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乐理教案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大学基本乐理教案范文

大学基本乐理教案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包括音符、节奏、音程、和弦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运用乐理知识分析、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符号及记谱法2. 节奏与拍号3. 音程与和弦4. 调式与调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基本乐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有没有学过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二、新课讲解1. 符号及记谱法- 教师展示五线谱,讲解五线谱的构成、音符的表示方法。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音符,巩固记忆。

2. 节奏与拍号- 教师讲解节奏的概念,展示不同的节奏型,让学生跟随节奏进行拍手练习。

- 介绍拍号,讲解拍号与节奏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读拍号。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跟随教师唱音符,巩固记忆。

2. 学生跟随节奏进行拍手练习,熟悉不同的节奏型。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尝试创作简单的节奏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解1. 音程与和弦- 教师讲解音程的概念,展示不同音程的表示方法。

- 介绍和弦的概念,讲解和弦的构成及和弦的名称。

2. 调式与调性- 教师讲解调式与调性的概念,展示大调和小调的表示方法。

- 介绍调号,讲解调号与调式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跟随教师唱音程,巩固记忆。

2. 学生跟随教师弹奏和弦,熟悉和弦的构成。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尝试创作简单的音程和和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音乐复习教案

音乐复习教案

音乐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音乐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音乐基本概念和术语;2. 复习音乐的节奏和节拍;3. 复习音乐的音高和音程;4. 复习音乐的节奏符号和音符;5. 复习音乐的基本乐器和他们的特点。

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和教具;2. 音乐乐谱;3. 音乐乐器。

教学准备:1. 准备音乐教材和教具;2. 准备音乐乐谱和音乐乐器;3. 准备复习音乐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音乐基本概念和术语。

复习音乐的节奏和节拍:1. 复习节奏的概念和节拍的定义;2. 通过打拍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拍;3. 利用教具或乐器,演示不同的节奏和节拍。

复习音乐的音高和音程:1. 复习音高的概念和音程的定义;2. 通过唱歌或演奏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音高和音程的变化;3. 利用音乐乐谱,让学生辨认不同音高和音程。

复习音乐的节奏符号和音符:1. 复习常见的节奏符号和音符的名称和表示方法;2. 利用音乐乐谱,让学生辨认和演奏不同的节奏符号和音符。

复习音乐的基本乐器和他们的特点:1. 复习常见的音乐乐器的名称和特点;2. 利用音乐乐谱或音乐录音,让学生辨认不同乐器的声音。

练习和巩固: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3. 通过合唱或合奏,让学生展示所学内容。

总结: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音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音乐社团或音乐比赛,提升音乐技能;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音乐书籍,拓宽音乐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根据学生的练习成果和乐器演奏,评估他们对音乐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乐器使用不当导致伤害;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学乐理教案

大学乐理教案

第一讲基本乐理的目的第二讲音及音名一.<教学目的>:1.了解基本乐理的重要性;2.掌握音的性质,乐音体系,音名,唱名,音的分组二.<教学重点>:1.音的性质;2.乐音体系,音的分组三.<教学难点>:乐音体系的分组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五.<教学内容>1.基本乐理的重要性基本乐理是一门音乐共同课,是音乐理论中的第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理解,表现音乐所不可缺少的。

学作曲,指挥,音乐学或音乐教育等均要学习的。

2.音的产生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振动产生音波,音波在空气中传播作用于我们的听觉,便听到了声音。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是11—20000次∕每秒,音乐中使用的音是27—4100次∕每秒。

1.音的性质音的性质也是乐音的性质有四种:音高,音值,音量,音色1)音高:是由发音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决定的。

2)音值:是由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决定的3)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幅度决定的4)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时泛音出现次序,物质材料等因素决定的2.乐音,噪音1)乐音: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高明显的2)噪音: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高不明显的3.乐音的体系1)乐音的体系2)音级3)音列4)半音5)全音4.音名,唱名,基本音级,变化音级5.音组以八十八键的钢琴为例分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最高音是 c5,最低音是A26.标准音是a1,中央C是c1,a1=440称第一国际高度,演奏会高度。

