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2课 地震层序-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兼容模式]
地震反射波的名词解释

地震反射波的名词解释地震反射波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地震勘探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反射波是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遇到不同密度或性质的界面时发生的一种现象。
在地震勘探中,我们通常使用震源产生的地震波辐射到地下,然后通过地下不同介质的反射来获取地层信息。
地震反射波的产生与传播地震反射波的产生源自地震波的辐射。
当地震波通过地下介质传播时,如果遇到介质的密度或岩性发生变化,就会发生反射现象。
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介质的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改变,引起波前形态的畸变,从而产生反射波。
地震反射波的传播路径是从震源开始,经过地表、地下不同介质的反射,最终到达地震仪或接收器。
地震反射波穿过地下介质时会发生多次反射,这些反射波被接收器记录下来,并通过对反射波进行分析与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地下的地层构造、岩性分布、油气资源等。
地震反射波的特征与解释地震反射波具有一些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首先,反射波的振幅与地下界面的反射系数有关,反射系数是指地震波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的传播时能量的变化。
反射波的振幅越大,说明反射系数越大,反之亦然。
通过测量反射波的振幅变化,我们可以推测地下介质的变化情况。
其次,反射波的到时与地下界面的深度有关,到时是指地震波从震源到达接收器所经历的时间。
通过测量不同地层的到时,我们可以推断地下界面的深度分布。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多次反射,当地下存在多个界面时,反射波会经过多次反射。
多次反射波的振幅逐渐减小,到达接收器的时间延迟。
通过分析多次反射波的振幅衰减和时间延迟,我们可以确定多层地下介质的存在。
地震反射波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地震反射波在地质勘探中有广泛的应用。
地震勘探是通过分析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到时和频率等信息,确定地下的地层构造、岩性分布、油气资源等。
这对于石油、矿产等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反射波还可用于识别地下构造,例如地下断层、构造圈闭等。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络学院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第三次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络学院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第三次在线作业参考答案1. (2.5分)前积构型有时发育不全,但所有前积反射至少必须有部分。
A、顶积层B、前积层C、底积层D、以上说法均不对。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2.(2.5分)对于某一个标准前积反射体而言,一般来说,沉积粒度最细的最可能是一部分。
A、顶积层B、前积层C、底积层D、以上说法均不对。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0.0分3.(2.5分)地震反射结构一般对应地震相单元级别为—。
A、地震相B、地震亚相C、地震微相D、以上说法均不对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4.(2.5 分)A、.B、.C、.D、.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5.(2.5分)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它包括其A、视振幅B、视周期C、波形D、连续性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6.(2.5分)关于高振幅、高频率、高连续性结构代表的地质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OA、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B、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C、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ABC此题得分:2.5分7.(2.5分)“高振幅、高频率、高连续性”地震反射结构可能对应的沉积相类型A、深海相B、深湖-半深湖相C、沼泽相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BC此题得分:0.0分8.(2.5分)层序单元内地层叠加型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____ 。
A、加积B、进积C、退积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ABC此题得分:2.5分9.(2.5分)关于盆地内退积地层叠加型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沉积盆地内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B、反映相对海(湖)平面上升C、沉积速率加大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AB此题得分:2.5分10.(2.5分)关于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均匀垂向加积作用B、进积作用C、退积作用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AB此题得分:0.0分11.(2.5分)关于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至2017 学年第 1 学期
