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 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
·
目标反应时间:<30分钟。
四级:(非紧急)
·
一般患者
·
决定:可在急诊候诊或去门诊候诊。
·
目标反应时间:<180分钟。
重症监护室救治
• 硬件: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 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 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 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 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总结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结构,在抢 救伤病员的生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电话呼救(国家规定了专用电话号码,例如美国为911,苏联为03,中
国为120) 伤病员所在的详细地址、主要病情;呼救者姓名、电话号码;伤员做了 何种现场处;询问对方有何问题,待对方答复后再挂断电话以及派人在显 眼处等待救护车
• 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应做好组 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
转运原则:就近、专科、自愿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 独立型
•
代表城市 北京、保定
•
特点 急救中心独立地完成院前——急诊科——EICU急救一条龙服务
• 依托型
•
重庆、青岛、邯郸
•
依托于综合性医院完成以上服务
• 行政型
•
广州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急症科、ICU、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
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和转运和途中监护急诊科和ICU:院内救护生命绿色通道: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危急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酌情补办。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特点: 1.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及时、连续的急救医疗服务。
2.三者既分工明确,又密切联系。
3.既适合平时的急诊工作,又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EMSS流程:120报警-->救护车出动-->现场救护-->运送至医院并监护-->生命绿色通道-->就医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救护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转变为“暂时等待,稳定伤情后再转移”) 2.意外灾害和伤害事故增加(在我国伤害是第5位死亡原因。
最常见的伤害主要有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高空跌落等。
) 3.疾病谱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要求: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救护、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强化治疗。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简称 EMSS)就像是生命的守护联盟,在关键时刻能拉人一把,把人从生死边缘给拽回来。
咱就来唠唠这个体系到底是啥玩意儿组成的。
一、院前急救这可是急救的先锋部队,就像一群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战士。
当有人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120 急救电话一响,院前急救人员立马出动。
他们开着救护车风驰电掣地奔赴现场,那速度,简直比曹操还快。
这些急救人员得有十八般武艺,会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搬运伤员等等。
我就觉得吧,他们就像是超级英雄,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
建议呢,咱得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多配点先进的设备,让这些英雄们有更好的武器去战斗。
二、院内急诊病人被送到医院后,院内急诊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这里就像一个战场指挥部,医生护士们忙得脚不沾地。
各种检查、诊断、治疗都得迅速展开。
我有一次去医院急诊,那场面,简直跟打仗似的。
医生们严肃认真,护士们跑来跑去,让人心里踏实。
感受就是,这里的效率真的很重要。
希望医院能不断优化流程,让病人能更快地得到救治。
三、重症监护病房(ICU)这地方可以说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那些病情特别严重的病人就会被送到这里。
里面各种高科技设备,看着就很厉害。
医生和护士们更是时刻盯着病人,不敢有丝毫松懈。
我想象着,如果自己躺在那里,肯定希望有一群厉害的人守护着自己。
想法就是,ICU 的医护人员太不容易了,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支持。
总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等部分组成的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
他们共同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这个体系能不断完善,让我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更有底气。
emss名词解释

emss名词解释EMS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是一种应急医疗服务系统,旨在提供紧急医疗救援和护理服务。
EMSS系统的目标是为受伤或生病的人提供尽快的医疗援助,并将其转运到适当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护理。
EMSS系统通常由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组成,包括急救车辆、急诊医疗人员、急救中心、医疗设备和协调中心。
急救车辆通常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以便在迅速到达现场时能为患者提供紧急治疗和救援。
在急救车上,急救医疗人员可以进行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氧气吸入等。
急救车还可以将患者转运到急诊医疗设施,如医院或其他紧急医疗机构。
急诊医疗人员是EMSS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通常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如急救医生、护士、紧急医疗技术人员等。
他们具备应对急救情况的技能和知识,并可以为患者提供急救处理、诊断和治疗。
急诊医疗人员还需要与急诊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医生和医护人员进行紧密合作,以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
急救中心是EMSS系统中的一个核心环节,负责接听紧急电话、指导紧急救援和协调救援团队。
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伤势和紧急程度,决定派遣多少急救车前往现场,并向急救医疗人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急救中心还与其他医疗机构保持联系,以确保患者在到达医院后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在EMSS系统中,医疗设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医疗工具和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注射器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急救医疗人员进行紧急治疗和救援,并提供重要的生命支持。
最后,协调中心是EMSS系统的枢纽,负责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并确保患者及时得到紧急救援和转运。
