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 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
·
目标反应时间:<30分钟。
四级:(非紧急)
·
一般患者
·
决定:可在急诊候诊或去门诊候诊。
·
目标反应时间:<180分钟。
重症监护室救治
• 硬件: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 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 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 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 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总结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先进的急救医疗服务结构,在抢 救伤病员的生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电话呼救(国家规定了专用电话号码,例如美国为911,苏联为03,中
国为120) 伤病员所在的详细地址、主要病情;呼救者姓名、电话号码;伤员做了 何种现场处;询问对方有何问题,待对方答复后再挂断电话以及派人在显 眼处等待救护车
• 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应做好组 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
转运原则:就近、专科、自愿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 独立型
•
代表城市 北京、保定
•
特点 急救中心独立地完成院前——急诊科——EICU急救一条龙服务
• 依托型
•
重庆、青岛、邯郸
•
依托于综合性医院完成以上服务
• 行政型
•
广州
•
任务一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任务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综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中途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概念上强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主要是应对地震、火灾、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事故造成的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员进行初步急救,先是人群自救互救,随后带有抢救设备的急救员和救护组来到现场参加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把患者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的急救中心,接受进一步抢救的诊断,即所谓医院急救;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重症或专科监护病房。
近30年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日益受到各级卫生机构及广大患者的关注。
建立一个组织结构严密,行动迅速,并能实施有效救治的医疗组织来提供快速的、合理的、及时的处理,将患者安全的转送到医院,使其在医院内进一步得到更有效的救治,成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
各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达国家尤其重视EMSS的发展和完善,这种随着高科技发展起来的急救医学模式一经建立就显出了勃勃生机。
我国急救医疗服务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中城市出现了院前医疗救治的专业机构——救护站。
1980年10月,卫生部正式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急救的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总结了新中国急救工作的基本状况,提出了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加强急救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意见,将发展急救事业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
随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乡急救组织。
它是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重症或专科监护病房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医疗机构。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急症科、ICU、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
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和转运和途中监护急诊科和ICU:院内救护生命绿色通道: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危急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酌情补办。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特点: 1.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及时、连续的急救医疗服务。
2.三者既分工明确,又密切联系。
3.既适合平时的急诊工作,又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EMSS流程:120报警-->救护车出动-->现场救护-->运送至医院并监护-->生命绿色通道-->就医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救护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转变为“暂时等待,稳定伤情后再转移”) 2.意外灾害和伤害事故增加(在我国伤害是第5位死亡原因。
最常见的伤害主要有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高空跌落等。
) 3.疾病谱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要求: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救护、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强化治疗。
emss名词解释

emss名词解释EMS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是一种应急医疗服务系统,旨在提供紧急医疗救援和护理服务。
EMSS系统的目标是为受伤或生病的人提供尽快的医疗援助,并将其转运到适当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护理。
EMSS系统通常由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组成,包括急救车辆、急诊医疗人员、急救中心、医疗设备和协调中心。
急救车辆通常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以便在迅速到达现场时能为患者提供紧急治疗和救援。
在急救车上,急救医疗人员可以进行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氧气吸入等。
急救车还可以将患者转运到急诊医疗设施,如医院或其他紧急医疗机构。
急诊医疗人员是EMSS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通常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如急救医生、护士、紧急医疗技术人员等。
他们具备应对急救情况的技能和知识,并可以为患者提供急救处理、诊断和治疗。
急诊医疗人员还需要与急诊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医生和医护人员进行紧密合作,以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
急救中心是EMSS系统中的一个核心环节,负责接听紧急电话、指导紧急救援和协调救援团队。
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伤势和紧急程度,决定派遣多少急救车前往现场,并向急救医疗人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急救中心还与其他医疗机构保持联系,以确保患者在到达医院后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在EMSS系统中,医疗设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医疗工具和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注射器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急救医疗人员进行紧急治疗和救援,并提供重要的生命支持。
最后,协调中心是EMSS系统的枢纽,负责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并确保患者及时得到紧急救援和转运。
协调中心通常由专家团队组成,他们具备医疗知识和紧急救援经验,并能够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的来说,EMSS是一个重要的医疗体系,旨在为受伤或生病的人提供紧急的医疗救援和护理。
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急诊重症医学必备

