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瓷材料的疲劳损伤及咬合病课稿
全瓷材料及牙弓曲率对固定桥疲劳寿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中国组织工程研宄》Chinese Journal o 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全瓷材料及牙弓曲率对固定桥疲劳寿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陆晓丰1,凌厉1,董宁2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口腔科,江苏省无锡市214000; 2无锡瑟维思通自动化设备有限 公司,江苏省无锡市214000)DOI :10.3969/j.issn.2095-4344.0778 ORCID : 0000-0002-0837-9006(陆晓丰)文章快速阅读: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In-Ceram Zirconia 、Zenotec 、Lava 全瓷固定桥曲率与寿命的关系文题释义:陆晓丰,男,1979年生,江苏省无锡市人,汉族, 2011年南京医科大学毕 业,硕士,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口腔医学修复方 向的研究。
通讯作者:陆晓丰,南京 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精神 卫生中心口腔科,江苏省 无锡市214000中图分类号:R 318 文献标识码:A 固定桥应力应变影响因素:固定桥应力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基牙情况(包括固定形式及基牙支持力等) 的影响,也受载荷条件(包括载荷大小、角度、位置等)的影响,还受固定桥本身(包括固定桥类型、桥体的长 宽高、连接体的形式、材料的力学性能、牙弓曲率等)的影响。
全瓷材料疲劳失效:全瓷固定桥修复体在口腔行使咀嚼功能时,其构件在远低于材料屈服极限强度的交变应力反复作用下,经过一定的循环次数后,全瓷材料的许用应力随时间而下降,在应力集中部位裂纹萌生、扩展,并最终导致修复体断裂。
实验中氧化锆材料Zenotec 和Lava 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取得了符合临 床要求的疲劳寿命预期。
稿件接受:2018-01-13摘要背景:采用循环疲劳有限元方法研宄修复体的疲劳寿命更符合口腔实际情况。
目的:研宄不同牙弓曲率下不同全瓷材料固定桥的疲劳寿命。
方法:将全瓷固定桥数字模型按照牙弓曲率建立4组模型(0°设为I 组,30°设为I I 组,60°设为III 组,90°设 为W 组),每组模型分别采用丨n-Ceram Zirconia 、Zenotec 、Lava 全瓷材料进行固定桥疲劳寿命分析。
全瓷贴面修复技术交流PPT资料(完整版)

开窗式的局限性
切端通透性差 牙体色深者易于暴露
天然牙过短、磨耗、缺损等,需要切端预备
铝瓷(如In-cer切am端) 釉质厚度不足,易造成釉质崩裂
舌侧完成线或边缘的预备可使用圆头锥形金刚砂车针进行,利用车针的末端形成0.
全瓷贴面(Por天cel然ain牙lam过ina短te v、en磨eers耗) 、缺损等,需要切端预备
全瓷贴面修复技术交流
概述
1
全瓷贴面的介绍
2
全瓷贴面的适应症
3
临床技术要点
4
病例展示Biblioteka 全瓷贴面介绍全瓷贴面(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 定义: 指在不磨牙或者尽量少量磨牙的情况下,将薄层瓷 修复体通过粘结技术(主要是釉质粘结)覆盖在牙 齿表面,以恢复牙体正常形态或者改善色泽的修复 方法。
对接式的局限性
the veneer is liable to be fragile at the incisal edge and may be subject to peel/sheer forces during protrusive guidance.