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_地震资料地质解释_性质必修
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___
授课班级资源勘查2014级4-5及留学生班学生人数59
任课教师孙思敏_职称_讲师_
所在院(系、部) 地球科学学院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名称: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作者:王英民
出版单位:内部讲义出版时间:2002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1.每上一次课填写一行,节次填写数字“1-5”,一天共分5大节课,例如:一周上三次课填写三行,并在周学时栏合并单元格填写“6”,周一第3、4节,在节次栏中填写2。
2.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
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课程所属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批准,并报院(系、部)办公室备查。
3.上机、大作业、课堂讨论、外出参观、考试等如占课内学时,在“备注”栏内注明。
4.教学日历由教师自存一份、课程所属系存一份,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内送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并发一份电子版给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有实验和上机学时的须发一份电子版的给实践科sjk@。
02-2-地震勘探-地震波基本概念2波的几个特征

时刻,波源开始振动, 在t0时刻,波源开始振动,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t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 0’ (t0’ > t0 ), 波源的振动可能停止了或暂时停顿了; 波源的振动可能停止了或暂时停顿了; 时刻,传播了一段距离。 到了 t1 时刻,传播了一段距离。
区域:波已经传播过去,振动已停止; 在V0区域:波已经传播过去,振动已停止; 区域:介质振动正在进行; 在V1区域:介质振动正在进行; 区域:波还没有传到; 在V2区域:波还没有传到; S: t1 时到波前,波是不断前进的,波前、波尾是相对某一 时到波前,波是不断前进的,波前、 时刻的波前、波尾。介质中的任何一点都有一个波面。 时刻的波前、波尾。介质中的任何一点都有一个波面。
球面波能量密度示意图
球面波能量密度示意图
地震波的球面扩散: 地震波的球面扩散: 波的振幅与传播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地震波的吸收衰减: 地震波的吸收衰减: •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将地球介质看成是完全弹性体只是 一种几近。精密的地震观测表明, 一种几近。精密的地震观测表明,地震波的能量消耗有时是不能 忽略的, 忽略的,而测量这种消耗也可以提供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更多信 息。 在一定观测点,波的振幅 随时间 衰减可用A= 随时间t衰减可用 表示, 在一定观测点,波的振幅A随时间 衰减可用 =Aoe-ar表示, r为时间衰减系数,Ao 为初始振幅。波传播 距离后,因能量损耗 为时间衰减系数, 为初始振幅。波传播r距离后 距离后, 为时间衰减系数 而导致振幅的减小,可用表示, 为距离衰减系数 为距离衰减系数。 而导致振幅的减小,可用表示,a为距离衰减系数。
水波
绳子传播的波
6)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
• (1)频率和周期:由波源决定,即介质中质点的振动频率和 )频率和周期:由波源决定, 周期。 周期。 • 周期(T)波前进一个波长距离所需的时间 波前进一个波长距离所需的时间。 周期 波前进一个波长距离所需的时间。周期表征了波 的时间周期性。 的时间周期性。 • 频率同周期一样表征了波的时间周期性。 频率同周期一样表征了波的时间周期性。 • 波的周期和频率与波源的振动的周期和频率相同, 注意 : 波的周期和频率与波源的振动的周期和频率相同, 与媒质的性质无关。 与媒质的性质无关。 • (2)波长和波数: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相等的两 )波长和波数:在波动中, 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波长反映了波的空间周期性。 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波长反映了波的空间周期性。 • 波长还等于: 波长还等于: • 波在一个周期中向前传播的距离、 波在一个周期中向前传播的距离、 • 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 纵波中两个相邻疏部或密部间的距离。 纵波中两个相邻疏部或密部间的距离。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反射标志层答案: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地质层位明确的同相轴或波组。
一般具备两个条件:①容易识别且能广泛追踪;②地质意义明确,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2、波组与波系答案: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3、不整合面答案:不整合是指地层序列中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时,该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4、顶超答案: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5、层序(三级):以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7、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一般指波峰或波谷。
8、构造样式: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9、上超: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角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