7.课堂练习<课后作业>1.写出某一音构成半音,全音。

2.熟记音的分组,音的性质,乐音体系概念。

第三讲音律一,<教学目的>:1.掌握三种律制;2.复合音与分音列的把握;3.会辨别及写出自然半音,全音和变化半音,全音,等音二.<教学重点>:三中律制,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三.<教学难点>:自然半音,全音和变化半音,全音,等音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指导法五.<教学内容>(一)复合音与分列音1.复合音:我们平时所听到的音。

大学乐理教案怎么写

大学乐理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音符、节奏、调式、和声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乐理知识分析、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音符、节奏、调式、和声等基本乐理知识。

2. 教学难点:和声分析、音乐创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乐理基础知识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简单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包含了哪些元素,从而引出乐理知识。

2. 讲解音符讲解音符的种类、音高、音值等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

3. 讲解节奏讲解节奏的种类、时值、拍号等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

4. 讲解调式讲解大调式、小调式、五声音阶等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

5. 讲解和声讲解和弦、和声进行等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

6.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

第二课时:和声分析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音符、节奏、调式、和声等基本乐理知识。

2. 讲解和声分析讲解和声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和弦识别、和声进行、调式分析等。

3. 举例分析通过具体音乐作品,分析其和声特点。

4.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对和声分析的能力。

第三课时:音乐创作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和声分析知识。

2. 讲解音乐创作讲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步骤,包括旋律创作、和声配置、节奏设计等。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作品,并进行评价与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在音乐创作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

大学乐理教学教案设计

大学乐理教学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乐理基础授课对象:大学音乐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乐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能够熟练运用乐理知识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鉴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五线谱的识读与运用。

2. 音程、和弦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3. 节奏与拍子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1. 复杂节奏的识读与拍子的运用。

2. 和弦的构成与转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播放一段简单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和声。

2. 提问:你们能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哪些元素?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构成一首完整的音乐的?二、基本概念讲解(20分钟)1. 五线谱:介绍五线谱的构成、音符的名称和时值。

2. 音程:讲解音程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方法。

3. 和弦:介绍和弦的概念、构成和转位。

三、实践练习(20分钟)1.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练习识读五线谱。

2. 练习识别不同音程。

3. 练习构成简单的和弦。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提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0分钟)1. 回顾五线谱的识读和音程、和弦的构成。

2. 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练习。

二、复杂节奏与拍子(20分钟)1. 讲解复杂节奏的构成和识读方法。

2. 讲解不同拍子的特点和运用。

三、实践练习(20分钟)1.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练习识读复杂节奏。

2. 练习跟随不同拍子进行演唱或演奏。

四、音乐鉴赏与创作(20分钟)1. 播放一段具有复杂节奏和拍子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创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课后作业:1. 复习五线谱、音程、和弦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大学乐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乐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音名、唱名、音阶、调号、调式、音程、和弦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简单的音乐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实践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内容1. 音名、唱名及音阶2. 调号、调式及音程3. 和弦及其应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回顾学生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如五线谱、简谱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新课讲解(60分钟)1. 音名、唱名及音阶:- 讲解音名、唱名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 介绍五线谱上各音名的位置及唱名。

- 实践练习: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找到指定的音名,并唱出对应的唱名。

- 介绍音阶的概念,讲解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的构成。

- 实践练习:让学生演奏指定的音阶,并识别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

2. 调号、调式及音程:- 讲解调号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 介绍大调式和小调式的概念及特点。

- 讲解音程的概念,介绍音程的名称、度数和性质。

- 实践练习:让学生识别指定的调号、调式和音程。

3. 和弦及其应用:- 讲解和弦的概念及构成。

- 介绍三和弦、七和弦及其性质。

- 实践练习:让学生演奏指定的和弦,并识别和弦的性质。

三、课堂小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30分钟)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音乐作品。

