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PPT课件(自制)3

87.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贾柯·瑞斯] 88.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詹姆士·雷德非]
89.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柏格森] 90.习惯正一天天地把我们的生命变成某种定型的化石,我们的心灵正在失去自由,成为平静而没有激情的时间之流的奴隶。――[托尔斯泰]
喀
斯 • 岩石 可溶 性 (碳酸岩类岩石,如 石灰岩\白云岩)
特 地
透水 性 (取决于:岩石的 空隙 和
裂隙 的发育程度)
貌 的 •水 形 成 条
溶蚀力 (取决于: 流动 性 (取决于:
水中所含CO2、 有机酸和无机酸
的数量
大气降水、地面坡 度以及岩石裂隙的
类型与连通性
件
喀斯特地貌的分峰类林:
峰丛 地面喀斯特地貌 孤 峰
8.该版面景观是
(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B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9.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用 B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学案(含答案)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案(含答案)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剖析桂林““山水山水””的成因的成因学习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作用化学过程溶蚀CaCO3CO2H2OCaHCO32淀积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2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2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3地形条件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4水文条件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容易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5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思考从水文.气候方面说明我国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为什么不如南方典型答案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弱,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充分。
探究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及成因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及成因桂林山水属于世界有名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是以峰林—凹地为代表的热带喀斯特地貌。
地下地窖众多,以溶蚀性拱形地窖为主。
桂林山水属于世界有名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是以峰林—凹地为代表的热带喀斯特地貌。
地下地窖众多,以溶蚀性拱形地窖为主。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展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倒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响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共25张PPT)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5 日星期 四2021/ 8/5202 1/8/520 21/8/5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 021年8 月2021 /8/520 21/8/52 021/8/ 58/5/20 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8/ 52021/ 8/5Aug ust 5, 2021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昆明石林
泸西阿庐古洞
罗平峰丛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2、岩石的透水性 3、水的溶蚀力 4、水的流动性
碳酸盐类岩 石(石灰岩)
岩石的裂隙、 空隙发育程度
二氧化碳、有机 酸、无机酸含量
降水、地面坡度、 岩石裂隙类型与 连通性
徐霞客时代 12 345 67 8 9 0
角色扮演——徐霞客
喀斯特地貌的利
徐 霞 客
1、喀斯特地貌奇
特美观,可发展
旅游业;
2、石灰岩是重要
的工业原料
2012年2月9日,楚雄云龙一78岁老人在捡拾因干 旱而干瘪的麦子
云南大旱,百年不遇!烈日暴晒,大地焦裂!我 们舔吮干裂嘴唇,仰望苍天;为什么万绿之宗、 彩云之南的丰润雨水不见踪影 ?
议一议:云南干旱与喀斯特地貌
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云南大旱的主要原因 ,而云南独特的地质结构、喀斯特地形和 石漠化则加剧了这场大旱形成和蔓延。
水在下面流 人在上面愁
喀斯特地貌的弊
1、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地表水缺乏 ,土壤不保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壤 肥力低,甚至形成石漠化,不利于农业生 产。
圈层相互作用-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学习目标认识熟悉能判断能分析探索理解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旧知识回顾温故而知新课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溶蚀作用:;淀积作用:喀斯特CO 2溶蚀淀积CaCO 2+ CO 2+ H 2O =Ca(HCO 3)2Ca(HCO 3)2= CaCO 2 + CO 2 + H 2O喀(kā)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
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
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喀斯特地貌认识人心齐,泰山移三张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小组合作尝试解释每个阶段形成的过程,及初步形成的地貌。
人心齐,泰山移A阶段:流水;剥蚀;裸露;被溶蚀;溶沟、石芽。
A-B阶段:下切;下渗;地下水;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
B-C阶段:地下水发育;溶蚀加大;起伏加大;典型喀斯特地貌;欣赏喀斯特地貌溶洞落水洞峰林(丛)象鼻山石柱石笋探究一:关键词——形成探究二:关键词——剖析成因喀斯特发育条件所属圈层环境要素环境特征表现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较好岩石圈岩石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成陆地,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地貌东、西、北地势高,南中部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水的溶蚀性、流动性较强生物圈生物生物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水圈水文降水丰富,水的流动性强大气圈气候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探究三:关键词——开发和利用探究三:关键词——开发和利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广泛的喀斯特地貌发展特色旅游;☐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多种途径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石漠化地区缺水问题;课堂检测课堂检测小结本课拓展引申。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资料.

