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章 全球冰雪圈和海平面变化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全球变化》试题库

(完整版)《全球变化》试题库

(完整版)《全球变化》试题库《全球变化》试题库(1-6章)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2、全球变化3、大洋传送带4、深层流5、碳酸盐补偿深度6、温室效应7、生物净初级生产力8、阳伞效应9、始新世末期事件10、新仙女木事件11、区域分异12、沃克环流13、热盐环流14、极性倒转与极性期15、气候模式16、均一性假设17、18O的含义18、新生代衰落19、绕极环流20、奥杜威文化21、更新世滥杀假说22、14C年代测定23、冰期-间冰期转换过程的不对称性24、磁化率25、孢粉26、地质年代表27、成铁时期28、全息假设29、Heinrich事件30、冰期31、间冰期32、生物泵33、14C 34、末次冰期最盛期35、火山活动指数36、南方古猿37、能人38、直立人39、早期智人40、晚期智人41、北京猿人42、猛犸象43、第四纪44、古自然地理环境时期45、辐射演化46、布容正向极性期47、松山负向极性期48、植物硅酸体49、古土壤层50、古环境感应体51、环境代用资料52、全球变化敏感区53、小冰期54、人类生态系统55、地球轨道参数56、全球尺度57、全球观点58、IGBP59、更新世60、有孔虫二、填空1.全球问题的根源在于地球有限的生命支持系统与()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和()地球观为指导,区别于以圈层为核心的旧的地球科学体系。

3.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球变化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体系,主要有四个内容上密切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国际研究计划构成,它们是:(),(),(),以及()。

4.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和()三种形式。

5.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被抬升到()以上重新接受侵蚀堆积过程,从而完成岩石圈循环过程。

6.全球生态系统可分为()和()两大类型。

7.按照全球变化驱动力的来源,可以将驱动因素分文三种类型:()、()和()。

8.()和海陆分布格局的变化会导致大洋环流形式的变化。

全球变暖对极地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影响探讨

全球变暖对极地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影响探讨

全球变暖对极地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影响探讨近年来,全球变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其对极地冰盖融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极地地区的冰盖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其融化与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威胁到极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对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全球变暖对极地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全球变暖对极地冰盖融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极地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比其他地区更快,导致了冰盖的不断融化。

同时,全球变暖也加剧了极地地区的海洋温度上升,这进一步加速了冰盖的融化速度。

据数据显示,北极的冰盖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缩小,南极洲的冰盖也呈现出明显的融化趋势。

这些融化过程导致了海水的增加,进而引发了海平面的上升。

其次,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冰盖融化对海平面上升产生了显著影响。

科学家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全球变暖的继续,冰盖融化将加速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据估计,到本世纪末,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几十厘米甚至更多。

这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威胁,特别是低洼地区和岛屿国家。

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滨海城市的洪水频发,沿海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淡水资源的盐化等问题。

此外,全球变暖还对极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极地地区是许多独特的物种和栖息地的家园,这些生物和生态系统对冰盖的稳定性有着极高的依赖性。

然而,冰盖的融化破坏了它们的生境,导致极地生物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例如北极熊等。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对极地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呢?首先,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降低全球气温的上升速度。

此外,加强对极地地区的保护工作,尤其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减少冰盖融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减缓冰盖融化的速度,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总而言之,全球变暖对极地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发展,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潜在威胁。

一、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的冰川面积已经显著减少。

温度升高导致冰川的融化加速,进一步缩小了冰川的规模。

根据科学研究,过去几十年间,全球的冰川数量减少了30%以上。

冰川融化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对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冰川的消失导致水源短缺。

许多人依赖于冰川的融水来供应家庭用水、农业灌溉和发电等需求。

然而,当冰川消失后,这些地区将面临严重的供水危机和生态破坏。

其次,冰川融化还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增加。

冰川的融化会导致山体结构的破坏,增加了山脚下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

泥石流的频发给附近的村庄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破坏,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与冰川融化相伴随的是海平面的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加速了冰川和海冰的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首先,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海岸侵蚀。