10、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11、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12、地震反射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3、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14、进积: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有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第二讲)

不整合四种接触关系(续4)
④削蚀是侵蚀作用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代表由于构造运动(区 抬升或褶皱运动)造成的剥蚀性间断。
地震层序划分实例
据底部上超和下超可将此划分为四个地震 层序,17—13层为层序 A;12—8层为层序B;7—4层为层序C;3—1层为层序D。这些层序 又可进一步划分亚层序。如层序B中,12—10层为亚层序B1,9—8 层为亚层序 B2。
反射连续性与地层本身的连 续性有关,它主要反映了不同 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 沉积 条件。一般反射连续性好 表明岩层连续性好,反映沉积 条件稳定的较低能环境;反之 ,连续 性差代表较高能的不稳 定沉积环境。
.连续性的标准
衡量连续性的标准包括长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①长度标准:连续性好(同相轴连续长度大于600米);同 相轴连续性中等(同相轴长度接近300米);连续性差(同相 轴长度小于200米)。 ②丰度标准:连续性好(上述连续性好的同相轴在一个地 震相中占70%以上);连续性差(连续 性差的同相轴占一个 地震相的70%以上);连续性中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2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一个沉积层序是层序顶底界均为整合面处的一定地质时期内沉积 而成的,这一地质时期称为 层序的年龄。因此,层序具有年代地层 意义,同样地震层序也具年代含义。如图4.2a 有25个地层单元。A 、B两个界面由不整合面过渡为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A、B之间的 全部地层构成一个沉积层序。
4考虑各地震相的古地理位置可结合地层等厚图及各地震相的组合关系以沉积相共生组合和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恢复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结构是不相同的在地震分辨率高的前提下可利用地震相分析来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体本节讨论常见的储集体的地震反射特征
1地震波的基本特征PPT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一、波的类型 二、地震波的特征
第一节 地震波的 基本特征
1、地震波的性质
二、地震波的 特征
爆炸点尖脉冲
弹性波
非简谐波
形成地震子波
遵循关于波的一般运动规律
图1 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几种波
第一节 地震波的 基本特征
一、波的类型
入射角不大时,转换波的强度很小。垂直入射时,不产生转 换波,且反射波振幅与入射波振幅和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 如下关系:
反射波的振幅:
A反22VV22
1V1 1V1
A入
反射系数: RA反2V21V1 A入 2V21V1
震资料 处理流程
一 2、、地震地剖震面剖的显面示 的一般概念
(2)变面积剖面: 用梯形面积的大小和边缘的陡缓表示地震波能量的强弱 特点:能够反映界面的形态,直观性强,外形与地质剖面接近。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一 1、、地震地剖震面剖的种面类 的一般概念
地震模型的水平叠加剖面
塔东2
偏移剖面
波阻抗剖面
第二节 地震剖面 特点与地震资料 处理流程
一 2、、地震地剖震面剖的显面示 的一般概念
(1)波形剖面: 用振动图形表示地震记录的波形
特点:比较全面反映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细节 ( 如振幅、频率和相位等 ),反映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第一章
第一节 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一、波的类型 二、地震波的特征
第一节 地震波的 基本特征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 (2)视削截界面
– (3)顶超界面 – (4)上超界面 – (5)下超界面
(1)削截界面(Truncation)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 该界面处,是削蚀角度不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 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 地的一侧出现。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一般
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视削截在一般发育在盆地内部,尤其 是发育在陆棚边缘。地层向盆地内部消失。
3)视削截与界面之上伴生的水下上超的地层超覆方向相反,掀斜型 削截与其界面之上伴生的盆缘上超的地层消失方向相同。而褶皱型 削截有两个,故与上超方向无对应关系。
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
• 整一界面(Concordance)
连续整一、不连续整一和下切面
• 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正确区分
• (1)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2) 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3) 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4) 上超与削截的区分
第4课结束
∈3+O1
O23
构造反转也造成削截界面往下倾方向增强。这时特别要注意盆
地的构造背景,并注意上超与削截之间的相互关系。