是喀斯特 地貌发育 的最基本
条件
二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易溶 •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空、裂隙大 • 水的溶蚀力 ——水中二氧化碳、有机
酸、无机酸含量多
• 水的流动性 ——降水多、坡度大、空
裂隙大
三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喀 地面喀斯特 主要包括峰林、峰丛、
斯 地貌 特
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 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的二氧化碳水对可溶性岩 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 要可溶性岩石:石灰 岩、白云岩等。
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 落水洞等
地
貌
的 类
地下喀斯特 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
地貌
以及各种有碳酸钙淀积 形成的堆集体,如石钟
型
乳、石笋和石柱等。
峰林 地下河
溶蚀洼地
孤峰
落水洞 石Leabharlann 乳石笋石柱峰丛
孤峰
峰林
石钟乳
地下河
石柱
石笋
溶洞
天坑
四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岩石条件 ——岩石圈
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 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植被 岩石
生物圈 岩石圈
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 量
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 好
四大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来自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圈中的地表水、 地下水对岩石圈中的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溶 蚀作用形成的溶洞、暗河等,又为地下水提供 了一个贮存空间。生物圈中植物生长茂盛的地 区,土壤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对岩石的溶蚀 起促进作用。
桂林山水之旅探寻自然的奥秘

桂林山水之旅探寻自然的奥秘桂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其得名于两大自然奇观――山和水,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自然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寻桂林山水之旅中自然的奥秘。
一、地质奇观与自然景观桂林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拥有绝美的地质奇观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首先是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色。
山峦起伏,峰峦叠嶂,峰峦怪石,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风景。
其次,桂林的山水景色美不胜收。
桂林以其“山石奇、水奇、洞奇、峰奇、村奇”远近闻名。
桂林的山水以美丽的水系着称,无论是漓江、象山河还是杉湖,都融合了水天一色的美景。
河水在群山的映衬下,倍显宁静与美丽,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此外,遍布桂林的奇特岩石也是其自然景观的独特之处。
桂林的山峰由喀斯特溶蚀过程形成,奇特的岩峰峻岭,造就了桂林特有山峰的骨架。
漓江两岸的“千里画廊”,阳朔的“莲花峰”和“月亮山”,都是桂林独特的自然景观。
二、水上游览的奇妙之旅要想充分领略桂林山水之美,一次水上游览是绝不能错过的。
漓江是桂林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坐上一艘游船,在清澈的江水上漫游,你将看到如画的山水秀丽。
竹筏漂流也是推荐的活动之一,坐上竹筏,顺流而下,感受着山水之美,仿佛进入了一个幻境。
三、奇特的喀斯特溶洞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之外,桂林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喀斯特溶洞。
阳朔的银子岩、桂林市区的七星岩、花山岩洞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溶洞景点。
进入这些奇特的溶洞,仿佛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
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奇特的地下沉积物形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景观,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叹为观止。
四、探寻自然的生命之源桂林山水之旅不仅仅是欣赏美景,更是探寻自然的奥秘。
人们可以在桂林的山林间漫步,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脉动。
桂林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栖息地,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聚集地。
在桂林山水之旅中,您有机会观察到各种珍稀动植物,比如桂林的大熊猫、岩麦鸡、天鹅等。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
说它甲天下,是因为这里的水特别清,这里的山,特别怪。
比起其它地方,确实别具一格,美妙非常。
这样美的大
自然景色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许多万年前,广西这里还是汪洋一片,海底沉积了大量石灰质,形成很厚的石灰岩层,分布也很广阔,经过地壳运动,海底竟升成了陆地。
这时,流水也将石灰岩溶解带走。
由于石灰岩的成分是碳酸钙,它能溶解于水中,使水得到净化,所以这里的水格外清澈。
水对石灰岩的破坏又不同于其他岩层,一定是一层层腐蚀脱落,随着水的所到之处而被溶解,因此,一旦有裂缝,便沿缝隙下流,再扩展开来,这样便形成洞。
如果裂缝是直立的,空洞就会扩大成漏斗形的洼地,当再扩大成到彼此连接起来时,它们之间便剩下一些残柱,因而就形成了人们所见到的那些奇峰怪石。