海水倒灌到海岸上,引起滨海地区的土地退化和环境退化,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次,海平面上升还会引发更严重的洪水。

在海水上升的作用下,洪水的威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对于许多沿海城市而言,洪水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和破坏性,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三、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

首先,各国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倡议和政策。

各国应遵守《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次,投资绿色能源,推动经济向低碳发展转变。

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北极圈冰盖变化与全球海平面的关系

北极圈冰盖变化与全球海平面的关系

北极圈冰盖变化与全球海平面的关系北极圈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之一,以其极端的气候和著名的冰盖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逐渐观察到北极圈的冰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引发了对全球海平面是否会受到影响的担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北极圈的气温极低,导致水分凝结形成冰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冰晶逐渐堆积形成冰川和冰盖。

冰盖是指一层层的冰块堆积在陆地或海洋上,从而形成的大片冰覆盖。

然而,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极圈的冰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来,北极圈的冰盖迅速消融,破纪录地减少。

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和测量发现,北极圈的冰盖在面积和厚度上都在不断下降。

这种冰盖减少的趋势使得海水与海冰表面接触的时间增加,导致更多的海冰融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极圈的冰盖将变得越来越薄,最终可能会完全消失。

北极圈冰盖变化与全球海平面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主要因素来解释。

首先,北极圈的冰盖消融会释放大量的淡水进入海洋。

当冰川和冰盖融化时,其中的水分会进入海洋中,从而增加海水的体积。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北极地区每年释放的淡水大约相当于全球海水水量的1%。

这意味着北极圈的冰盖消融对全球海平面上升有着显著的贡献。

其次,北极圈的冰盖变化还会影响地球的热平衡和气候系统。

冰盖具有很强的反射能力,可以将太阳光线反射回太空,减少对地球表面的吸热。

而当冰盖减少时,海洋暴露在太阳下,吸收了更多的热量,导致海水温度上升。

这不仅对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也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反馈作用。

温暖的海洋水温将进一步加剧冰盖融化的速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北极圈冰盖变化也给全球带来了其他一系列问题。

首先,北极圈的生态系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许多极地物种如北极熊和海豹依赖于冰盖来繁衍和觅食,而冰盖的减少对它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其次,北极圈冰盖的减少还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北极地区的气候模式与全球气候系统紧密相连,冰盖的减少将对全球的海洋循环、降水模式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第六章-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分解

第六章-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分解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顺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暖和的时代。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
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两次结冰,紧 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其次次暖和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初)
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 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 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海平面”的全称叫平均海平面。原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海水表面的平均高程是静止不动的,可用它作为大地测量高程的零点。 平均海平面的“高程”,是验潮仪自动记录并求平均值计算出来的。事实上,由于各国各地验潮站观测时限及观测方法技术的不同,所以产生的平均海平面高程,普遍存在确定的差异。
海平面的内涵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有时为暖和期,有时为寒冷期。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大约可分为4个暖和期,4个寒冷期。
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全球气候变更
第一次暖和时期 (公元前3500—前1000年)
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 湖曾全部冻结,苏州旁边的南运输河曾经 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 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第四次暖和时期 (13世纪)
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 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时期 (15—19世纪)
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旁边的 运输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
海平面的概念
验潮站的资料显示现代海水表面的高度瞬息变更;海平面只是某一时间内的平均海平面。 地球表面同一时间内不同地方的海面是不等高的。测量学上把某些地方某一时间内海水面的平均高度作为高程起算点;地球物理上平均海平面被近似地作为地球表面的作用等势面,即大地水准面。 现代海平面即海拔高度的起点,由验潮站以每小时的潮位记录,长期平均值得来,作为测量地区高程系统的基准面。 我国1956年规定青岛平均海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面,即黄海基准面。

海洋地质 第六章 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资料.

海洋地质 第六章 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资料.

