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流向城市,城市化率也不断提升。

城市化的加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曾经被称为“世界上最快的城市化进程”。

1980年中国城市化率约为20%,2000年达到了36.2%,2013年已超过50%,2018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9.58%。

虽然在国际上看来,这样的速度非常惊人,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处在相对初级阶段。

据统计,中国每年增加1000万左右的城镇人口,这表明对城市化进程的需求将会继续存在。

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联系也将会更加紧密,这将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城市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劳动力的聚集会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渐趋向高、中、低端协调发展。

同时,城市在市场分工中的特殊作用将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这对于我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城市化对消费和投资的推动城市化可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这两者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在城市,人们的收入较高,消费需求也相对更高。

这使得城市成为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消费市场,并促进了产品的生产和投资的增长。

此外,城市化还促进了资本的流动,补充了投资来源,有利于有质量的投资进入更高效的市场中。

3、城市化对国际贸易的推动城市化可以扩大开放的领域,促进地区、国家和全球贸易的发展。

城市化打通了国内各地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也有利于引入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和现代化。

三、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当然,城市化不仅仅带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好处,也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城市化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日益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好处,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等。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二、城市化的问题分析1、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城市化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建设房屋、道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2、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愈发明显。

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这种不平衡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

3、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高密度的建筑分布不合理,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热岛效应区域,城市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在城乡结构方面,当前一些城市匆忙规划建设,导致城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

4、大量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重返城市的农民工和移民,使得城市人口、车辆、建筑物等多种城市设施得不到适当的应对措施,导致资源短缺、住房危机、出行拥堵等问题。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中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治理难度逐渐加大,包括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安全、环保、文化等问题。

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加速推进目前,大部分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仍以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遭遇到了严峻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正在不断加大。

需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三、城市化的对策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推动城市功能扩大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扩展,使城市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创新、稳健的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城市土地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在当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不仅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集中地,也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

然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关注与思考。

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作为繁荣和创新的中心,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人口涌入。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

这一现象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的扩张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与挑战。

其次,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也非常显著。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成为各类产业和服务业的集聚地,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

一些大城市高度发达,而一些小城市或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发展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这种不平衡发展状况不仅导致资源和人口的集中,也加大了城市间的差距,制约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等问题。

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以及工业污染和车辆排放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如节能减排和城市绿化等。

未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

首先,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全面的大数据应用将为城市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绿色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将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新目标,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城市规划和管理将更加注重公平和共享。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问题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发展最迅猛的国家之一,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一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口流动、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问题进行分析,希冀了解其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才显著加快。

国家政策鼓励人口流动,通过农村改革、城市扩张、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迅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这背后的推动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效应,城市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不平衡,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和中小城市更快地发展,这导致了地理和经济的不平衡。

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其次,城市膨胀带来的环境压力也是一个严峻问题。

大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空气和水污染,土地资源短缺,垃圾处理问题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包括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和权益问题,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治安问题等。

造成城市化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一些地区的发展优势较大,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投入,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是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执行不力。

城市化进程需要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执行,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维护。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引导,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充分保证。

面对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充分利用土地和资源。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密、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对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2. 城市规模与城市群的崛起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大城市逐渐崛起,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形成了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的崛起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3. 城乡差距的问题虽然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未来趋势展望1. 推动城市化和农村振兴相结合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农村振兴相结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这意味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创业。

2. 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

减少城市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推动城市群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群内外部的联系与协调。

通过共同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共赢。

4. 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未来的城市化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

例如,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是如何不同的?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是如何不同的?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是如何不同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却具有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一、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城市化进程受到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1.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强调农耕文明,城市文明相对较弱。

直到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和现代化过程的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才开始加速。

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波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进入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快速阶段。

2.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在西方国家,早在中世纪时期,城市化就已经开始。

工业革命的推动更加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则受到了欧美文化的输入和殖民化的影响。

城市化率的提高,则更多地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情。

二、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城市化的现状和趋势,也存在着显著的国别差异。

1.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20年的60.6%,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城市化背景下的民生问题、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等。

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将继续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未来十年有望形成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活力和更为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化发展。

