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钱钟书翻译思想

钱钟书翻译思想
刘冬蕾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对翻译理论有深入的研究,热爱于翻 译事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评价钱钟书是一位将翻译作为他毕 生的事业,他的翻译人生是辉煌的一生。在当今一个文化交 融、跨文化传通的时代,论及起谁为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 路,钱钟书的翻译实践可谓是做出了杰出贡献。
对《管锥篇》进行考量,其内容是探讨中国古代典籍, 钱钟书用典雅文言行文更能体现出古人的行文言语方式,而 如果用白话文的语言则苍白、探讨也无力。同时,《管锥篇》 中的外语引文多以古典作品或理论为主,钱钟书用典雅的文 言进行翻译,实现了与上下文的汉语行文一致,并符合了原 作原貌。
比如 : (原文)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译文)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这一例句是古希腊俗语,其钱钟书的译文使人读后感到 亲切、没有陌生感。 3、钱钟书的“化境”说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 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 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 有的风味,那算得入于‘化境’。”‘化境’的核心是化,化 分为两种一种是最高理想的‘化’实现于文学翻译中,这是 以钱钟书为代表的大量译者们所有追求的目标 ;第二种是不 彻底的‘化’。也就是译者的翻译实践。 然而,钱钟书的“化境”说多年来会被许多学者误解。 钱钟书曾指出译作对原作应该忠实,从而使得译本读起来不 像译本,换言之,作品在读起来绝不会像经过翻译出来的东 西那样。这种表明态度使得很多学者认为钱钟书的“化境” 的‘化’其实等同于‘信’。但是依钱钟书之观,‘化’和‘信’ 不能等同,而是将‘化’以‘信’为基础实现‘美’这一目标。 换言之,‘化’是对‘信达雅’的进一步造诣,是一种翻译 技巧的超越。 比如 : (原文)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 t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 to make itself, in these, fair and admired. (译文)嗔骂,嬉笑,嘀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不难看出,钱钟书将其实现中国化,真正意义上的‘化境’。 小结: 钱钟书在对翻译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大 量的吸取西方译学的成果,还使自身在西方译学研究中语言 学派中有质的提升,并将中国传统理论与之结合,不得不被 人为之称颂。
钱钟书

三.钱氏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
(1)“化境”要高于甚至优于“神似”译论。
欧阳利锋等( 2002 46 - 47)则认为,“化境”比“神似”在要求和难度上
更深了一层
郑海凌(2000 187)指出,以“化境”解释文学翻译活动的心理本质,比
较“神似”更加具体贴切,涵盖而也更加广大章
• 谢天振(1999:121)看来,“化境”虽与“神似”一脉相承,却还 把后者推上了更高的高度
钱钟书翻译思想
(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主要内容
一.生平简介 二.钱钟书翻译思想
三.钱氏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
四.钱钟书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 研究家,翻译家。 幼承家学,天资过人,(4)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 文史方面的“童子功”。1933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 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 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 学任教。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稍忘苦
痛
•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目的正,则手段之邪者亦正
•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The smyler with the knyf under the cloke. 面上笑,衣下刀 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 先王千古,新王万寿
误。
b.“讹”的出现是由于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存在距离,
即“语言习惯差异”,译者的理解和文风与原作的形式和内容存在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2)正文 (2)一、钱老简介 (2)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三、翻译例文欣赏 (4)四、我的观点 (5)参考文献 (5)摘要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
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关键字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Key words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正文一、钱老简介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
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作者:江梦晔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的国学大师,文化昆仑。
从翻译方面来看,钱钟书先生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观点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他的翻译理论观点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将根据有关资料,对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做出总结、论证以及不同层面的梳理,对其译例进行赏析,希望有利于人们对“钱氏”翻译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并且为全球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钱钟书;翻译思想;译例一、引言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字默存。
他精通数国外语,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极高建树。
他是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之一,更是见解独到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钟书翻译的专著不多,而且他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但十分独到、全面。
《林纾的翻译》《汉译第一首英文诗及有关二三书》等专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翻译思想,此外,大多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作中。
二、翻译思想(一)“诱”、“媒”、“讹”在《林纾的翻译》一文的开始,钱钟书就首先分析了“译”字中相互关联的意义。
在后面的文章中,他对“诱”“讹”“化”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把翻译的性质、作用、易犯的错误和翻译的理想做出了独特的概括。
这一段话意蕴丰富,引人深思。
所谓“诱”就是我们常说的“媒”,钱钟书用二字形象地说明了翻译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说,即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人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缔结“文学姻缘”。
从狭义来说,一方面,读者可能会因为阅读了翻译作品而对原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随着读者阅读量的增加,可能渐渐对翻译作品产生质疑,故想阅读原作。
这就是钱钟书所说的“讹”。
所谓“讹”,就是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与原文的风格不同。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摘要:钱钟书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切磋琢磨,仔细推敲,发前人之未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翻译思想,把“诱(或媒)”、“讹”、“化”三者建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揭示了翻译的基本过程,使我们能从本土翻译理论中更直接、更形象和更亲切地认识到翻译所起的作用、翻译中常易出现的问题及其翻译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钱钟书先生在译学方面的论述,作为其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的“化境说”作为其翻译思想的集大成,更是为人所熟知。
他没有给后学留下太多的有关翻译理论的著作,其翻译美学的思想,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著述中。