二、拓展与提高(40分钟)1. 介绍音乐史上的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

2. 讲解音乐作品中的调式、调性、和弦等乐理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

3. 实践练习:让学生分析指定的音乐作品,并讲解作品中的乐理知识。

高考乐理复习计划

高考乐理复习计划复习计划:第一阶段:1.复习基本概念:音高、音程、音符、节拍等。

2.复习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克里尔笔谱等。

3.复习调式:大调、小调及其调式记号的特点。

4.复习节奏:拍子的分析、节奏型的辨认。

5.复习乐音的持续表现方式:连弓、连奏、连音等。

第二阶段:1.复习和声学:音符的叠加和和声的基本特点。

2.复习乐谱要素:节奏、旋律、伴奏等乐谱元素的分析。

3.复习调性:调号的特点、调性的转换等。

4.复习调性冲突与减记号:调性冲突的处理方式、减记号的运用。

5.复习音程与和声:主音、和弦的构成及其进行方式。

第三阶段:1.复习音程与和弦的应用:和弦进行的分析、音程的运用。

2.复习旋律与和声的关系:旋律中的和声特点及其运用。

3.复习调式与和声:调性与调式的关系、和声的调性特点。

4.复习音高与音程:音高差的表达、音程的记忆和识别。

5.复习视唱练耳:旋律的听记与唱出、和声的听记与唱出。

第四阶段:1.复习复调:两声部以上的和声进行、复调和声特点。

2.复习调性与复调:调性在复调中的运用、复调和声的调性特点。

3.复习对位法:声部的对位方式、对位的基本规则。

4.复习复调与和声:复调和声进行方式、和声的复调特点。

5.复习作品分析:选取几首乐曲进行分析。

第五阶段:1.综合自测:进行全面复习,做乐理试题。

2.错题集复习:查漏补缺,重点复习易错题。

3.背诵乐谱:背诵几首重要乐曲的乐谱,加强记忆和感受。

4.加强模拟考试:进行模拟高考乐理试题,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5.调整复习计划: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计划的调整和补充。

这是一个简单的高考乐理复习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乐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音名、唱名、音阶、调号、调式、音程、和弦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大学音乐专业或音乐爱好者。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音名、唱名、音阶、调号、调式、音程、和弦等基本概念。

2. 五线谱和简谱的识谱与记谱方法。

教学难点:1. 音程、和弦的识别与计算。

2. 复杂调式、调性的转换。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 以一段简单的音乐作品引入,引导学生关注乐理知识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 新课讲授:- 音名、唱名、音阶、调号、调式、音程、和弦等基本概念。

- 五线谱和简谱的识谱与记谱方法。

3.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乐理知识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音名、唱名的识别与唱名练习。

-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音阶、调号、调式的识别与练习。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

第二课时1. 复习:- 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新课讲授:- 音程、和弦的识别与计算。

- 复杂调式、调性的转换。

3.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音程、和弦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音程、和弦的识别与练习。

-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复杂调式、调性的转换练习。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练习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音乐作品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评估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大学乐理大调与小调的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调与小调的概念,掌握大调与小调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演奏大调与小调的音阶。

3. 了解大调与小调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大调与小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大调与小调音阶的识别和演奏。

教学难点:1. 大调与小调音阶的构成。

2. 大调与小调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音乐作品实例3. 钢琴或电子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首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使用的调式。

2. 提问:什么是大调?什么是小调?二、新课导入1. 解释大调与小调的概念。

2. 讲解大调与小调的基本特征。

三、大调与小调音阶的构成1. 介绍大调音阶的构成:全全半全全全半。

2. 介绍小调音阶的构成:全半全全半全全。

四、大调与小调音阶的识别与演奏1. 以C大调为例,讲解如何识别和演奏大调音阶。

2. 以a小调为例,讲解如何识别和演奏小调音阶。

五、课堂练习1. 学生跟随教师演奏大调与小调音阶。

2. 学生分组进行大调与小调音阶的识别与演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问学生大调与小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复习大调与小调音阶的构成。

二、大调与小调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1. 分析一首经典音乐作品,讲解大调与小调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2. 以实例讲解大调与小调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音乐作品,判断其调式。

2. 学生分组进行音乐作品调式的分析。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大调与小调的概念、特征、音阶构成以及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2. 布置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分析其调式,并撰写分析报告。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调与小调的概念、特征、音阶构成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大调与小调音阶识别与演奏方面的能力。

3. 学生对大调与小调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分析能力。

《音乐复习课教案》

《音乐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复习并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音符、节奏、和声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2. 教学难点: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欣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复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复习音符、节奏、和声等基本音乐理论知识。