2.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经很高,而未来的城市化主要是基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升级的需求。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仍在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占比仍然较低。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将逐渐从人口数量的增长,转向更注重人口的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经历了从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到城市化社会的巨大转变。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1.经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2.城市建设规划:为支撑经济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以及各种经济和社会资源。

3.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推进促使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迁徙到城市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城市化的现状1.人口集聚:中国的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人口持续增长,而中小城市也迎来了快速的人口增长潮。

2.经济增长:城市化不仅是人口集聚,更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产业资源,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速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社会服务完善:城市化带来了更完善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城市化带来的挑战1.人口压力: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人口的压力,导致了城市规划不合理、户籍管理混乱等问题。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失,农村发展面临困境。

2.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化进程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城市扩张使农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大量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凸显。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引言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断加快的态势,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的进程加速2011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突破了50%的关口。

此后,城镇化率持续攀升,迅速超过60%。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5%。

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有6.5亿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这个数字比2000年时增长了5亿人口。

2.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其中一线城市和部分二三线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同时,较强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持续推动了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3.城市群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城市群建设不断加强。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建立了11个城市群,分布在全国范围内。

城市群发展的目标是将周边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引入到主城区,并减缓一线城市承担的压力。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1.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尽管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65%,但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中国政府仍将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提高城镇化率和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发展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将城市化提升至高质量发展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

从经济发展方式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城市群建设将加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未来,中国的城市群建设将会更加加速推进,建立更多更大的城市群。

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将周边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引入到主城区,提高主城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同时减缓一线城市的压力。