然而这些宝贵的理论财富却是我国翻译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如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本文拟从钱钟书的“诱(或媒)、讹、化”入手,通过阐释其内涵,探讨从中得到的对翻译问题的启发和思考,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一、钱钟书“诱、媒、讹”翻译思想的内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就翻译的过程、标准及其本质特征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理论,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他的翻译美学思想。
在文章一开始,钱钟书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借古人之语,由此延伸出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究 和 翻译实践 的操 作具有 重要 的指 导作用 。
首 先是 “ ” 诱 。钱钟 书指 出 : ‘ ’ ‘ ’ “ 媒 和 诱 当然说
明 了翻译在 文化交 流 中所 起 的作用 。它是 个居 问者 或 联络 员 , 绍读者 去认识 外 国作 品 , 介 引诱 读者 去爱 好 外 围作 品 ,仿 佛做 媒似 的 ,使 与 国之 间缔 结 了
之语 ”好 比 “ , 鸟媒 ” “ 对 禽鸟 ” 的引 “ ” “ 、 讹 ” 诱 , 弱” “ 、 “ ” “ ” 同 一个 字 。“ ” “ ” “ ” “ ” 化 和 网 是 译 、诱 、媒 、讹 、 “ ” 化 这些 一 脉 通 连 、 此 呼 应 的意义 , 成 了研究 彼 组 诗歌语 言 的人所 谓 “ 虚涵 数 意 ” plsm , nfl ( o e y ma i d y o menn )把 翻译 能起 的作 用 ( 诱 ” 、 以避 免 的毛 a ig , “ )难 病 ( 讹 ” 、 向 往 的最 高境 界 ( 化 ” , 佛 一 一 透 “ )所 “ )仿
种效 果 的翻译必 须是好 的翻译 ,因为 翻译 传达 出原
作 的风神 后 , 能让读 者对 原作无 限向往 。 当然 , 才 这 种 “ ” 有它相 反 的一 面 , 好 译本 的作用 是 消灭 媒 也 即“ 自己 ; 它把 我们 向原 作 过 渡 , 而我 们 读 到 了原 作 , 马 上掷 开 了译 本 ……倒是 坏 翻译会 发生一 种 消灭 原作
第2 3卷第 2期
20 0 9年 4月
… 西大 同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nl f hn i a n nvri (oi c n e o ra o a x D l gU i syS c l i c ) S o e t aS e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02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03
《七缀集》的完成
04
翻译作品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甚少。
01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02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03
《猫》(讽刺小说)
04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05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06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07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08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
09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
生平简介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
02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钱钟书翻译思想》课件

对现代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意义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对于现代翻译实践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翻 译的本质和目的,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应用
在现代翻译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原文的理解 和把握,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 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通过深入研 究和应用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可以推动现代
重视语境
钱钟书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译文应符合原 文的语境,避免歧义和误解。
修辞考究
钱钟书注重译文的修辞,力求使译文语言优 美、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03
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为中国翻译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后来 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VS
文化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文化学派强调翻译中的 文化因素和语境,认为翻译应当考虑到文 化差异和语境意义。钱钟书则更注重译文 的文字表达和语言结构,认为这些是传达 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基础。
与其他著名翻译家的比较
傅雷
傅雷强调译文的自然和流畅,认为译文应当像行云流水一般。而钱钟书则更注 重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认为这些是传达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前提。
文艺学派
传统文艺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钱钟书则更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认为译文应当尽量贴近原 文的表达方式。
与现代翻译理论的比较
功能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学派强调译文的 功能和目的,认为翻译应当根据译文的 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钱钟书则认为翻 译应当尽量忠实于原文,反映原文的思 想钟书的翻译思想为中西翻译理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全球翻译理论的共同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ery little helps,” as the old lady said, 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 老青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衣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 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 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 有不达而能信者也。”
衣
• 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 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 与美学并重的效果。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 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 “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 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青 衣
•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一二三四,战争停止! 五六七八,政府倒塌
•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 “神话说”
青 衣
参考文献
• 1.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3
• 2.臧仲伦:《中国翻译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4.豆丁文档 /p-99757279.html
青 衣
THANKS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堂·吉可德>引言》 •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 《七缀集》的完成
青 衣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 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 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 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 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 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 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 发甚少。