协调中心通常由专家团队组成,他们具备医疗知识和紧急救援经验,并能够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的来说,EMSS是一个重要的医疗体系,旨在为受伤或生病的人提供紧急的医疗救援和护理。
emss名词解释

emss名词解释EMSS,全称为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即紧急医疗服务系统,是指由一系列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设备组成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旨在为病人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和抢救,以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
一、EMSS的组成EMSS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急救中心:负责接收和分派紧急呼叫,协调急救人员和医疗设备的调度和使用,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2.救护车:是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将医疗人员和医疗设备迅速送往事故现场,进行紧急抢救和转运伤员到医院。
3.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急救人员等,他们是EMSS的核心力量,负责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现场诊断、抢救和治疗。
4.医疗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器等,是EMSS的重要保障,能够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救援。
二、EMSS的工作流程EMSS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接警和调度:急救中心接收到紧急呼叫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现场情况,快速调度救护车和医疗人员前往现场。
2.现场救治:医疗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现场诊断和治疗,包括心肺复苏、止血、输液等。
3.转运和送医:救护车将病人转运到医院,并在途中进行紧急治疗和监护,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4.医院救治:病人到达医院后,由医院医生和护士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直至病情稳定。
三、EMSS的作用和意义EMSS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快速救援,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援服务,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其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急救效率:EMSS能够快速响应、迅速救援,有效提高了急救效率,缩短了救援时间,为病人争取了更多的生命救援机会。
2.减轻患者痛苦:EMSS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救援,减轻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3.提高医疗水平:EMSS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援服务,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提高了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绿色生命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护士主要工作:院前急救(出诊)、院内急诊、危重症救护。
抢救物品“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三区四级”就诊:红区——抢救监护黄区——密切观察诊疗,适于III级患者。
绿区——IV级患者诊疗区。
I级濒危患者;II级危重患者;III级急症患者;IV级非急症患者。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一级:特别重大,死亡30人以上,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
二级:重大,10~30人死亡,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三级:较大,3~10人死亡,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四级:一般,1~3人死亡,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灾难分类:(1)按发生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按发生方式分为:突发灾难和渐变灾难。
(3)按发生顺序分为:①原生灾难:如地震、洪水。
②次生灾难:如地震后建筑物破坏引起火灾、有毒气体泄露等。
③衍生灾难:灾难发生后,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诱导出的一系列其他灾难,如地震后发生的停产、通讯交通破坏、社会恐慌等。
检伤分类的方法:(1)START法:最常用,是基于呼吸、心跳及精神状态的检伤分类法。
救治方面一般仅做三项处理措施-开放气道、止血、抬高患肢。
(能否行走→能-绿色;不能→是否有呼吸→无-开放气道后是否有呼吸→无-黑色;有-红色;;有呼吸→呼吸频率≥30-红色;<30者,能否触及脉搏→否-红色;能→评估意识,能否根据命令做简单动作→否-红色;能-黄色)(2)Jump START:用于1~8岁儿童。
(3)SALT:适用于大规模伤亡事件的预检分诊系统。
分诊问诊方法:(1)OLDCART:用于评估各种不适症状。
Onset-发病时间,“什么时候感到不舒服的?”Location-发病部位,“哪儿觉得不舒服?”Duration-持续时间Characteristic-特点,“什么样的不舒适?”Aggravating-加重因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院前急救的特点
院内急救
包括急诊抢救和后续相关专科治疗
急诊科救治
急诊病人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分诊及观察。其后按病人具体情况决定出院、转入相应科室、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或综合性危重病监护病房。
急诊科一般均建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可分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察室等部门,急诊医护人员应能熟练掌握抢救及监测设备的性能及操作。
重症监护室救治
硬件: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总结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结构,在抢救伤病员的生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EMSS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病人身边、送到发病现场,经过初步诊治处理,维护其基本生命,然后将病人安全转送到医院,为抢救生命和改善预后,争取了时间,极大程度的保证了病人的生命安全。 我国已建立起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EMSS 急诊服务体系。
现场急救 途中救护
急诊科 ICU
EMSS的组成
完善的通讯 指挥系统
ICU及专科 强化治疗
高水平的 医院急诊服务
有监测和急救 装置的运输工具
现场救护
急救员
指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 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EMS救援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合服务人员等参加过救护培训并获取培训相关的证书,能对伤员作初步处理的人)0203 Nhomakorabea04
环境复杂,多在事故现场、病家或救护车内进行。
对急救人员要求高:处置专科急症病人的能力;具有处理危重症病人的能力
emss的组成

emss的组成EMSS是EmergencyMedicalServicesSystem(紧急医疗服务系统)的缩写,是指一种全面的急救服务体系,旨在在紧急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援服务。
该系统是由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组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职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EMSS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1.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EMSS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接受来自紧急呼叫中心的电话,协调急救车辆的派遣和医疗团队的部署。