2. 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特点和魅力。

3. 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如演唱、演奏等,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音乐理论知识,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针对音符、节奏、和声等基本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3. 示范:教师演奏或播放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4. 练习: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如演唱、演奏等,巩固所学知识。

5. 欣赏:组织学生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特点和魅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评估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音乐欣赏:评价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的感受和分析能力,了解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领域的最新动态,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博物馆等场所,丰富他们的音乐生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音乐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2. 音响设备:保证课堂音乐欣赏的质量和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音乐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基本乐理的目的第二讲音及音名一.<教学目的>:1.了解基本乐理的重要性;2.掌握音的性质,乐音体系,音名,唱名,音的分组二.<教学重点>:1.音的性质;2.乐音体系,音的分组三.<教学难点>:乐音体系的分组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五.<教学内容>1.基本乐理的重要性基本乐理是一门音乐共同课,是音乐理论中的第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理解,表现音乐所不可缺少的。

学作曲,指挥,音乐学或音乐教育等均要学习的。

2.音的产生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振动产生音波,音波在空气中传播作用于我们的听觉,便听到了声音。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是11—20000次∕每秒,音乐中使用的音是27—4100次∕每秒。

1.音的性质音的性质也是乐音的性质有四种:音高,音值,音量,音色1)音高:是由发音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决定的。

2)音值:是由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决定的3)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幅度决定的4)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时泛音出现次序,物质材料等因素决定的2.乐音,噪音1)乐音: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高明显的2)噪音: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高不明显的3.乐音的体系1)乐音的体系2)音级3)音列4)半音5)全音4.音名,唱名,基本音级,变化音级5.音组以八十八键的钢琴为例分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最高音是 c5,最低音是A26.标准音是a1,中央C是c1,a1=440称第一国际高度,演奏会高度。

7.课堂练习<课后作业>1.写出某一音构成半音,全音。

2.熟记音的分组,音的性质,乐音体系概念。

第三讲音律一,<教学目的>:1.掌握三种律制;2.复合音与分音列的把握;3.会辨别及写出自然半音,全音和变化半音,全音,等音二.<教学重点>:三中律制,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三.<教学难点>:自然半音,全音和变化半音,全音,等音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指导法五.<教学内容>(一)复合音与分列音1.复合音:我们平时所听到的音。

绝大部分都是有许多个音组合而成。

这种由许多个音组成的音,就是复合音2.基音:由全弦振动产生的音3.泛音:由弦的各部分震动而产生的音4.分音:构成复合音的各音.分音列:将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二>十二平均律将纯八度如c1—c2,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即半音,这种律制叫十二平均律<三>五度相生律以分音列中的第二分音与第三分音两者之间在插入一个第五分音构成的和弦形式做为生律要素<四>纯律在分列音的第二分音与第三分音之间在插入一个第五分音构成和弦形式作为生律要素<五>自然全音与变化全音,自然半音与变化半音,等音1.自然半音:由相邻的两个基本音级以及这两个基本音级的变化音级构成的半音2.变化全音:由某一基本音级及其变化所构成的半音3.自然全音:由相邻的两个基本音级以及这两个基本音级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全音4.变化全音:1)由某一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构成的全音2)由隔开一个基本音级的两个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所构成的全音5.等音:音高相同而记法和意义不同的各音第四讲记谱法(一)第五节记谱法(二)第六讲记谱中的常用记号第七讲乐谱的正确写法一,<教学目的>:掌握正确的记谱方法,了解常用的记号的意义二.<教学重点>:变音记号,常用记号三.<教学难点>:演奏记号,省略记号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提问法五.<教学内容>1.记谱法:是以书面形式记录音乐的方法,熟知的有简谱,五线谱,还有为某种乐器设计的记谱法,如古琴谱,锣鼓谱等等记谱法有两类:文字谱和符号谱,简谱,工尺谱属文字谱,中古时代的纽姆谱,五线谱属于符号谱2.意义:掌握记谱法,对创作表演都有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

乐谱是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具体体现,也具表演家领合作作曲家创作意图的重要途径。

