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化学类专业学时数:108学分:6一、教学目的《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衔接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桥梁,担负着培养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兴趣、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过渡与转变的重任。

该门课程既是学生学好大学阶段其它化学课程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基本原理的认识,训练学生化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任务本课程分上、下两学期,第一学期为基本原理部分,系统深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从基本的热力学定律、价键理论和分子间作用力出发,结合化学现象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化学原理理解的基础上,第二学期进行元素部分的学习,重在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学会用化学基本原理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活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强调师生间的互动;2、课后练习及评讲: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般安排在习题课上进行;3、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文献查阅及汇报,或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运用各类化学软件及相关视频进行课堂演示,以加深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邀请本院在科研前线的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掌握。

注重与同行间的学习交流,比如邀请美国MIT优秀毕业生Ross Fu来我院与学生进行了为时一个学期的无机化学学习交流,将美国的教学理念,学习方面带到了我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五、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 1 学时)教学要点: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化学发展简史、无机化学简介、无机化学学习基本要求。

第2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11 学时)教学要点:量子数的取值、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和角度分布、原子轨道的形状、几率和几率密度、节面、轨道的形状和对称性、电子组态、Pauli 不相容原理、磁矩、能量最低原理、影响原子轨道能级的因素、钻穿效应和能级交错、原子轨道能级图、基态和激发态、简并轨道和简并度、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及其特例、价电子、电离能、电子亲和能、金属、非金属和半导体的性质、离子的电子组态、最低未占据原子轨道、最高占据原子轨道、离子半径、对角线规则。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1.3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Gibbs自由能与ΔG;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ΔG=ΔH-TΔS应用。
5
2
第二章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3制备:单质制备、氧化物的制备、各类钡盐制备
9.4离子的配位性;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9.5专题: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4
3
第十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
10.1硼族元素、碳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10.2硼族缺电子性及成键特征:AlCl3的二聚与缺电子性;BX3的成键特点与路易斯酸性;硼烷的成键特点及反应性;缺电子化合物的加和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各族元素重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结构特点、性质及其规律性变化和重要应用。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等特性及典型反应。要求同学们,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接受初步科学研究素养的熏陶,培养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4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12.5钠硫蓄电池;锂硫电池
12.6专题:S2-、SO32-、S2O32-、SO42-的分析鉴定;酸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氢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及氧化还原性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1.1 溶液浓度的计算1.2 液体的蒸气压1.3 理想气体定律1.4 国际单位制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热;内能。

2.2 热化学:化学反应热效应;焓变;恒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

2.3 熵的初步概念:物理意义;标准熵;反应熵变。

2.3 化学反应方向:自由能变;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第三章化学平衡原理3.1 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3.2 平衡常数及其应用表达式;标准平衡常数;经验平衡常数。

3.3 平衡常数与自由能变3.4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四章弱酸弱碱电离平衡、酸碱理论、沉淀溶解平衡4.1 弱酸弱碱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多元弱酸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盐的水解。

4.2 溶液酸碱性:水的电离;pH值。

4.3 酸碱理论简介:质子理论;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

4.4 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多重平衡计算。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离子-电子法配平。

5.2 电池电动势:原电池及其表示;电极电势;电动势与反应自由能变化关系;标准电极电表应用;Nernst方程式;复杂电极电势计算。

5.3 电解5.4 化学电源第六章原子结构6.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氢光谱;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波函数基本概念;几率;几率密度;四个量子数;波函数和几率密度函数的角度分布。

6.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多电子原子的能级;电子组态构造;元素周期表。

6.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第七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7.1 离子键:形成与本质;晶格能;玻恩-哈伯循环;晶格能与离子型化合物熔点沸点的关系。

7.2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离域大Π键;分子轨道理论。

7.3 分子间作用力:偶极;诱导偶极;色散力;氢键。

7.4 晶体结构:晶格;晶胞;离子晶体;半径比规则;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第八章核化学简介8. 1 核结构8. 2 核反应8. 3 核能释放第九章 S 区元素9. 1 S 区元素价电子构性、氧化性及其变化规律;9.2 S 区元素的一些规律: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无机化学是研究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无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牢固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同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主要性质、结构、存在、制备方法及应用。

为以后学习、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基本。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从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整体要求出发,应体现无机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教学中应遵循教学规律,注意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加强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体现与其它边缘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参考资料与网络途径的自学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师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发展动向及成果;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教学改革(1)增加重要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介绍,加强新知识应用介绍。

