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地理底图基本需求
(完整word版)地理底图基本需求

地理底图的根本需求地理底图对计算体系图的根本需求( 供计算体系图软件设计人员和操作员参照)为贯彻落实?地区石油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标准?,计算体系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地理底图的根本需求。
一、地理底图的数学基础和资料的投影变换11980 年西安坐标系 (GDZ-80 国家大地坐标系 )2“地图数学基础常用投影计算及有关换算软件的 181)1954 年北京坐标系高斯—2)1980 年西安坐标系高斯—3)大地坐标反算 ( 包括 54 和 80 坐标系反算 )4)坐标换带 ( 包括 54 和 80 坐标系换带 )5)6)7)8)9)10)11)12)13)14)15)依照点的经纬度求新图幅编号 ( 行列式图号 )16)17)18)31∶ 1 万,必定采用 3°带高斯—41∶ 50 万 ( 含 1∶50 万 ) 制图地区北边缘纬线小于 30°,经差不高出7°,或北边缘纬线大于 30°,经差不高出 9°,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但对中央经线的选纲要按以下1)制图地区在同一个投影带的,可用原投影带的中央经线计算投影成就,按地形图的要求绘2)制图地区跨带高出 1030’(纬度低于 300的地区为 30’)的,那么必定另选制图地区中部的经线 ( 凑整 1° ) 作为中央经线,计算投影成就,绘出经纬网,一般不加方里网。
若是要加方里网,那么应按新选定的中央经线西移500km ,作为横座标Y 的起点,只注公里数,不注带号,并在图廓外或图例内加注说明:“本图中央经线为×××°〞3)制图地区不高出 1030’(纬度低于 300的地区为 30’)的 , 能够仍用原投影带的中央经线计算投影成就 , 全部绘原投影带的方里网,注带号的和公里数 , 但不绘不注邻带的方里网和公里数。
51∶50 万( 不含 1∶50 万) ,或虽大于 1∶50 万,但经差高出了7°( 北边缘纬线小于 30°的地区 ) 或 9° ( 北边缘纬线大于30°的地区 ) ,不能够用高斯—克吕若是制图地区在中国范围以内 ( 南海诸岛作插图 ) ,一般情况下可首选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园标准纬线按φ1=φS+(1/4)*(φN-φS)φ2=φN-(1/4)*(φN-φS)其中φ1、φ2 为两条标准纬线的纬度( 可凑整到整度数 ) ;φN为制图地区最北端的纬度;φS特别情况下 ( 制图地区高出中国)61∶ 50 万 ( 含 1∶50 万 ) ,一般是只绘方里网,将经纬网短线绘在内外图廓之间或按地形图图式绘出分度带。
(完整版)中国地理空白图(政区、分省轮廓、地形、铁路空白

(完整版)中国地理空白图(政区、分省轮廓、地形、铁路空白)第一部分:政区空白图中国地理空白图中的政区空白图展示了我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轮廓。
通过这张图,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行政区划,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政区空白图对于学习地理、了解我国行政区划分布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部分:分省轮廓空白图第三部分:地形空白图地形空白图展示了我国的地形分布,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等地形。
通过这张图,用户可以了解我国的地形特征和地势变化。
地形空白图对于研究地理、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铁路空白图第五部分:综合地理空白图综合地理空白图将政区、分省轮廓、地形和铁路等信息融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我国地理信息的工具。
用户可以通过这张图了解我国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铁路网络分布,为学习地理、研究地理、规划旅行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完整版)中国地理空白图(政区、分省轮廓、地形、铁路空白)是一款功能强大、易于使用的地理信息工具,适用于各种行业和领域。
无论是地理研究、城市规划、市场分析还是教育领域,(完整版)中国地理空白图都能为用户提供准确、直观的地理信息。
(完整版)中国地理空白图(政区、分省轮廓、地形、铁路空白)第六部分:使用指南1. 学习地理知识:在开始使用之前,建议用户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图信息。
2. 熟悉软件操作:熟悉Excel软件的操作界面和基本功能,以便更高效地使用中国地理空白图。
3. 自定义地图样式:根据个人需求,自定义地图的样式、颜色、字体等,使地图更具个性化和实用性。
4. 添加和编辑数据:在地图上添加自己的数据点或区域,例如标注特定的地点、绘制边界等,以便更好地展示和分析地理信息。
5.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利用Excel的公式和函数进行地理数据分析和计算,同时使用图表和图形功能,将地图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完整word版)初一地理等高线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下图为某地等值线图,数值关系为a>b>c,完成 1~ 3 小题:1、若三条线为等高线,则甲、乙两地代表的地形为[] A.甲山脊,乙山谷B.甲山谷,乙山脊C.甲山脊,乙山脊D.甲山谷,乙山谷2、若三条线为等温线,则该地位于[] A.南半球B.西半球C.东半球D .北半球3、若三条线为等降水量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纬度高,乙的纬度低B.甲位于沿海,乙位于内陆C.降水量关系为甲 <乙D.甲位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称: B __________ C __________ E__________( 2)在这幅图中,周庄位于李庄的________方向。
(3)图中小河向 _____方流。
(4)如果需要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应在 _____处最合适。
(5)若 A、F 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 3 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 _______米。
(6)该地为发展旅游业,拟开辟 DA、FA两条登山线路。
修筑这两条线路各有什么优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判断在 E、F、 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_______地。