包绕式的局限性
病例1
病例1
病例1
病例6
感谢观看
病例2
病例2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4
病例4
病例5
病例5
病例6
病例6
5mm,后者一般是0. 5mm,后者一般是0. 全瓷贴面的适应症 舌侧完成线或边缘的预备可使用圆头锥形金刚砂车针进行,利用车针的末端形成0. 瓷贴面修复分型(根据粘结面积) 全瓷贴面的临床技术要点 全瓷贴面的介绍 舌侧完成线或边缘的预备可使用圆头锥形金刚砂车针进行,利用车针的末端形成0. 如果设计为龈下边缘,则应先放置牙龈退缩线暴露术野,随后再进行精修并向龈沟扩展,以使操作尽量直视并减少牙龈组织的损伤。 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开窗式预备不适合时,应选择对接式预备而不是包绕式。 瓷贴面修复分型(根据粘结面积) 天然牙过短、磨耗、缺损等,需要切端预备 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开窗式预备不适合时,应选择对接式预备而不是包绕式。 指在不磨牙或者尽量少量磨牙的情况下,将薄层瓷修复体通过粘结技术(主要是釉质粘结)覆盖在牙齿表面,以恢复牙体正常形态或 者改善色泽的修复方法。 天然牙过短、磨耗、缺损等,需要切端预备 前者的标准预备量一般为0. 铝瓷(如In-ceram) 全瓷贴面的临床技术要点
全瓷牙后牙备牙病历书写范文

全瓷牙后牙备牙病历书写范文
病历书写范文如下:
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患者信息:XXX(性别),XX(年龄)
主诉:
患者因右下后牙疼痛,咀嚼困难,并希望进行全瓷牙修复。
病史:
患者过去无同类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既往史:
患者无重大疾病史,无手术史。
口腔检查:
口腔检查表明患者右下后牙出现较大的龋洞,牙髓已感染并导致牙神经坏死。
牙齿颜色较深,表面有骨质缺损。
诊断:
1.右下后牙神经坏死
2.右下后牙龋洞
治疗计划:
基于患者的诊断和主诉,我们计划进行以下治疗:
1.首先,进行根管治疗以清除牙髓的感染和坏死组织。
2.接着,进行全瓷牙修复以增强牙齿的强度和外观。
治疗过程:
1.将患者放置在椅子上,确保患者的舒适。
2.局部麻醉后,使用牙齿钻头将龋洞外的牙釉质去除,以暴露髓腔。
3.使用根管文件,将坏死的牙髓组织彻底清除,并用生理盐水冲洗髓腔。
4.填充根管并用临时修复物临时封闭髓腔。
5.患者在第二次就诊时,将临时修复物移除,并进行全瓷牙修复。
6.在患者右下后牙的牙龈上,进行微创手术以准备全瓷牙的安装。
7.选取合适的全瓷材料,进行牙齿的制作和安装。
8.检查修复效果,并给予患者相关的口腔保健指导。
术后建议:
1.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以保持修复牙齿的健康。
2.避免咀嚼坚硬食物,以防损坏修复牙齿。
3.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等。
4.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牙齿敏感、脱落、疼痛等,请及时就医。
材料的疲劳损伤与断裂ppt课件

S
S
S
S
0
t0
t0
t0
t
三角波
正弦波
矩形波
梯形波
26
材料的疲劳性能
27
材料的疲劳性能
材料的疲 劳性能
材料的循环变形特性 - relationship
载荷寿命关系 -N curve -N curve
疲劳裂纹扩展特性 da/dN curve
28
材料的疲劳性能
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σ-ε
S-e
σ ε
m
max min
2
a
max min
2
r min / max
疲劳极限应力图
41
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Gerber Parabola
Modified Goodman line
42
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等效应力幅
43
