,201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