(2)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1)顶超为下部同相轴呈切线状向着顶界面 终止,地层向上逐渐减薄,而削截则表现为 下部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
顶超
削截
截削
2) 以顶超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横向上变化很缓慢, 而以削截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则向一方迅速减薄尖灭。
(5)下超面(Downlap)
(5)下超面
(5)下超面
2.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seismic sequence•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1.1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2.1.2 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2.1.3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2.1.4 地震波的分辨率时间剖面是由众多相邻的单道地震记录所组成的。
单道地震记录反映的是该点位的振动图,它反映了其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特征。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为双程旅行时间。
通常为ms。
波形显示:用振动图形式显示地震记录的波形。
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地震动力学特征(如振幅、频率和波形),但是反映界面起伏的直观性较差。
(1)地震记录显示的形式波形+变面积显示:在波形显示的基础上,用梯形面积的大小和边缘的陡缓表示地震能量的强弱。
这种显示能够反映界面的形态,直观性强,外形与地质剖面接近,但是波的动力学特征细节不清。
波形+变密度显示:用密度值大小表示地震波能量的强弱。
振幅强则光线密度大,色调深;振幅弱则光线密度稀,色调变灰。
变密度显示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
波形+彩色显示: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特征突出,表示地震信息的动态范围更大,利于对比。
现有工作站系统多采用彩色显示,利于对比解释。
波形显示波形+变面积显示波形+变密度显示波形+彩色显示时间剖面显示方式的对比(2)显示比例深/宽比:1:2深/宽比:1:1深/宽比:2:1(1)地震子波:由人工震源所激发出的弹性波是一个脉冲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地滤波作用,要发生复杂的变化,由于高频成分受其影响最大,而低频成分受其影响小,因此在传播一定距离后,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且相对比较稳定的波形,称其为地震子波。
激发接收2.1.2 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2)地震子波的传播•地震子波传播到波阻抗界面上时,一部分能量传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则被反射回来,为便于讨论,将它们分别称为入射子波、透射子波和反射子波。
•波阻抗、反射系数A反射子波=A入射子波×R因反射系数不仅有大小,还有正负。
因此可以说反射界面是有正负“极性”之分的。
从而反射子波随界面性质也具有了“极性”褶积模型只在一维空间上讨论问题,其假设前提是地层在横向上稳定不变,地震反射特征只与地层介质的层状结构性质有关,从而可在地层界面的法线方向上研究问题。
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X(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时间序列。
A t X t R t X R t d ()()*()()()==--∞∞⎰τττX反射系数:(ρ2v 2-ρ1v 1)/ (ρ2v 2+ρ1v 1)(3)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反射地震记录的形成子波反射系数合成记录在时间域上,任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在不同时刻的波动特征可用振动图来表示波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谐波,以正弦波为例,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量U (与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U=Asin(ωt+φ0)A 为振幅(amplitude)谐振动曲线中代表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ω为频率(frequency)谐振动系统在一秒中所完成的振动次数。
频率的倒数为周期T,它是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秒)。
ωt+φ0为相位(phase)是时间t的线性函数,它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数值并决定着该时刻的位移值。
φ0为初始相位(primary phase)是与谐振动开始时间有关的一个量。
A AU U在时间域上,任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在不同时刻的波动特征可用振动图来表示波峰(peak):质点位移为正时的极值点。
波谷(trough):质点位移为负时的极值点。
周期(cycle or period):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时间间隔。
持续时间(duration or interval):初始振动到终止振动所持续的时间相位数:在持续时间内波峰或波谷的个数A AU U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量视周期: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时间间隔波峰:质点位移为正时的极值点。
波谷:质点位移为负时的极值点。
持续时间:初始振动到终止振动所持续的时间相位数:在持续时间内波峰或波谷的个数。
实际的地震子波并非简谐波,而是一种复杂的波,严格讲不具周期性,但它可以看作是由无数简谐波叠加形成的复合波。