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疲 劳 裂 纹 通 常 起始于零件表面 表 面 状 况 对 疲 劳寿命有很大的 影响 表 面 光 洁 度 越 高,形成疲劳裂 纹的时间越长。
S
S
S
0 恒幅循环
t
0
变幅循环
t
0 随机载荷
t
疲劳载荷的类型
23
疲劳的基本概念
恒幅循环参数
平均应力
Sm=(Smax+Smin)/2 (1) 应力幅
Sa=(Smax-Smin)/2 (2) 应力范围
S=Smax-Smin
(3)
应力比 R=Smin/Smax
设计:用Smax,Smin ,直观; 试验:用Sm,Sa ,便于加载; 分析:用Sa,R,突出主要控制参量, 便于分类讨论。 24
全瓷修复体饰瓷疲劳损伤的初步分析

・
京
大
学
学
报
Hale Waihona Puke ( 医 学版 )
46 ・
J R A FP KN N V RST H A T CE C S V 14 N . Fb 2 1 OU N LO E IG U I E IY( E L H S I N E ) o.2 o1 e . 00
论 著
全瓷修复体饰瓷疲劳损伤的初步分析
刘 亦洪 , 冯海 兰 刘光华 沈志 坚 , ,
(. 1北京大学 E腔医学 院 -口腔医院, l 北京 10 8 ; . 00 1 2 斯德哥尔摩大学无机化学系 )
[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临床损伤失效 的全 瓷修 复体 的损 伤形貌 观察 , 析全 瓷修复体饰 瓷疲 劳损伤 的机制和过 分 程, 以及缺陷与饰 瓷损伤 的关系。方 法: 收集断裂或破 碎 的全瓷修 复体 , 体式 显微镜和 扫描 电子 显微镜 (cnig sann e c o c so e S M)观察其断裂面和咬合 面微观形 貌以及饰瓷 的缺 陷 , l t nmiocp , E er r x线衍射 能谱分析 ( nr —i es e eeg ds rv y p i X r et soy, D ) — ys c ocp E S 饰瓷内不均质部分的化学成分 。运用陶瓷损伤形 貌分析 的方法 , 析全瓷修 复体的断裂 a p r 分 方式和损伤特征。结果: 全瓷修复体 的最终损伤失效包括完全断裂、 饰瓷崩瓷和饰瓷脱瓷 3种方式。氧化铝全瓷冠 发生 了完 全断裂, 氧化锆全瓷冠发生饰瓷崩瓷或饰瓷脱瓷。饰瓷疲劳损伤包括表面磨损 、 锥状 裂纹 和饰 瓷脱 瓷 3种 模式 。饰瓷表面发现气孔和污染颗粒缺陷。结论: 全瓷修复体应设计 多点 咬合接触 , 分散咬合 应力。饰瓷脱瓷发生 于饰瓷层过薄的情况 , 适当的饰瓷厚度保证饰瓷的抗疲劳损伤能力。临床需严格控制饰瓷烧结过程的环境污染。 [ 关键 词]牙 瓷料 ; 工艺学 , 牙科 ; 牙修复磨损 ; 牙修复体
5全瓷修复的咬合处理

我们看一下调牙合以后。看一下下颌调整以后,它同样是在正中牙合位和各种运动方式有接触的。那么在侧方牙合要保证仍然有尖牙保护或者前磨牙,第一个前磨牙保护,然后它的颊间是分开的。
那么对于这种样子的调牙合,我们改变原有的不生理的下颌运动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猜测,我们推测他原来的咬合方式有可能会是导致上六、七出现破损的原因,所以不生理的下颌运动方式,是导致了上颌六、七颊间受的侧向力太大,做了这样的调牙合、调整。
合位由于颊间的斜度减小,也会出现颊间的分力减少,这样会减少颊间受力。那么为什么这个病人会这样处理呢?是因为这个病人原有的咬合方式可能会是导致他的上六的折裂开或者上七的阴裂的原因,所以我们避免在上六和七出现颊间崩瓷或者是颊间再导致一些破损的话,我们采取这种方式。
那么看一下我们的临床病例。这个条件在我们下面的续讲中大家会了解到。那么这是一个修复体的全瓷,我们看一下,这个病人选择了全瓷贴面,做两个上颌中切牙的修复,而它最原始的状态是深覆合的状态,那么它前牙呢是处于前导深覆合的状态。
我们进行了调牙合。当然这个调牙合都是在修复体。上我们从原始的状态调到了颊间,在侧向牙合的时候五、六、七,在颊间没有了咬合。这是再大一点的侧向牙合,我们看调牙合以后的上颌,也就是在正中牙合位还同样起着支持垂直距离的咬合高点,我们看他的舌尖上有完善的、均匀的接触点,但颊间被我们调低了。
所以这个患者原有的运动方式的颊间被我们通过修复调整到侧方牙合,颊间受力比较小。在正中牙
我们按照全瓷的咬合设计原理和处理原则,我们对上下颌进行检查,如果有不符合生理的可以共同在上下颌做处理,但是符合原有生理的下颌运动曲线和符合原有生理的咬合方式,不可以轻易的调整对牙合牙,那么调整对牙合牙一定是有条件的,不能我们今天说了,我们的咬合一定是上下颌的,那么就轻易的给患者调整对牙合牙或邻牙,这也是不符合原则的,我们调整对牙合牙一定是条件的。
