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发射第11颗北斗卫星
大国崛起 梦圆航天——中国航天创建60年辉煌成就

回首中国人的飞天路,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到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航天人筑梦九天,终于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喜迎创建60年的华诞。
60年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无私奉献,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中国航天创建60年的精彩华章,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为中国航天谱写更精彩的篇章凝聚强大力量。
特备报道核弹爆炸模拟图大国崛起 梦圆航天——中国航天创建60年辉煌成就. All Rights Reserved.“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是由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亲自决策、领导和指挥并迅速取得成功的伟大科学工程。
在西方制裁封锁和中苏关系破裂等国际不利形势下,中国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智慧,艰苦奋斗,完成了研制导弹、核武器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战略任务,从根本上改善了国家的安全环境,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国家安全基石—“两弹一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发射第一颗仿制导弹. All Rights Reserved.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两弹结合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后,西方国家嘲笑中国“有弹没有枪”。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东风二号甲”导弹运载核弹头,在本土成功进行两弹结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了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当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老发射厂址科研人员正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孙家栋院士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简陋发射场内部.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人们惊喜地寻找天上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All Rights Reserved.20世纪50年代末,敌军多次派侦察机对我国进行空中拍照及电子侦察,企图窃取我国经济、军事情报。
我国历次发射卫星一览表(1970-2013)

053长征3号乙 1998.7.18 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
054长征2号丙(改) 1998.8.20 铱星(双星)
055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 铱星(双星)
056长征4号乙 1999.5.10 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
109长征2号F 2008.9.25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LEO 甘肃酒泉(JSLC) 成功
110长征4号乙 2008.10.25 实践六号03组两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106长征4号丙 2008.5.27 风云三号A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中国首颗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
107长征3号乙 2008.6.9 中星九号(购自法国)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34
108长征2号丙/SMA 2008.9.6 环境减灾A、B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003长征2号 1974.11.5 返回式卫星
4风暴1号 1975.7.26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004长征2号 1975.11.26 第1颗返回式卫星
6风暴1号 1975.12.16 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076长征2号丙 2004.04.18 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
077长征2号丙(改) 2004.7.25 探测二号
078长征2号丙 2004.8.29 第19颗返回式卫星
079长征4号乙 2004.9.9 实践6号A,B
080长征2号丁 2004.9.28 第20颗返回式卫星
1994.4 风云2号测试爆炸 (未发射)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全纪录

“北斗四号”导航卫星
长征三号丙
西昌
GEO
成功
125.
2010-06-15
“实践十二号”卫星
长征二号丁
酒泉
LEO
成功
126.
2010-08-01-05:30
成功
57.
1999-06-12
摩托罗拉铱星(双星)
长征二号丙改
酒泉
LEO
成功
58.
1999-10-14
“资源一号01”卫星
巴西科学实验卫星(巴西)
长征四号乙
太原
LEO
成功
59.
1999-11-20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长征二号F
酒泉
LEO
成功
60.
2000-01-26
“中星—22号”卫星
长征三号甲
西昌
长征三号乙
西昌
GTO
成功
102.
2007-09-19-11:26
“资源一号03”卫星(巴西)
长征四号B
太原
SSO
成功
103.
2007-10-24
18:05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长征三号甲
西昌
地月转移轨道
成功
104.
2007-11-12-06:48
“遥感三号”卫星(尖兵7号)
长征四号C
太原
SSO
成功
105.
长征二号捆
西昌
LEO
成功
40.
1996-02-15
国际708通信卫星
长征三号乙
西昌
GTO
失败
41.
1996-07-03
“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2024)