急救中心还提供医疗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急救人员在现场提供最佳的护理。
2.紧急呼叫中心紧急呼叫中心是EMSS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接受紧急呼叫并对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根据情况,紧急呼叫中心将指示急救人员前往现场,或向其他急救机构提供支持。
3.急救车辆急救车辆是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医疗团队和必要的医疗设备运送到现场。
急救车辆通常分为救护车和急救车两种类型,其中救护车主要用于将患者从现场运送到医疗设施,而急救车则是专门用于现场急救。
4.医疗团队医疗团队是EMSS的核心组成部分,由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组成。
他们负责在现场提供紧急医疗护理,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治疗。
医疗团队的能力和经验对于患者生命的挽救至关重要。
5.医疗设备医疗设备是EMSS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括心电图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器等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医疗团队在现场提供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治疗。
此外,紧急药品和其他医疗用品也是医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6.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EMSS的最终目的地,用于提供更高级别的急救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通常分为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专门的医生和护士。
医疗机构在EMSS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护理和治疗。
EMSS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
在紧急情况下,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职责,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得到救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 独立型
•
代表城市 北京、保定
•
特点 急救中心独立地完成院前——急诊科——EICU急救一条龙服务
• 依托型
•
重庆、青岛、邯郸
•
依托于综合性医院完成以上服务
• 行政型
•
广州
•
统一的城市急救通讯指挥中心,院前急救由各医院分片出诊
• 院前型
•
上海、天津、南京
·
目标反应时间:<30分钟。
四级:(非紧急)
·
一般患者
·
决定:可在急诊候诊或去门诊候诊。
·
目标反应时间:<180分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症监护室救治
• 硬件: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 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 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 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 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总结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结构,在抢 救伤病员的生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急救员
ICU及专科 强化治疗
完善的通讯 指挥系统
高水平的 医院急诊服务
现场救护
有监测和急救 装置的运输工具
现场救护
• 第一反应员( First responder )
指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 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EMS救援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 共场合服务人员等参加过救护培训并获取培训相关的证书,能对伤员作初 步处理的人)
•
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不设床位,出诊时随车人员为急救医士
• 武汉同时存在着院前型和依托型。
院前急救的特点
1、环境复杂,多在事故现场、病家或救护车内进行。
2、医疗条件受限: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辅助检查有限;药品仅备有抢救 药品;医疗设备配有便携式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3、对急救人员要求高:处置专科急症病人的能力;具有处理危重症病人的 能力
• 电话呼救(国家规定了专用电话号码,例如美国为911,苏联为03,中
国为120) 伤病员所在的详细地址、主要病情;呼救者姓名、电话号码;伤员做了 何种现场处;询问对方有何问题,待对方答复后再挂断电话以及派人在显 眼处等待救护车
• 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应做好组 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
EMSS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病人身边、送到发病现场,经过初步 诊治处理,维护其基本生命,然后将病人安全转送到医院,为抢救生命和改 善预后,争取了时间,极大程度的保证了病人的生命安全。
我国已建立起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的“生命绿色通 道”为一体的EMSS 急诊服务体系。
·
决定:开放绿色通道和抢救室。
·
目标反应时间:即刻。
二级:(急重症)
·
有潜在的生命危险,可能急剧变化。如严重骨折、突发剧烈头痛、开发性创伤等。
· 决定:各诊室优先就诊。
·
目标反应时间:<10分钟。
三级:(亚紧急)
·
生命体征尚稳定,急性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病人。如高热、呕吐、轻度外伤、轻度腹痛等。
·
决定:各诊室候诊。
July wang
内容摘要
概念 组成 细说EMSS 总结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 一体的急救网络。
院前急救 院内救护
现场急救
途中救护
急诊科
ICU
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 止血、包扎、骨折固定、转运等技术。
创伤伤员的分类
途中转运
目前已改变了“救护车的任务只是 把病人转运到医院”的概念,强调 运送过程中应边监护、边抢救、边 与急救中心或接受医院联系,报告 病人情况及接受指导。设备完善的 加强监护机动车及小型救护飞机或 直升机的使用,有力地提高了抢救 成功率。
4、技术力量单薄,一般由医生、护士、司机等3人组成,部份救护车配备 担架员。
5、必须在短时间对病人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急救措施。
6、医师现场完成院前急救病历,以便与院内交接。
院内急救
包括急诊抢救和后续相关专科治疗
急诊科救治
• 急诊病人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分诊及观察 。其后按病人具体情况决定出院、转入相应科室、各专科重症监护病 房或综合性危重病监护病房。
急诊科一般均建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可分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 观察室等部门,急诊医护人员应能熟练掌握抢救及监测设备的性能及操作。
• 分诊
将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
一级:(急危症)
· 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急救。如心搏呼吸骤停、持续严重心律失常、重度创伤大出血等
• 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
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 6、避免过度通气 •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