(完整word版)全瓷修复材料的性能

全瓷修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一、全瓷修复材料介绍全瓷材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临床应用,最早的铝瓷强度很低,加工技术是简单的烤瓷技术,精确度较差。
全瓷材料优秀的美观效果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一经出现便倍受口腔修复医师和广大患者的青睐,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美观修复材料,而其力学性能和加工工艺也得以不断改善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
全瓷修复材料发展至今已经从最初的单层材料发展为叠层复合材料,从玻璃陶瓷发展为氧化物陶瓷,加工工艺从烤瓷、铸造发展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加工的精密切削工艺。
现今的全瓷修复体已经具备良好的边缘适合性和较好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大部分的美观修复要求。
目前,用于帖面修复的全瓷材料可以为单层全瓷材料,而用于冠桥修复的全瓷材料的主流为叠层复合陶瓷,即由基底瓷和饰瓷两部分组成,基底瓷制作全瓷内冠满足修复体的强度要求,通过适的加工技术提供良好的边缘适合性,外层的饰瓷用以恢复修复体的解剖形态和美观要求。
同时,基底瓷的光学性能也直接影响全瓷修复体的美观效果,饰瓷层的结构和力学性能也会影响整个全瓷修复体的强度。
最后,两种材料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能的匹配性直接影响界面质量,关系到全瓷修复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了解和认识各类全瓷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助于正确选择和使用全瓷材料制作及满足美观需求又满足长期生理功能的美观修复体。
本章主要介绍目前口腔修复临床常用的全瓷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一)全瓷修复材料的化学构成(图)首先基于目前叠层复合材料的应用方式,全瓷修复材料分为用于制作内冠和桥支架的基底瓷和外层的饰瓷。
饰瓷材料的化学构成主要是硅酸盐玻璃,主要成分是SiO2, Al2O3, 还包括:Ca、Na、K、B等元素用于调节玻璃的熔点、流动性等物理性能。
同时含有微量的稀土元素用于体现不同的颜色特征,玻璃成分中散在分布少量ZrO2 或Y2O3微小的晶体结构,用于调节折射率,表现不同的透明度。
当前常用的基底瓷材料根据其化学构成有以下几类:1.玻璃基质陶瓷:玻璃基质内含有不同晶体物质,以增强玻璃的强度和韧性。
全瓷冠课件.pptx

牙科用陶瓷材料
强度、韧性、色泽
全瓷修复体
掌握 熟悉 了解
全瓷冠的特性 全瓷冠的适应证和临床注意事项
全瓷冠的牙体预备
临床常用全瓷系统 全瓷冠的粘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瓷冠
(瓷熔附金属全冠) Porcelain Fused to Metal Crown
由低熔陶瓷在真空条件 下烧结熔附到铸造金属 基底冠上的金-瓷复合 结构的修复体。
颈部舌隆突以下应作2 ° ~5°切向聚合的颈袖预备,以 增加全冠的固位力 。
根据设计要求,在舌隆突 以上部位以金刚砂车针均匀磨 除1.2~1.5 mm并保证颈部肩台 以上无倒凹。
全瓷冠的牙体预备
Step 2 唇面预备
除颈缘外,顺牙体唇面 弧度从其表面均匀磨除 1.0~1.5mm的牙体组织。
先在唇切1/2处磨出深 1.0~1.5mm 的定位沟,再逐 渐向近远中扩展,然后再在 唇龈 1/2处依次磨去同样深 度。
高温烧结成全瓷冠
◆ 优点:价格低廉 ◆ 缺点:强度低,容易破裂 ◆ 适应证:瓷贴面、前牙单冠
临床常用全瓷系统
◆常规粉浆涂塑陶瓷
◆热压铸陶瓷
◇失蜡法铸造 + 热压成型
◇压铸陶瓷块(支架材料) ◇饰面瓷(修饰颜色)