根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A 与 B 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_____,海拔较高的是 _____,其海拔高度为 ______~ _____米.(2)写出图中不同地形部位的名称: C______;D______; E______.(3)M处的等高线间距较 N 处的 ______(疏或密),因此 M处的坡度较 N 处的坡度 ______(大或小)读我军侦察员绘制的敌军军事部署简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敌军阵地在我军阵地的 ______方向.(2)敌军指挥部与我军指挥部的相对高度是 ______米.(3)假如我军大炮的最远射程为 20 千米,敌军阵地是否在我军炮火的射程之内?为什么? __ __________(4)、如只考虑地形因素,我军应选择哪条进攻路线?为什么?____________.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图三大基本要素为: 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地形部位名称:A______,C______,D______.(3) B、 C两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的是 ______处.(4)①②之间的河流流向是 ______.(5)该图所示地区海拔不足 500 米,其地形类型为 ______.这是一个村庄的地形图,请回答:(1)填出 ABC三处的地形. A______, B______, C______.(2)图中 P 点的海拔高度是 ______米,P 点与山峰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______米;若要上山,走哪一条路线省力 ______(AP还是 AN);理由是 ______.(3)河流的主干河道的流向应该是自 ______向______流.(4)从 X 点到 O点图上直线距离大约 3.5 厘米,那么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______米.读图回答:在①②③三条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是______;A、B 两条线中为山谷的是 ______;画出图中河流的支流.读“等高线图”,回答:(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形态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 ______.(2)EF、FG两个山坡,坡度较缓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 ______.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D和 BF是小溪流的是 ______,理由是 ______.(2)C 处地形部位表示 ______, E 处地形部位表示 ______.(3)沿 AD爬到海拔 420 米的山顶比 AD的坡对面爬到山顶较 ______ (在吃力或省力中选择正确答案)(4)若 DG间的图上距离是 3.5 厘米,则 DG间的实际距离是 ______米,该地区表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 ______(在大或小中选择正确答案),湖南省地图表示的内容比该地区 ______(在简略和详细中选择正确答案)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A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2)从 C到 B 和从 D到 A,上山较容易的是 ______;在 ABCDEF六处中,可能有河流的是 ______处.(3)从图上量得 A、B 两地的直线距离是 2.6 厘米,那么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____ __.答案1、B2A3C.2(1)B 山脊 C 鞍部 E 陡崖( 2)东北( 3)北( 4) D(5)1500(6)“略”(7)G 3.读图可知,(1)A与B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峰,海拔较高的是B,其海拔高度为1050~1100 米.( 2)图中不同地形部位的名称是:C陡崖; D 山脊; E 山谷.( 3) M 处的等高线间距较N处的密,因此 M处的坡度较 N处的坡度大.根据题意.故答案为:( 1)山峰; B; 1050; 1100;( 2)陡崖;山脊;山谷;(3)密;大.4.(1)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判断,可知敌军阵地位于我军阵地的西北方向;(2)读图可知,敌军指挥部的海拔为 400 米,我军指挥部的海拔为 400 米,故敌军指挥部与我军指挥部的相对高度是 0 米;(3)我军阵地与敌军指挥部的图上距离超过3 厘米,比例尺为 1:1000000,即两地间的实地距离超过30 千米,已超出了我军大炮的最远射程20 千米;(4)如果只考虑地形因素,我军选择C进攻线路较好,理由是坡度小,利于行进.故答案为:( 1)西北;( 2)0;( 3)否;我军阵地与敌军指挥部之间的距离超过 30 千米,超过了我军大炮的最远射程 20 千米;( 4)C;坡度小,利于行进.5.(1)地图三大基本要素为: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A 处是山顶, C处是山脊, D 处是陡崖.(3)B、C 两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的是 B处.(4)①②之间的河流流向是由西北向东南.(5)该图所示地区海拔不足500 米,地面起伏不平,其地形类型为丘陵.故答案为:( 1)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山顶;山脊;陡崖;( 3)B;( 4)由西北向东南;( 5)丘陵.6.(1)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 A 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B 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C处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2)读图可知,图中 P 点的海拔高度是 100 米,山峰的海拔是 180 米, P 点与山峰的相对高度是 180 米 -100 米 =80 米, AP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登山比较省力;(3)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判断,河流的主干河道的流向应该是自西南向东北流;(4)根据图中比例尺图中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40 米、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计算可知,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3.5 ×40 米 =140米.故答案为:(1)山顶;山谷;陡崖;( 2)100;80;AP;因为 AP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3)西南;东北;( 4)140.7.图中画了河流及河流以北的部分等高线,根据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离河流越近的等高线海拔越低,离河流越远的等高线海拔越高,读图可得,在①②③三条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是③; A、B 两条线中为山谷的是 A;图中河流的支流位于 A 部位.故答案为:③; A;8.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山顶之间比较低洼的地方是鞍部,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等高线向小数弯曲凸出的是山脊,相反,则是山谷.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相反,则较陡.根据题意.故答案为:(1)A 鞍部; B 陡崖; C 山谷;D山脊(2)FG;等高线稀疏9.(1)图中 AD和 BF是小溪流的是 BF,理由是该处是山谷部位;(2)C 处地形部位表示陡崖, E 处地形部位表示鞍部;(3)沿 AD爬到海拔 420 米的山顶比 AD的坡对面爬到山顶较省力,因为该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4)图中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 1 厘米等于实地距离 500 米,若 DG间的图上距离是 3.5 厘米,则DG间的实际距离是1750 米,该地区表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小,湖南省地图表示的内容比该地区简单.故答案为:(1)BF;该处是山谷部位;( 2)陡崖;鞍部;( 3)省力;( 4)1750;小;简单.10.