又具有类似于简谐波的特点,这时可借鉴简谐波的概念描述,但前面要冠以“视”字(apparent)对于地震子波g(t):其频谱()j G R jX A γωωωωω=+=()()()()e地震子波的频谱特征该式又可以表达为复函数:其中g(t)的相位谱g(t)的振幅谱g(t)的振动图的振幅谱为的相位谱为地震子波在频谱上的特征参数主频ω:振幅谱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一般相当于地震波的视频率。
频宽⊿ω :若以F(ω)的值为1,则可找出对应于F(ω) =0.707的两个频率值ω1和ω2,并把⊿ω=ω2-ω1对应的频率区间称为频宽,它反映了绝大部分能量集中的频率范围。
5-10-20-25(主频15、频宽10)45-50-60-65(主频55、频宽10)35-40-80-85(主频65、频宽40)35-40-80-85(主频55、频宽40)主频、频宽对地震子波特征的影响主频决定波的视周期和相位数,对于一定的频宽,主频越高,则视周期越小,相位数越多。
频宽决定波的能量集中程度和视持续时间,对于一定的主频,频宽越大,能量越集中在主相位上,波的视持续时间越短。
零相位最小相位45相位5-15-50-6090相位270相位地震子波的相位特征最小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前端。
最大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后端。
混合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间零相位子波:以0时间对称,能量集中在0时间处。
90度相位子波:以0时间镜像对称,0时处能量为0。
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子波,为便于构造解释,一般进行零相位子波处理,在薄层砂体研究时一般进行90度相位子波处理。
零相位最小相位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好,其优点表现为:零相位子波的旁瓣比最小相位子波的旁瓣小;能量集中在较窄的时间范围内,分辨率高。
零相位子波的脉冲反射时间出现在零相位子波峰值处,最小相位子波的脉冲反射时间出现在子波起跳处,后者计时不准。
2)地震子波相位特征的影响零相位子波与90度相位的适用条件不同零相位:子波对称,主瓣中心与反射界面一致; 只对海底、主要不整合、厚层砂有效。
90度相位:适合薄层,主瓣提到薄层中心。
分辨率: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2.1.4 地震波的分辨率(1)基本概念垂向分辨率的不同定义•时差分辨率:根据两个相邻反射同相轴的时差所能区分开的最小厚度。
•振幅分辨率:根据反射同相轴的调谐振幅所能区分开的最小厚度。
地震波的垂直分辨能力可通过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与穿过地层的双程旅行时的比较来解释。
t ∆υτ/2h ∆=∆当岩层较厚,地震子波的延续时小于穿越岩层的往返时,即时,同一点接收到来自界面R1和R2的两个反射波是可以分开的,形成两个单波。
τ∆<∆t (2)时差分辨率当岩层较薄,地震子波的延续时大于穿越岩层的往返时,即时,来自相距很近的各反射界面的地震子波传播到地面一个接收点时将不能分开。
在接收点收到的是来自多个界面地震子波相互叠加的反射波,形成复波。
在这种情况下,地震记录上看到的一个反射波组,并不是简单地等于一个反射波。
由此表明一个波组并不是来自一个界面的反射波,而是来自一组靠的很近界面的许多地震反射子波叠加的结果。
τ∆>∆t反射波时差分辨率的极限•适用条件是:零相位子波;子波的相位数少,主极值大而明显;(1)Rayleigh准则:两子波到达时差∆t≥b/2(主波峰到第一个波谷的时差)为可分辨;(2)Ricker 准则:两子波到达时间差∆t≥τ(子波主极值两侧的两个最大陡度点的间距)为可分辨;(3)振幅分辨率1/4入地层厚度½入地层厚度1973年Widess设计了楔形地层模型,用于研究反射波形随地层厚度的变化。
认为厚度小于入射子波在其介质中传播时的四分之一主波长为薄层,并提出了无限均匀介质中薄夹层厚度与其薄层反射振幅的关系。
根据振幅大小所能够识别出的厚度为薄层的振幅分辨率地层厚度½入地层厚度1/4入反射波的振幅分辨率的极限——Widess 当地层厚度大于0.5 时,顶、底界面可以识别,可以根据•:在时间~振幅曲线上,当∆h<λ/4时,时差关系无法区分薄层顶底,但合成波形的振幅与时间厚度∆t近似成正比,如能确定其线性函数关系,并经已知井厚度信息的标定,则可根据振幅实现薄层厚度估计。
一般振幅垂直分辨率在1/4λ~1/8λ之间。
5-10-20-25(主频15、频宽10)45-50-60-65(主频55、频宽10)35-40-80-85(主频65、频宽40)35-40-80-85(主频55、频宽40)主频决定波的视周期和相位数,对于一定的频宽,主频越高,则视周期越小,相位数越多。
频宽决定波的能量集中程度和视持续时间,对于一定的主频,频宽越大,能量越集中在主相位上,波的视持续时间越短。
(4)垂向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因素•地震剖面的分辨率主要受子波的分辨能力的影响,•1)子波的频带宽度和主频的影响,地震剖面上主频与频宽的关系Dominant frequency vs. seismic (30-50 Hz)50 Hz 40 Hz30 HzBandwidth vs. seismicNarrower-bandPoststackWider-band2)地震子波相位特征的影响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好,其优点表现为:零相位子波的旁瓣比最小相位子波的旁瓣小;能量集中在较窄的时间范围内,分辨率高。
零相位子波的脉冲反射时间出现在零相位子波峰值处,最小相位子波的脉冲反射时间出现在子波起跳处,后者计时不准。
零相位最小相位垂向分辨率与信噪比的矛盾垂向分辨率与信噪比的矛盾提高分辨率前提高分辨率后波阻抗反演对分辨率的提高:高质量的波阻抗反演成果随地震波振幅、频率、相位的细节变化而变化,在一个相位内部可以出现多个波阻抗强弱变化层,是提高分辨率的最佳方法振幅与波阻抗叠合剖面:波形为振幅,颜色为波阻抗在图(A )中每两条垂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菲涅尔带的直径。
在图(B)中可以看到,当反射体的尺寸小于菲涅尔带时,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绕射点产生的响应。
(A )(B )横向分辨率为菲涅尔带的直径(5)地震波的横向分辨率Fresnel 带的定义•某点周围各点传播时间与最短传播时间小于半个周期的范围称为Fresnel 带•T 0=2h/v •T 1 =T 0+T/2•=2h/v+T/2•=2(h+Tv/4)/v•=2(h+ /4)/vT 0T 1T 0、T 1相差半个周期空间菲涅尔带的大小随深度和速度增加而增加,随频率增加而减小,横向分辨率随时间增大的变化关系0.5反射界面上有A、B、C、D 四处断开,从A到D增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