◆ 简单、省时,费用较低 ◆ 三点抗弯强度400MPa ◆ 适应证:瓷贴面、瓷嵌体、单冠
全瓷冠的牙体预备
Vita In-Ceram Procera IPS e.max Lava
切端预备 (mm)
唇颊面预备 (mm)
邻面预备 (mm)
舌面预备 (mm)
颈缘预备 (mm)
1.5~2 ≥1.0 ≥1.0 ≥1.0
1
1.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瓷材料的疲劳损伤及咬合病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杜阳大家好!全瓷冠桥的咬合调整第二节的内容,为大家介绍一下全瓷材料的疲劳损伤以及咬合病的问题。
全瓷材料具有两种特性,在使用中为口腔医生带来不少的麻烦和顾虑,其一就是所谓的脆性,也就是在没有明显变形情况下修复体突然断裂的情况。
其二就是低抗张强度,也就是材料抗压不抗弯的特性,这种性质使得材料受力时容易从弯曲外侧断裂,因此很多材料研究专家把研究集中在提高陶瓷强度和韧性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材料学的发展,现在有不少高强度的材料,但就机械强度而言,已经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
但是人们发现在口腔环境中反复进行咀嚼的状态下,全瓷修复体常常具有一定的失败率,发现肉眼可见的裂纹,甚至出现断裂。
全瓷材料这种随着时间增长而出现的断裂行为,是口腔修复体和修复材料的一种疲劳行为。
并且这种疲劳往往是在修复体受到正常咬合力的情况下发生的。
当前应用的全瓷材料主要分为如图所示的几大种类,红色边框范围内的材料可以获得的美观性较强,绿色边框范围内的材料美观性稍差,但是由于强度较高,一般作为基底瓷材料。
迪康的铸造陶瓷强度可以达到112 — 228兆帕,IPS可以达到182 — 260兆帕, infiltrated alumina 有236 — 600兆帕,而spinel,or alumina 更是可以达到487 — 699兆帕,氧化锆陶瓷更是可以达到900 — 1200兆帕的强度。
绿色背景的金属烤瓷系统中的瓷材料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2008年发表在JADA的一篇研究中,将当前的全瓷材料进行了分类描述,从生存率研究可以看出全瓷材料修复体的3年生存率均超过了95%。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不论是嵌体、单冠还是全瓷固定桥,其生存率都有所下降。
这就是解释了所谓的疲劳现象,也就是全瓷材料随着使用时间增长而出现的断裂行为,通常情况下强度和韧性决定了一种材料能承受口腔内多大的咀嚼应力,而疲劳则决定了使用该材料制作成的修复体能够使用的时间。
对全瓷材料的结构和疲劳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这里首先回顾几个材料力学中常用的概念,应力是指物体抵抗外力单位面积所用的内力,分为外加载和产生的外应力和内部结构其他变化产生的内应力,应变是指物体受力时单位长度的变化或形变。
某种材料的弹性相关概念包括弹性极限、正比例极限和弹性模量。
弹性极限是指对一段材料施加拉应力,产生了应变,当负荷去除后,材料可能恢复至原长。
而当应力增加到某一值时,在卸载后不能恢复至原长,此时称为该材料的应力超出了其弹性极限,也就是超过了去除外力后,其尺寸能完全恢复时材料所承受的最大应力。
应力应变曲线描述了不同应力下材料发生的应变。
对于弹性材料来说,在原点到一个中间点P,曲线为直线,之后变为曲线。
这个P点成为比例极限,此时的应力应变比值为弹性模量,弹性模量又称杨氏模量,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表示。
在选择修复材料时,所选择材料的极限应力往往大于使用应力若干倍,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实际工作也并不安全,往往发生所谓的低应力脆性破坏,也就是在应力远低于材料强度指标,而且没有明显塑性变形的情况下发生破坏。
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以极限应力为依据的传统计算方式来进行材料设计,不能充分反应客观实际情况。