因此不管作家还是表演家,都要正确掌握记谱法。

3.五线谱:用来标记音的五条平行的等距的横线叫五线谱4.谱号:G谱号 F谱号 C谱号5,变音记号:用来表示音级的升高,重升或重降,重降的记号,常用的有五种:#, b , bb ,×,,还原号具将以升高,降低或重升,重降的音还原或基本音级。

升记号,降记号变音记号,临时变音记号,简谱重升,重降具不用的。

6.乐谱一般符干长度相当八度,符头在之线上符干可参照前后音符符点应记在音符后边,如在线上记在上方肩上7.演奏法1)连音记号:2)跳音记号:3)保持音记号:4)琶音记号:5)滑音记号:6)半连音记号:8.省略记号1)移高八度:上82)降低八度:下83)高八度重复:上con84)低八度重复:下con85)震音记号:6)反复记号<课后作业>1.等时值音符转换为休止符2.在钢琴上练习各种演奏记号,省略记号第八节 节奏节拍第九节 各种拍子一,<教学目的>:1.掌握节奏,节拍特点;2.分析理解各种拍子的强弱关系二.<教学重点>:节奏 节拍 特征三.<教学难点>:节奏 节拍概念的理解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 示范法五.<教学内容>(一)1.节奏:狭义: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广义:每个音乐作品中段落的比例平衡关系2.节奏特征:是音与音之间长短关系3.节拍:是有强有弱的相同时间片段,按照一定次序循环重复4.节拍特征:是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关系5.节奏型:是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6.拍子:节拍的单位拍用一定音符来代替,如:四二拍7.小节8.弱起9.弱起拍子(二)各种拍子1.单拍子:每小节只有强拍和弱拍的两拍子或三拍子如 42 24 82 83 43 2.复拍子:由完全相同的单拍子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拍子 如44 24 86 89 812 3.混合拍子:由单位拍时值相同的不同类型的单拍子。

即二拍子 四拍子按照不同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拍子。

如 45 87 4.交换拍子:在乐曲中,各拍子叫交替出现 如(42 43) (82 83) 5.交错拍子:几种不同的拍子同时进行如 42 86 6.散拍子:单位拍时值和强弱位置不明显,由表演者根据乐曲自由处理 “散板” “自由节拍”如7.一拍子:只有强拍,没有弱拍,一般只在变换拍子中出现,但在我国戏曲音乐是常见如 41 <课后作业>写出旋律的节奏,节拍,拍子,节奏型第十讲 各种拍子的音值组合一,<教学目的>:掌握各种拍子的组合法,便于读谱,记谱二.<教学重点>:单拍子的音值组合三.<教学难点>:休止符的组合,符点音符的组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 配合习题练习五.<教学内容>一.单拍子的音值组合法1.单位拍中的音要用共同符尾连接起来,使单位拍之间要彼此分开。

(42) 2.假如单位拍的时值小于四分音符。

如83拍在节奏不重复的情况下,可以用共同符尾各拍连接起来,但为了清晰起见,第二,三符尾按单位拍彼此分开原则。

3.在节奏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每个主要音群,可分为两个或四个相等的附属群,第一条符尾分开。

(42) 4.全小节的音值,用一个符号记号(22) 5.休止符也按照音值组合法的规则进行组合,整小节休止,除24用两全休止符,都用全休止,另外43拍子中二分休止用两个四分休止代替。