有些裂缝是曲折蜿蜒,结果就出现了复杂的洞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一、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始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我们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二、桂林山水成因
1、桂林地貌的特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倍受旅游者欢迎的桂林山水,其中水是与其特有的地貌分不开的。
由于桂林属于亚热带地区,其岩溶地貌也有独特之处,从地质形成的角度来看,桂林的山、水、洞、石与岩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桂林式岩溶’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
植物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空气中有着足够的水分,一些低级植物和有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就会对岩溶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这种独特的生物作用,才会对桂林山水的形成造成独特的影响,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更是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也为山水画的创作者们提供的独到的灵感。
2、桂林山水形成的几个前提条件:
纵观桂林山水的形成始末,桂林山水独特景观的形成与其他自然景观的形成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独到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的来说桂林山水的出现,一眼要同时具备一下几个条件:
首先是要有大量的有足够厚度的纯净石灰岩的出现,根据测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2000米-3000米厚,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
这种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淀,经过几亿年的压实成岩过程才形成的。
其次是这种地质要经过足够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的运动会造成石灰岩发生错节和裂痕,这种错节和裂痕就会为后面随之而来的水力侵蚀作用和植物溶岩作用留下了缝隙,为最终桂林独特景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三是周边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对低洼的汇水区,低洼的汇水区保证了足够的水分供应,为溶岩作用和其他作用提供了足够的水分。
第四是桂林三面的山都不是喀斯特地质的山。
这就说明这周围的山不会过多的吸收降水,大部分降水就会随着山坡流向地势低洼的盆地地区,形成地上河流,低洼的盆地储水过多后多余的水分就会通过地缝深入地下,进而在地下形成河流,地上和地下河流将会是塑造桂林山水景观的关键力量。
此外,桂林山水形成的重要条件还有一个就是这里降水丰沛并且气候炎热。
桂林盆地的石灰岩巨厚;桂林北面的高山阻挡了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进而在山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降雨带,据测算,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的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
这样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由此可见:足够多足够厚度的石灰岩经过地质变迁的改造形成的裂痕,天然气候形成的稳定降水,漓江水系的侵蚀作用,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峰的坡角,使其坡面不断崩塌平行
后退,将其塑造成一座座分离的山峰,形成峰林平原。
山与水的组合,也就形成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景。
三、桂林最常见的几种地貌类型及其大致成
1、地表喀斯特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
(1)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2)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是由于具有侵蚀性的流水沿石灰岩层面裂隙溶蚀、侵蚀、塌陷而形成的岩石空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溶洞形成后,如果地面上升,或者潜水面下降,原来发育于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便抬升至季节变动带甚至垂直渗透带中,成为长期干涸或间歇性干涸的溶洞。
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上部,而且有时多层分布,因此,又把它们称为高位溶洞。
如桂林七星岩就是由三层高度不同的水平溶洞组成。
当高位溶洞穿过山体时,就形成穿洞,如阳朔的月亮山,桂林的象鼻山,都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另外,月亮山的穿洞位置出现的比较高,说明月亮山的形成年代更久远,而象鼻山的位置则比较低,则是形成年代较年轻。
这两者都是早已形成于地下而后期受山体抬升作用出露地表的。
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月亮山距离主河道较远,而象鼻山则位于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汇处。
象鼻山不仅受雨水的侵蚀与淋溶作用,同时还受河水与洪水的侵蚀与侧蚀。
随着时间的推移,鼻孔会越来越大,甚至有一天,象鼻山的穿洞将不复存在,因为洞顶或许会被侵蚀掉。
地下喀斯特地貌分为:
(1)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
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2)堆积地貌
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以上地貌在七星岩与芦笛岩发育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