•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 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钱 钟书在《论不隔》中指出:“在翻译学里,‘不隔’的正面就是 ‘达’。”“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读原文;好的文艺作品,按照 ‘不隔’说,我们读着须像我们身经目击着一样。”“雅”并不是润 饰美青化。
的不忠实和“讹”是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
青 衣
3.3 求“化”:“化境”论
• 钱氏1934年在《论‘不隔’》一文中就曾提出过,“好的 翻译,我们读了如原文。”
• 钱氏对于翻译的标准用了一个“化”字
•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 国文字,既不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 不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 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 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 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 的高雅风格。
青 衣
译文赏析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 稍忘苦痛
• 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 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 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 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 这部青高品位的著作是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
衣
翻译作品
•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 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 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
• 194青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 授,
• 1966年,56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
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经受了冲击。
•
《七青缀集》
衣
《管锥编》
• 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三联书店版近130万 字,是钱老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 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 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 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
•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 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 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 1979年 六十九岁《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 局相继出版
• 1991年 八十一岁。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 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 他谢绝拍摄。
• 1998年 八十八岁。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 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 记亲自青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 逝世表衣示深切哀悼。
钱钟书
(1910.11.21-1998.12.19)
“化境论”的翻译思想
一、生平简介 二、翻译作品及理论 三、译作欣赏
生平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 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 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 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祖籍是江苏无 锡县,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 叔父钱基厚(钱孙卿)。
• 1929年 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 1932年,22岁在清华大学结识杨绛。1933 年毕业,与杨绛订婚。(龙虎狗“三杰” 之说,狗是翻译家颜毓蘅,虎是剧作家曹 禺,龙则是钱锺书)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 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 腊文、西班牙文等。
生平简介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
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 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 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 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 以“钱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 女钱瑗。
•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解难分
青 衣
三、“化境”说
• 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钱老写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 ‘鸟媒’对‘禽兽’所施的引‘诱’。‘讹’、‘化’是同一个字。 ‘译’‘诱’‘讹’‘化’这些一脉相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 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所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 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视出来了。”
• 他又说到:“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青 衣
四、钱氏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
• 钱氏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说 这两个概念在旨趣上并无大 异,从时间上来说,一个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个是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相去不远。可以视为同一体系的两 种不同的说法,视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理论上的延 伸。
主要文学作品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 《猫》(讽刺小说)
•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
•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引‘诱’→ 避‘讹’→ 求‘化’
青 衣
3.1 引‘诱’:诱论(媒论)
• ‘诱’或者‘媒’字形象的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 用和目的。
• 钱氏在《林纾的翻译》中写到:
• “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 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 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 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姻缘”。
青 衣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 一、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 一些论文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 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 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 风景。
青 衣
• 20世纪80年代,在《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 二三事》中再次论及翻译的目的,他写到: “翻译外国文学,目的是让本国人有所观摩借鉴,唤起他 们的兴趣去欣赏和研究”
青 衣
3.2 避“讹”:“讹”论
• 所谓“讹”,就是译文失真和走样。 • 他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说到,林译小说对于原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