2024/1/28
02
探空火箭发射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 探空火箭,标志着中国航天技 术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03
卫星技术储备
在火箭技术试验的同时,中国 也积极进行卫星技术的研究和 储备,为后续的卫星发射做好
了准备。
7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03
东方红一号卫星
卫星技术验证
国际声誉提升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 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发射 人造卫星的国家。
工程实施与进展:自1992年立项以 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先后成功发射了多艘 神舟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实验室,实 现了航天员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多 项关键技术突破。目前,中国正在积 极推进空间站建设,计划在未来几年 内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 验室。
9
03
中国航天事业的壮大
类生存空间做出贡献。
02
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
中国已制定载人登月计划,并 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准备 工作。同时,将继续推进深空 探测任务,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
03
商业航天的崛起
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中 国将积极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 壮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航天 活动,推动航天技术的广泛应
用和普及。
04
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4/1/28
10
多种类型卫星通信网络,为国内外
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气象卫星
发射多颗气象卫星,实现了对地球 大气、海洋和陆地表面的全天候、 全球覆盖观测,为气象预报、防灾
减灾等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2024/1/28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
50年前的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 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 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 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7日凌晨, 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启航的神舟六 号飞船,在平安飞行 115个小时32分后重 返神州,缓缓降落在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 陆场的草地上。我国 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 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取得圆满成功。至今 为止,中国已经发射 了八艘神舟系列航天 飞船。
神舟系类宇宙飞船
中国现代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 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 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 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 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 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 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 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 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 定了基础。到今天为止,中国航天事业经或三个 阶段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80年代的成就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 送入太空,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 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12种,都有污染,也有毒。 所以,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 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运载火箭。目前 我国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是把9吨重的物体送到三 四百公里的一个地球轨道。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 成功后,最大运载能力可以把25吨重的一个物体 送到近地轨道,能够把14吨重的卫星送到地球静 止轨道。这种新的运载火箭既能满足我国卫星、 飞船的发射需求,还能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 场的竞争。
中国现代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 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 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 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 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 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 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 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 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 定了基础。到今天为止,中国航天事业经或三个 阶段的发展船
2005年10月17日凌晨, 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启航的神舟六 号飞船,在平安飞行 115个小时32分后重 返神州,缓缓降落在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 陆场的草地上。我国 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 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取得圆满成功。至今 为止,中国已经发射 了八艘神舟系列航天 飞船。
神舟系类宇宙飞船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我国在2007年时便开始建设由地、空、天三个层次观测平台组成的大 气、陆地、海洋先进观测体系,相关重大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到2020 年,我国自主空间数据自给率将提高到60%—80%。 目前,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已经初步形成系列,共发射了气象卫星4 个,资源卫星7个,海洋卫星2个,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4个,通信卫 星10个,返回式卫星18个,科学实验卫星18个,神州号飞船SZ-1、2、 3、4、5,北京1号小卫星1个。 但是高分辨率的数据仍然依赖国外和国内的航空遥感系统,还没有 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有关专家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 势下,为保障我国后备资源的战略安全,开展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 服务的基础地质背景调查工作,迫切需要我国拥有自主控制的高光谱 卫星遥感系统。 我国对地观测数据,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需求巨大,仅在 “十一五”期间涉及到对地观测数据的18个重大工程的总投资达到 2000亿元。因此,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并 且要在现有的对地观测系统稳定服务基础上,利用10到15年时间建立 覆盖全球天、空、地一体化的高空间、高时间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全天 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系统。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12)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七实现了出舱,为后面月球登陆,和建立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一代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属于区域性的有源导航定位系统。
特点是投资小、建成快,只需要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 卫星)即可进行导航定位。
在有源导航定位系统中,用户终端对两颗GEO卫星发射信号,通过记录时间差和两颗卫星在空间的距离,地面中心站(DEM)通过距离交会法求得用户的平面位置(注意是只有平面位置,没有海拔高程),地面中心站再通过卫星将计算结果告诉用户。
以上就是有源导航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不难发现这里面有三个很严重的问题:1、地面中心站承担了很大部分的任务,资源占用高,结果就是用户数量收到限制,无法推广开来;2、用户终端必须发射信号,这在战时很容易就会暴露位置,也很容易使系统失效(只要向卫星发送错误的信号即可);3、计算速度慢,而且进度不高。
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星座包含14颗卫星,包括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卫星:通讯卫星,也可用于定位),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卫星:备用卫星),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MEO卫星:定位解算功能)。
由于是用伪距单点定位模型进行定位,并不需要地面中心站进行计算,定位解算是在用户终端上进行的,所以用户数量不再受限,于是便能推广开来。
但二代北斗并没有抛弃有源导航定位的方法而是作为一种特殊功能保留了下来,只不过一般的接收机不支持这种功能,北斗二号于2013年正式提供服务。
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理论上包含5颗GEO卫星,3颗IGSO卫星,27颗MEO卫星,总计35颗卫星。
与GPS采用六轨星座系统(6*4)不同,三代BDS采用三轨星座系统,每个轨道面9颗MEO卫星,轨道面之间相隔120度均匀分布。
正如我们所见,从2017年年底开始,其实已经开始了2017年11月5日中国成功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北斗三号卫星将陆续发射,2020年将完成全球化的卫星星座部署,届时将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