(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A 为山顶(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 C 为陡崖(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D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E 为鞍部(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F 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2)从 C到 B 和从 D到 A,上山较容易的是从 D到 A,因此 D到 A 坡度更缓,因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稀疏表明坡度越缓和;在山谷中( F 处)才有可能孕育河流;(3)量得 A、B 两地的直线距离是 2.6 厘米,根据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得出,实地距离 =2.6 ×200000=520000厘米 =5200米.故答案为:( 1)山顶;陡崖;山脊;鞍部;山谷;(2)从 D到 A;F;( 3)5200 米.。
(word完整版)经营场所、库房地址的地理位置图、平面图、房屋产权证明文件或者租赁协议

2.5医疗器械住所(经营场所)、库房地理位置示意图及其场所平面图(注明使用面积)
2.5.1 XXX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住所(经营场所)地理位置示意图(样本)
2.5.2 XXX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库房地理位置示意图(样本):
XXX
所
银湖南路 中山北路 是银
湖
南路 中山北路 XXX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医
2.5.3 XXX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住所(经营场所)平面图(样本)
2.5.4 XXX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库房平面图(样本)
经理室 财务部 质管部 展品室 业务部 售后服务部 使用面积:长26米,宽8米,共208平方米。
发货区 合格区
合格区 退货区 待
验区 不合格区 仓库使用面积:长11米,宽8米,共88平方米。
〖地 理〗地图三要素和等高线地形图重点知识图解-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湘教版2024)

(五)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1、地图的分类:(1)自然地图: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图等;(2)社会经济地图: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分布图等;(3)电子地图:计算机、手机地图和车载导航等。
2、地图的方向:一般情况指向标经纬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3、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三种形式:如图上1厘米的距离,实际距离为1千米,则表达形式有①文字式: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②数字式:1:100000③线段式:★比例尺的运用:(1)单位换算:由千米换成厘米,加5个“0”;由厘米换成千米,减5个“0”。
如:1千米——100000厘米(★做题时,千万注意单位换算)(2)大小比较:大比例尺:表示范围越小,但内容越详细(校园图、村庄图、动物园图等)小比例尺:表示范围越大,但内容越简单(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4、图例和注记(六)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地表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表两点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① 等高线是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② 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③ 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④ 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⑤ 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 ⑥ 除陡崖,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不分支。
4、等高线的几种形态山顶 盆地 鞍部山脊R (分水岭) 山谷V (易形成河流) 陡崖(攀岩运动) 5、等高线地形图的运用(以右图为例)(1)右图等高距为:50米(相邻等高线海拔差)(2)A : 山脊; B : 鞍部C : 山顶;D : 山谷(3)水库大坝选址:E 处(地处峡谷,工程量小)(4)图中主要河流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5)图中易形成较大聚落的是:M理由: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等高线数值里大外小) (等高线数值里小外大) (两山顶之间) (等高线向数值低的地方凸) (等高线向数值高的地方凸) (等高线重合,像梳子)陡坡 缓坡 等高线 密集 等高线 稀疏 相对高度E。
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打印WORD版)

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主题01 地球在宇宙中学习内容1.1天体系统、1.2太阳系1.3地球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主要的天体类型②识记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位置及分类③识记太阳大气三个层次及其主要太阳活动④识记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周期理解⑤理解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和流星体的基本特征⑥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⑦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⑧理解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的基本特征⑨理解地球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应用⑩利用相关示意图,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综合⑪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题02 