经过分析研究,人们发现对材料内部结构均匀连续的假设只是一种理想的假定,实际上材料内部总是存在一些微裂纹等缺陷,而这种脆性的破坏就是由微裂纹扩展引起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应力强度因子K,K是描述裂纹顶端附近应力应变的一个参数。
它与应力σ和裂纹尺寸a之间也如下关系,K=Y·σ·√a 。
其中Y是应力强度因子,单位是MPa·√m ,σ是应力,单位是MPa,Y是常数。
与加载方式式样和裂纹的几何形状有关。
A是裂纹尺寸,单位是平方米,牙体以及充填体或修复体的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所形成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又称为断裂韧度,是衡量材料抵抗裂纹扩展能力的指标。
对于材料内部的微观裂纹当其扩展为宏观裂纹的前期称为稳态扩展,当裂纹长大到临界尺寸时继续扩展将导致式样的断裂,这种扩展称为失稳扩展。
临界尺寸时的应力强度引资Kc就是断裂韧性,Kc高的材料临界尺寸大,材料内部存在较严重的微观裂纹,也能经受较大的应力而不出现裂纹失稳扩展,避免断裂。
回到2008年JADA的这篇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实验获得的极限强度数据和计算所得到的断裂韧性指数Kc有巨大的差距,其中材料强度最高的可以用于后牙区三单位基本材料的全瓷材料,断裂韧性最高。
因此我们说全瓷材料疲劳的本质是在使用过程中各种因素使材料表面或者内部产生的各种微裂纹,然后在相关推动因素下发展扩大,最后达到一个临界的尺寸,材料的某个部位迅速的完全断开。
临床上常见的全瓷修复体断裂模式分为完全断裂、饰瓷脱瓷和饰瓷崩瓷。
完全断裂是指基底瓷和饰瓷共同断裂,更常见于玻璃陶瓷或氧化铝基底瓷,此时基底瓷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都起到主要作用,而饰瓷脱瓷和崩瓷更常见于氧化锆基底瓷,主要与饰瓷和基底瓷之间强度的差异相关,不发生断裂的侵略下饰瓷表面存在表面磨损,锥状裂纹形式的疲劳损伤。
也就表明微观上全瓷材料修复体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接触破坏模式:1.在均质性质的陶瓷材料上看到了明显的环状裂纹区,称为脆性破坏模式。
2.在非均质的材料上观察到伴有显微破坏的界限明显的塑性屈服区,称为半塑性破坏模式。
随着瓷层厚度的增加,事件的破坏模式也会发生变化,从组织面的放射状裂纹变为表面的环状裂纹。
随着加载力接触半径的减小,事件的接触破坏极限应力也随之减小。
当瓷层厚度低于1毫米,底层瓷的组织面的放射状裂纹是修复体破坏的主要模式,尤其是在底层瓷弹性模量和粘结剂弹性模量像差很大时会加剧这种放射状裂纹的形成。
另外在水域环境中,循环受力作用下,这种疲劳损伤会逐渐聚集。
临床上瓷修复体的生存率和临床表现均体现为一个概率,当出现以下状况时可以定义为修复体失败,包括继发龋、不可逆行牙髓炎,对颌牙表面的过度磨耗,瓷表面的过度腐蚀和粗糙,水门汀粘接边缘出现渗漏,美观不足,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修复体出现裂开、破碎以及折断。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是评价生物材料的表现和牙科固定修复体设计的最理想的途径。
但是这些研究所需要的费用非常高,真正的临床环境变化很大,而与整体性能有关的可控变量又必须是有限的。
这种时候采用生物力学实验和分析,可以大大降低在整体评价某一修复体系时所需要的临床研究的数量。
以下程序是进行用于判断材料临床表现的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首先当遇到一个主要的临床问题时,比如发现了断裂、整体折断、界面间折断等等,我们进行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
根据临床报告的文献综述里陈述的重要的问题,比如材料选择的影响,载荷条件、修复设计和环境的影响等等,来描述产生这些失败的最可能的原因。
比如材料特性、载荷条件、结构缺陷和修复设计的问题。
之后我们制定实验和分析对策,比如采用静态实验、动态实验或者疲劳循环实验,是否采用有限元分析等等。
再之后我们要初步评价实验和分析对策,并初步根据相关的模型进行实验的优化设计,比如采用有限元分析等等。