(2)注重与边缘科学知识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大纲内容(共计26课时)绪论1学时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2学时§1-1道尔顿原子论§1-2相对原子质量§1-3原子的起源和演化§1-4 氢原子结构和波尔行星模型1.氢原子光谱2.玻尔理论3.薛定谔方程与量子数,氢原子的基态,氢原子的激发态§1-5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1.电子的波粒二象性2.德布罗意关系式3.森堡测不准原理4.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6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1.构造原理2.基态原子电子组态§1-7 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及元素周期表§1-8元素周期性1.原子半径2.电离能3.电子亲和势4.电负性难点、重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描述,量子数,多电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方法建议: 讲述法,利用多媒体,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尽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微观世界尽量具体化,减小学生对抽象知识认识的难度.思考题:1.氢光谱为什么是线状光谱?2.原子轨道、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等概念有何联系和区别?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应如何改正?(1) 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道为一圆圈,而p电子是走∞字形。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如催化剂、电镀液、颜料等。
2024/3/26
22
06 无机化学实验方 法与技能
2024/3/26
23
实验室安全知识及操作规范
2024/3/26
实验室安全守则
01
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防护措施、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等。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
02
介绍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方法、标识含义以及相应的安全操作要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 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0
03 化学键与分子结 构
2024/3/26
11
离子键及其性质
01
离子键的形成
通过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 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离 子键。
02
离子键的强度
03
有机化学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 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
202含量、结构和 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
论。
04
材料化学
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 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新兴交
叉学科。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6
31
阐述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数据处理能力。
26
07 课程总结与拓展 延伸
2024/3/26
27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掌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理解元素 性质递变规律。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 学平衡等基本原理。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沉淀与溶解的相互转化:多重平衡常数;沉淀-溶解计算。
9
5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
5.1 基本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
5.2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原电池和电极电位;电极类型与原电池的简易表示法;标准氢电极与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
5.3 电池电动势(E池)与反应的自由能变(ΔG):E池与ΔG的关系;平衡常数K与EӨ池的关系。
3
4
第四章酸碱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4.1 酸碱理论简介: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4.2 强电解质溶液:离子氛;活度。
4.3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盐类水解。
4.4 缓冲溶液:定义;pH值求算;应用。
4.5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1.3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Gibbs自由能与ΔG;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ΔG=ΔH-TΔS应用。
5
2
第二章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运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章或节
主要内容
学时安排
绪论
1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1.1 热力学基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Qρ和恒压反应热Qν;焓与反应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应焓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应焓、由键能估算反应焓。
无机化学(二)
英文名称
InorganicChemistryⅡ
课程编号
080005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学分/周学时
2.5/2.5
课程类型
学科类通修课程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一)
选用教材
1.《无机元素化学》(第二版)刘新锦、朱亚先、高飞,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
2.《Shriver & Atkins’Inorganic Chemistry》(第五版) Peter Atkins, Tina Overton, Jonathan Rourke, Mark Weller, Fraser Armstrong, Michael Hagerman编,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一)
英文名称
InorganicChemistryⅠ
课程编号
080027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学分/周学时
3/4
课程类型
学科类通修课程
先修课程

选用教材
1.《无机化学》(上册)(第2版)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编,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9月第2版。
7.3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自由电子理论;金属能带理论;金属晶体。
7.4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16
研究性学习及讨论
四、考核方式:期中40% +期末45% +小测5% +课程论文5% +作业5%
五、开课专业:化学、化学生物学
大纲制定者:郑兰荪、朱亚先、黄荣彬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构型、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初步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构型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共价小分子构型判断、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2.《现代基础化学》(上)(第二版)朱欲贞、顾达、黑恩成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徐家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无机化学是化学系主干基础课之一。通过无机化学学习,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抽象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
3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
3.1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法: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3.2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3影响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零级、一级反应、二级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6.3 原子性质变化的周期性: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
6.4 核化学:核衰变;核裂变;核聚变。
7
7
第七章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7.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离子键的形成和晶格能;离子半径;典型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极化。
7.2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现代价键理介;键参数、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性质。
3.《无机化学》(上册)(第二版)(配合物部分)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4.《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第8版,
Ralph H. Petrucci,William S. Harwood,F.Geoffrey Herring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
5.4 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能斯特方程式的应用。
5.5 化学电源与电解。
8
6
第六章原子结构
6.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氢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体系波函数ψ及∣ψ∣2的物理意义;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氢原子波函数的图象表示。
6.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
2.《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第8版,Ralph H. Petrucci,William S. Harwood,F.Geoffrey Herring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二版)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