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急诊重症医学必备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急诊重症病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对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时间往往是生命的关键。
为了提高急诊重症医学的应对能力,EMS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应运而生。
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是应对多种急诊重症情况的一份详细而系统的应急救援方案,旨在规范急诊医生的操作流程,提高抢救效率,降低病人死亡率。
以下将介绍一些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的必备要素和实施步骤。
一、抢救准备1. 构建急诊重症医学团队: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需要明确医疗人员的分工,并配备相应的急诊重症医学专家和护理人员,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资源准备:为了保证病人的抢救过程中,有足够的医疗器械和药物,EMSS应急预案要求急诊科医生提前准备好急救箱、呼吸支持装置、心脏除颤仪等设备,并保持其完好可用的状态。
3. 常规培训与演练:急诊科医生需要接受定期的培训和演练,以提高他们的抢救技术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
二、急诊抢救步骤1. 评估患者:对于危重病人,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要求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以确定患者的急诊病情。
2. 采取迅速措施:在确定病人病情危急后,急诊医生应立即采取措施,例如进行心肺复苏、导尿、气管插管等,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3. 病因诊断与治疗: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要求医生进行初步的病因诊断,以确定病人的具体病因。
然后根据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
4. 监测和观察:在抢救过程中,急诊医生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 报告与转诊:EMSS急诊急救危重抢救应急预案要求医生及时向急诊科主任报告病情和治疗效果,以便做出进一步的决策,包括是否需要转诊至更专业的医疗机构。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绿色生命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护士主要工作:院前急救(出诊)、院内急诊、危重症救护。
抢救物品“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三区四级”就诊:红区——抢救监护黄区——密切观察诊疗,适于III级患者。
绿区——IV级患者诊疗区。
I级濒危患者;II级危重患者;III级急症患者;IV级非急症患者。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一级:特别重大,死亡30人以上,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
二级:重大,10~30人死亡,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三级:较大,3~10人死亡,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四级:一般,1~3人死亡,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灾难分类:(1)按发生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按发生方式分为:突发灾难和渐变灾难。
(3)按发生顺序分为:①原生灾难:如地震、洪水。
②次生灾难:如地震后建筑物破坏引起火灾、有毒气体泄露等。
③衍生灾难:灾难发生后,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诱导出的一系列其他灾难,如地震后发生的停产、通讯交通破坏、社会恐慌等。
检伤分类的方法:(1)START法:最常用,是基于呼吸、心跳及精神状态的检伤分类法。
救治方面一般仅做三项处理措施-开放气道、止血、抬高患肢。
(能否行走→能-绿色;不能→是否有呼吸→无-开放气道后是否有呼吸→无-黑色;有-红色;;有呼吸→呼吸频率≥30-红色;<30者,能否触及脉搏→否-红色;能→评估意识,能否根据命令做简单动作→否-红色;能-黄色)(2)Jump START:用于1~8岁儿童。
(3)SALT:适用于大规模伤亡事件的预检分诊系统。
分诊问诊方法:(1)OLDCART:用于评估各种不适症状。
Onset-发病时间,“什么时候感到不舒服的?”Location-发病部位,“哪儿觉得不舒服?”Duration-持续时间Characteristic-特点,“什么样的不舒适?”Aggravating-加重因素。
emss的组成

emss的组成EMSS是EmergencyMedicalServicesSystem(紧急医疗服务系统)的缩写,是指一种全面的急救服务体系,旨在在紧急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援服务。
该系统是由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组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职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EMSS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1.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EMSS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接受来自紧急呼叫中心的电话,协调急救车辆的派遣和医疗团队的部署。
急救中心还提供医疗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急救人员在现场提供最佳的护理。
2.紧急呼叫中心紧急呼叫中心是EMSS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接受紧急呼叫并对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根据情况,紧急呼叫中心将指示急救人员前往现场,或向其他急救机构提供支持。
3.急救车辆急救车辆是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医疗团队和必要的医疗设备运送到现场。
急救车辆通常分为救护车和急救车两种类型,其中救护车主要用于将患者从现场运送到医疗设施,而急救车则是专门用于现场急救。
4.医疗团队医疗团队是EMSS的核心组成部分,由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组成。
他们负责在现场提供紧急医疗护理,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治疗。
医疗团队的能力和经验对于患者生命的挽救至关重要。
5.医疗设备医疗设备是EMSS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括心电图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器等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医疗团队在现场提供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治疗。
此外,紧急药品和其他医疗用品也是医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6.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EMSS的最终目的地,用于提供更高级别的急救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通常分为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专门的医生和护士。
医疗机构在EMSS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护理和治疗。
EMSS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
在紧急情况下,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职责,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得到救治。
紧急医疗服务体系

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紧急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是指为应对突发危机和急救需求,集中配置并协调医疗资源以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的一套系统。
一、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定义与意义紧急医疗服务体系是城市、地区或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其旨在为突发意外、疾病爆发或其他紧急状况下的患者提供快速、优质的医疗援助。
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因突发情况引起的伤亡和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紧急医疗服务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性医疗网络,涵盖急救系统、救护车服务、急诊医疗机构、协调中心等。
其目的是通过快速响应、高效运作、专业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情况下的伤亡和延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二、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要素和运作机制1.急救系统急救系统作为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由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急救医疗机构和急救医务人员组成。
当患者出现危急情况时,通过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中心将根据患者的病情紧急调度急救车辆和医务人员前往现场进行紧急救治。
2.救护车服务救护车是紧急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患提供紧急转运和急救治疗,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专业医疗救助。
现代救护车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救护人员,可以进行实时监护和紧急处理。
3.急诊医疗机构急诊医疗机构是紧急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和抢救。
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急诊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快速的处置。
4.协调中心协调中心起到统筹、调度和指挥作用,负责接受紧急呼叫、调度急救资源、指挥急救行动和对紧急事件进行监控和统计。
协调中心需要与急救车辆、急诊医疗机构等紧密配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
三、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1.建设紧急医疗服务网络要建设覆盖城乡的紧急医疗服务网络,确保紧急医疗救援的全时段、全覆盖。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医院的紧急医疗技能培训,提高其对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的诊断和处理能力,减少病患转诊的延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急症科、ICU、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
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和转运和途中监护急诊科和ICU:院内救护生命绿色通道: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危急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酌情补办。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特点: 1.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及时、连续的急救医疗服务。
2.三者既分工明确,又密切联系。
3.既适合平时的急诊工作,又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EMSS流程:120报警-->救护车出动-->现场救护-->运送至医院并监护-->生命绿色通道-->就医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救护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转变为“暂时等待,稳定伤情后再转移”) 2.意外灾害和伤害事故增加(在我国伤害是第5位死亡原因。
最常见的伤害主要有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高空跌落等。
) 3.疾病谱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要求: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救护、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强化治疗。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