月球对地球的意义学习内容2.1月相2.2月相与潮汐变化23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条件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主要月相的名称及对应的农历日期②识记大潮和小潮出现时对应的月相理解③理解月球表面环境的特征④理解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的原因P4-3⑤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⑥理解日食与月食发生的条件⑦理解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月相的描述应用⑧用月相变化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综合⑨举例说明潮汐对水资源、海岸地貌、生态、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主题0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学习内容:3.1太空探索的历程3.2太空探索的意义学习要求:理解:①理解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②理解太空环境特征应用③运用太空探索的新近事例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④梳理我国太空探索的历程,说明我国太空探索的新近成果主题04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学习内容4.1地球自转和公转4.2地方时和时区43地转偏向力4.4正午太阳高度4.5昼夜长短4.6四季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方向②识记黄赤交角的度数③识记二分二至日的名称、对应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理解:④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⑤理解“北京时间”与地方时⑥理解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⑦理解“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⑧理解四季的划分应用: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区时的换算⑩说明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综合:⑪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说明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主题05 岩石与地貌学习内容5.1板块构造学说5.2地震要素与火山类型53地震与火山的形成与分布5.4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5.5等高线地形图5.6主要的地貌类型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全球六大板块②识记世界两大地震带③识记三大类岩石④识记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大理岩所属的岩石类型理解:⑤理解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⑥理解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⑦理解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⑧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⑨理解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不同特点⑩理解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寺地貌、海岸地貌的分布和成因⑪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盆地(或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应用:⑫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裂谷和海岭的成因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⑭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的分布特点⑮判读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地形特征⑯判断地貌类型,阐明主要特征和形成条件综合:⑰评价某地貌类型对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的影响主题06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学习内容6.1大气层6.2行星风系6.3季风6.4常见的天气系统6.5世界主要气侯类型6.6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大气的物质组成和主要温室气体②识记大气的垂直分层③识记全球气压带与风带④识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理解:⑤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⑥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⑦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⑧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季节移动⑨理解全球1月、7月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分布⑩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⑪ 理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⑫ 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⑬ 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⑭ 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⑮ 理解城市“热岛”现象应用:⑯ 根据“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分析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⑰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风的风向变化⑱ 运用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图表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⑲ 运用相关图表,判断常见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趋势⑳ 结合实例,分析台风、寒潮、梅雨等对上海风向、气温、气压、降水等的影响综合:○21分析某地气候类型的成因○22联系实际评价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工业布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23例举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洞等环境问题的证据,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大气环境的建议主题07 水循环与水资源学习内容7.1水循环类型及其意义7.