• 广义理解
• 还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
• 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水资源污染、 荒漠化、森林退化等)
• 人口的急剧增长
海平面的概念
• 验潮站的资料显示现代海水表面的高度瞬息变化; 海平面只是某一时间内的平均海平面。
• 现代海平面即海拔高度的起点,由验潮站以每小时 的潮位记录,再由长期平均值得来,作为测量地区 高程系统的基准面。
海水体积变化
间冰期 冰期
板块运动与洋盆容积变化
板 块 扩 张 导 致 海 平 面 变 化
海水温度、盐度的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 的改变与海平 面变化
不同时间尺度的海平面变化
• 海洋尺度:现代 • 器测尺度:百年级 • 轨道尺度:万年级 • 构造尺度:百万至亿年级
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尺度
• 大通站径流量小于10, 000m3/s时,1和5等盐线 的内侵将增加几十km
• 南水北调会明显地减少枯季长江入海流,将可能 出现严重的盐水入侵。
作业
• 1、全球变化 • 2、海平面 • 3、海平面变化的原因 • 4、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 5、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海面变化 • 6、海平面变化的后果
现今CO2的含 量是42万年来 最高的

公元1856-2003年全球地表温度变化
(相对于1961-1990年30年气候平均)
温 度 距 平 ( )
( updated from Jones et al., 2003 )

1860-200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0.4-0.8℃ (平均0.6℃); 近百年间17个最暖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 20世纪以来,1998年最暖,2002和2003年为第二和第三暖年。

中山大地球科学概论课件第6章 冰雪圈

中山大地球科学概论课件第6章  冰雪圈
17.0
格陵兰岛
大陆冰盖占全岛面积 4/5 格陵兰岛的大陆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面
将升高6.5m。
一、雪线 长年积雪的下线。雪线处的 年降雪量等
于消融量,二者平衡。是为气候雪线。
冰川形成在雪线以上。雪线高度受以下条件 影响:
(1)温度——长期保持在零度以下,低纬度 雪线位置高,高纬度反之。
冰主要分布在南极冰盖,北极海冰和大陆 冰川(格陵兰岛、青藏高原等)。
冰冻圈的覆盖范围是可以改变的,冰冻圈 平均覆盖世界海洋的7%,多年冰覆盖了 陆地表面的11%。
水的冰点恰好位于地球上通常的最低温度 和最高温度之间大约一半的地方,因此, 冰冻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 极为敏感。
1.1 南极冰盖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冰山 却是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 的冰山从陆缘冰的边缘分裂出来,成为南极海域 独具特色的象征。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 218 300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
由于南大洋的冰山体积大,海面温度低,一般寿 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才会慢慢消融
南极冰川
(2)降水量——降水多雪线低。赤道附近 的雪线比副热带高压带低,说明温度的影响 没有降水大。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多,雪线低。 如南半球海洋面积大,雪线高度比北半球同 纬度低。
(3)地形——雪线高度受坡形和坡向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降水多,雪线低(4400 -4600m)。北坡为5800-5900m.
横向上,中央快两边小;纵向上,上快下 慢。
冰川末端因冰舌消融速度变慢。
五、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1、冰川的侵蚀 拔蚀——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与冰川冰
冻结在一起,然后在冰川移动时被拔起带 走。
磨蚀——象刨子一样进行刨蚀。

《全球气候变化》 讲义

《全球气候变化》 讲义

《全球气候变化》讲义一、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指的是在长时间尺度上,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显著变化。

这不仅仅是气温的升高或降低,还包括降水模式的改变、海平面的升降、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等等。

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多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

当这些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时,都可能引发整个气候系统的连锁反应。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方面,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火山喷发时释放的大量火山灰和气体进入大气,能够阻挡阳光,导致短期内气温下降。

此外,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导致气候的长期波动。

然而,在当今时代,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显著。

首先,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积聚,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难以散发出去,从而导致气温升高。

其次,森林砍伐也是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

森林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碳库,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但当森林被砍伐后,不仅失去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且被砍伐的树木在腐烂或燃烧过程中还会释放出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

再者,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排放,如甲烷、氟利昂等,也是强有力的温室气体。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使用、牲畜养殖等也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这些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对生态系统而言,许多物种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

气温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栖息地缩小甚至消失,从而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一些动植物可能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气候条件,导致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