我们需要设计一个临床评价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在得出结果后进行材料或者设计的优化。
根据我们必须解决的临床疑问的性质这一整套方案可能仅仅设计力学分析或者生物力学和临床评价的结合。
例如,如果临床观察显示固定桥的断裂仅仅发生在连接体的位置,有限元分析就可以得出最优的设计结构,但是如果断裂发生在固定桥的一些区域,就需要分析性和实验性的过程,并经临床研究证实。
当瓷内部的拉伸应力超过应力可以分散的范围内的拉伸强度时将形成断裂。
引起牙科瓷修复体断裂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原因是瓷层间热膨胀或收缩不一致。
因此当常用的双层修复体在热处理后会有内部的微小缺陷存在。
在水环境,也就是唾液和循环力周期后,参与的应力可以引起瓷层的疲劳断裂形成。
其次是冠边缘不合适,试戴时使用了过大的力,这样就可能很快形成断裂。
最后才是过度的咬合或者咀嚼力,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因为在粘接之前和之后都会进行调和。
因此我们关注瓷材料疲劳模式下的相关生物学特性。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无论何种生物力学实验,都应该尽量模拟口腔环境的相关条件,但是对于不同的瓷材料,不同的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
比如暴露在水环境中可能导致硅氧间水解破裂,以及玻璃向陶瓷表面趋于弱化,但是暴露在水环境中却对氧化铝和氧化锆和陶瓷影响很小。
在5 — 55摄氏度的热循环中,玻璃陶瓷将很快发生降解,这是由于高温环境的暴露或者水或唾液对其表面产生的降解。
但是所谓模拟临床环境的最重要的实验条件是将观察到折断现象的临床修复体和体外事件具有相同的制作过程,以及同样的微观结构,但是在这实际情况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因为每一批瓷产品之间都不可能结构相同。
比如由于制作过程不同会导致密度和尺寸不同,烧结炉的温度控制和对瓷事件的热处理过程也不相同。
可以说只有实验人员开发并采用了一套标准的实验方法,生物力学的实验结果才能够与临床性能做对比。
如果没有这些标准的方法,任何体外和体内的实验之间的相关性都只能算作巧合。
疲劳试验的条件包括静态载荷、动态载荷和循环疲劳。
模拟或试图模拟界面间断裂的方法包括三点弯曲试验,四点弯曲试验,双向弯曲试验,微拉伸试验、,剪切粘接试验和界面间断裂强度试验。
以上试验各有各的优缺点。
一些体外试验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三点弯曲试验中遮断发生的位置可能距离事件的终点很远,此时必须对经典的三点弯曲试验公式进行矫正,因此这个公式是建立在折断发生在每个事件终点这一个假设基础上的。
此外三点和四点弯曲试验发生边缘破坏的几率可能大于在张力下的均匀表面上,此时可能计算出错误的应力值。
对这种两难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使用双向弯曲试验,以保证折断发生在张力的表面中间,但是这种试验事件的制作更加困难。
有限元应力分析和应力遮断试验显示,粘接试验样本的粘接界面间存在大量应力因素,而除非粘接强度接近为0,很难用剪切粘接试验来发现这些因素。
因此这些试验结果必须配以更专业的断口分析,如果可能应该由经过专业的训练的专业断口试验人员通过显微设备来辨别形成断裂的位置,并判断、折断是否发生在预期的位置上。
此外断口分析还可以用来分析断裂起始的位置,以及测量临界裂纹尺寸,从而计算临床上失败的修复体在断裂时承受的压力。
当前有很多试验采用了断口分析从而也得到了很多观察的结果,但是这些试验往往获得的标本量有限,在静力学强度循环疲劳试验获得的疲劳时间和临床折断病例中获得到折断强度之间建立起关联的最佳方法,是分析瓷的折断表面,测量正常和最大的咬合力量以及咀嚼力量。
如果已知我们从力学试验获得了材料的折断强度,通过确定折断表面的临界裂纹尺寸就可以计算出断裂韧性,尽管最大咀嚼力量可以帮助确定引起折断的特殊条件,但是仅仅靠这个参数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当发生折断的百分比较小的时候。