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7.3河水的补给7.4水资源问题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主要环节②识记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③识记水资源的含义④识记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⑤识记冰川是淡水的主体理解: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⑦理解世界河流径流资源的丰歉地区⑧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⑨理解我国最缺水的三大流域应用:⑩归纳某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分析成因⑪分析某一地区河水的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综合:⑫举例说明人类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⑬分析导致某地区水资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主题08 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学习内容8.1洋流8.2厄尔尼诺现象8.3海洋资源及其开发8.4海洋权益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北大西洋暖流、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②识记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③识记世界海洋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和北海理解:④理解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⑤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⑥理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流向的季节变化与成因⑦理解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原因⑧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⑨理解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调节作用应用:⑩根据资料说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及其意义⑪举例说明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航运的影响综合:⑫依据海洋表层等温线分布图中等温线的弯曲状况,说明暖流和寒流的分布情况,并判断流向主题09 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学习内容9.1人口增长9.2人口构成9.3人口分布与迁移9.4环境人口容量识记:①识记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②识记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理解:③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④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⑤理解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⑥理解人口的年龄结构⑦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⑧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⑨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所划分的两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⑩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应用:⑪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据图表,说明两类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口问题⑫说明某人口稠密区或稀疏区的形成原因综合:⑬结合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预测人口发展趋势⑭分析影响某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题10 城市与城市化学习内容10.1城市的基本特征10.2城市内内部的空间结构10.3城市体系10.4城市化进程与意义10.5城市化问题识记:①识记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②识记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小城市③识记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理解:④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⑤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⑥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⑦理解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应用:⑧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原理,阐明某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⑨评价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综合:⑩分析某地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问题题,并提出合理建议⑪从某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要素,解析城市空间形态⑫比较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主题11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学习内容11.1农业区位及其变化11.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1.3现代农业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②识记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理解:③ 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④ 理解水田农业、早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牧场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点应用:⑤ 结合实例,归纳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⑥ 结合实例,说明礻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变化的影响综合:⑦评价某一区域的农业区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合理建议主题12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学习内容:12.1工业区位及其变化12.2主要工业区12.3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理解:②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③理解不同生产特点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④理解北美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的区位⑤理解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的区位应用:⑥结合实例,说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变化的影响⑦分析某一高新技术园区的区位优势综合:⑧评价某一区域的工业区位,提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并提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题13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学习内容13.1产业结构及其变化13.2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13.3商业区位条件13.4国际贸易学习要求识记:① 