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足够多的降雪 • 足够低的温度
• 加积作用和冰川的增长 • 消融作用和冰川的退缩
• 冰川平衡
8
9
10
山谷冰川
• 又称高山冰川 • 形成与雪线以上高度,沿着山谷向下移动,占据山谷的全部宽 度,将谷底掩埋在几百米的冰之下。
• 低纬度:冰斗
• 高纬度:山麓冰川
• 海岸山脉:冰山
11
(2)海冰 狭义: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 广义: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包括进入海洋的大陆冰川、河冰和湖冰) 海冰研究的意义:
南极冰雪与我国梅雨
• 南极冰雪面积扩展的年份—— • 南极大陆极地反气旋加强—— • 绕极低气压向低纬度扩展—— • 行星风带向北推进—— • 赤道辐合带北移—— •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北移 • 南极冰雪分布有明显的偏心现象—— 最冷中心在东半球 • 由此向北扩展至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向北推进的冷空气更强——
冰雪圈是除海洋以外的第二大
水分储藏库, 其所含的水量
占陆地淡水的75%。
4
2、冰雪圈的构成
各种形态常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冰雪,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 (1)冰川冰 (2)海冰 (3)地下冰
5
(1)冰川
• 概念:冰川冰、冰川 • 形成——由粒雪经成冰作用而成
• 冷型成冰作用:干冷环境下
• 暖型成冰作用:温湿环境下
的有效辐射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比其他下垫面大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特性
• 冰雪-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 小。 • 冰面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同温度水面低,冰雪不仅有制冷的作用,还有致干 的作用 • 冰雪表面形成冷而干的气团。地面长波辐射因空气中缺乏水汽而大量散逸到 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微弱。
• 以上这些使得青藏高原对其上大气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发生变化,进一步通
过大气环流作用影响亚洲夏季风,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
24
• 郑益群等(2000年)和钱永甫等(2003年)用区域气候模式对高原积雪的气候效应 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季风气候的影响显著;青藏高原积雪 的增加会明显减弱亚洲夏季风的强度,使华南的降水减少江淮流域的降水增多;高 原冬季积雪深度的增加比积雪面积的扩大和春季积雪深度的增加对后期气候的影响 更大。 • 张顺利(2001年)利用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 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 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天左右。模拟了青藏高原 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结果,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 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 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 • 朱玉祥等(2009年)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前冬积雪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 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积雪和降水的关系较为吻合,即 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这与我国最近二十年来维持的 25 “南涝北旱”雨型较为一致。
球和南半球各自的月平均气温均与冰雪覆盖面积呈负相关关系。
• 冰雪覆盖制冷效应的原因
(1)冰雪表面的辐射特性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特性
(3)潜热交换
(4)冰雪-气温之间的反馈作用
18
(1)冰雪表面的辐射特性
• 冰雪表面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大 • 冰雪表面的长波辐射能力强(与黑体相似,地面多为灰体),使得冰雪表面
• 冰川冰的分布和变化
• 目前全球冰川面积约为1550×104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0%以上;总 体积为2400~2700×104立方千米,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将使全球洋面 上升66米。 • 南极和格陵兰冰原(又称大陆冰川);北极岛屿冰盖;高山冰川
6
冰川的概念和类型
• 冰川(GLACIER)的概念
• 固定冰:与海岸、岛屿与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如沿岸冰等
• 浮冰、冰架和冰山
13
14
• 海冰的特点:
• 各种形式的海冰全部都是冻结的淡水
• 会将盐分大部分排出冰外,而增大冰下海水的盐度,加强冰下海水的对流、 进一步降低海水的冰点 • 人类生存必需的淡水资源最为重要的储备
• 海冰的时空分布
• 空间分布:高纬度海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地球上海冰最集中的地区; • 时间变化
• 原义:发育在高山峡谷中,沿着谷地像河川那样向山下缓慢流动的巨 大冰体,山谷冰川。“冰”,描述物质属性;“川”描述外部形态。 • 现在:陆地上显示出运动特征的巨大质量的冰。
• 基本类型
• 高山冰川(山谷冰川,线状) • 大陆冰原(大陆冰川,面状) • 冰盖(冰帽,面状,大陆冰原)