6.为了记谱简单明了,附点音符以及代表的拍子的前两拍可以不遵守单位拍彼此分开的原则假如单位拍把一个音符,最后一个音符带附点并占有下一拍的时值,这样的附点,因其明显性不够而不用 如42 22 二.复拍子的音值组合法1.构成复拍子的单拍子应分开,每个单位拍根据单拍子组合2.如单拍子一样等于整小节的音值,用一个音符,不能用的可分成几个音符用延音线连起来3.在拍子中,等于拍的音值,可以用一个附点音符三.复拍子的音值组合法1.构成复拍子的单拍子应分开,每个单位拍子组合2.如单拍子一样等于整小节的时值,用一个音符,不能用分开混合拍子的组合,和单拍子一样<课后作业>联系各种拍子的组合第十一讲 节奏中的强弱关系第十二讲 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第十三节 音乐的速度,力度及其标记一,<教学目的>:1.掌握节奏的强弱关系;2.理解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3.为今后的演唱,奏打好基础二.<教学重点>: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三.<教学难点>:节奏,节拍在音乐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节拍中的强弱关系在节奏中的体现 1.43和86每小节都有六个八分音符 2.切分音:由弱拍延续到下一强拍或强拍的位置,延续到下一弱拍强部分的音叫切分音,切分音与前面的音,分别叫节奏强音节拍强音,那个强音要按具体情况而定,包括切分音的节奏叫切分节奏二.音符切分的特殊形式1.三连音:将基本音符合成均等三部分2.五连音:五代四,五代三3.六连音:六代四4.七连音:七代四,七代六5.九连音:九代八6.二连音:二代三7.四连音:四代三一切将基本划分不可能划分的等分,都可用音符切分的特殊形式来划分,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永运用来代替邻近基本划分等分少的部分,而时值一定要相等,只有两连音代替基本划分的三部分。

三.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1.节奏,节拍是音乐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节奏,节拍当作音乐的骨骼2.二者永远具同时存在,但有不同的侧重点,节拍偏重于音的强弱,节拍偏重于音的长短,节拍各种各样,但具有典型的意义的还是单拍子中的二拍子,二拍子在节奏中的体现就是一连音,二连音3.复拍子与单拍子不同的地方,且增加了次强拍,在强拍子与弱拍子层次上较平衡,反复周期变长,与单拍子相比变得更宽广4.混合拍子给人以二拍子与三拍子交替的感觉5.交错拍子使拍子的“平面化”转向“立体化”四,速度,力度标记1.音乐的速度与乐曲内容密切相关,表现激动,兴奋,欢快,活泼的情绪,一般都与快速度相配合2.音乐的力度与音乐的内容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隆重的胜利的,具有战争性的乐曲,应用较强的声音去演唱演奏,而摇篮曲,则用较弱的声音来演唱演奏。

<课后作业>节奏,节拍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第十四讲 音程的名称及其标记,第十五讲 音程的分类,怎样识别和构成音程二,<教学目的>:掌握音程的名称三.<教学重点>:十四种自然音程四.<教学难点>:音程的音数,度数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启发发七.<教学过程>(一)音程的名称及其标记1.音程:在乐音体系中,两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叫音程高的音叫上方音(冠音),下方音叫(根音)同时发声叫和声音程,先后发声叫旋律音程2.音程的名称是由音程的度数和音数决定的度数:音程中两个音在五线谱上所占得线与间的数目音数:音程中的两个音所包含的全音,半音数目度数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音数 0 21 1 211 2 212 3 3 213 4 214 5 215 6 名称 纯一 大2 大3 增4 纯6 大6 大7小2 小3 纯4 减5 小6 小7 纯8二,音程的分类1.自然音程:纯大,小,增四,减五音程,产生在七音级的自然调式中,所以叫自然音程2.变化音程:除了增四,减五,一切增减都叫变化音程3.度数相同而音级不同的各名称,将上方音升高,下方音降低,可使音数增加,将音程的上方音降低,下方音升高可使音程数减少,纯一度不管做任何变动都将使音数增加,变成增一度,因此减一度不存在的纯音程 倍减音程21减音程21 21增减音程21倍增 —— 增加半音 小音程4.单音程:八度以内(包括八度)的音程叫单音程 如:c 1-﹟c 1 , c 1-b d25.复音程:超过八度的音程叫复音程6.协和音程:听起来悦耳,融合的音程,包括极完全协和音程即:纯一,纯八,完全协和,纯四,纯五,不完全大小六,大小三7.不协和音程:听起来不融合刺耳的音程,包括极不协和音程即:大小二,七,增减音程,倍增减音程8.音程转位:音程的上方音与下方音相互颠倒规律:转位与原位音度数总和是“九”大变小小变大增变减减变增倍增变倍减倍减变倍增纯不变自然音程转位仍自然变化音程转位仍变化协和音程转位仍协和单音程转位可变单或复音程复音程转位可变成复或单音程增八度转位为减八度9 等音程:两个音程孤单听时,音响效果完全相同,但写法和意义不同叫等音程,包括度数相同和不同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