识记三大产业的含义理解:② 理解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③ 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④ 理解产业结构优化应用:⑤ 评价某区域的商业区位优劣⑥ 判断某地第三产业的特色部门门,分析形成条件⑦ 依据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归纳产业应用结构及其变化特点⑧ 比较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异同,并作出评价⑨说明某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其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主题14 地域文化差异学习内容14.1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4.2世界文化圈的特点14.3中国的地域文化学习要求识记:①识记中国地域文化区②识记世界文化圈理解:③理解物质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应用:④根据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判断所属的文化区(圈),并说明判应用断依据综合:⑤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某地区传统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文化习俗主题15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内容15.1主要地理信息技术15.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要求识记:理解:①理解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主要功能应用:②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综合:③根据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针对某一具体情景,提出相应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议主题16 地域分异规律学习内容16.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16.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6.3地域分异规律16.4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学习要求识记:① 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② 识记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③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④ 理解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⑤理解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导因素⑥理解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⑦ 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早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应用:⑧ 根据某区域地理环境某一要素,推测其他要素的特征⑨ 举例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⑩ 比较不同自然带的特征,分析成因因综合:⑪ 根据某区域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预测该区域地理环境其他⑫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⑬ 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主题17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学习内容:17.1 自然资源17.2 自然灾害学习要求识记:① 识记光照资源、热量资源的衡量指标理解:② 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分类③ 理解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影响因素④ 理解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⑤ 理解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⑥ 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⑦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应用:⑧说明不同自然资源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⑨归纳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⑩分析全球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以及人类的应对举措综合:⑪ 评价某地区经济增长、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资源和能源条件,提出自然资源管理与持续利用的建议⑫ 说明某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频度和强度等状况,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主题18 区域开发学习内容18.1 区域开发的含义与原则18.2 区域开发的案例:资源开发与利用域整治与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学习要求理解:①理解区域开发的含义②理解区域开发的原则③理解区域开发中的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的关系应用:④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开发的条件综合:⑤结合实例,概述区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开发与治理的对策主题19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学习内容19.1全球主要环境问题19.2可持续发展思想19.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习要求理解:①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②理解循环经济应用:③说明全球变暖、臭氧洞、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成因及其危害综合:④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举措⑤针对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现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展战略的合理化建议。