7
冰川的形成
• 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
0.16
-0.09
-22.2 22.1
1.03
-7.9 8.9
3.33
5.6 -2.3
8.31
15.5 -7.2
2.98
19.0 -6.1
16.73
14.5 2.2
15.60
6.0 9.6
11.55
-8.0 19.6
10.13
-28.0 38.1
22
8.56
-40.0 48.5
雅库茨克气温 -43.5 -35.3 /° C 差值/°C 44.9 35.5
1、冰雪圈的定义 泛指地球表层中水体以固态保存的圈层。
地球表面常年被冰雪覆盖的不连续区域所组成的圈层。
• 水圈的组成部分:冰雪形式,永久冰;第二大水分储存库 • 不连续 • 约占陆地面积的10% • 水圈物质三态转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是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3
组成部分 海洋水 河流水 湖泊水 地下水 合计
体积 106km3 1370 0.0017 0.125 9.5
占总水量 的份额 97.25 0.0001 0.01 0.68
组成部分 土壤水 大气水 生物水 永久冰 1408.705
体积 106km3 0.065 0.013 0.0006 29
占总水量 的份额 0.005 0.001 0.00004 2.05
30
第四纪气候变化
• 第四纪是距今260万(?)年前开始的地球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大冰期由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组成。
• 国际上,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研究,将第四纪冰期确定为几个亚冰期,即: 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和布吕克纳建立的由老到新的贡兹、民德、里斯、武木等4个冰期。 1930年埃伯尔和谢弗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又补充了较老的多瑙冰期和更老的 拜伯冰期。 • 在我国,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 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 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 ℃~ 12℃。 • 在距今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LGM),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 • 一直到1. 65万年前,全球的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的武木亚冰 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 第四纪还可以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260-1万年前;全新世1万年以来。
21
该区海冰的形成与西伯利亚内陆冬季
的寒冷气候有关(西风带)
初夏,特别是6、7月,是同纬度地带 中最寒冷的地带 向南移动的冷空气的主要源地之一, 对梅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梅雨长期预
报需考虑该海区年初的冰雪覆盖面积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鄂海东南角表 1.42 层水温/°C
• 影响北太平洋西部环流——
• 如1969年,南极冰雪量少,丰梅年;
1972年,南极冰雪量多,枯梅年
23
青藏高原积雪对我国夏季风和降水的影响
• 青藏高原地表最显著的特征是广泛分布着积雪和冻土,尤其在冬春季。 • 积雪具有较高的反照率和较低的导热率,新雪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强烈 反射,增强了高原表层的辐射冷却效应; • 春季积雪开始融化时,改变了高原地区的土壤湿度和地表水文状况。
1、地质时期的气候
2、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范围和规模
3、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冰川的变化
4、近百年来冰雪面积的变化
28
1、地质时期的气候
• 大冰期:全球意义、时间较明确
• 震旦纪:距今约6亿年前 • 石炭-二叠纪:距今2-3亿年,主要影响 南半球
• 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开始到现在
• 大间冰期
•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石炭纪是古气 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 • 三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
• 世界大洋约有3~4%的面积被海冰覆盖,对船舶航行、海底采矿及极地海洋考 察等形成严重障碍,甚至造成灾害。
• 对海洋水文状况有重要影响
• 对全球气候、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影响 • 对未来人类淡水供应有种要的潜在价值
12
• 海冰大致可分为流冰和固定冰两大类:
• 流冰:浮在海面,随风,流、浪的作用而流动的海冰。可进一步 分为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等等。(图)
• 原因
• 海陆分布格局
• ???
29
第一次大冰期 间 冰 期
第二次大冰期 间 冰 期
第三次大冰期 距今二、三百 万年前
距今6亿年前
距今2.3亿年前
元古代震旦纪 大冰期
古生代石特点: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中生代以干旱为主,新生代以湿润为主。
第二篇 以自然为主的环境演变
第五章 全球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 第六章 全球冰雪圈和海面变化 6.1 全球冰雪圈变化 6.2 全球海面变化 第七章 厄尔尼诺与温盐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