四、总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以加速,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质的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完善征地补偿, 实现以人为本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 必定存在征地行为, 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 偿体制。征地补偿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获得的最直 接的经济效益, 也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来源。一是在征地的过程中, 保 证合理合法, 不出现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要逐渐提高土地征用补偿 标准并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二是将失 地农民纳入城市居民中, 给予相应的权利与保障, 并且提供相应的岗位 与培训机会。在兼顾国家, 市场和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刘海霞.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经济,2010(10). [2]张乃剑.挤掉城市化发展中的水分[N].人民日报,2002-07-23. [3]覃成林. 论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战略[M]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1. [4]陈秀山,王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J].井 冈山大学学报,2010(1). [5]冯邦彦,马星.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J].经济经纬,2005 (1).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蓝皮书[ M] . 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4).
城市探索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现状分析
王宇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文章开始先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然后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特 点,结合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城市扩张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三、中国城市化的对策
城市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如何把影响降到最低, 是我们应 当做出的努力, 控制和缓解城市问题。总的来说应有以下措施。
(一)控制城市规模, 构建合理布局 城市规模的扩大确实能给城市带了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但最佳 的城市规模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不同国情来考虑, 不能盲目地扩 大城市规模。大城市不一定就是代表稳定的城市化, 大城市也会出现 许多问题。只有当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等于现代部门就业机会的增 长以及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增长时, 才是稳定的城市化。所以要根据 不同地区的情况, 综合考虑城市的现实基础和资源条件来确定适度规 模。在不发达地区, 以小城市建设为主, 逐渐向大城市转变。 我国幅员辽阔, 但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 我国的城市分布不均 衡。西部地区的城市比重过低, 且在相对减少。我们必须实现合理的 城市布局, 在东、中、西地区进行全国性的城市体系。如果美国的都 市区一样, 发挥我国各个区域经济体之间的比较优势。东部地区努力 建立国际性大都市, 发展技术密集型, 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发展中 小城市,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中西部地区的农场剩余劳动力, 也 缓解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管理体制 在实施城市发展战略时, 我们必须改革和建立新型的管理制度。
二、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 问题。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协调,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城市化的不 恰当扩张等。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 关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问题, 有这许多的争论。第一种认为, 我国 现在的城市化水平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这个是参照了同等工业化国 家的情况。第二种认为, 我国出现了“隐性超城市化”的情况。第三 种判断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滞后工业化进程, 但没有过多偏离 工业化进程。第四种认为,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的 阶段。[4] 而实际上,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各个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差 异较大。[5]根据钱纳里标准进行对比, 中国各省区城市化与工业化协 调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北京, 上海, 广州的城市化率为7 0 % , 达到稳定。 而一些省份如西藏和贵州城市化率就远落后工业化率。一些省份出 现过度城市化如黑龙江, 吉林, 这主要是因为国家“三线”建设时过多 将工业集中于此。所以要根据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来实行不同的对 策, 不能全国范围都一味推行重工业化。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 中国一直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户籍问题。大量农民进城打工, 为城市建设提 供劳动力,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户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 解决。由于户籍的限制, 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 但并没有成为真正城 市居民。户籍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城乡人口的流动, 增加了费用, 降低 了生产率。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造 成了农村持续贫困。二是农民利益没有得到保障。虽然农民进城打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 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 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 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 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 这就要求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整
合起来, 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 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 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和资本市场。[7]其次是 改革城市户籍制度, 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取消对农民进城 打工的限制, 赋予他们享受城市待遇的权利。再者,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 障制度。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局面,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农民在 城市的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企业不发工资, 不交 社保等情况屡见不鲜。要根据农民的流动性大这一特点制定出合理 的保障体系, 而之前的制度如必须在某省工作1 5 年以上才能进入社保 体系, 显然不符合农民的情况。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 1 9 4 9 年以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建设出现了显著 的变化。城市数量由1 32 个增加至200 8 年的6 5 5 个, 城市化水平由 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 以下五个阶段①: (1)初始阶段(1949年-1957年)。建国初期,五年计划的提出 使得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得以实施,而当时政策也鼓励农民进城, 所以形 成了一批新的城市。1949年,全国有城市132个,城市人口3949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7.3%。到1957年末,城市有176个,城市人口增加到7077.27万 人, 城市化率(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 0 . 9 % 。 (2)波动阶段(1958年-1965年)。1958年,受到“右倾” 影响, 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在这时期, 城市数量由1 9 5 7 年1 7 6 个 增加到19 61 年的2 08 个, 城市人口由7 07 7 . 27 万人增加到1 01 3 2 . 4 7 万人, 城市化率由1 0. 9 %提高到1 5. 4 %。1 9 6 2 年开始国民经济调 整。到1965年,全国拥有城市168个,与1961年相比,减少40个,城 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 857.62万人,城市 化率由15.4%下降至12.2%。 (3 )停滞阶段(1966年-1978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 命,使得我国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动荡,城市化进程受阻。1966年至 1978年,全国只增加城市26个,1978年城市人口为17245万人,城市化率 17.92%。 (4)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 国,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1979年到1991年 的1 2 年间, 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 8 6 个, 城市人口增加到3 1 2 0 3 万人, 城市 化率比重达到26.94%。 (5)稳定阶段(1992年-2008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以市场 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其地位和作 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要逐步提 高城市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 化道路”。至2008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城市人口为59379.3 万,城市化率提高到45.68%。
百 分 80 比
70
(% )
60
50
40
城 市化水平
30
20
10
0
1949 1961 1991 2002 2004 2008
1949-2008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
()
单 700 位
600 个
500
400 城市数量
300
200
100
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关键词】城市化 进程 现状 对策
城市化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城市化这一指标可以反 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进化程度, 经济发展程度甚至可以反映出国 家的实力。从全世界来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高于发展中国 家的城市化程度。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农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 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变化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三个 方面: 第一,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第二, 第二、三产业 向城市聚集发展的过程; 第三, 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 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1]城市化是通过产业和人口的不断发展, 带来 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有效配置, 继而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城市 化是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所以说城市化是一 个历史范畴, 同时, 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三)城市化的不恰当扩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加大, 导致农民 失去了大片土地, 而农民只是得到了很少的补偿费用, 使得农民的生存 条件进一步恶化。在征占土地的同时, 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完善, 只能有 一部分农民成为城市人口, 而且城市也未能提供相应的岗位, 这一部分 新的城市人口处于失业状态。而征收的一部分土地也没能得到很好 的利用。 土地的扩张导致的是土地城市化而不是人口的城市化, 从20 0 0 年 开始,我国的城市化率以年均3 .78% 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却没有同步 增长。从2001—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 长70.1%, 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6]城市的过度扩张还导 致了资源的浪费,盲目的修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增加了城市化 的成本。也造成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