区域地理查绘填图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基础地图

区域地理查绘填图册(word版)第一部分世界区域空白图填绘核心图查记空白图填绘常考地图集中呈现核心区域系统盘点指导读图便捷查记自主填绘高效实用目录第一部分世界区域空白图填绘陆地和海洋 (1)世界地理分区 (3)世界的气候 (4)亚洲 (5)东亚 (6)日本 (7)中亚 (8)东南亚 (9)南亚 (10)中东—西亚 (11)非洲 (12)欧洲西部 (13)德国 (14)俄罗斯 (15)北美 (16)美国 (17)拉丁美洲 (18)巴西 (19)大洋洲 (20)澳大利亚 (20)南极地区 (21)北极地区 (21)第二部分中国区域空白图填绘中围的疆域 (22)中国政区 (23)中国地形 (24)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25)中国河流和湖泊 (26)中国的自然资源 (27)中国的交通 (28)北方地区 (29)南方地区 (30)西部地区 (31)第三部分基础图练习一地球与地图 (32)二世界地理概况 (34)三世界地理分区 (41)四中国地理概况 (57)五中国地理分区 (68)参考答案 (74)第一部分世界区域空白图填绘陆地和海洋填绘要求:①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②填出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③填绘各大洲的分界线。
④填出沟通四大洋的海峡名称。
变式填绘:1.在下面三幅地图中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填绘各大洲的分界线、填出沟通四大洋的海峡名称。
2.按要求填图。
填出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岛屿(半岛)、海峡等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填出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大洲名称。
A ;B ;C ;D ;E ;F ;G ;填出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大洋名称。
甲;乙;丙;丁;世界地理分区填绘要求:填写世界地理各分区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填绘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代表不同的气候类型,将该气候类型在世界分布的各个区域涂上相应的颜色,图上表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变式填充:填绘要求:①填出亚洲濒临的海洋。
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区域地理第2部分 第2讲 地图 Word版含解析

第2讲地图考纲呈现目标要求1.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方向的判读及常用图例的识记。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
1.了解比例尺的表现形式,会比较大小及利用比例尺进行相关的计算。
2.了解常见的图例、注记,学会推断各种地图上方向的方法。
3.理解等高线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图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基础整理一地图的基本要素图形读图思考(1)在“中国地图”中,可以指示方向的组成要素是什么?提示:图中的经纬线。
(2)乡村小道能清楚地表现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中吗?为什么?提示:不能。
一般小比例尺地图反映地地物比较简略。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表现形式①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
②数字式:1∶500 000。
③线段式:(3)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范围和内容的详略关系①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具体;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②图幅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具体;反之,实际范围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2.方向(1)经纬线(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指向标定向: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3)一般方法定向:无任何方向信息时则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一般规律确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1)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例如,图中的“⊙”。
(2)注记: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等。
例如,图中的“北京”。
基础整理二地形图图形读图思考(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含义是什么?提示:数值反映的是海拔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谷与山脊处的等高线分布有何区分?提示:山谷处等高线向数值增大处弯曲,而山脊处等高线向数值减小处弯曲。
1.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A、B两点的海拔分别为1_000米、500米。
(2)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A、B之间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底图对计算机制图的基本需求(供计算机制图软件设计人员和操作员参考)为贯彻落实《区域石油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计算机制图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满足地理底图的基本需求。
一、地理底图的数学基础和资料的投影转换11980年西安坐标系(GDZ-80国家大地坐标系)2“地图数学基础常用投影计算及有关换算软件的181)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斯—2)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斯—3)大地坐标反算(包括54和80坐标系反算)4)坐标换带(包括54和80坐标系换带)5)6)7)8)9)10)11)12)13)14)15)根据点的经纬度求新图幅编号(行列式图号)16)17)18)31∶1万,必须采用3°带高斯—41∶50万(含1∶50万)制图区域北边缘纬线小于30°,经差不超过7°,或北边缘纬线大于30°,经差不超过9°,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但对中央经线的选择要按如下1)制图区域在同一个投影带的,可用原投影带的中央经线计算投影成果,按地形图的要求绘2)制图区域跨带超过1030’(纬度低于300的地区为30’)的,则必须另选制图区域中部的经线(凑整1°)作为中央经线,计算投影成果,绘出经纬网,一般不加方里网。
如果要加方里网,则应按新选定的中央经线西移500km ,作为横座标Y的起点,只注公里数,不注带号,并在图廓外或图例内加注说明:“本图中央经线为×××°”3)制图区域不超过1030’(纬度低于300的地区为30’)的,可以仍用原投影带的中央经线计算投影成果,全部绘原投影带的方里网,注带号的和公里数,但不绘不注邻带的方里网和公里数。
51∶50万(不含1∶50万),或虽大于1∶50万,但经差超过了7°(北边缘纬线小于30°的地区)或9°(北边缘纬线大于30°的地区),不能用高斯—克吕如果制图区域在中国范围以内(南海诸岛作插图),一般情况下可首选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园标准纬线按φ1=φS+(1/4)*(φN-φS)φ2=φN-(1/4)*(φN-φS)其中φ1、φ2为两条标准纬线的纬度(可凑整到整度数);φN为制图区域最北端的纬度;φS特殊情况下(制图区域超出中国)61∶50万(含1∶50万),一般是只绘方里网,将经纬网短线绘在内外图廓之间或按地形图图式绘出分度带。
若需要也可将方里网、经纬网在图内同时绘出。
经纬网、方里网密度如下表:10×10cm10×10cm10×10cm10×10cm10×10cm10×10cm10×10cm<1∶50≥1∶200万<1∶200≥1∶350万<1∶350≥1∶500万7(经纬网或方里网)8方便快捷的不同投影地图资料或数字化资料的投影转化功能。
例如,新图的设计投影为园柱投影( 经纬网为矩形,经线和纬线为互相垂直的两组平行直线)。
而所用的资料为园锥投影(经纬网近似梯形,纬线为弧线,经线为交于一点的直线),计算机制图软件要在保证设计投影经纬网格的四个交点与相应地区资料图同一网格的四个交点吻合的前提下,能快速实现网格内的9(100%)色表示,可选色为钢灰(黑15%)、黑(100%)。
二、地图底图的比例尺1采用比例式,如1∶100000或分式,如1/100000,要求输入比例尺数据( 比例式或分式)2①基本型:如:细线粗0.15mm 黑线粗0.4mm 宽1.5(含线) 竖线全长2.0mm(含宽1.5),正宋体,字大3.25 – 3.75mm②简化型:如:线粗0.3mm, 竖线长0.8mm,正宋体,字大3.25mm计算机制图软件应达到:输入比例尺数据、每节代表的实地距离、节数和类型(基本型或简化型),可自动绘出所设定的图解直线比例尺。
如果另外输入线粗、竖线长、宽度、字体、字大等可选数据,可自动生成符合用户特殊要求的图解直线比例尺。
一般情况下,挂图用基本型,不能用简化型;图册用简化型也可用基本型(宽度略减)3HT区域纬差较大,比例尺较小(小于1∶300万)要求计算机制图软件能正确提供每条纬线上的长度比(n)值,输入主比例尺、每节代表的实地整千米数、分节节数、南纬线度数、北纬线度数、纬差(设定5°)、字体(设定等线)、字大(设定3.0mm),可自动绘出纬线比例尺。
三、地理底图的内容(一)水系1①岸线用等粗的实线(虚线)表示。
线粗:图册0.1mm,挂图0.15mm。
时令湖用虚线表示,实线段长3mm,虚线段长2mm②我国海岸线,大体可以钱塘江为界,以北为沙岸,比较平直园滑;以南为岩岸,比较曲折、多港湾。
不允许将岩岸的小弯曲都拉平。
(小弯曲图上大于05×06mm均应保留)③湖泊、岛屿都是只能取舍,绝对不允许合并。
重要岛屿可以适当夸大(沿岸线外侧)绘出轮廓线,太小时,可以用点“·”④一般的区域石油图不绘等深线。
特殊需要的海域石油图,可以绘等深线。
5米等深线对海域石油图具有特殊意义,加粗(0.2mm)突出表示,其他等深线粗0.15mm⑤对等深线的弯曲进行概括时,必须遵循扩大浅水区缩小深水区的原则。
等深线注记用正等线体,字大11K(2.75mm)⑥湖泊的选取标准设定为图上面积大于20mm2;岛屿的选取标准设定为图上面积大于4mm2,特殊的小湖、小岛可人工操作夸大表示,也可根据需要自定选取标准(湖泊10--40mm2,岛屿2--10mm2)⑦海、洋、湖的名称及海湾名称均用左斜宋体,计算洋30K(7.5mm),可选范围20K(5.00mm)~34K(8.5mm)海20K(5.0mm),可选范围15K(3.75mm)~26K(6.5mm)海湾、湖泊分四级,字大从11K(2.75mm)~17K(4.25mm)②高级湖名>低一级湖名⑧岛屿名称用正宋体。
字大按岛屿的大小区分。
选择范围11K(2.75mm)--17K(4.25mm)⑨岸线和名称用兰(100%)、水面用兰(20%)。
〖HTK2依比例尺表示的双线河:图册用0.1mm,挂图用0.15mm粗的实线表示。
与湖岸线粗细一致单线时令河:用由细渐粗由短渐长的虚线表示。
不论时令河长短,河源头粗均从0.08mm开始,逐渐变粗,最长的时令河粗不超过0.25mm,可视河的大小,自由选择。
虚线的实线段长由0.5—3.0mm,虚线的空白段为0.3—1.0mm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常年河用由细渐粗的单实线表示。
河源粗均从0.08起绘,往下游逐渐加粗,最粗不超过0.6mm。
双线河宽小于0.6mm①输入某河段上、下游起迄点的粗度数据(时令河另加虚线长和空白段数据),可自动绘出由细渐粗的实线(虚线)②分级选定主流,先绘高一级的主流,再绘支流。
支流交汇到主流处的粗度大于主流时,计③④支流与主流不能垂直相交,更不能逆流相交。
当输入出现此种情况时,应能自动纠正成顺流向锐角相交(交汇点向下游偏移一个支流入主流处的线粗)⑤单线河入海、湖、双线河处,要表示出喇叭口状,当输入无喇叭口状时,应沿河流方向,自动生成喇叭口。
喇叭口的底边宽为河粗(入水面处)的2倍,高为河粗的1 5⑥在处理河流与居民地、道路和其他要素关系时,一般要保持河流位置不变,移动其他要素。
当第一次接到移动河流的指令时,计算机发出提醒信号,第二次接到移动河流的指令,再⑦a1∶500万的图上全选。
河流主要有:黄河、长江、黑龙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淮河、汉水、赣江、湘江、沅江、乌江、嘉陵江、岷江、金沙江、西江、东江、嫩江、鸭绿江、额尔古纳河、滦河、汾河、渭河、大渡河、雅砻江、塔里木河、伊梨河、闽江、额尔齐斯河b15cm的全取。
输入“长于15cm全选”指令,应能自动选取(河流长度按从河源到交汇处计,并非仅限本图幅内的长度)c(如国界线附近、沙漠地区的小河)不够上述(a、b)资格,需要选取的,可手⑧河流的名称用左斜宋体字。
字大共分五级,从9K(225)~22K(500),同一条河的名称,在不同比例尺图幅中可大可小,但在同一幅图中,字大要能区分出河流的河名注记按河流走向用雁行字列注记,必须注在河流的同一侧。
输入每个字靠河一边的中心位置,应能自动生成符合雁行字列要求的注记。
当河流名称注记改大(或缩小)时,应能保证河流与字的间距不变。
输入的两个字间的距离如果大于7个字大时,计算机应拒绝执行,并发出警示。
同一条河流很长,需要重复注记时,前一名称的尾字与后一名称的首字间的距离如果小于同一名称字的间距,计算机应拒绝执行,同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不论是否在同一图幅中出现,上下游的名称字大可以不同,以保持与当地同粗河流一致。
如“黄河”在青海境内字大要比在山东境内小。
3①运河:用等粗实线加短横线表示:直线粗0.2mm,短横线粗0.1mm,长0.5mm(不含实线粗),间距1mm京杭大运河为最主要的运河,大于1∶500万的图上均表示。
并加名称注记,字体为左斜宋,字大设定为11K(2.75mm),可选范围为:9K(2.25)~13K(3.25mm)②渠:用等粗直线表示,主要渠道粗0.2mm次要渠道粗0.15mm图上长度超过15cm③水库:舍去用符号表示的小水库,只取图上面积大于20mm2的大水库,且去掉闸门处的横兰线,将水库作湖泊处理。
水库名用左斜宋体,字大设定11K(2.75mm),可选范围:9K(2.25mm)--13K(3.25mm)按地形图图式建立泉、温泉、井和坎儿井等符号库。
泉、温泉、井符号设定大小为20 K(5.00mm),可选范围:12K(3.0mm)--30K(7.5mm)。
4第一方案:水系的线划要素,包括名称注记,全部印兰(100%),水面为浅兰(兰20%)第二方案:水系的线划要素,包括名称注记,全部印钢灰色(黑50%),水面为浅兰色(兰10%)(二)居民地11∶50万(不含1∶50万)的图幅,居民地均用街道空白的外围轮廓图形表示。
居民地的轮廓图形,比起同比例尺地形图来,要大大化简,以表示外围轮廓特征为主。
轮廓内部的小街道要大量删除,化简的程度视比例尺大小而定。
计算机制图软件可以设定每一街区的图上面积大于20mm2小于50mm2,自动完成街区的概括化简,生成居民地的轮廓图形,不合适的,可由制图操作员手动操作修正。
保证通往居民地的主要街道宽0.5mm,次要街道宽0.3mm21∶50万~1∶100万(含1∶100万)的图幅,地级市以上的居民地用街道空白的外围居民地的轮廓图形比起同比例尺普通地图来,要大大化简,以表示外围轮廓特征为主,一般计算机制图软件可以设定每一街区的图上面积大于10mm2小于30mm2,自动完成街区概括县级及以下居民地,用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